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勇敢哭泣:情緒教育,才是教養孩子真正的關鍵
 
作者: 大河原美以 
書城編號: 18209161

原價: HK$110.00
現售: HK$104.5 節省: HK$5.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 2020/08
頁數: 208
ISBN: 9789869916219

商品簡介


暢銷日本十餘年,親子教養經典之作!

不要培養「好孩子」。讓孩子表達情緒更重要!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能培育出「好孩子」,但是「好孩子」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公司聽老闆的話?

有多少大家心目中的「好孩子」,在別人面前做出「好孩子」的行為,但是在學校或大人看不到的地方,就無法控制自己情緒,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之路?

 

本書在日本非常暢銷,作者從「情緒教育」的角度出發,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學會放心哭泣,

而身為家長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給予他安全感、安心感,想哭就能放心地哭出來。這樣一來,孩子就能漸漸學會控制內心的「憤怒、悲傷、不安、恐懼」等負面情緒。

 

另外,當孩子再大一些,在學校的群體生活中,可能會說出「煩死了」、「火大」、「去死啦」等負面言語,這時不應把它當成事實來理解,那可能是更早期的情緒,在父母面前不敢表示出來,情緒壓抑的結果。同時這也代表,他們的負面情緒無法透過「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孩子的外在表現是內在情感的冰山一角,這本書將揭開孩子的內心世界,以及如何培育情緒的方法。

 

本書前三章講述了「情緒教育」的具體方法,

第4章利用現實中的具體案例,讓父母更深切感受到「情緒教育」的重要性。

最後一章是寫給父母的話。

 

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夠關注孩子的情緒、情感發展,老師們也可以當作參考,更了解孩子們的情緒與行為問題的根源。

對「好孩子」的定義因人而異,但不可否認的是,只有心理健康、內心強大、獨立、有正確的人生觀、能夠經得起風浪的孩子,才能在這充滿荊棘的漫漫人生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名人推薦

【感心推薦】

李崇建  親子作家、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創辦人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親子教養作家

張閔淳   諮商心理師

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

羅寶鴻   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專家好評】

 

當一個溫順的乖孩子,其實是沒有自己的,他們不允許自己顯露憤怒、憂愁或不滿,用這種方式來體諒父母的辛勞,回應父母的需要。

這是對父母一份愛的展現,卻為他們自己帶來了諸多麻煩。

父母要有能力把孩子的情緒感受,如實地給承接住,重視並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經驗。當見到孩子難過時,不是告訴孩子:「不要難過」,而是回應孩子:「我知道你很難過」,讓孩子知道,他可以難過,同時,有人願意接納他與理解他。這會讓孩子感到安全,知道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而願意放心地表達自己。

孩子漸漸長大後,便會學到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情緒,能夠辨識情緒,也能向他人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當遭受侵犯或不合理的對待時,會向內連結自己的感受,若感到不舒服,也能堅定地拒絕,要求他人給予尊重。

同時,他們也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能友善地對待身旁的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親子教養作家

 

在情感教育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情感的鏡映」,是描述孩子在情緒的當下,我們就如同孩子的一面鏡子,我們需要接納並回應孩子當下的情緒感受,透過我們的引導與回應,讓孩子能夠消化他內在那些不安、悲傷、憤怒等情緒,透過這過程,孩子體驗到自己的情緒是能夠被重要的人好好地尊重與對待,而這也會讓孩子學到能夠如何好好地對待自己。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知道,在情緒的養成中,要先讓孩子安心地依賴父母,未來他才能夠健康地依賴自己。

──張閔淳,諮商心理師、作家

編輯推薦


希望孩子們從「不哭」變成「能夠放心哭出來」
(文/經濟新潮社)


說實在的,在日常生活中,或是電視、電影當中,每次看到小孩子的眼淚,都是令人催淚的時刻;看到孩子強忍住眼淚,或是想哭而哭不出來,那更是揪心。

孩子的眼淚,往往讓大人意識到那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大人的世界往往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別讓孩子哭泣。

在許多父母的教養經驗當中,也期盼能夠養育出快樂、健康,而且「聽話」、「懂事」的「乖寶寶」、「好孩子」。

然而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若只是父母的目標,或把它當成自己的功勞、療癒自己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期望和自尊,那可能會鑄成大錯!

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情緒。當然快樂、喜悅的正面情緒是很容易被接納的;相對地,孩子餓了、累了會哭,會鬧脾氣,或是有其他的不快樂情緒,也是自然而然。然而許多父母的應對方式是「不准哭」、「男孩子不要動不動就哭」,很少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因而使得孩子可能為了順應父母的期待,而不表達、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只表現得像個「乖孩子」,但是他們日後卻有可能無法控制情緒,而做出攻擊別人、或傷害自己的行為。

針對社會上普遍期望把孩子教育成聽話、懂事、溫順的傾向,這本書《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勇敢哭泣》的作者所提出的對策很簡單: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他有「憤怒、悲傷、不安、恐懼」等負面情緒,想哭就讓他好好地哭,抱抱她安撫他,就是最好的應對方式。不用怕孩子要哭要抱的沒完沒了,而要用心去體會孩子為什麼會生氣、害怕、不安。父母的擁抱對於孩子的最大作用是,當孩子覺得「危險」而產生負面情緒時(情緒是一股未知的能量在身體裡流動)會感到不安,這時父母的擁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一種安全感,進而,孩子就漸漸能安心地懷抱、並消化掉自己內心的不安。這是最理想的情況。

更重要的是,不能展露並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的孩子,他們會採取「戰鬥」、「逃走」、「僵化」等自我防衛方式。使用「戰鬥」防衛的孩子會變成「攻擊性強的孩子」;使用「逃走」防衛,以後會變成「坐立難安的孩子」;使用「僵化」防衛,以後會變成「靠著封閉感情來適應的孩子」,也有些會習慣於「解離模式」,讓自己的意識彷彿脫離現實──這種解離模式也是「心理創傷」的特徵之一。在這本書的第三章有深入的討論。

以上種種父母育兒的情境,在書中多由作者與家長們、與學校老師的對話所組成,閱讀起來很容易將心比心,代入實際的育兒經驗作比較。尤其第四章中談到「我們家的孩子竟然會弄死金魚?!」、「我家寶貝是個小天使,怎麼可能是霸凌的大姊頭?!」等令人心疼又感動的案例,請看看當時家長們如何面對此一困難情況,勇敢地面對孩子的情緒,也克服自己的不安與害怕,最終拯救了孩子,也救了自己。

最後要說,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如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情,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對大人來說也是啊!)或許這本書就是面對我們身為人的「情感教育」的一堂必修課,而且現在開始都不嫌晚。

作者

大河原 美以Mii OKAWARA


東京學藝大學教授,臨床心理師。

1982年東北大學文學院哲學科畢業。在兒童福利設施擔任兒童指導員。1993年筑波大學研究所碩士課程教育研究科修畢。於精神科負責青春期門診、在教育中心等擔任兼任輔導員後,1997年9月起擔任東京學藝大學助教授,2007年4月起擔任現職。專業為兒童心理治療、家族治療。

她的其他著作還有:《理解與援助無法控制怒氣的孩子──教師與父母的參與》、《培育孩子情緒的教師參與──無形「霸凌」的教室物語》等。

譯者簡介

陳嫻若


東吳日文系畢業,曾為出版社日文編輯,目前專職日文翻譯。喜歡閱讀文學,也樂於探究各領域的知識,永遠在翻譯中學習。譯作有:《無情銀行》、《避稅天堂》、《豐田物語》、《地球全史》、《不自由的心》、《怒》、《今天也謝謝招待了》、《喜樂京都》、《塵封筆記本》、《穿越光之小徑》、《海上的世界地圖》、《闇的美術史》、《生還者》等。

目錄

推薦序 情緒教育最好的實施者,就是父母 / 陳志恆

推薦序 別在孩子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期待他像個大人般勇敢堅強 / 張閔淳

前言

 

第一章  如何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

1 當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個「乖寶寶」

2 什麼是「情緒教育」?

3 教孩子成為一個能控制憤怒、悲傷與不安的人

4 超越世代的連鎖育兒困難

 

第二章  孩子的「心理問題」是怎麼產生的?

1 腦的功能與心

2「脆弱.劣勢」與「堅強.強韌」

3 心理創傷與自然治癒力

4 親子的惡性循環與復原力

 

第三章  在學校裡,孩子所面對的危機

1 如何幫助年幼的孩子

2 當孩子自暴自棄時,如何支援他們?

3對於做不到、失敗的強烈擔心

4 霸凌周邊的人際關係

 

第四章  現在,父母該怎麼做?

1 太郎的例子:我們家的孩子竟然會弄死金魚?!

2 冴子的例子:我家寶貝是個小天使,怎麼可能是霸凌的大姊頭?!

3 義雄的例子:我們家孩子一定是身體出了問題,怎麼可能是精神方面的疾病?!

4 隆子的例子:只要孩子肯去上學,即使割腕也沒關係?!

 

第五章  大人的義務與責任

1 不要把「放心哭泣的孩子」當成「好孩子」那樣的目標去追求

2 「無痛文明」與我們的育兒

3 「寬容」的真義

 

後記

 

序/導讀

推薦序

情緒教育最好的實施者,就是父母

文/陳志恆

 

如果,你的孩子只有一歲多,正在搖搖擺擺地學走路,不小心跌倒了,放聲大哭,第一時間你會回應他什麼呢?

你的回應方式,往往會是你在面對自己情緒時的態度與因應方式;同一時間,你已經在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了,讓孩子知道,如何因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情緒。

面對孩子跌倒時的哭泣,大人們常見有兩種回應方式,第一是說:「喔!不痛、不痛!不哭、不哭!沒事了、沒事了!」不然就是告訴孩子:「只不過是跌倒了,有什麼好哭的,快站起來!」

前者是暗示情緒感受不需要存在,後者則是責備孩子有情緒感受是不對的。這些都是「否定情緒」的情緒教育方式,也是造成大部分的孩子長大後,對情緒感受陌生,以及無法有效安頓負面情緒的原因。

當然,也有大人對孩子的痛苦視而不見、漠不關心,還可能造成孩子日後嚴重的情緒與心理困擾。

 

情緒感受,不論開心、愉悅、興奮、滿足,或者沮喪、無力、憤怒、自責等,都是真實發生在人身上的經驗。當孩子從小就不被允許擁有這些情緒感受時,長大後也會不允許自己體驗這些情緒,當然不懂如何與情緒共處。

麻煩的是,當孩子長大後成了父母,只要遇到自己的孩子放聲哭泣,或出現憤怒、激動或無力等負面情緒時,強烈的內在焦慮便被引動。而這份內在焦慮感是如此的難受,也無力招架,只好又透過「否定情緒」的方式來排解。於是,就責備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是不對的,不然就是暗示負面情緒並不存在,不需要去在意。

但是,大部分的父母,並不會覺察自己究竟做了什麼;而是打從內心深處期待自己教養出一個「溫順」的孩子。也就是,不要動不動就生氣,要能聽大人的話,收起自己的脾氣,多體貼別人一些。

這樣的孩子,會被冠以一個看似稱讚的形容詞,那就是「乖」。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勇敢哭泣》的作者大河原美以點出了這個現象,並分析,當一個溫順的乖孩子,其實是沒有自己的,他們不允許自己顯露憤怒、憂愁或不滿,用這種方式來體諒父母的辛勞,回應父母的需要。

這是對父母一份愛的展現,卻為他們自己帶來了諸多麻煩。

漸漸地,他們無法在其他地方表露情緒,而成了被人欺負的對象;或者,長期累積又壓抑已久的委屈與無力,轉成難以控制的暴怒、敵意與攻擊行為,各種人際衝突在團體生活中接踵爆發,成了師長眼中的頭痛人物。

而父母在接到孩子在學校裡出事的消息時,第一時間的反應常是:「怎麼會這樣?他在家裡都很乖的呀!」未來,在職場上或新組成的家庭中,這些孩子還會不斷遇到各種困境。

 

我曾遇過一個研究生,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他來上我的心理成長課,他的問題與其他人不一樣,不是情緒失控或感到不快樂,而是「感覺不到情緒」,或者說,任何情境都難以激發起他的情緒反應,不論正向或負向皆然。

為此,他覺得自己不太正常,也想一探究竟自己為什麼會這個樣子。於是我問:

「你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還好,沒有太喜歡,也沒有太不喜歡。」

「你覺得,這會為你帶來困擾嗎?」

「其實也還好,但我前幾任的女朋友,常嫌棄我是個情感麻木的人,沒辦法體會她們的心情,覺得難以接近我的內心。所以,每一段感情總是不會維持太久。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情緒穩定的人,後來才發現,原來是無法感受到快樂或難過,當然也無法體會或接近別人的情緒感受。這該怎麼辦呢?」

他說話時的表情,也相當平板,讓人有著莫名的距離感。

深談之後才知道,他從小出生在軍眷家庭。父親隨著部隊長期外派,很少回家,而母親一人帶著三個小孩長大。他是家中老大,從小被母親要求要堅強,做弟弟妹妹的楷模。印象中,小時候若委屈落淚時,會被母親責罵為懦弱。因此,在很小的時候,他就懂得收起自己的情緒,強裝鎮定,透過優異的課業表現來取悅母親。他知道,這是唯一可以看到母親笑容的方式。

他是典型的「溫順」乖小孩,但長期不被允許擁有情緒,而與自己的情緒感受漸漸疏離。儘管自幼才華洋溢、成就非凡,但卻難以與他人建立長期且深厚的情感互動。

 

當情緒智能被當代普遍視為一個人日後是否能過得成功快樂的關鍵因素時,情緒教育也逐漸受到重視。然而,我得大聲呼籲,情緒教育最佳的實施場合,就是家庭;最好的實施者,就是父母。

父母要有能力把孩子的情緒感受,如實地給承接住,重視並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經驗。當見到孩子難過時,不是告訴孩子:「不要難過」,而是回應孩子:「我知道你很難過」,讓孩子知道,他可以難過,同時,有人願意接納他與理解他。這會讓孩子感到安全,知道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而願意放心地表達自己。

孩子漸漸長大後,便會學到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情緒,能夠辨識情緒,也能向他人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當遭受侵犯或不合理的對待時,會向內連結自己的感受,若感到不舒服,也能堅定地拒絕,要求他人給予尊重。

同時,他們也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能友善地對待身旁的人。

 

把孩子的情緒給承接下來,對許多父母而言,是相當大的考驗。因為,過去從未被如此對待過,而成為父母後,卻需要對孩子這麼做。好在,《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勇敢哭泣》這本書,透過對話與案例的方式,幫助你檢視自己對孩子的情緒教養是否適切,進而更能勝任這項任務。

在這過程中,最難面對的,其實是自己。因此,你也需要給自己時間,不斷地重新梳理自己的情緒感受。陪伴孩子,也陪著自己重新長大一遍。

(本文作者是諮商心理師、作家,著有《此人進廠維修中》、《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擁抱刺蝟孩子》等書。)

 

推薦序

別在孩子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期待他像個大人般勇敢堅強

文/張閔淳

 

「這有什麼好哭的,哪有人像你這樣動不動就哭」

「他總是這麼貼心聽話,你要跟他多學學」

「妹妹跟你搶玩具你都沒有生氣,你是個好棒的哥哥」

 

在某一次的工作中與孩子談到他的家庭變動與失落時,孩子開始眼眶泛淚、眉頭深鎖、雙手握拳,進一步了解孩子的狀態後,他說出了這樣一句話:「男生要勇敢,不能掉眼淚。」現在回想起來仍令人感到心疼。

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經常很自然地就會和孩子說出「不准哭、不能生氣」這類型的話,我們期待在許多時候,孩子可以表現出溫順、成熟,並且能有控制自己情緒與行為的能力。因此當孩子表現出哭泣、憤怒、反抗的行為或情緒時,我們可能會對孩子說出威脅性的話語,期望孩子能快快地穩定下來,或是因為孩子的狀態也激起了自己的情緒,而對孩子表現出憤怒甚至是拒絕的反應。

我從工作經驗中發現,孩子會因為父母這樣的回應方式而出現兩種常見的反應:

1.以更激烈或張力更大的行為表現;

2.因為感到恐懼與被威脅,而試著忍住或壓抑自己的情緒。

然而,不論孩子用哪種方式來因應自己的情緒,必然都會對親子關係造成影響。在現場實務中,我遇過多數的孩子,他們因為期待自己符合父母的期望而表現出應有的行為,為了想維持在父母心中完美的形象或害怕父母的權威等,而努力地隱藏自己,但這些應該獲得適當抒發與宣洩的情感因為沒有機會與空間表達出來,許多孩子到了國小高年級、青春期階段,開始出現自我傷害、叛逆、偏差行為、拒學等狀況,他們用這些方式來表達那些無法被自己及他人所接納的情緒與感受。任何情緒都需要出口,當我們阻礙了孩子表達時,這些情緒並不會因此而消失,它會用更多、更加嚴重的行為去反應,而這些真的是我們能接受與承受的嗎?

在與孩子互動與相處的過程中,我們一定很常為了孩子的事情動怒與生氣,若請你回想一下,當孩子做了讓你生氣的事,你會怎麼回應孩子?你通常需要多久時間讓自己情緒平復,並用建設性的方式給予孩子適切的回應?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能與孩子維持穩定且親密的關係與連結,但是在衝突時,時常父母自己的情緒也被孩子的行為所擾動或激起,這時要與孩子保持接納與正向連結就相對困難許多,但此時偏偏孩子也情緒混亂,難以釐清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時更需要我們來協助孩子了解生氣的原因、憤怒底層的情緒與感受、學習如何好好生氣,這不但可以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可以透過你的回應了解自己除了生氣之外還有許多被自己忽略掉的感受與內在經驗時,這可以增加孩子對自己的了解與覺察能力,下次再遇到同樣情況,情緒反應也能大大降低,這是孩子在情緒教育中相當重要的學習。

在情感教育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情感的鏡映」,是描述孩子在情緒的當下,我們就如同孩子的一面鏡子,我們需要接納並回應孩子當下的情緒感受,透過我們的引導與回應,讓孩子能夠消化他內在那些不安、悲傷、憤怒等情緒,透過這過程,孩子體驗到自己的情緒是能夠被重要的人好好地尊重與對待,而這也會讓孩子學到能夠如何好好地對待自己。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知道,在情緒的養成中,要先讓孩子安心地依賴父母,未來他才能夠健康地依賴自己。

很高興能有這樣的一本書出版──《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勇敢哭泣》,作者透過與許多父母的對話,細膩且貼近父母的教養脈絡及孩子成長中所面臨的種種議題。從父母的觀點、立場及角度,以深入淺出的筆觸引出教養中許多重要的觀點與教養的迷思。沒有人生來就會當父母,我們的教養會因為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不同的階段與年齡而需要有適當的彈性與調整,更多時候我們也從與孩子的互動中學習及認識自己,摸索著自己過往也曾有過的失落、渴望與期待,透過對自己過去在關係中的經驗與覺察,在教養中帶來新的省思與調整,期望我們都能夠成為支持與理解孩子的那位重要大人。

(本文作者是諮商心理師、作家,著有《別以為乖乖牌的孩子情緒很安全》。)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