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最膾炙人口的黑色羅曼史
挖掘在驚悚故事下,不朽的人性幽光
★在台暢銷60萬冊,法文直譯.經典全譯本紀念珍藏
★打動舞台巨匠韋伯,啟發創作同名音樂劇的原著小說
★楊忠衡深度導讀「魅影學」,引領劇迷、樂迷、讀者拓展閱聽趣味
★李律、李純瑀、洪仲清、莊裕安、彭樹君、盧郁佳、謝哲青、顏訥、蘇益賢傾心推薦
潛伏在幕後的黑影,是推手還是魔手?
繚繞於劇院的歌聲,是笑傲還是悲鳴?
巴黎歌劇院的一場換角演出,讓備受打壓的新秀克莉絲汀出場一鳴驚人,在場觀眾如痴如醉,大家紛紛預測這位新女伶的時代即將到來。
年輕俊秀夏尼子爵韓晤,也被這女神震懾到不能自已,他更發現,這位麗人竟是佔據他心海良久卻不敢表露的青梅竹馬,那位純潔嬌弱的走唱女孩!
演出結束後,他直奔克莉絲汀的廂房。但她似乎已不認得他,態度顯得猶疑,而且她似乎藏有一位神祕戀人──在門的那端飄來那人猶如遊魂般乞憐的聲音:「克莉絲汀,你一定得愛我!」
痛苦的韓晤失去理智衝進廂房,卻不見任何人影。走出房門,看見一具遭殺害的屍體被抬了出去……不久後他即發現,驚擾他的絕非那死透的工人,而是一具活著的恐怖鬼魅──劇院大名鼎鼎的「五號廂房之鬼」!
來無影去無蹤的鬼魅,原本只是偶爾現身騷鬧,隨著克莉絲汀的成功與韓晤的顧戀追求,一步一步引發鬼魅更加張狂的作為……
楊忠衡|「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
──深度導讀
傾心推薦
李律|國立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李純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莊裕安|作家
彭樹君|作家
盧郁佳|作家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顏訥|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最叫我迷醉的,是讓人驚奇不已的「多重表/裡空間」的對比與建構……還有什麼比摹寫出這樣一個異度空間更叫人興奮的設定呢?──李律/國立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歌劇魅影》靠近著星光下的黑暗,卻點亮每一顆寂寞的心靈。──李純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如果小說也有「配色」,這本書就具備大紅與大黑的反差……閱讀這本小說最大的樂趣,便是追蹤真與幻的交纏糾葛。--莊裕安/作家
我們都唱著自己的歌,有著自己的魅影。我們對《歌劇魅影》如此心有戚戚,彷彿它說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彭樹君/作家
「魅影」故事描述了所有人潛藏的心理狀態……有著不可告人缺陷的悲劇英雄,更帶有一種幽微不可抗拒的魅力。--楊忠衡/「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
歌劇院的地下迷宮,是潛意識的幻影舞台。若沒有下探深淵,人們還以為自己是天使,直到《歌劇魅影》指出你是哪種魔鬼。——盧郁佳/作家
我們可以從許多角度來閱讀《歌劇魅影》。諸如,什麼是愛?在愛裡,如何拿捏佔有與尊重之間那條看不見的線?——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作者
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 , 1868-1927)
父親是法國政府公共工程的承包商,勒胡家境優渥,自幼熱愛文學,但在父親的期盼下,轉往巴黎學習法律。他在求學期間所創作的短篇小說、詩集時常獲獎。
31歲獲得法學學位,也拿到律師執照。然而揮霍成性的勒胡在父親逝世之後,散盡遺產。1890年,勒胡擔任法庭書記,也寫劇評,1894年開始擔任《巴黎晨報》的特派員,曾經親歷報導1905年的俄國革命,也曾報導巴黎一處歌劇院的地窖,在巴黎公社時期如何成為地牢。
1907年,勒胡辭去記者工作,全心投入創作,以其文學造詣、法學專業、及多年的記者歷練創作小說,筆下虛實交錯,高潮迭起。先後發表《黃色房間的祕密》(Le Mystere de la Chambre Jaune, 1908)、《黑衣女子的香氣》(Le Parfum de la Dame en Noir, 1909)、《歌劇魅影》(Le Fantom de l'Opera, 1911)等。勒胡之於法國推理小說的貢獻,一如柯南.道爾在英國的地位。
譯者簡介
楊玟
台灣台中人,1966年生。私立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土魯斯三大當代文學所畢業。曾任《美麗佳人》雜誌主編、《美麗佳人》雜誌社社長兼編輯總監、樺榭文化編輯總監、北京樺榭廣告有限公司出版總經理。
目錄
楔子
1 真的是鬼
2 新星誕生
3 劇院經理離職之謎
4 五號包廂的怪事
5 疑雲滿天
6 童年往事
7 音樂天使
8 勘察第五號包廂
9 最後通牒
10 致命的詛咒
11 神祕馬車
12 化妝舞會
13 那個聲音的名字
14 暗門
15 脫胎換骨
16 真相
17 柔腸百轉
18 離奇失蹤
19 別針風波
20 情人的眼淚
21 紀瑞太太與劇院之鬼
22 憑空消失的鈔票
23 謎團
24 相見恨晚
25 劇院迷宮
26 深入虎穴
27 機關專家
28 救援行動
29 極刑室
30 死亡遊戲
31 「酒桶!酒桶!」
32 最後抉擇
33 魂斷情終
後記
序/導讀
新版推薦
李律/國立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高中時我就是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迷,熱愛他寫的諸多膾炙人口的音樂劇,雖然一直無緣去看劇,但當時就已經讀了《歌劇魅影》小說。非常開心這次能讀到遠流重新出版的法文直譯版本,坦白說,整部小說中最讓我神迷的部份,是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在文本中對於空間的描寫。
勒胡融入了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在興建時期遇上了普法戰爭停工,而後又經歷巴黎公社時期的歷史,並且將一七九一年大革命恐怖統治時期的地下監獄,一併寫入了故事中。藉由半抽乾的巴黎地下湖,以及為了舞台升降精密器械的乾燥需求而建立的兩道防水圍牆,就這樣完美建構了主人翁,劇院之鬼艾瑞克的華美地下宮殿。
其中最叫我迷醉的,是讓人驚奇不已的「多重表/裡空間」之對比與建構。在一個劇場空間中,對外迎賓的大廳對比於內部封閉的劇院,構成了第一重的表裡空間;進入劇場後,表演的舞台又為表,準備的後台、升降幕的機械設備、演員的化妝間又成為了裡。小說最精妙的部份,是劇院之鬼艾瑞克在作為建築師卡尼爾的助手營造劇院時,精心設計的祕密通道、密門、地道,讓他可以隨時進入神祕的包廂,或是偷聽劇院經理的對話,又或是神不知鬼不覺地拿走劇院供奉的俸祿,乃至於堂而皇之在演員包廂用鏡牆帶走心愛的克莉絲汀。他讓劇院後台又成為表,而自己像幽魂一般穿梭的密道則成了裡。最後,對比於巴黎歌劇院,他遠在地底的湖濱小屋,則是裡中之裡。
在勒胡的妙筆之下,璀璨華麗的巴黎歌劇院內部成為宛如精密鐘錶般的超巨大機關密室結構,機關大師艾瑞克參照設計波斯皇宮密室的經驗,打造了一個充滿黑暗氛圍、升降布幕、暗門通道,伴隨謀殺事件、神祕捕鼠人與壟罩著劇院之鬼不祥傳說的舞台。還有什麼比摹寫出這樣一個異度空間更叫人興奮的設定呢?
李純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猶記得〈夜之樂〉(The Music of the Night) 輕輕揚起時的觸動,轉向文字時更是另一個震撼。
曾經藏在我心深處的,或許是面具底下的為情所困、人性中的傲慢與偏見、萬丈紅塵裡的執念與愛恨,而今雖非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心境,再回首看待《歌劇魅影》時,竟覺內心生出更深刻的無奈與惆悵。
《歌劇魅影》陪伴你我走近並走進這般憂傷的旋律中,隨著纏綿文字中的瘋狂與痴迷、寂寞眼光中投射出的壓抑與佔有,一同看見主角們的外顯形象與那百轉千折的內心糾結,更甚而,我們將發現自己心中的魅影,有著無盡欲望與自卑的模樣,有著無盡愛戀與真情的姿態,早已幻化成一道影子駐足在心中,以面具緊緊包覆住自己。
《歌劇魅影》靠近著星光下的黑暗,卻點亮每一顆寂寞的心靈。我們在文字中看見真切的腳下世界,然不需明白也不需多問,因那是一生終將面對的長路,而緩緩滲入並深諳人心的《歌劇魅影》亦將一路相隨。
彭樹君/作家
也許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隱密的地下宮殿,在那裡都住著一個魅影。也許我們都有著魅影的孤獨,無人看見,無人了解,而我們也有著魅影的渴望,想被聆聽,被天使般的歌聲撫慰,希望有人願意進入我們心底的宮殿。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戴著屬於自己的面具,卻又期待有誰可以看見面具後面那個真實的自己,那個受傷的靈魂,那是只有在某個特定的人出現的時候,我們才會卸下的偽裝。然而同時我們又想要隱藏自己不夠好的一部份,但願自己在那個特別的人面前完美無瑕。
是的,我們都唱著自己的歌,有著自己的魅影,我們想要被看見,卻又害怕被看穿;我們希望有人接受我們真實的樣子,卻又擔心自己的缺陷會讓對方逃走;我們都希望可以毫無保留地去愛人,也希望有人可以不顧一切地愛自己。因此我們對《歌劇魅影》如此心有戚戚,彷彿它說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
盧郁佳/作家
《歌劇魅影》,如撕毀織錦般華美、心碎的黑暗童話。「克莉絲汀,你一定得愛我!」它始自如此幼稚蠻橫、憂鬱悲哀的告白。喪父的年輕歌姬克莉絲汀,背後有個猶如父親望女成鳳般執著的導師--歌劇院的鬼魂。雖然隱身於黑暗中,卻以才華將她帶上顛峰,不惜謀殺來清除她走上巨星之路的障礙。而他燃燒的嫉妒,同樣糾纏她不放。
女孩的戀父情結,與稚氣的憐憫、拯救慾糾結混淆。既期待男人舉翼保護可憐幼雛般的她,又感動於他狂熱不顧一切的貪戀索求。
過去我以為是克莉絲汀受黑暗成人世界誘惑而騷動。等到在世間無數苦戀中處處見到克莉絲汀與魅影的化身,我才明白這是兩個病者的相依:既不能沒有彼此,而相處更是痛徹心扉。歌劇院的地下迷宮,就像村上春樹小說中的井、地穴、冷酷異境,是潛意識的幻影舞台。若沒有下探深淵,人們還以為自己是天使,直到《歌劇魅影》指出你是哪種魔鬼。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小說之於心理學,我們可以從許多角度來閱讀《歌劇魅影》。諸如,什麼是愛?在愛裡,如何拿捏佔有與尊重之間那條看不見的線?又或者,什麼構成了自我?是才華、外貌,亦或是那副大人交給你,叫你戴上的面具?這些議題,相信都會在閱讀本書的過程,慢慢浮現心頭。
心理學中的「投射」,指的是不自覺地「以己度人」。閱讀這部作品時,不妨同步觀察自己。哪一段故事最讓你屏息?最讓你憤怒?最讓你無力?最讓你感慨?那些你認為的「印象深刻」,或許正是因為它勾出了我們一部份的內在。
在劇情裡,我們看見了人生百態。
在人物裡,我們悟透了人性本質。
時代在變,但人性不會,而這正是經典永不退流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