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星級香港──文化狂熱與民俗心靈
原價:
HK$60.00
現售:
HK$57
節省:
HK$3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抱歉! 此商品已售罄, 不能訂購
|
|
|
|
|
|
出版社: |
花千樹
|
出版日期: |
2005/11 |
頁數: |
312 |
ISBN: |
9789628884407 |
|
商品簡介 |
一、 中華天下
二、 網絡世紀
三、心靈環保
四、文化旅遊
序
序言——遺民社會與香港奇蹟
香港是首個率先實現整體現代化的中國地方。託庇於英國統治,香港得以保存民初中國自由與創發的民氣,加上英美的自由主義與理性處事之熏陶,才有今日香港人的精神面貌。
往昔中國派學生出洋遊學,只能入洋人的某階層,學某學科的知識;請洋人專家來華,亦只能在某時期教某學科,接觸某部分人。香港則上至富豪大亨、法官醫生,下至跟班伙記、漁農商販,都能夠在現代的公共秩序之下生活,完成了社會的整體現代化,這是近世中國的文化奇蹟。正如史學家唐德剛先生所講,現代化的轉型,不能單靠一兩位思想家,「它要靠數不盡的智者和常人,乃至軍閥官僚、洋奴大班的綜合經驗、思想、試驗等過程,並配合主觀和客觀的機運,分期分段,累積而製造之」。而在近代中國的土地上,有主觀和客觀的機遇,可以避開中原的政治動蕩,分期分段來累積現代化經驗的地方,亦只有香港。
恰當地理解香港文化,需要一個時代脈絡,一個地域脈絡,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口脈絡。香港的時代脈絡是中國近代史,地域脈絡是中國嶺南,人口脈絡是遺民社會。中國近代史的一大主題是現代化;中國嶺南地區的文化風格是偏安一隅,自得其樂。至於遺民社會,則變動不居,有時苟且偷安,有時發奮圖強;有時為中原政權所撲滅(如滿清撲滅南明),有時反饋中原,復興文化(如齊魯遺民在漢朝復興周禮)。香港的文化天下與民俗江湖,乃綜合三者而成。
香港人來自五湖四海,加上英國異族統治,社會服膺文明秩序多於服膺國家利益,居民的天下意識強於國家意識——一九六七年左派暴動,居民即歸心於維持文明秩序之港英政府而背離製造混亂之中國政府。香港的人口分三大部分,新界土生鄉民和水上漁民是滿清的遺民,民初時期移居香港的是民國的遺民,而中共建政之後移居香港的是共產中國的難民;其餘的歐美人士、南洋歸僑和南亞裔人士,隨商務、政務而來者,遭新政權排擠而避難香港者(如共產越南之難民),亦是移民或遺民。目前的七百多萬香港居民中,九十多萬人持有外國國籍,部分立法會議員也可持有外國國籍。香港並無屬於國族意義上的公民(國民,national citizens),以前港英政府一向以管理一個國際社會的方式來經營香港,待民如客,懶得將華人教化為英國子民,任由港人保留中國的澤在新界甚至承認《大清律例》的合法性。是故香港人自由散漫,百花齊放。
赤禍之下,民初中國社會文明發韌之銳氣,在中原蕩然無存,在香港則全勢保存。民初嶺南的新興公民社會(如學會、商會、善社、宗族與鄉黨)與上海南來的新興資產階級受到英式法治的保護與滋養,逐漸建立香港的公民社會。香港保存了國學、繁體字、舊式中文和粵語,清明重陽也放公假。因中原遭受蘇聯共產附庸政權之禍害,以致民初的常態(正)被撲滅,而保存於香港之中國餘勢,五十年來,壯大之後,與內地的共產文化比較,反而成為中國文化之異數(奇)。
時代錯亂,面目全非,翻雲覆雨,反「正」為「奇」。香港之中國文化異數,實為中國文化之常態。香港回歸之後,北京恢復統治香港,有如往日北朝之人觀看南朝風物,時而仰慕,時而貶抑。對香港之股市金融趨之若鶩,但對股市金融後面之法治與商德,則不甚了了;對香港之公共秩序與規章管理讚嘆有加,但對公共秩序背後之公民社會與初興之民主參政,則誠惶誠恐,不知所措。
國家君臨,天下大亂;五星獨照,日月無光。一方面北京對香港由暗到明,諸多干預。另方面新特區政府不識守成,自亂陣腳,不顧文化傳統與民俗心靈,紛紛以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