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全美戲院是李安導演電影的啟蒙地,
顏振發師傅手繪看板的保存地,
「兩片同映,一票價」在地影迷流連的二輪戲院,
全球媒體爭相報導的老戲院。
說到全美戲院,許多人都會想到手繪看板師顏振發師傅,以古早的手工方式繪製電影海報;還有國際導演李安,在青少年時期背著父親,偷偷到全美戲院觀摩西方電影製作拍攝的技巧。
故事從1950年臺南富商與政要歐雲明先生在永福路投資興建的「第一全成戲院」說起,這間戲院與其他兩間「大全成、小全成戲院」結合為三家全成戲院系統,見證了「電影時代」的興起。之後由吳家接手經營,在1969年4月12日改名為「全美戲院」,從此進入全美的時代。
為求生存,當時全美戲院採取「插片」的運作方式,後來因無法取得首輪電影的配額,而改為「二輪電影院」,甚至採「兩片同映、不加票價」的策略,開始邁向全然迥異於同業倒閉的命運,1970年代中後期是全美收入最豐厚的時期。到了1983年,吳家接手原小全成戲院,改名為「今日戲院」。於是「今日.全美戲院」成為臺南二輪戲院的代表。
歷經1980年代彩色電視的普及,1990年代第四台、錄影帶、VCD、DVD、盜版光碟的猖獗及網際網路的崛起,2000年前後「影城」進駐百貨公司,2010年初電影放映機全面從膠捲汰換成數位,2020年全美戲院邁入古稀之年,七十年來全美戲院孕育了李安導演和顏振發師傅,也在每個階段絕處逢生。全美戲院距離大井頭不到十公尺,如果說大井頭帶給臺南庶民的水源與商業的興盛繁榮,那麼全美戲院就是帶給臺南人電影劇場的文化養分。
這間擁有獨棟戲院配置、保存相當多電影文物的大戲院,在臺灣已所剩無幾。本書以近兩年的時間製作,以過去今日.全美戲院所累積的資料、及經營者對於戲院歷史的詮釋作為基礎,然後透過大量口述訪談及作者在文創、藝術與電影評論的專業訓練,以嶄新的觀點爬梳今日.全美戲院的歷史。
當全美戲院老闆和員工述說七十年來如波浪般起伏的辛酸歷史時,我們從書中看到的不只是全美戲院史或臺南市的戲院史,也是整個戰後臺灣的戲院史。
重要事件
2020年 全美戲院七十週年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李安∣國際電影導演
李崗∣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李光爵(膝關節)∣臺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但唐謨∣影評人
吳俊漢∣全美戲院負責人
蔡明亮∣電影導演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謝銘祐∣詞曲作者
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
好評推薦
「曾經有過一個大電影時代,你會看報紙廣告找電影時刻,進戲院要拿一張本事,那是電影院的黃金時期。王振愷的文字,像個穿梭於時空的攝影機,從臺南街市一口埋沒的古井出發,透過地景的變遷與文化的轉移,經歷了整個臺灣近代娛樂文化的過程:那些喧囂的影迷、廢一整天的二輪戲院、銀幕上方的「客滿」匾額、色色的『插片』、很想帶回家的手繪看板,以及所有愛過電影的人,共同組成了這份記憶。古井旁的全美戲院,正在持續這份大電影時代的記憶。」──但唐謨(影評人)
「這本書由振愷執筆,為求盡善盡美,他花了一段時間,細心解讀當時報刊資訊、參考史料、檔案等各式各樣的記錄,並口述訪問社會賢達,做一系列的收集,唯恐漏掉一點珍貴的訊息,過程雖艱辛,但整個流程井然有序。身為全美戲院第二代負責人,深感任重而道遠,寄望藉著這本書來談談親身經歷,帶著大家走一趟時光隧道,心中自然具有一份格外濃烈的感受,或許這樣的感受能帶給大家許多恬然自得、洞察人心,觀察世情的人生智慧。」──吳俊漢(全美戲院負責人)
「全美戲院及其姊妹院今日戲院,在各個時代的動盪變革中,採取什麼對應方式維持生存而屹立不搖至今?讀者可以從本書中求得或許不是答案的答案,也可從全美戲院七十年的歷史中,感受到戰後臺灣戲院發展的堅韌、辛酸,它是臺灣文化史演變中值得關注的一頁。」──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午后〉:青春若是一整面獨立的拼圖,翹課去全美戲院看二場二輪電影,讓未來的壓力稍歇喘一下,或許是記持內頗大的一枚拼片。通常會是星期二的午場,我喜歡坐在二樓第一排(那時只有一個廳,好像還可以偷抽菸),人不多,銀幕洩出的故事似乎只為了我一個人對白著,抑鬱的年少也似乎走進了一個極私有的時空,自由地閒晃悠著。那天下午與年輕的作者振愷聊著這本書,發現不同世代的我們似乎因著書的內容,在那個私有的時空相遇了,一下子大全成與赤崁戲院的競賽,一下子黃梅調的重現,一下子又竄進一旁的街弄……對白著……」──謝銘祐(詞曲作者)
「電影的黃金盛世在於集體歡呼,同聲一泣的群聚交流;電影院的魅力與魔力就亦在於能夠創造一個集體認同的夢境與祈願。寫下電影院的內外故事,就如同見證了一個世代的集體瘋魔,尤其歷經時光篩汰後,還能長存的電影院,繁華、滄桑與重生的對比就更耐人咀嚼了。」──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作者
王振愷
臺南永康人,1993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藝術理論與評論研究所,現任臺灣影評人協會理事。他長期從事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策展作品有:「菲林轉生術」電影文物特展、「觀光記」當代影像展覽(獲得2020年第三季台新藝術獎提名)。
個人網站:www.jkwang.art
校訂者簡介
蔡錦堂
臺南新化人,外祖父為新化戲院股東,初中(臺南市中)和高中(臺南一中)時期常出沒於臺南的戲院。日本國立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科文學博士,曾任淡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教授及臺灣歷史學會會長,現已退休,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擔任兼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史、臺灣宗教史、臺灣教育史、日本近代史,著有《帝国主義下台湾の宗教政策》、《戰爭體制下的臺灣》、《立法院長劉濶才傳記》、《從神社到忠烈祠:臺灣「國家宗祀」的轉換》、 《臺灣人的日本時代》等。
目錄
導讀/蔡錦堂
推薦序/吳俊漢
作者序/王振愷
楔子 大井頭的水,不停地流……
第一幕 慶開幕!全成第一戲院的誕生
第一場 井中撈金──歐雲明的發跡
第二場 遊園戲夢──日治時期臺南戲院
第三場 連開三棟──全成戲院連鎖店
第二幕 從全成第一到全美戲院
第一場 歐家與吳家結連理──新全美百貨店
第二場 來去電影里──臺南商業戲院的戰國時代
第三場 全美戲院,隆重再開幕!
第三幕 兩片同映,一票價!
第一場 暗室裡的插鏡頭風暴
第二場 全美變二輪、實踐堂開分店
第三場 全美歌廳秀,盛大公演
第四幕 今日.全美戲院的合體進擊
第一場 把今日買下來
第二場 速食店、牛肉場、精品街
第三場 1990年代臺南戲院的最後戰役
第五幕 老戲院的文創之道
第一場 新世紀的老戲院倒閉浪潮
第二場 轉型之路──全美戲院的文創提案
第三場 手繪看板的背後
後記 告別與新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致謝
附錄1 從全美戲院走到今日戲院
附錄2 凝視今日.全美戲院──建築空間巡禮
附錄3 今日.全美戲院年表
參考書目
序/導讀
導讀
大井頭與全美戲院
說到臺南全美戲院,可能熟悉臺南歷史文化發展,或者臺灣電影史的人,對於這家戲院並不陌生,因為有兩件事情讓全美戲院赫赫有名。一是名聞國際的大導演李安,在青少年時期,常常背著他的父親李昇校長,偷偷到這家二輪戲院、而且後來還是「兩片同映、不加票價」的全美戲院觀摩(或說「偷學」)西方電影製作拍攝的技巧,因此稱全美戲院是使李安成為「臺灣之光」的始作俑者,並不為過。另一件事情是現代科技非常發達,全美戲院卻放棄使用彩色印刷數位輸出技術,不將電影海報完整的倍數放大、高掛於戲院或宣傳影片的牆面上,仍然聘請傳統手繪電影海報「職人」,以「老掉牙」的手工方式一筆一畫繪製電影海報。臺南的全美戲院堪稱全臺灣最最「落伍」與出名的電影院,這裡的手繪電影看板師傅顏振發,是與李安相互輝映的臺南市「國寶」級街頭藝術家。
但是,本書書名所謂的「大井頭放電影」,又是什麼意思呢?「大井頭」指的是什麼?在大井頭怎麼能夠「放電影」(臺語)呢?為什麼它會和全美戲院扯上關係?如果妳或你還不知道為什麼要在大井頭放電影,或它代表什麼意涵,那麼妳或你就有必要把《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這本書從頭到尾細細品味一番。
臺南的「大井頭」位於現今臺南市民權路和永福路的交口處,是早期臺南居民最重要的飲用水源之一,也是清代初期中國大陸到臺灣、以及安平與臺南往來的最主要的渡口,因此在這附近所形成的「十字大街」,是臺南歷史上最興盛繁華的街區,一直到日本治臺後期才被原為魚塭地帶的「新十字大街」──今臺南西門路與中正路(臺南銀座)所取代。也因此「大井頭」已被列為市定古蹟,它曾經提供臺南住民重要的水源,也是臺南聯繫外面世界重要的渡船口。或許是上天巧妙的安排吧,因緣際會,孕育李安大導演以及顏振發師傅的全美戲院,就在離大井頭不到十公尺距離處。如果說大井頭帶給臺南庶民重要的水源與商業的興盛繁榮,那麼全美戲院也帶給臺南人電影劇場重要的文化養分,它不僅僅是過去式、現在進行式,而且持續朝向未來進行中。
全美戲院經營史
將全美戲院與臺南大井頭的前生今世史首先結合起來敘說的,是年僅二十七歲的本書作者臺南文青王振愷。他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理論與評論研究所的碩士,「閒暇之餘」也擔任臺灣影評人協會的理事,以穿梭於臺南府城的大街小巷為樂,並且像臺南文人許丙丁撰寫名著《小封神》、串連臺南寺廟眾神仙與現代社會眾生相一般,煞有介事的為大井頭與全美戲院這兩樁看似無多大關聯的物件,牽起了歷史的紅線。這是振愷的「慧眼」,讀出了許丙丁撰著的精神,寫就現代版的小封神──電影中的明星宛如神明,全美戲院則堪比眾神所駐紮的「小宮廟」。《小封神》楔子中出現的小上帝廟,以及千里眼與順風耳所在的大天后宮,也都在離大井頭和全美戲院不遠之處。或許是冥冥中注定,文青振愷要將他的處女作,押注在這本專書的書寫上吧。
在本書的開頭,振愷翻閱了許多荷蘭時期、鄭王朝、清治時期到日本時代的古地圖,如清治臺灣縣志中的《城池圖》,以及1932年所繪製的《臺南市職業別明細圖》等,並配合當今很夯的「地理資訊系統GIS」,帶領讀者閱讀、觀賞大井頭所在的臺南傳統聚落與商業重心「十字大街」演變的歷史,再從歷史的十字大街大井頭,轉身一變成為今天的全美戲院。作者的書寫不全然是歷史的,也不全然是文學的(雖然他在多處借用臺南著名文人葉石濤的作品「紅鞋子」,引領讀者跟隨葉老潛入全美觀看電影「紅鞋子」),而是歷史加文學再加上地理資訊學的。讀者會看到「蝦趴」等現代文青使用的字眼,也會不自覺的隨著作者的地圖導引,去探索古老臺南到摩登臺南的演變,並進入「大井頭全美」的時光隧道中……。
為瞭解全美戲院從1950年戲院名稱為「第一全成戲院」開基時起,一直到現今(2020年)整整七十年的經營歷史,振愷多次訪談全美的三代老闆與家人、經營規劃者、放映師、手繪看板師以及售票員工等等,取得對方信任的同時,也獲得了許多珍貴的相片、文件資料,才得以建構出這一本「全美戲院史」。不過,這本書籍並非只是全美的戲院史,也不是只為全美老闆或經營者撰寫他們的家族史,因為作者也費了相當多心力去尋找資料,爬梳臺南市戰前與戰後的劇場、映畫、戲院、電影館及影城的「臺南映演業歷史」。甚至當全美戲院老闆、員工們敘說這七十年來如波浪般起起伏伏「拒絕被打敗」的辛酸歷史時,我們藉由此書所看到的並不是全美戲院一家戲院史,也不是臺南市的戲院史,而是整個「戰後臺灣的戲院史」。這是本書除了李安和手繪看板顏師傅之外,值得我們矚目的「外溢」收穫。
二戰之後,「電影」是新興的大眾娛樂。1950年全美戲院前身的「第一全成戲院」創立,與其他兩間「大全成、小全成戲院」結合成為三家全成戲院系統,正好見證了「電影時代」的興起。而筆者所居住距離臺南十二公里遠、人口不及四萬的大目降.新化,則有新化、新光、天新三間新字輩的戲院陸續成立,提供鄉下民眾新型娛樂。這時的「戲院」承繼日本時代的「劇場」名號而不稱為「電影院」,既可以放映電影,也可以由布袋戲、歌仔戲、新劇等取得檔期進行表演。但因為戲院的數量急遽增加,難免面臨倒閉與轉手的命運,位於大井頭旁邊的第一全成戲院也轉由目前的吳家接手經營,1969年4月12日改名為「全美戲院」,從此進入全美的時代。
為了招徠觀眾以求生存,當時的全美戲院必須採取「插片」(播放色情片)的運作方式,後來因為無法取得首輪電影的配額,只得改為「二輪電影院」,甚至採「兩片同映、不加票價」的焦土作戰策略。由於這個策略,全美開始邁向完全不同於同業倒閉的命運,也幸運的與未來的「臺灣之光」李安邂逅。
後來因為臺灣經濟起飛,將經典名片以二輪重新上映的手法,加上推出香港邵氏公司的紅樓夢、江山美人等黃梅調片子,使1970年代中後期成為全美戲院收入最豐厚的時期,1983年甚至接手原小全成戲院,改名「今日戲院」。於是,「今日.全美戲院」成為臺南二輪戲院的代表。
1980年代彩色電視的普及,讓戲院不得不祭出所謂的「牛肉場」(情色歌舞團)迎戰,以求存活。時間進入1990年代,第四台、錄影帶、VCD、DVD以及盜版光碟的猖獗,加上網際網路的崛起,再度一層層地打擊戲院的生計。即使是在這樣的年代,臺南市仍然有二十多間戲院掙扎著作最後的殊死戰。2000年前後,臺南市內的戲院再經歷一波倒閉潮,而逆勢轉進的「影城」進駐大型豪華百貨公司,使得設備偏舊的傳統老戲院一一從臺南市戲院版圖上銷聲匿跡。接著是科技的進步,電影產業從製作端到映演端都無法抗拒「數位化」的浪潮。放映設備在2010年代初期全面從膠捲汰換成數位,電影放映機也未能拒絕改變成為數位的權力。電影院要生存,整體的聲光設備升級、座位的舒適更新,都是迎合時代不能不作的投資;但是投入大筆的資金,能夠使戲院保住客群、立於不敗的地位嗎?其實都是未知數。除此之外,電影院還必須面對官方基於群眾安全的衛生、消防逃生檢查以及行政干擾。這一切的一切,如同精彩電影高潮迭起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戲院、電影院、影城究竟是如何對應局勢變化的呢?
大井頭全美戲院的未來式
全美戲院及其姊妹院今日戲院,在各個時代的動盪變革中,採取什麼對應方式維持生存而屹立不搖至今?讀者可以從本書中求得或許不是答案的答案,也可從全美戲院七十年的歷史中,感受到戰後臺灣戲院發展的堅韌、辛酸,它是臺灣文化史演變中值得關注的一頁。就像「大井頭」一樣,幾十年、幾百年給予臺南住民飲水滋養,臺南的全美戲院今日不靠著傳統戲院「電影放映」的唯一方式,改採與顧客群同步成長的「陪伴哲學」文創方式,將自己定位成一間充滿人情味、有故事的老戲院,試圖闖出一條生路,不,是闖出康莊大道,給予臺灣的觀影群眾電影文化養分的同時,在過去、現在、甚至未來,陪伴臺南、臺灣共同成長,而且在可能的情況下,將繼續培養出更多的李安、顏振發……。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