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示要
 
作者: 熊十力 
書城編號: 19742797

原價: HK$183.00
現售: HK$173.85 節省: HK$9.1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17 天

 
 
出版社: 五南
出版日期: 2021/04
頁數: 472
ISBN: 9789865226671

商品簡介


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讀經的觀點與洞見


本書是熊十力在重慶北碚勉仁書院任教時為學生講解六經而作,講述讀經的意義與方法,是論述儒家哲學思想的著作。

全書共三卷,第一卷,略述六經所蘊含的大道與政治思想,並疏解《大學》首章和《禮記·儒行》。第二卷,指點治經應持的態度,強調立志的重要性。第三卷,略講六經(主要是《周易》《春秋》二經)的義理。

書中也論到佛學,從宇宙論、人生論、本體論、認識論四個方面加以剖析,並作結語:「吾以為言哲學者,果欲離戲論而得真理,則佛家在認識論上,盡有特別貢獻。」申明自己整理佛學所遵守的原則是「根底無易其固,而裁斷必出於己」。是「融佛入儒」、「歸宗儒學」的代表作。

作者

熊十力(1885年2月18日-1968年5月23日)

原名繼智、升恆、定中,後改名十力,字子真,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湖北省黃州府黃岡縣(今黃岡市團風縣)上巴河鎮張家灣人。幼時因家境貧困,在家自學,後受「維新派」影響,萌生革命之志而從軍,曾參加武昌起義、護法運動。護法運動失敗後,專心學術一途,先後任教於武昌文華大學(今華中師範大學)、天津南開中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

熊十力先生學貫古今,會通中西,融攝儒釋,自成一家,被尊為現代新儒家的開宗大師。著名學者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等,皆為熊十力學生,《大英百科全書》譽其為二十世紀中國最傑出哲學家,著有《新唯識論》、《佛家名相通釋》、《論六經》、《原儒》、《體用論》、《明心篇》、《十力語要》、《讀經示要》等。

目錄

自序

讀經示要卷一
第一講 經為常道不可不讀

讀經示要卷二
第二卷 讀經應取之態度

讀經示要卷三
第三卷 略說六經大義

序/導讀



讀經問題,民初以來,常起伏於一般人之腦際,而紛無定論。余雖念此問題之重要,而無暇及此。且世既如斯,言之無益,不如其已。去年責及門諸子讀經,諸子興難。余為筆語答之,懼口說易忘也。初提筆時,只欲作一短文,不意寫來感觸漸多,遂成一書。六經究萬有之原,而言天道。天道真常,在人為性(此克就人言之耳),在物為命(此言命者有二義: 一、 流行曰命。言天道流行,至健而無息也;二、 物所受曰命。物稟天道而生,即一一物皆天道呈顯。不可說天道超脫萬有而獨在也。此中言物,亦攝人。言命,亦即性。命以所受言,性謂人物所以生之理。言異而其實一也)。性命之理明,而人生不陷於虛妄矣(第一講首釋道)。順常道而起治化,則群變萬端,畢竟不失貞常(通萬變而不可易者,仁也)。知變而不知常,人類無寧日也(今世列強,社會與政治上之改革,與機械之發明,可謂變動不居矣。然人類日習於兇殘狡詐,強者吞弱,智者侵愚。殺機日熾,將有人類自毀之憂。而昏亂之群,復不思自存自立之道,且以其私圖,而自傷同氣,尤為可憫。蓋今之人,皆習於不仁,即失其所以為人之常道,宜其相殘無已也。第一講以九義明治化,通萬變而貞於大常,實六經之撮要)。《大學》三綱八目,總括群經(三綱八目,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此為常道不可易)。〈儒行〉十有五儒,歸本仁道(行不一,而同於仁。仁,常道也)。凡此,皆為第一講所提揭。經為常道,庶幾無疑。夫常道者,萬變所自出也(本書道字,略有二義: 一、 謂宇宙本體,乃萬化之原也;二、 謂凡事理之當然,通古今中外而無可或易者,亦名常道。如《大學》三綱八目,立內聖外王之極則。由此而體道,由此而修學,由此而致治,由此而位天地、育萬物、贊化育,此便是當然。不可異此而別有道。天下言道者,或有從事明明德,而不務新民與止至善,是佛家小乘也。大乘誓度眾生,而以人間世為生死海,只求度脫,而無齊治平之盛業,吾儒之外道也。致知而疏於格物,宋明學有遺憾也。格物而不務致良知,即難言誠正,西學未立大本也。《大學》為常道無可疑。又如〈儒行〉十五,總不外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此亦是當然。若不務立達,使自暴自棄,而不可為人矣。又如革故創新,必行之以至公至明至誠至信,是變動之必本常道也。不能公明誠信,而言革新,則失常道,自取亂亡而已。略舉三例,餘可推知,然道字之義雖有二,而第二義實依第一義以立,究竟無二也)。天地密移矣(天地大物也,世俗見為恒存。其實,諸天與員輿,刻刻移其故而新生。參看《新唯識論》)。而所以成其清寧者,未有改移也(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一者,絕對義,謂常道也。天曰清,地曰寧,皆以其德性言也。天地由道而成,道則真常而無可改移也)。人事屢遷矣(群變萬端,不可勝窮),而乾濟必本公誠焉,無可苟渝也(當變革之任,而不公不誠,未有能立事而不亂亡者。公誠,常道也。事勢萬變,而事之成,必由常道。一國之事如此,國際尤然)。死生誠大變矣,而存順歿寧之理,誰云可變(人皆稟道而為性命。其存也,必順保性命之正,而無或罔。其歿也,乃全其性命,而無餘憾。故張子云:「存順歿寧。」)。是故學術千途萬轍,必會歸常道,而後為至。知不極乎知常(知常亦云見道),只是知識,而不足言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借用佛典名詞。若泛釋之,亦可云最高的智慧)。老氏曰:「不知常,妄作凶。」(不見道者,徇私欲而滅天理,所作皆迷妄,故凶。)斯篤論也。夫不悟常道,則萬物何由始,人極何由立,萬事何由貞,皆其智之所不及也。學不究其原,理不窮其至,知不會其通,則未能立大本以宰百為,體大常而禦萬變(則未能三字,一氣貫下)。欲免於妄作之凶,其可得乎?第一講直明經為常道(以經明示常道故,遂言經為常道),無時可離,無地可離,無人可離。奈何吾國後生,自棄寶物,不肯是究。嗟爾違常,云胡不思。第二講言治經態度。必遠流俗,必戒孤陋。尚志以立基,砭名以固志。持以三畏,然後志定而足以希聖。聖者道全德備,而大通無礙。故讀經希聖,非可專固自封也。今當融貫中西,平章漢宋。上下數千年學術源流得失,略加論定。由是尋晚周之遺軌,辟當代之弘基,定將來之趨向,庶幾經術可明,而大道其昌矣。第三講略說六經大義。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其發明內聖外王之道,莫妙於《大易》《春秋》。《詩》《書》《禮》《樂》,皆與二經相羽翼。此講特詳二經。二經通,而餘經亦可通也。議者或謂余實以《新論》說經(《新論》,具云《新唯識論》),是固然矣。夫《易》《春秋》雖並稱,而漢人相傳,《易》為五經之源,比《春秋》尤尊矣。惜乎漢師亂以術數,宋儒略於思辨(宋學注重體認,於人生日用踐履間,修養工夫最緊切。修養深,而私欲盡,真體現,即真理不待外索,而炯然自識。孔子謂之默識,宋儒說為體認,佛氏亦云自證。余嘗謂先哲尚體認,而西哲精思辨。體認自是哲學之極詣,然若忽略思辨,則不得無病。宋學終不免拘滯偏枯等病,由於忽略思辨工夫,而其道未宏也)。《易》道晦塞,二千餘年。余造《新論》,自信於羲皇神悟之畫,尼山幽贊之文,冥搜密察,遠承玄旨。真理昭然天地間。悟者同悟,迷者自迷。余非敢以己意說經,實以所悟,證之於經而無不合。豈忍自陷誣經謗聖之罪哉?如上三講,結集成書。肇始於六十攬揆之辰,畢事於寇迫桂黔之日(甲申正初起草,迄秋冬之際而畢)。念罔極而哀淒,痛生人之迷亂。空山夜雨,悲來輒不可抑;斗室晨風,興至恒有所悟。上天以斯文屬余,遭時屯難,余忍無述?嗚呼!作人不易,為學實難。吾衰矣,有志三代之英,恨未登乎大道(言未能登斯世於大道也。用顧寧人語)。不忘百姓之病,徒自托於空言。天下後世讀是書者,其有憐余之志,而補吾不逮者乎?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六月望日黃岡熊十力
識於陪都北碚火焰山麓中國哲學研究所籌備處

熊十力 作者作品表

讀經示要

十力語要初續

因明大疏刪注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