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後: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

新版 已出版
 

作者: 布魯斯.葛瑞森 
譯者: 蔡宗翰
系列: mind
書城編號: 19381326

原價: HK$150.00
現售: HK$142.5 節省: HK$7.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抱歉! 此商品已售罄, 不能訂購

如此商品日後有貨, 請通知我, 我的電郵/用戶名稱是:
 
 
出版社: 如果
出版日期: 2021/03
頁數: 368
尺寸: 14.8 cm * 21 cm 
ISBN: 9789578567894

商品簡介
如果內心不是大腦的產物,如果死亡後仍有某種意識的存在,


那麼,我們到底是誰?在宇宙中是怎樣的存在?又該如何度過此生?


 


★瀕死經驗研究權威五十年的心血,繼《死後的世界》的重磅巨作,雷蒙.穆迪博士(Raymond Moody)稱此書「即將成為瀕死經驗研究中的經典」。


 


★本書作者布魯斯.葛瑞森醫師是瀕死經驗科學研究的奠基者,他一九八○年代開發的瀕死經驗量表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成為全世界瀕死經驗研究的標準工具。他開辦且編輯的同儕審閱期刊──《瀕死研究期刊》,被譽為「關於這個主題的理性研究的發源地」。


 


*****


 


五十年前,葛瑞森醫師還只是一名菜鳥精神科醫師時,遇到了一位自殺未遂的女大學生,這段奇妙的經歷,徹底改變了他對人的心和大腦的看法,讓他開始質疑:人究竟是什麼?


 


當時女大學生明明是完全失去意識地躺在病房內,但第二天醒來之後,卻能指證歷歷地說出葛瑞森與另外一位同學在數百公尺外大廳內的談話內容,和葛瑞森領帶上的義大利麵醬污漬。


 


這樣的故事或許現在聽來並不特別,但在五十年前卻相當驚世駭俗,而且像這名女大學生這樣的例子不只一個。隧道、光、飄浮、遇到過世親人、聽到不可能聽到的談話內容……這些是許多擁有瀕死經驗的人共同的經歷。為什麼意識離開了大腦還能運作?如果意識不是大腦運作的產物,那意識是什麼?人,究竟是這個身體,還是意識?


 


葛瑞森發現,他無法對這些例子視而不見,他必須以科學的方式重新思索心和腦之間的關係,探討我們的意識是否能夠超越死亡。


 


歷經五十年的研究,他寫下《死亡之後》這本書,提出他對此疑問的答覆。


 


「我希望證明科學和靈性是相容的,對靈性的嚮往不代表需要放棄科學。」葛瑞森說。


 


從科學的角度而言,透過科學方法來研究瀕死經驗,能讓我們更宏觀地了解世界上無形的種種,科學得以跳脫物質和能量的侷限,更精確地描述現實。而另一方面,體會靈性和無形的事物,也並不代表我們不能以科學的角度,來評估自己的經驗,以證據做為信念和理解的基石。


 


瀕死經驗沒有理由不能既是靈性上的禮物,也是特定的生理過程。這是葛瑞森提出的第二個答覆。


 


書中節錄了一個個當事人記憶中的瀕死經驗,以及瀕死經驗如何讓他們提升了自我的靈性和覺察,帶來深刻的改變。而探究這些故事也改變了葛瑞森,改變了他看待科學的角度和他自己,從而變得更寬容、更平靜、不那麼害怕死亡,也更活在當下。


 


*****


 


瀕死經驗對當事人很重要,因為它改變了當事人的人生;對科學家也很重要,因為對於心和腦,瀕死經驗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但對所有人來說,最重要的是,瀕死經驗告訴我們何謂死亡和臨終,何謂生命和活著。


 


本書獻給對人類不可思議的心智感到好奇的讀者,


和想對生死提出更深層問題的人。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本書寫得相當嚴謹,是一本讓人明白靈魂可能存在的好書。希望讀者可以享受這些瀕死經驗所帶來靈界的訊息。」──李嗣涔博士(前台灣大學校長 《靈界的科學》作者) 


 


國外好評推薦


 


「令人深深著迷的一本巨作,揭開死亡的面紗。此書即將在瀕死經驗研究中,成為經典。」──雷蒙.穆迪博士(Raymond Moody),著有暢銷經典《死後的世界》


 


「葛瑞森醫師的研究徹底重組了我們破碎且混亂的世界觀,為人類意識帶來新的解釋。」──伊本.亞歷山大醫師(Eben Alexander),著有瀕死經驗名作《天堂際遇》


 


「如同金賽在性學上的突破,葛瑞森醫師讓瀕死經驗研究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麗莎.米勒博士(Lisa Miller),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與教育學教授,著有《靈性孩子》(The Spiritual Child,暫譯)


 


「這本醫學界的偵探小說,絕無冷場。葛瑞森醫師的著作值得我們大聲喝采。」──P.M.H.阿特沃特(P. M. H. Atwater),著有《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s,暫譯)


 


「一本跨時代、跨地域的重要著作。」──亞歷山大.巴特雅尼(Alexander Batthyány),國際哲學學院心理學與哲學博士,列支敦斯登維克多.法蘭克爾研究所所長,著有《心靈在世間的歸屬與角色》(Mind and Its Place in the World,暫譯)


 


「如果不知道死後會是如何,你要怎麼過現在的生活呢?你一定要讀這本書。」──卡爾.貝克爾(Carl Becker),心理學博士,京都大學醫學倫理與政策科學教授,著有《打破循環》(Breaking the Circle,暫譯)


 


「輕巧地跨越了科學與心靈之間的鴻溝。」──艾妮塔.穆札尼(Anita Moorjani),著有暢銷書《死過一次才學會愛》


 


「撫慰了生者,也為臨終帶來希望。」──瑪麗.尼爾醫師(Mary Neal),前南加州大學脊椎外科主任,著有暢銷書《我去過天堂》(To Heaven and Back,暫譯)


 


「這本書將定義瀕死研究,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芭芭拉.布萊德利.哈格蒂(Barbara Bradley Hagerty),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宗教特派員,著有《上帝的指紋》(Fingerprints of God,暫譯)


 


「最新、最有用、最讓人興奮的新知。」──傑夫.朗醫師(Jeffrey Long),著有《死後世界的證據》(Evidence of the Afterlife,暫譯)


 


「發人深省又撼動人心,一本值得細嚐的好書。」──肯尼斯.林恩(Kenneth Ring)博士,康乃狄克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著有《死後人生》(Life at Death,暫譯)


 


「引人入勝,內容豐富,絕對必讀。」──山姆.帕尼亞(Sam Parnia),醫師,紐約大學朗根醫療中心醫學副教授兼重症醫療與心肺復甦研究主任,著有《死亡來臨時會發生什麼?》(What Happens When We Die?,暫譯)


 


「這本書會為許多讀者的意識帶來正向的改變。」──皮姆.汎.洛梅爾醫師(Pim van Lommel),著有《超越生命的意識》(Consciousness Beyond Life,暫譯)


 


「葛瑞森博士在本書中所記錄的研究,體現了他精湛的才智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幾乎無可取代。」──麥可.撒邦(Michael B. Sabom),著有《死亡回憶錄》(Recollections of Death,暫譯)


 


「葛瑞森博士以新穎又充滿吸引力的方式,帶領我們走了一趟精彩的瀕死體驗之旅。無論你屬於什麼宗教、靈性信仰、科學背景,都一定要讀。」──安德魯.紐伯格醫師(Andrew Newberg),湯瑪斯傑佛遜大學急診醫學和放射學教授,著有《神祕的心智》(The Mystical Mind,暫譯)


 


「關於瀕死經驗和人類心靈,葛瑞森博士是科學和醫學上的專家。身為一位精神科醫師,他不把人們不尋常的經歷看作是發瘋的現象,而是幫助他們理解和從中學習。」──查爾斯.塔特(Charles Tart)博士,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名譽教授,著有《意識的眾生相》(States of Consciousness)


 








作者

布魯斯.葛瑞森(Bruce Greyson)精神科醫師及教授


 


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神經行為學名譽教授,擔任維吉尼亞大學感知研究中心主任十二年,是伊恩.史蒂文森教授(Ian Stevenson,西方世界用科學方法研究輪迴現象的第一人)的重要弟子及研究夥伴。也曾任職於密西根大學、康乃狄克大學醫學院。他是國際瀕死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ear-Death Studies)的創始元老之一,並且擔任該協會主席和《瀕死研究期刊》(Journal of Near-Death Studies)的編輯超過二十五年,該期刊被譽為「瀕死經驗理性研究的發源地」。目前為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傑出終身研究員。他的醫學研究曾獲多項國家級獎項。


 


譯者簡介


 


蔡宗翰


 


自由譯者,現居高雄。


 








目錄

推薦序 唯物論的挑戰──李嗣涔博士
國外好評推薦
前言  進入未知的領域
一    用科學解釋那無法解釋的
二    跳脫時間
三    回顧人生
四    了解故事的全貌
五    你怎麼知道是真的?
六    出竅
七    還是,他們發瘋了?
八    瀕死經驗是真的嗎?
九    生物學角度的死亡過程
十    死亡時的大腦
十一  人的內心不是大腦
十二  意識會持續下去嗎?
十三  天堂還是地獄?
十四  那神呢?
十五  一切都改變了
十六  這一切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十七  嶄新的人生
十八  艱難的現實
十九  新的人生觀
二十  死前的人生

謝辭
參考資料








序/導讀

推薦序


 


唯物論的挑戰──瀕臨死亡經驗


李嗣涔博士(前台大校長、《靈界的科學》作者)


 


現代科學的哲學基礎是唯物論,物質是這個世界構成的基礎,是第一性的,因此自十七世紀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提出以後,「心」,也就是大腦的意識,便與物質世界的大腦逐漸分開研究。物質的大腦是第一性的,可以用物理、化學的方法來剖析;而意識是第二性的,是大腦內部複雜神經網路交互運作下所湧現出來的新現象,不具有基本獨立的物理性質。也就是說,如果人死了,大腦不運作了,意識也應該消失了。因此意識的研究在過去兩百年來都屬於哲學、宗教及心理學的範疇,科學家常說:「意識是科學最後的疆界。」說的便是科學發展到了最終極的目標、完全了解物質宇宙以後,才會去碰觸意識的問題。心物真的是二元化嗎?意識可以脫離物質的大腦而獨立存在嗎?過去六十年瀕臨死亡經驗的研究對此提出了嚴重的挑戰,這領域的研究發現,意識似乎可以脫離肉體、觀察遠方的人地事物,聽到他們談話的內容,甚至達到彼岸(靈界),見到已經死亡的親友。這些研究提供了數以千計的案例,其中包括各式各樣的人物,包含哈佛大學神經科醫師,以及堅定信仰唯物論科學的學者,他們經過瀕臨死亡經驗以後,人生觀為之改變、不畏懼死亡,且開始相信有另外一個世界存在。


 


本書是探討瀕臨死亡經驗中最近的一本著作,作者布魯斯.葛瑞森醫師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他在年輕時擔任實習醫師,一個案例讓他開始對大腦的運作產生疑問,打亂了他的世界觀:一位失去知覺的病人竟然知道遠在走廊盡頭他與送病人來醫院同伴的談話細節,甚至他吃食物不小心領帶沾到的番茄醬也被病人看得清清楚楚,他感到大惑不解。直到事發六年後,他遇到來實習的同事雷蒙.穆迪(Raymond Moody),才發現這個案例一點也不特殊,穆迪的第一本書《死後的世界》是英文出版品中第一本提及「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的書,葛瑞森醫師從此開始了瀕死經驗的研究。他花了將近四十五年的時間,才將自己收集到的案例整理別類,著作成書出版,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謹慎。這當然跟當年他被精神科主任警告再研究下去可能不能升等有關,他因此換了另一間能接受瀕死經驗研究的醫學院才能繼續研究下去。


 


這本書寫得相當嚴謹,作者在每個案例中,除了提供當事人自己的陳述以外,也不斷提供他自己的判斷,以及另外可能的解釋,以避免太快跳入推翻唯物論的結論,使不至於太快斷言「意識可以離開身體獨立存在」。這是一本讓人明白靈魂可能存在的好書,雖然人體特異功能也可以解釋部分瀕死經驗中的遙感遙視經驗,但是死亡後大腦已經不運作了(醫學的定義)卻見到已經死亡親友的經驗,是靈界存在、靈魂存在最大的證據。希望讀者可以享受這些瀕死經驗所帶來靈界的訊息。


 








mind

死亡之後: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二版)

死亡之後: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

為什麼你無法真正的快樂:運用選擇的力量,找出你的人生使命,成就真實的自己

別讓猴子控制你的情緒大腦:打破焦慮迴圈,找回人生掌控權

理想的簡單飲食

老年的意義:我和那些老人共處的一年

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圓滿生命的五個邀請

讓每個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臨終關懷師的22個心靈故事

當摯愛遠逝:走過悲傷的每日沉思

簡單,給我們的禮物

正念情緒療法:放下你的情緒執念,重新啟動你的人生,實現你的內在價值

心簡單:尋找生活意義的法則

放不下的事,這樣做,都能放下

你在忙什麼?:與大師對話,藏傳佛法的12堂人生智慧課

簡樸生活的實踐:從丟東西開始的豐富人生

為什麼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停止內疚、恐懼,別再製造藉口,過你想過的生活

等週末出去玩(全彩繪本+手工皂片+100分鐘情境朗讀配樂)

圖解設計師的色彩法則:好的色彩布局是這樣構思的,95項你需要瞭解的事!

GOOD IDEA 2 設計師必懂的100個創意法則

理想的簡單生活

... [顯示此系列所有商品]

布魯斯.葛瑞森 作者作品表

死亡之後: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二版)

死亡之後: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