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風物,一去不返。低首沉吟,無力回天,聊以文字,錄存舊蹟。兩朝政府為香港撰寫偽史,我為山村癡情朋友、叔伯婆娘、游方術士、剃頭匠人作傳,為野魚昆蟲、山精水怪、番薯芋仔寫記。
黃鐘委地,豺狼當道。山窮水盡,風流雲散。追憶逝去的水土與人情。陳雲在《信報》文化版「我私故我在」專欄的結集。
序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呼吸可自然,可自主;色慾可以自然,也可以自主。人類之與其他哺乳類動物不同,乃在於可以自主呼吸及節制色慾,超凡入聖,兩者都是修煉之路,入道之門。鍛煉呼吸,佛教謂之止觀,道教謂之胎息;節制與轉化色慾,佛門密宗謂之雙修,道門南宗謂之房術。
呼吸與飲食,都由口鼻主宰。飲食亦非小道,古人節制飲食以養生,轉化飲食以修禮,所謂修禮,就是順乎天道人情而制定名分,使人可以得到自由與責任,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禮記‧禮運》云:「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生活禮儀,以飲食安排開始,由家居圍食、喜慶宴會到祭祀神靈,飲食都是主角。良臣善食,古已有之。中國史書論及國計民生之章,曰「食貨誌」,典故來自《尚書‧洪範》:「農用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之《政治學》,演述國家政制,無有飲膳之官;但中國《周禮》官職之中,由膳夫、庖人到鹽醋之官,多達三百餘人,數量之多,分工之明細,遠勝於其他文武百官。象徵王權之鼎與鼐,本是烹器。中國的「宰相」之名,本義也是膳官,調和五味之官也。古代的名相,如商之伊尹,周之姜子牙,都是名廚。
古人極重視飲食,甚至不惜辭官還鄉,以求真味,所謂「鱸之思」也。《晉書‧張翰傳》載,張翰在洛陽為官,「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清人鄭板橋有詩贊之:「買得鱸魚四片腮,羹點豉一樽開;近來張翰無心出,不待秋風始卻回。」
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論語‧鄉黨》)飲食敗壞,殘害身體,禍延子孫,今之化學食物、有毒食物,快應t食,實乃禮崩樂壞之徵,不可等閑視之。二○○八年北京奧運之後,三聚氰氨毒奶事件遮瞞不住,終告爆發,予即以「毒國」為題,抨擊中共好大喜央A不恤民命。
二○○七年中,於民政局退下公職之後,故人馬家輝誠邀為《明報》副刊專欄撰文,初寫佛道之飲食之譚,連帶《信報》專欄年前撰寫之色事系列,食色雙輝,遂成文集。
告子曰:「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飲食與色慾,都是人的天性,順之成人,逆之成仙。張三丰真人可以辟榖絕粒,數月不食,一食斗米輒盡;真人可以斷慾,亦可一夜御十女,人人得樂。正是來去自如,順逆在我。孔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飲食乃生民之本,色慾是繁衍之門。即使凡夫不涉修煉,亦不可丟失食色兩事。香港平民特重飲食,然於色慾之事,則因英國殖民統治及現代工業化而傳入維多利亞式之禁慾精神,令一般港人自我壓抑,不得暢快,亟須解放也。
是次結集,文章多有增補。《明報》專欄以一千字為限,《信報》專欄則以三千字為限,未盡之言,刊登之後補寫。尤其色事系列,迷障重重,正宜長篇累牘,從頭細說,以解放人心,同登大樂。結集成書而需註腳,皆因報紙文章,多用時事起題,又受篇幅之限,事過境遷者,當補註事實,令讀者掌握全陛A不假外求;未盡其意者,則言明道理,註解細節。至於了知事態之長期讀者,嬝狙氻j可略去註腳。
成書之際,《信報》文化版編輯周淑賢君離任。多年以來,切磋砥勵,予偶然可以揮筆如劍,運斤如風者,有賴淑賢之為質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