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愛.自在.自由
#亞洲一流蘇學女專家 衣若芬 最新暖心力作
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
痛或喜,人生最後只有你自己
深入靈魂的咒語――「倍萬自愛」
每遇到一些難受的問題,我就會打開東坡的詩文,設想:如果東坡生在今世,他會怎麼想?怎麼做?
你問我,學蘇東坡有什麼用?
我用這本書,我的生命經驗回答你。――衣若芬
研究蘇東坡三十多年,亞洲一流蘇學女專家衣若芬教授最新作品《倍萬自愛: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書信未尾,你說「敬祝安康」,蘇東坡說「倍萬自愛」。
生命不夠愛你一萬年;人人都要愛自己一萬倍。
擦乾眼淚,消解怒氣,就算全世界遺棄了你,收拾你的身心,愛吧!愛自己,認識自己的存在,安頓、管理、樂活,你值得擁有蘇東坡一樣的快意人生。
從愛自己到愛他人、愛萬物、愛世界。
一‧〈自我存在〉
什麼是自我?愛自己會很自私嗎?
從蘇東坡的前世傳說和夢境異事認識東坡的生命本質,感知自我的存在。
二‧〈自我安頓〉
從蘇東坡對人情世態的體悟,領略生活上的心靈自我安頓。
當我們遇到問題或需要決策時,試試運用東坡的思考方法來幫助自己。
三‧〈自我管理〉
懶惰、拖延、自傷自憐是「習慣」?還是需要求醫治療的「病」?
從心理學、管理學、認知科學等角度,分析蘇東坡的慾念和逆商,了解蘇東坡自我管理的策略,成為自己喜愛的自己。
四‧〈樂活自我〉
什麼是苦?什麼是樂?
看東坡如何營造「小確幸」,樂活每一天!
作者
衣若芬(I, Lo-fen)
一個長相很東方,思維無國界,經常從蘇東坡的文字裡接收生命能量的女子。
讀書。寫作。教學。演講。旅行。我的日常生活。
從本科、碩士、博士都在台灣大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度過。現在任教於新加坡的NTU(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原中文系主任(2014-2016)。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家。新加坡政府立案社團"文圖學會"(Text and Image Studies Society)創始人兼榮譽主席。中國蘇軾學會理事。韓國東方文學比較研究會國際理事。
曾經任職台灣大學、輔仁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受邀於美國史丹福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客座講學授課。
文學創作榮獲台灣大學新詩獎。學術研究榮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國科會吳大猷先生學術成就獎、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出版獎助。教學榮獲南洋理工大學許文輝學術獎。
研究領域為文圖學、蘇軾研究、東亞漢文學與文化交流、新加坡文史藝術。曾經是大陸中央電視台歷史紀錄片《蘇東坡》講述人之一。新加坡958城市頻道合作節目策畫。規畫主持多個大型國際合作項目。製作主持Podcast播客節目《有此衣說》。
出版過學術專書11本,主編及合編論著10本,期刊和專書論文超過百篇。小說和散文創作15本。
痛或喜,人生最後只有你自己。和那句靈魂的咒語――「倍萬自愛」。
衣若芬個人網站:lofen.net
Facebook追蹤衣若芬:www.facebook.com/lofeni/
加入飯圈:愛上蘇東坡 www.facebook.com/Lovesudongpo/
目錄
自序 倍萬自愛:學著東坡愛自己
一.自我存在
愛自己會不會很自私
前世今生
時也命也
如夢之夢
*自我存在之有此衣說
二.自我安頓
孤鴻飛影
變化是恆常
是一是二
在此山中
*自我安頓之有此衣說
三.自我管理
知識儲備
能量/時間
財務行政
情緒調節
靈肉慾求
逆商轉念
*自我管理之有此衣說
四.樂活自我
廣結善緣
短板增長
老饕大餐
沐浴安眠
養生靜和
月夜閒遊
*樂活自我之有此衣說
後記
學蘇東坡有什麼用?
最後只有你自己
一語入魂
附錄
蘇東坡生平大事年表
衣若芬生平與寫作大事記
序/導讀
自序
倍萬自愛:學著東坡愛自己
蘇東坡在寫給友人的書信最後,經常用「倍萬自愛」做結語,比如給王迥(子高):「伏冀倍萬自愛」;給釋法言:「惟萬萬自愛」;給王箴(元直):「餘惟萬萬保愛」。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們還能看到他的筆跡――《致夢得祕校尺牘》(又名《渡海帖》),這是東坡寫給趙夢得的告別信,信裡寫道:
軾將渡海。宿澄邁。承令子見訪。知從者未歸。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幾得於海康相遇。不尔。則未知後會之期也。區區無他禱。惟晚景宜倍万自愛耳。怱怱留此帋令子處。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軾頓首。夢得祕校閣下。六月十三日。
時間是北宋哲宗元符三年(一一○○年),東坡結束了在海南儋州的貶謫生活,奉詔命遷徙到廉州(廣西合浦)。那天六月十三日,他住在澄邁(海南澄邁),準備渡海北歸。趙夢得的兒子來拜訪他,才曉得趙夢得還沒回來。不能當面向一直關照他的友人致謝,東坡心中怏怏,期待能在兩人的旅途交會點相遇,否則不知何日相見。東坡說:「我沒有別的祝禱,只有希望晚年您能千萬保重自己!」
「晚景宜倍萬自愛」,東坡說予友人;「倍萬自愛」,反向來說,是「愛自萬倍」――提醒自己,風燭殘年,除了萬倍的好好照顧自己、愛護自己,還渴求些什麼呢?
有句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早知道早好。我們當然不必等到人生的倒數階段才來愛自己。「愛自己」應該是人生自始至終的信念和原則,唯有我們好好愛自己,懂得愛的態度和方法,才能推己及人,到愛他人、愛萬物、愛世界。
相對的,也唯有我們懂得如何是愛自己最好的形式,才能和他人溝通,表達「我希望你這樣愛我」。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可能被當時擁護他的門人弟子崇拜如天才吧? 他老人家並不沾沾自喜,而是告訴他們,自己如何做到的――「我不是天生就知道世間許多事情的道理,我是喜愛向古人學習,勤勤懇懇尋求得來的。」
「好古」的途徑,主要是讀書,讀什麼書呢? 我想可以選自己性情接近的作者,或是敘寫那位前賢的書來讀。
我選的,就是蘇東坡。
我研究蘇東坡、開設蘇東坡文學和藝術的課,經常發現他的觀點和行為契合現當代。我想,其中有兩種可能:一是他的超前和普世;一是我們受他的影響,潛移默化,日用而不自知。直到千年以後,我們還說:「要儲蓄,以備『不時之須』」。遇到棘手的案子,得查個「水落石出」。「不時之須」、「水落石出」,都是出自東坡的〈後赤壁賦〉。比如談到競爭,我們勉勵彼此「勝固欣然,敗亦可喜」,這是出於東坡的〈觀棋〉詩。東坡不僅為現代漢語創造了兩百多個成語,關聯更深的,是詞彙和語句內在的邏輯和價值觀。
那麼,「倍萬自愛」的蘇東坡,他的「自愛」邏輯與價值觀是什麼呢? 他是信口說說,還是躬行貫徹? 我們如何學習? 或是覺察我們被他滲透的情形呢? 你現在讀著的這本小書,便是我嘗試的解答。
本書分成四個區塊:自我存在、自我安頓、自我管理、樂活自我。
「自我存在」,從東坡的前世傳說和夢境異事認識東坡的生命本質。
「自我安頓」,東坡對人情世態的體悟。
「自我管理」,用心理學、管理學、認知科學等等角度,分析東坡的慾念和逆商。
「樂活自我」,看東坡如何營造生活樂趣。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雖然叫做「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並無意/無能自命為指導讀者們「愛自己」的標竿。東坡被法國《世界報》(Le Monde)選入十二位跨越千禧年,唯一來自中國的「千年英雄」,但他絕非超世神佛,也不算道德聖賢,他是真真切切努力活過一生的人。他的一生,從出生到去世的年月日,清清楚楚。他贏得的掌聲、吃過的苦頭、怎樣當官、為什麼坐牢,也都記載得明明白白。很難說他符合世俗「成功」的定義,甚至從他晚年一再被貶謫,一次比一次荒遠的境遇來看,政壇失勢,潦倒不堪,即使他好好「愛自己」,可能對有些人而言,不構成典範,遑論學習。
所以,本書的定位,是以東坡為實例,陪伴讀者自我認知和成長,不熬雞湯,更不說教。我選擇比較特殊和有意思的東坡故事和作品,和讀者分享「東坡是這樣做、這樣想」。還是孔子說得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讀者自可判斷是否要模仿複製東坡的言行。我也不強做解人,把自由自在的東坡說成高高在上的「大師」,我的陳述,只是表達「我是這樣理解東坡」,讀者當然也自可讚許或反對。
還有,本書呈現的東坡故事不一定全部為史實。我採納一些筆記叢談,盡量挑不過於離譜的內容。這些故事聊備一說,代表某一作者或某個時代所相信的東坡形象,或者為增添趣味性而敷衍誇張,那是為達到塑造東坡這個超級大IP的效果。假如我能加以考察,會在文中說明真相。
感謝陳文茜小姐和許悔之社長,啟發和鼓勵我寫作這本書。承蒙文茜小姐青睞,推薦介紹我尋訪東坡行跡的書《陪你去看蘇東坡》,引發讀者熱愛關注,出版二十天便三刷,是我意想不及。並蒙她慨允,為三刷本《陪你去看蘇東坡》作序,如東風吹綻春花,繁興書市。在全球為新冠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焦慮不安之際,文茜小姐援東坡「倍萬自愛」之句,撫慰讀者。於是促成我把東坡的「倍萬自愛」化成篇篇小品,和大家共同欣賞學習。
本書在四個區塊之前做一短文小引,提出話題和脈絡。每篇文章設計「思考練習」,請你想一想,經由知道「我是這樣想的」來認識你自己。很有可能,你的想法會遊移或改變,所以我鼓勵你寫下來,讀著你的答案,和真正的自己坦誠相見。每個區塊最後,有三點我的小結語,我稱為「有此衣說」,就是「衣若芬這樣說」,不是標準答案。最好,你也可以寫下你的「有此×說」。
這本書可以做為你的人生筆記,長期保存,時時回顧,也歡迎和你的親友分享,愛己愛人。
衣若芬書於新加坡
二○二○年五月二日初稿
六月八日再修
七月十二日三修
試閱
愛自己會不會很自私
「愛自己」? 好像是個「偽命題」啊!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們從小不都被教育要博愛合群、助人利他? 長大以後,我們學到要為別人著想、要懂得換位思考,需要強化的,是去除「我」的本位主義。你看儒家說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家說不可秉持「我執」――「愛自己」不就「犯規」了嗎?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迷思,恭喜你! 你找到這本和你一起探索的書啦!
「愛自己」是人的本能嗎?
我們先來想一想,「愛自己」是人的本能嗎? 如果是人的本能的話,是不用學的。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一八五六-一九三九)認為人類的行為受兩股本能的力量驅動:生(Life instincts, eros)和死(Death instincts, thanatos),前者指為生存繁衍而飲食、性愛;後者指不顧活命而爭鬥、破壞。這其中都不包括「愛」。
也就是說:「愛」,無論愛己還是愛人,是社會化的行為。既然是後天的,就是「習得」的。既然是習得的,典型對象不同、文化環境不同,都會影響我們學習「愛」。
《荀子.子道》裡,孔子向三位學生子路、子貢以及顏淵分別問了同一個問題:「智者怎麼樣? 仁者怎麼樣?」我們一個個看他們的回答。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 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
「知者」的「知」通「智」。子路說:「智者讓別人認識自己,仁者讓別人愛自己」。孔子說:子路可以稱得上是個讀書人。
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 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
子貢認為:「智者懂得認識別人,仁者懂得愛別人。」孔子說:子貢可以稱得上是個有德行的讀書人。
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 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顏淵認為:「智者認識自己,仁者愛自己。」孔子說:顏淵可以稱得上是個明白事理的讀書人。
能區別孔子的評價嗎? 最「高級」的,是「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啊!
「自愛」是不是「自私」呢?
那麼,「自愛」是不是「自私」呢? 東坡也認可「自愛」嗎?
東坡用兩個相對的語詞――「同安」和「獨樂」辨析這個問題。他說:
夫太古之初,本非有善惡之論,唯天下之所同安者,聖人指以為善,而一人之所獨樂者,則名以為惡。天下之人,固將即其所樂而行之,孰知夫聖人唯其一人之獨樂不能勝天下之所同安,是以有善惡之辨。而諸子之意將以善惡為聖人之私說,不已疏乎!
這段話好像很複雜,我們先了解一下背景。北宋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年),二十六歲的東坡(這時他還沒有號「東坡居士」,為了表示敘述的一致和親切,本書都直接稱他「東坡」)參加皇帝親試的制科考試,進〈中庸論〉等二十五篇文章,這段文字出於其中的〈揚雄論〉。
揚雄是西漢的思想家,他在著作《法言.修身》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認為人性不是孟子說的性善;也不是荀子說的「性惡」,是善惡混的。人是善是惡,要看他怎麼「修」。也可以說,善惡是後天決定。
東坡反對揚雄的說法,他主張人性最初是無善也無惡的。天下人都過著平安的生活,聖人稱那是「善」;一個人過著自己快樂的生活,聖人稱那是「惡」。這裡的「善惡」並不指是非對錯,聖人也沒有說「獨樂」不能勝過「同安」。
范仲淹〈岳陽樓記〉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標榜個人之樂在天下之樂後面。孟子說:「獨樂樂,不若與眾樂樂。」又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些,都沒有否定「獨樂」的意義,而是認為有優先順序,或是依個別情境看待「獨」和「眾」(天下)。
一人獨樂,天下同安
換句話說,「獨樂」不需要被否定,甚至我們可以往前推衍:如果一個人不能「獨樂」,天下怎可能「同安」? 即使表面上天下「同安」,一個人不「獨樂」,那麼「同安」對這個不樂的人也是沒有意義的。
再說,「獨樂」不妨礙「同安」。一個人「獨樂」而讓天下不安,那就是自私了。所以,「獨樂」和「同安」之間,應該取得平衡及和諧,用現代的觀念來說,就是個人自由不違背公共秩序。個人自由不影響他人自由。不對他人的行動先入為主地強加判斷。這樣的「獨樂」,就是健康的「愛自己」,並且尊重他人。
還記得我提到,這是二十六歲時東坡的考試文章嗎? 在還沒有踏上仕途前的青年思志,可以看成是他的「初心」。這「愛自己」的初心,是否會被日後的政治現實磨損呢?接下來,我們繼續追隨東坡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