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源始(達爾文二一二歲誕辰紀念版,完整重現寫給所有人的演化論)
 
作者: 達爾文 
書城編號: 19381669

原價: HK$220.00
現售: HK$209 節省: HK$11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貓頭鷹
出版日期: 2021/03
頁數: 512
ISBN: 9789862624579

商品簡介


160年來歷久彌新的經典理論

完整重現演化論精髓,了解達爾文最真實的思想

 

◎程延年(台灣演化生物學權威)專文推薦

 

版本特色:

 

 →首度完整翻譯自原書第二版,呈現最純粹的理論經典

 →特別收錄三版後的物種理論簡史,向演化學說發展致敬

 

十九世紀以降最重要的思想鉅著

 

1831年,達爾文踏上小獵犬號,展開一段為期五年,後續卻影響世界深遠的航行。回國後,達爾文開始潛心研究旅途中生物與環境間的複雜關係。1859年,他出版了十九世紀最重要的思想鉅著《物種源始》。

 

《物種源始》甫一出版便飽受關注與批評,然而在接下來的兩百年間,這本書和達爾文的思想被不斷地引用、延伸甚至濫用,比如史賓塞以達爾文理論為基礎發展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助長了優生學、民族主義等思想。而如「適者生存」的延伸解讀甚至間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仍影響深遠。

 

儘管在過去飽受誤解與批評,達爾文的演化論在現代對古生物學、分類學、生物人類學等領域仍然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回歸最純粹原始的演化論

 

自1859年起的12年間,達爾文的《物種源始》一共出版了六版。第一版出版時引起相當大的熱潮,在一個月內即告售罄,並緊急在隔月推出稍作錯誤修正的二版。由於書中內容遭受到各方勢力極大的批評與攻擊,第三版以降達爾文新增了許多對這些評論的回應,也逐漸開始出現一些原本並未提及的思想。除此之外,在第三版達爾文也為了向先前的演化研究者致敬,加入了一篇〈演化理論發展簡史〉,收錄了《物種源始》出版前,各路思想家對物種起源的想像。

 

《物種源始》作為一本家喻戶曉的科學經典,很多人都對自然選擇、共同祖先、演化樹等書中的一些概念耳熟能詳,真正能夠讀完全本的人卻屈指可數。另外,目前大多數中文譯本,都是採用夾雜辯論回應的第六版來翻譯。我們選定牛津大學出版社僅經修訂的第二版,完整重現達爾文當初的理論精髓,而不受到後續時代的干擾。以這個版本為基礎,再加上達爾文在第三版後加入的簡史,希望能更忠實的呈現《物種源始》與更真實的達爾文。

 

作者

達爾文Charles Darwin


英國生物學家,曾參與小獵犬號的五年航行,結束後出版《小獵犬號航行之旅》一書,聲名大噪。然而他對在旅途中所見到的化石與生物相分布感到困惑,並開始研究物種的變化。而後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源始》中,達爾文首次提出了「天然選擇」的演化概念,認為演化由共同祖先開始,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個體。儘管在當年受到大量反彈與批評,達爾文所提出的演化觀點時至今日已成為學界共識,並深深影響後世的研究發展。

後續還著有《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以及《人類由來與性擇》,探討皆在人類的起源與性擇的概念。

譯者簡介

苗德歲


懷俄明大學地質學與動物學博士,現任職於堪薩斯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並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目錄

編輯弁言
導讀
譯序
版本說明

物種源始

譯後記
附錄:譯名芻議
索引

序/導讀

論自然汰擇機制下演化理論的心路歷程——我們的孩子怎樣才會成為另一位達爾文,或教育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麼?(節錄)
程延年

本書(為原作第二版本,中譯苗德歲本)總共十四章,再加上概說與附錄。在諸多層面上,這誠然是一本奇特、令人驚豔的大作。在英文的散文文體書中,罕有如此兼具充滿著危機四伏、具裂解的本質,又洋溢著自負、自誇的作品。而其筆觸、口吻又是如次謙遜且溫柔的。那或許是源於其作者,達爾文爵士原本就是在舉止上略顯害羞,而對其大思維又是信心十足的─他在字裡行間,總是試圖說明,而非巧辯、脅迫讀者。一如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下午茶間的喃喃自語。這從整本書開宗明義第一段文字就能略窺其梗概:「⋯⋯身為一位博物學家,當在小獵犬號航行之途,我對在南美洲大陸生物群的分布,感到無比震驚於伴隨著某些事實。這些證據對我而言,似乎對於物種起源之論,點燃了些許的光照。那正是當代最偉大的哲學家所宣稱的『神祕中最奧祕』的議題」。這位哲學家就是約翰.赫歇爾爵士,他的自然哲學論深深吸引著年輕達爾文的心靈。

這項演化理論,無疑最早成形於1838年11月27日,他著名的「筆記F本」的第58頁之中。三個基調,在大航行返家之後二年的光景,就隱然成形。一是子孫輩承襲類同其祖先輩;二是個體傾向於些許的變異,尤其是伴隨著形態特徵上的改變;三是多產性成正比例於所能支撐之親代─這意味著「人口超盛」之壓力(全然受到馬爾蕯斯人口論一書的啟發)。「大書」的初稿在1824年隱然成形,卻封鎖於密室未急於發表,他同時告知心愛的妻子伊瑪- 假若我驟然逝去,請取出發表它。接續下來的天降變局,1858年的軼事,華萊士不經意的飛鴿傳書,人人都能朗朗上口。終究,第一版「冗長摘要」的1,250本,在上架的當天全部售罄,一時洛陽紙貴。一個傳說軼事是這樣流傳至今的:在上架當天午後,英國教皇的妻子正在貴婦們環繞下,啜飲著下午茶。旁人略顯驚慌的告知她,有一個「瘋子」出版了一本書,很暢銷。那是重磅打擊她丈夫神授說、創生論的另類邪門歪道。妻子幽幽的說了兩句話。第一句話,哇,那最好不會是真的!第二句話,哦,如果是真的,最好不要有太多人知道!它終究是真的,而且有很多人知道了。在達爾文一生中,同樣書名(除了最後一版,去掉一個字「On」)伴隨他總計修訂了六個版本(1859-1872,前後13年光景!)。 最終版的主標題乾淨俐落、擲地有聲─Origin of Species。達爾文,一代巨人,在1882年4月19日,終其一生,長眠英倫,安葬於西敏寺,與牛頓為伴,得年七十三歲。

本書一開始是刻意進入到一扇迥異的視窗中,達爾文引領著普羅大眾思考,與「創生的遺跡」迥然不同的─仔細探究人們久遠以來飼養下的動物和刻意栽培下的植物,如何產出變異性?如何透過「人擇」的手段(機制)去蕪存菁:人們所熟知西方貴族豢養的家鴿品系,與古代中國玩家觀賞的突變金魚。這中間涉及二個面相:淘汰(去蕪)與保留(存菁)。這也就是我始終傾向於,將演化論最核心的Selection一詞,譯作「汰擇」之根本原由。作者為其後的篇章布妥了舞台,舖陳出伏筆,高明至極!

第二章,大自然運作下的變異。順其自然的過渡,戲碼場景回歸到大自然母親的懷抱。變種一詞,打從林奈創建二名法以來,物種的界定範疇就引發困境。生物的個體之差異遍存,因而一個新的物種如何產生?大自然中果真有一位至高無上的創生者運作指令嗎?歷經南美洲大陸之旅,達爾文觀察包括雀類的變異,他胸有成竹於大自然「選擇」之大力。他在諸多鳥類學家、植物學家、昆蟲學家等同儕的協力合作下,不厭其煩的闡明了「變種」與「物種」的遍存性,了然於其廣泛分布的事實及其遺傳、延續子嗣後裔的「優越性」。

接下第三章,直搗核心:奮戰求存。我經常和大、小孩子們談及演化論的一字訣與八字箴言。物競、天擇、適應、存活。意味著四個概念:競爭、汰擇、適應、存活。或者更精簡的說:「變」。世間沒有永恆,唯一恆久不變的,就是它一直在變!在大自然運作下,自然汰擇(下一章的主軸戲碼)如何與奮戰求存掛上了勾?這裡,達爾文深深受到了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啟示。僧多粥少的窘局下,怎麼辦?生命如何力爭上游,奮戰求存,各顯神通?這裡,著名的隱喻「楔子說」應運而生。在有限的空間資源下,大自然井然有序。打進了一個楔子必然要排除另一個楔子。大自然中生命的存活,是血腥的利齒與銳爪之鬥。誠然,鬥爭一詞,浮現而出。

接續(第四章),人擇的伏筆誘發出演化理論核心議題:自然汰擇。這是達爾文的洞見。跨越了What?Where?When?直接索命Why?的核心機制。他娓娓道來各種關鍵的多變因子:性選擇、雜交的遍存性、隔離與種群數量的影響、選擇與變異的時序漸變性、物種消逝與全體滅絕的肇因等等。這裡,在探究性狀分異中,全書唯一的一張附圖,名為「分類單元趨異性」,一棵最雛形、最誘人,也是當今最引發爭議、受到批判的樹型,述說著物種通過「伴生變異之後裔」(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而枝葉扶疏的意象。樹型,而今而後取代了攀升的階梯(登峰造極),或者生命了不起的鎖鏈之議。我當年,教一群孩子們,第一堂課就是帶他們到科博館後花園中,看樹去!

第五章,變異之律法。遺傳學是演化論核心中的核心,卻也不幸的是十九世紀中葉之前那個年代,大惑難解的奧祕。直到聲聲召喚出那栽種碗豆的僧侶孟德爾,才揭開了第一道神祕的面紗,得以一窺究竟。那不解的幕後推手,歸諸於大自然,或者訴諸於中譯的「天」─不可說,不可說,才說即滅。或許是高明的暫時封存!?是先哲拉馬克概念中器官的用與不用所導致,一如長頸鹿脖子的案例?達爾文在本章中,坦然承認我們對變異法則是極度無知的!面對神奇無比的靈魂之窗眼睛之讚嘆,一如對鳥類飛羽細緻構造之來龍去脈,一籌莫展。我們就很能理解到,在那個科學知識啟蒙而依然荒蕪的年代,神授說、創生論之魅力了。


劇碼推演,幕起幕落,接續五章中,依序探究著理論之困境難處,本能、雜交、地質記錄的不完整性與生物在地史上的演替。這裡,冗長的辯論與大書的摘要,終究潛進了演化論的深水區,既幽暗又神祕。達爾文掌握太多的知識證據、原本研議的重磅大書擱置,要萃取其精華。他不厭其煩的述說、胸有成竹的抽絲剝繭─或許內情太過複雜迷離,難以三言兩語;或許他太謹慎小心,免於在創生論當道的洪流大潮中,稍一不慎引來滅頂的殺身之禍!他坦誠面對困境,一一論述過渡型、變種中間的「失落環節」何以如此罕見?那些具有極為特異的習性行為與構造的生物群,若非源自創生者之手,又源於何處?又是如何歷經變異而演化到極致?進而探究到面相之下,更為隱晦難解的行為「本能」,是否在深層中有其共性?蜜蜂營造蜂房的本能如何詮釋?

做為一位地質學者與古生物專業的我,面對第九、十章,格外興味十足─論地質記錄的不完美與生物在地史上的演替,即化石記錄的不完整性。眾所皆知,達爾文受到地質學之父萊伊爾的關鍵性啟發。其中關鍵詞:古今同一律(uniformitarianism),亦即引申為「以古鑑今可以知興替也」。以今推古,亦然。這兩章徵顯了做為十九世紀博物學家的達爾文,兼具有某種專業程度的地質學與古生物學的深厚素養。其敏銳觀察的對象,就是地層與化石。針對於在歐陸地層岩石中所發掘,過往生物的遺體、遺跡,缺失所謂「中間過渡型」物種,以及在當時所理解「顯生宙」、寒武紀地層中,驟然出現的大量、複雜構造,多樣性的三葉蟲化石群,既無其親代祖型的來龍、亦無子嗣「失落環節中間型」的後裔之去脈。達爾文想當然爾的,歸咎於地層記錄與化石記錄雙雙不完整被保存!誠然,經過滄海桑田,能幸運保存下來的完整生態系,所稱化石寶庫實屬罕見。然而,經由一個半世紀以上的艱辛、持續搜尋,古生物與地質學者對於地史上所稱「寒武紀大爆發事件」、「生命五大滅絕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視窗,揭露了神祕中的神祕多層面紗,修正了達爾文歸咎二大不完整的偏頗與誤判。

哈姆雷特的大戲來到了尾聲,第十一到十三章的地理分布與生物的共同親緣:形態、胚胎、遺痕(退化)器官。大書冗長摘要的高潮疊起已然退逝,最終三章中達爾文試圖詮釋,當今生物群在全球分布的相似性與相異性─這就要再次提到華萊士的了不起貢獻。他在悄然於退隱二線,將演化論的桂冠戴上達爾文高貴的頭頂,他卻在「生物地理學」上大放異彩。我們所稱的華萊士線,即是闡述生物在全球地理上分布的界限之細節。最終,達爾文於終篇的第十三章,不厭其煩的試圖探究全球生物的相互親緣關係─從三個視窗中,企圖補遺整個理論的完備性:形態學、胚胎學、以及發育不全器官(遺痕器官)的洞見。

鑼鼓再次喧天價響,要角逐一退場,布幕緩緩降下。像是一位謙遜的老者,達爾文諄諄告誡,反覆述說。他再次複述支撐這個理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案例;他重申一般人為什麼深信物種不變、神創說的根本原由;並且捫心自問這個理論到底能引申多廣多遠?以及這個理論的採用,對自然史的爾後研究,到底會有多大衝擊、影響力?他心中篤定,我想這從全書,一帖冗長的摘要,最終的一段文字可以一窺端倪。達爾文以維多利亞式文法,英國文學散文中最絢麗的文字落筆。「There is grandeur in this view of life, with its several powers, having been originally breathed into a few forms or into one; and that, whilst this planet has gone cycling 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law of gravity, from so simple a beginning 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 and most wonderful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evolved.」優美的詞句營造出如是壯闊、瑰麗之情景,難於中譯。勉力為之,或許可以簡譯成:「以此觀之,生命如是壯闊。其大力曾潛入多個甚或獨一的生命形式之中。當吾人棲居之星球,依循著萬有引力之律運行之時,它肇始於一個最簡單的開端,演化成無窮盡、最美豔、最奇特的芸芸眾生。」

達爾文 作者作品表

物種源始(達爾文二一二歲誕辰紀念版,完整重現寫給所有人的演化論)

小獵犬號環球航行記

物種起源(修訂版)

達爾文傳

物種起源(第一分冊.漢譯)

物種起源(第二分冊‧漢譯)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