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書中所收作品,其成詩年代從西元前十一世紀至西元前六世紀,前後約六百年,產生於今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湖北等地。相傳周王室有專人收集民間詩歌的制度,稱為「採詩」,《詩經》中不少作品的輯集與這種制度有關。《詩經》本只稱《詩》,至西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時,被列為儒家五經之一,故稱《詩經》。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詩》中本含有三千多首作品,後經孔子刪定,存留三百零五篇,因此也被稱為「詩三百」。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焚燒了諸家典籍,不過《詩經》因為是韻文,易於傳誦,所以得以保全,至漢代重新開始流傳。傳詩者共有四家:齊人轅固所傳的叫《齊詩》,魯人申培所傳的叫《魯詩》,燕人韓嬰所傳的叫《韓詩》,魯人毛亨所傳的叫《毛詩》。此四家之詩,原文與章節幾無差異(個別字句因通假而不同,個別地方分章不同),對詩的解釋則差別很大。自東漢鄭玄為《毛傳》作箋後,《毛詩》一系漸盛,其他三家則逐漸亡佚。現在的《詩經》,就是毛亨所傳。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所謂「風」,據《毛詩序》所說,有「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之意。籠統言之,「風」就是某一個地方的民間歌曲。《詩經》中的《國風》,包括周南、邶風、衛風、鄭風、齊風等十五個國家的民間歌曲,共一百六十篇。所謂「雅」,《毛詩序》訓為「正」,即政,言王政之意。政有大小,故《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共一百零五篇。在風格上,《風》、《雅》、《頌》的區別很清楚。鄭玄釋「頌」為「容」,認為《頌》之詩歌主要是稱頌聖德,其詩篇多屬祭祀、祈禱、讚頌。《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
《詩經》的題材,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描繪婚姻與愛情的詩,這一類詩在《詩經》中數量最多,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是藝術價值最高的部分;二、鞭撻黑暗現實、反映勞動人民生活場景的詩,這一類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重要的歷史價值;三、有關上古神話傳說、英雄事蹟的詩,這一類詩成為我們瞭解上古社會的珍貴資料。
《詩經》的三種主要創作方法是賦、比、興,用朱熹的話說:「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