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民的詩作善於調和知性和感性,將詩意提高到形而上的微妙之境,令人聯想到里爾克 (R.M. Rilke) 。就中國詩人而言,孫的成就可與馮至相比,甚至超越了四○年代的鄭敏。──余光中
《異形》是孫維民繼《拜波之塔》後的力作,呈現他一貫細緻敏銳的風格,在語言和題材方面,則有更為寬廣深刻的探索。本詩集收錄了作者此間詩作的精華,包括曾獲獎之詩作〈心的暗室〉、〈有人不喜歡談論死亡〉、〈三株盆栽和它們的主人〉……等,並附有余光中、蔣勳、白萩、商禽等名家評論。
作者
孫維民
一九五九年生於嘉義。輔大英文所碩士、成大外文所博士。曾獲中國時報新詩獎及散文獎、臺北文學獎新詩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藍星詩刊屈原詩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著有詩集《拜波之塔》、《異形》、《麒麟》、《日子》、《地表上》,散文集《所羅門與百合花》。
十五歲便開始寫詩,作品質精量少,文字簡潔具現代感卻又飽富靈性、題材多取自生活,看似隨性實則細節與布局嚴謹,字句關連深刻更發人思考;字語質地精純,嘗試音律的可能性。長年浸濡西方文學的背景,即使文字有時刻意低調淡漠,但底蘊情感真摯,不論猥瑣卑賤或是尊爵崇高,作品探討大抵仍回歸人性及救贖,更堅持一種直言不諱的──不與世故妥協的純真。
序/導讀
後記。2020
《異形》隔了二十三年才再版,或許我應該寫一篇後記。
這本詩集裡的詩,絕大多數是三十歲以後所寫。通車工作的題材開始出現,那是我在二十幾歲時未曾預見的。或許這也不是壞事。不在規畫之內的經歷可以讓我更為清醒、真實。
通車工作的歲月,我的提包裡經常放著筆記本,一本寫完換另一本。那些倉促的筆記有些後來變成詩,多數沒有。沒有變成詩的筆記並非沒有詩意──以我此時理解,任何生活經驗都可能具有詩意──而是不想另外花費心力時間,使其成為詩。工作和通車已經令我疲累不堪,「生存」躍居考量的首位,雖然對於詩的熱情還在。
或許那也不全然是壞事,其中可能還有某些奧妙的功用?只要我不放棄寫作,生活的瑣碎例行不僅提供細節和想像,也可以像形式的壓迫,提煉更精純的內容?
那些年裡,另一個比較明顯的主題是人的複雜。或許時候到了,我開始大量注視所謂的人性,且對其昧暗多面感到悲傷。這個主題更早之前已經出現──例如〈鄰居〉和〈一隻麻雀誤入人類的房間〉等──只不過不像《異形》時期那般頻繁強烈。
這次再版,除了修訂若干字句,也增補了幾首詩。初版未能收入那些詩,年代久遠,確實原因已不可考;現在將其放進詩集,當然有我私人的理由。
另外,我加上了一篇〈附件〉,收錄過去所寫的幾則短論。寫那些文章時毫無設計,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現在放在一起,因此經過剪輯、整理。我並非想要別人同意我的觀點,只是提供一己之見,期望激發更多更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