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個大家最想要穿越的朝代。
閃爍著精細的光芒,有一種煙霞瑰麗之氣。
透過衣食住行、柴米油鹽的細節,
看唐人如何生活與玩樂,怎麼創造人文風采!
平凡而如常的日子,我們稱它做日常。
一塊美味燒餅,能滿足生活間隙中的口腹之慾;
一件華美衣裳,成為點綴日子的火花,光芒極其微小但令人炫目。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重返唐朝,
一千四百年前唐人群像竟與我們相去無幾。
本書包羅萬象,透過十二個主題,從人們熱衷追逐「唐朝夢」談起,講述外來文明對唐人的影響、衣冠、貴族與平民生活、食物、城市、婚姻、科舉、藝術等,顯現唐人豐富多元的生活樣態。
在國強民富的唐代過生活,有哪些讓人嘖嘖稱奇的故事呢?
「食衣住行育樂」是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重視的民生課題,七至九世紀的唐朝百姓,同樣為此汲汲營營。
飲食與禮制
我們除了把白米飯做為主食外,對美式速食、日式料理、義大利麵等異國菜也吃得不亦樂乎;三不五時,就想揪三五好友相聚聊是非。而「稻米」成為中國人主要的糧食作物,居然是因為安史之亂爆發,波及北方糧食「粟」的產地,讓稻米躍升為餐桌主角。唐代人也流行吃胡食,如饆饠、燒餅、胡餅、搭納等種類多樣,大幅改變舊有飲食文化。貴族們熱衷於「宴飲」聚會、奢靡社交,同時不吝於展現自我權力與禮制。
婚姻與服飾
現代女性審美與愛自己的觀念高漲,追隨流行、注重穿著打扮與首飾配件,自由戀愛更已成普世價值。同樣地,唐朝,是史上民風最開放、女性高度自主、也是最沒有胡漢界線、允許異族共融的時代。胡人的細袖窄裙,在唐代初年風靡全國;名為「羃籬」的胡人帽子,更成為時髦的穿搭小物;女性也能自信選擇男裝或袒胸裝,並擁有自由婚配的權力。
翻轉階級
現代人求學期間大考小考不斷,面對各式讀書壓力咬牙苦撐,希望藉此翻轉階級,尋求更好的生活。回到唐朝,讀書人的壓力同樣巨大。而科舉制度的完善,除了造就「神童」輩出,也有效打破血緣世襲和世族壟斷,底層人民才有辦法出頭天。
本書特色
1. 從宮廷宴會、田居生活、糧食稻作、金銀器具等「話題」出發,還原唐代食衣住行育樂,讓讀者從中發現平日未曾注意的唐人生活細節。
2. 打破傳統唐代史著作的窠臼,透過生活化的敘事、接地氣的視角,一同走入尋常百姓間,完整再現一千四百年前唐代人生活方式。
3. 宛如唐朝生活百科,開啟斑斕絢麗的日常考察。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師永濤先生的這本書《走進唐人的日常》,就是他多年研讀唐史的心得筆記。接觸到書稿不久,我就發現這是一本可以輕鬆讀的正規歷史書。從此我每天讀幾段,既不求多,也不規定每天讀多少,而是在作者展現的唐人世界裡信步之所之,有如進入一座繁花處處、叉路紛紛的大花園。漸漸的,我可以感受到作者讀史寫書時的思維,順著這些思維的途徑,也可以體會出作者努力要將唐代的一切都在這本書裡交代清楚的孤詣苦心。如此這般繼續下去,在時時佇留欣賞,處處巡禮到訪後,不知不覺就讀完了。
──葉言都(歷史學博士、作家)
騷人墨客、帝王將相和市井小民,他們每個人的生活不是相互隔離的,而是一起生活在唐代,食、衣、住、行、育、樂不同的面相,春、夏、秋、冬的各種行事,不能用分散的羅列方式,而是必須將之融為一爐。《走進唐人的日常》深入淺出的帶我們走進唐代的日常,感受唐人的生活。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作者
師永濤
陝西鳳縣人,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業餘寫作,客居杭州。在臺灣出版的作品有:《走進唐人的日常:從衣冠、食物、婚姻、藝術了解唐代生活史》、《唐代的鄉愁:一部萬花筒式的唐代生活史》;另有簡體版著作《回望的目光》。
目錄
推薦序:三百年長安明細帳,八千里大唐行樂圖/葉言都
推薦序:讓讀者走入唐代的書/胡川安
前 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唐朝
第一章:火珠與紫米
第二章:大唐衣冠
第三章:極樂之宴
第四章:田居
第五章:粟與稻
第六章:南方的氣味和感覺
第七章:騎鶴下揚州
第八章:伏願娘子千秋萬歲
第九章:神童
第十章:金器、銀器與巨像時代
第十一章:最後的士族
第十二章:長安城的生與死
圖 表:七至九世紀的唐代和世界
後 記:一種生活史寫作的嘗試
序/導讀
推薦序
三百年長安明細帳,八千里大唐行樂圖/葉言都(歷史學博士、作家)
這是一本資訊含量極大的普及歷史書,在當前的普及歷史著作中並不多見。
自從網路盛行以來,敘事趨向輕薄短小,普及歷史也不例外。現在一般的普及歷史書,往往只針對一個特定的主題,作「常山之蛇,擊首則尾至,擊尾則首至,擊腰則首尾皆至」式的敘述,固然看來整齊,讀來容易;然而,普及歷史的敘述,是否可能還有其他饒有趣味的方式?
答案是有。我們不妨回想一下在學校裡歷史、文學、哲學類課堂上的經驗。這類的課,高段的老師就一個主題開始發揮後,講得高興起來,可能會由此談起這個主題的來龍去脈與相關事宜,越談越多,有時還會漸談漸遠,欲罷不能。這種狀況常常在博學多聞的老師身上發生,家姑母大人葉嘉瑩先生稱之為「跑野馬」。聽一位博學多聞的老師「跑野馬」,就像在知識之海中由他(她)帶領著任意遨遊,是一種知性的饗宴,樂趣無窮。
其實中國古代知識份子在讀書為學時,也是抱著這種心情。飽學之士每天讀書,融會貫通之餘,心得油然而生,遂隨時記錄,稱為筆記。筆記隨時間逐條累積,累積到一定份量後,文人學者將這些心血的結晶編輯成書出版,一般稱為某某集或某某錄,就是《四庫全書》集部裡的主要內容。這些思考心得、讀書筆記可能涵蓋範圍極廣,以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的名著《日知錄》來說,那裡面敘述的條目,就有從「朱子周易本義」、「孝悌為仁之本」到「生日」、「文辭欺人」、「草驢女貓」等等各式各樣的內容。
我可以說,師永濤先生的這本書《走進唐人的日常──從衣冠、食物、婚姻、藝術了解唐代生活史》,就是他多年研讀唐史的心得筆記。接觸到書稿不久,我就發現這是一本可以輕鬆讀的正規歷史書。從此我每天讀幾段,既不求多,也不規定每天讀多少,而是在作者展現的唐人世界裡信步之所之,有如進入一座繁花處處、叉路紛紛的大花園。漸漸的,我可以感受到作者讀史寫書時的思維,順著這些思維的途徑,也可以體會出作者努力要將唐代的一切都在這本書裡交代清楚的孤詣苦心。如此這般繼續下去,在時時佇留欣賞,處處巡禮到訪後,不知不覺就讀完了。
相信讀書、思考、寫作是作者的日常生活,而這位擔任過記者的唐史研究者,以報導新聞的經驗,隨著他研讀唐史、思索唐史的時光,不斷將那段三百年大時代的各種面相娓娓道來,才能成就這本充滿古代知識份子讀書筆記風格的普及歷史,以這種親切的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
不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這兩句是作者師永濤先生在臉書上的感言。「行樂」這個詞,既有「作樂」、「享受歡樂」之意,也是「行樂圖」的簡稱。「行樂圖」則指以行樂為題材的圖畫,也是人的肖像畫。所以,《走進唐人的日常──從衣冠、食物、婚姻、藝術了解唐代生活史》這本書,既是無數唐朝古人的行樂圖,也是師永濤先生自己研究唐史、寫作唐史的行樂圖。
讓我們翻開書,進入這個唐代行樂圖的世界。
前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唐朝(節錄)
今天,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談一談唐代的歷史或人物。作為中國歷史上和漢王朝並稱的朝代,我們似乎對唐代知之甚多:雄才大略的君主、封侯拜相的名臣、春風拂檻的美人以及諱莫如深的宮闈祕聞。
然而,當我們把視線深入到政治和名人之後,會發現我們熟悉的唐代其實是一個面目模糊的朝代:我們會背數首唐詩,卻不了解唐代的人是如何生活的;我們口口聲聲說「長安是一座偉大的城市」,卻不知道它是如何存在、如何運轉,又如何消失的;我們沉迷於唐代的外來文明,卻不知道它是如何從遙遠的國度來到中國的;我們讚歎於唐代的武力強盛,卻對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知之甚少。
唐代是一個被「標籤化」的朝代。身處媒體化時代的我們習慣於將認為的事物定型化,從而歸入某一類集體感受中,而不是將其視為獨特的個體。再加上影視劇的推波助瀾,唐朝最終成了一個漂浮在半空中的「烏托邦」。
……
五
宣宗之後,唐懿宗成為唐朝最後一個在長安平安度過帝王生涯的皇帝。繼位的唐僖宗是著名的逃跑皇帝,他在位十五年裡,三次逃離長安。
在唐僖宗的時代,發生了「王仙芝、黃巢之亂」。《資治通鑑》記載了僖宗在黃巢死後的獻俘儀式。唐僖宗中和四年(八八四年)秋七月,僖宗在成都大玄樓舉行獻俘儀式。大玄樓,是成都羅城正南門樓。武寧節度使時溥獻上黃巢首級,另有黃巢姬妾二三十人。僖宗問這些女子:「你們都是勳貴的女兒,世受國恩,為什麼從了黃巢這個叛賊呢?」排在最前面的一個女子說:「國家憑藉百萬軍隊卻失守社稷和國都,現在陛下責怪一個女子不能抵抗賊軍,那些公卿將帥又該置於何地呢?」僖宗難堪至極,不再發問,命令將她們斬首。臨刑前,執法人員可憐這些女子,讓她們喝醉後再執刑,女孩們邊哭邊喝,不久在醉臥中受死。只有質問唐僖宗的女子不哭亦不醉,從容就死。
帝國的冬天降臨了,大唐盛世和長安城也走到了盡頭,長安城中僅餘的人,已經不流行胡旋舞了,而是流行唱輓歌。據唐代筆記小說集《北里志》記載,德宗時期長安平康里歌妓顏令賓卒後,坊中樂工劉駝駝,從眾多士人輓詞中選擇數篇,製為曲子詞,教輓柩前同唱之,聲甚悲愴。後來,有四首輓歌流傳下來,其中一首寫道:「昨日尋仙子,輛車忽在門。人生須到此,天道競難論。客至皆連袂,誰來為鼓盆?不堪襟袖上,猶印舊眉痕。」
這些輓歌「自是盛傳於長安,輓者多唱之」。學者王曉鵑女士在其〈唐末長安民俗生活論〉中哀婉地寫道:「歌妓顏令賓的輓歌,逐漸演變為長安城的哀傷,美人凋零與士子心緒在此契合,末世情懷與時代哀音合二為一。」
九○四年的正月,「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的長安遍地是瓦礫、灰燼,僅剩的殘垣斷壁和民居中,一燈如豆。宗室及及長安士民們,扶老攜幼遷往開封,渭河裡漂浮著長安的軀殼,在汴梁,朱溫要建造屬於自己的宮室。
天祐元年(九○四年)八月十一日,朱溫弒殺了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昭宗。天祐二年(九○五年),朱溫的謀士、祖籍撒馬爾罕安國的李振,同時也是一位連續不第的士子,對朱溫說:「(貴族門閥)此輩自謂清流,宜投於黃河,永為濁流。」朱溫笑而從之,於滑州白馬驛(今河南滑縣境內),一夕盡殺左僕射裴樞、右僕射裴贄、右僕射崔遠、靜海軍節度使獨孤損、吏部尚書陸扆、工部尚書王溥六位宰輔及衣冠清流三十餘人,投屍於黃河,史稱「白馬之禍」,士族門閥的輝煌時代也隨著大唐王朝的消亡逐漸式微。
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在《唐宋時代的概觀》中說:「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他和他的繼承者們對中國歷史的時代劃分是:上古(開天闢地至東漢);中世(中古,從三國至唐末五代);近世(前期:宋元;後期:明清)。日本東洋史學大家(日本學界把中國史稱為「東洋史」)宮崎市定則在內藤的基礎上把中國史納入到世界史的範疇中,他說:「追蹤唐王朝的起源,可發現他來自異族王朝北魏設置在邊境上的邊防軍,即所謂的武川鎮軍閥。如果要在西洋史中尋找類似的例子,那便是出身自日耳曼民族的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
內藤湖南和宮崎市定認為,以唐朝為代表的中國中世紀最大的特點是在於貴族門閥制度,而唐朝的滅亡也是從漢代延續到唐末近千年的貴族門閥制度的消亡。
天祐四年(九○七年),梟雄朱溫在汴梁逼末代皇帝唐哀帝李柷禪位,次年哀帝被鴆殺。連殺兩位皇帝的朱溫建國號為梁,唐朝滅亡,享國二百九十年。大唐帝國,最終匯成一滴蒼涼的眼淚,懸掛在歷史的眼簾下。
今天,當我們回望唐朝的時候,會愕然發現,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帝國,留餘世上的實物,除了帝陵和博物館的文物,僅有幾處寺廟、佛窟、摩崖、經幢和鬱鬱蔥蔥的千年古樹而已。
好在,我們這個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字記錄歷史的習慣,讓我們能夠在官修歷史、唐詩典章、唐人筆記、唐傳奇、敦煌遺書和文物中,打撈起散落在浩瀚歷史中的唐人日常生活的碎片。在這個中國人最願意穿越的朝代裡,唐代閃爍著精細的光芒,有一種煙霞瑰麗之氣。而我們的視界則或許可以延伸得更遠,這不是歷史的可能性,而是歷史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