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相愛不相害:從依附、怨懟、到彼此成全,透過家族治療,探索影響你一生家庭關係的自我成長修復書
 
作者: 李南玉 
書城編號: 19971095

原價: HK$127.00
現售: HK$120.65 節省: HK$6.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蘋果屋
出版日期: 2021/06
頁數: 240
ISBN: 9789860619553

商品簡介


★韓國資深家庭諮商師療癒之作★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理療癒叢書作家)專文導讀推薦★


◎只是想和你好好相處,為什麼這麼難?
和父母──「每次手機一響,發現是我媽,我就會全身緊繃……」
和伴侶──「我這麼努力避開像我爸那種爛人,結果我老公……」
和孩子──「同樣都是我的孩子,為什麼看見大兒子我就好開心,看見二兒子我就心生厭惡?」

即使長大了,父母帶給你的傷仍然刺痛著,
而你也不知不覺,把傷帶進重要的關係裡。

我們兒時和母親的「依附關係」,決定我們日後在重要關係中的基本互動模式。
如果我們的母親本身就是在關係中缺乏安全感的人,
身為子女的我們,可能也不容易建立穩定的內在安全感和自信、自尊。
如果你在現在的親密關係/家庭關係中,有憎惡、不安、焦慮、憤怒,
甚至你不斷在追求對方的肯定,這些「缺憾」,很可能都來自於和母親未解的糾結。
>>透過本書的【成人依附類型測驗】,認識你在親密關係中的模樣

◎韓國資深家族治療師李南玉,在本書中完整解析四個家族系統,其中包含了多個角色:
‧遭遇先生不斷出軌的妻子
‧在家庭失去存在感的父親
‧獨自扶養孩子的母親
‧遭到母親冷落、仍在等待母愛的女兒
‧對母親充滿自責與無力感的子女
‧因照顧母親而失去自己人生的女兒

◎透過畫出「家族圖」,深入了解自己與伴侶的家人,不再繼承上一代的關係創傷,解鎖幸福關係:
本書將引領你覺察自己和伴侶,以及你們各自和母親的關係,
並透過「家族圖」的練習,學習辨識家族中的創傷事件,
與內心深處的恐懼與不安道別,找回在關係中的安定與安全感。

給為人父母/伴侶的你:
你需要學習面對和伴侶之間的問題,因為子女的創傷往往從父母間未解的問題衍生,
如果你摸不著頭緒,請透過本書的案例解析與家族圖練習,
從了解彼此的原生家庭的互動與狀態開始。

給為人子女的你:
你需要覺察自己是否無意間繼承了父母因離婚、相處不睦的關係創傷,
以及檢視自己是否尚未和原生家庭健康的「分化」。

我們都帶著傷長大,願你能對自己多一些理解與接納,
找回力量,建立屬於你的幸福關係,活出屬於你的人生。

本書特色

◎一本協助你成為「精神獨立的大人」的療心書:
從了解你的「依附關係」、探索原生家庭,到畫出你的「家族圖」,也是一本了解「家庭諮商、家族治療」的入門書。

◎韓國資深家庭諮詢師的溫柔之作:
娓娓道來4個家族系統的修復過程,看家族治療師如何為受傷的家庭、伴侶關係提供新觀點,引領我們從他人的故事,看見自己的關係縮影與解方。

◎收錄家人之間最深切的告白:
‧「女兒,真的很對不起。我這麼可愛又討人喜歡的女兒,我卻只顧著自己的痛苦而沒有好好照顧妳,對於妳的傷害也假裝不知道,媽媽真的很對不起妳。」
‧「原來這是媽媽的想法,原來媽媽很辛苦。但那是媽媽的人生,我要過不同的人生。」
‧「被忽視可以生氣、危險時可以大叫、生氣時可以說出來、難過時可以哭泣,因為,我是重要的存在。」
當從沒說出口的感覺被表達,當我們開始能用言語肯定自己的存在,那瞬間,就是療癒的開始。

作者

李南玉 이남옥

家族治療師、韓國家族治療領域權威。德國奧爾登堡大學心理學博士,曾在德國進行諮商與家族治療工作。2004年開始在韓國積極推廣家族治療和家族排列治療。三十多年來進行超過三萬次以上的諮詢。目前擔任韓國諮商研究所教授、首爾伴侶與家族治療研究院院長。

透過數十年諮商經驗發現,人最本能、最根本的關係,就是和媽媽的關係。凡是談及「媽媽」就會自然傾瀉許多情感的人,心中必定還有需要被理解、整理的部分。決定寫下本書,是為了協助更多人不再只能迴避母親或怨恨母親、忽視或重蹈覆轍傷痛,希望讀者透過這本書,能發現潛意識中的正向力量,藉此恢復自信,並找回完整的自我。


譯者簡介
陳靖婷

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碩士。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專職譯者。

目錄

推薦序1  瞭解家人的同時,我們也更瞭解自己/Peter Kaiser
推薦序2  家族治療帶來的溫暖與安慰/李惠成
推薦序3 母親給的傷痕,孩子如何療傷?/蘇絢慧
導讀     從你成長的所在,看見關於你的生命軌跡/蘇益賢
作者序 看見深沉傷痛的價值

Chapter1關係的根本:了解自己的「依附類型」

◎遇見心中能溫柔擁抱自己的母親
每個人都有能力自我療癒
和母親的依附關係,是所有關係的根本
影響你一生的依附關係
當關係遭遇困難時,檢視你的「依附類型」
‧依附理論實驗
不同依附類型如何看待兒時記憶
‧成人依附類型測驗
不安全依附類型的母親:不擅長覺察孩子需要的愛
修復家庭關係的第一步:覺察

Chapter2關係修復的開始:了解你的原生家庭

◎「媽媽只剩下我了」:明明嫁人了、卻還心心念念母親的女兒
你也是被父母的情緒牽著走的孩子嗎?
與父母未分化的狀態是關係中的未爆彈
對丈夫的憤怒從何而來
好想脫離媽媽,卻又充滿罪惡感
未解的憤怒與痛苦可能在關係間轉移
修復的瞬間:解放在關係中過度努力的自己

◎「媽媽沒有離婚,都是為了我」:夾在父母之間、為三角關係受苦的孩子
你也是從小聽母親訴苦的孩子嗎?
當媽媽總是對你說爸爸有多糟糕
家庭三角關係中的代罪羔羊:充滿無力感的孩子
為何媽媽讓孩子受苦卻渾然不覺?
修復的瞬間(一):將目光從「不幸」轉移到「幸福」
修復的瞬間(二):當你願意看見「不一樣的父親」
修復的瞬間(三):當你停止歸咎於「命運」

◎「為什麼都是我在照顧家裡?」:攬起各種責任、只為了被肯定的孩子
你也是直到現在都還怨恨著媽媽嗎?
當兒子對我說:「媽媽都不會笑」
直到現在都還在等待媽媽的愛
修復的瞬間(一):相信父母有能力守護他們自己
修復的瞬間(二):尋找被隱藏的正向記憶
修復的瞬間(三):認同自己的所有情緒

◎「為什麼你都看不見我?」:父母偏心、被忽略的孩子
你也是被忽略的那個孩子嗎?
當總是被忽略的你成為父母
被偏愛的孩子未必幸福
修復的瞬間(一):認清「我已經不是當初那個脆弱的孩子了」
修復的瞬間(二):為自己立下好的預言

Chapter3找回關係療癒力:改寫心中的「家」的模樣

◎從我們的根找尋力量──關於家族治療
家族治療的起點:看見家族給予的資源與力量
發掘家族的力量:對於傷口,你將不再只能感受到痛苦
改變家族的構圖:從了解彼此到宣洩情感,為心騰出空間
在自己的內心,與父母和解
在心中建立「你真正想聽見的話」

◎創造屬於我們的新故事──關於家族排列
認識家族排列
‧家族圖簡介
‧家族圖範例:試著畫出你的家族圖
‧多世代家族治療:原來問題不是從你開始的
第一階段:開始家族排列
第二階段:創造新的家族結構
第三階段(一):夫妻對話
第三階段(二):父母與子女對話
第三階段(三):治療者代替家人角色說話
最後階段:不忘與家人一起創造的奇蹟

Chapter4維持幸福關係的關鍵:家族治療師的觀點

◎我們會變得更好的
你準備好做出改變了嗎?
正向解讀的影響力
透過反向行動,破除僵化的互動
你如何看待自己,決定你的人生
你是否能愛你所擇?
找到你的珍貴之處,享受你所擁有的力量

序/導讀

專文導讀
從你成長的所在,看見關於你的生命軌跡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在諮商工作裡,有一樣工具稱為「家族圖」。使用起來是這樣的:正方形符號代表男性、圓形符號代表女性。當我們把兩個符號用線條相連時,表示他/她們有婚姻關係。線條中間往下,可以畫出下一代的孩子。每個符號也還可以再往上拉出一條線,畫出每個人各自的父母。透過符號象徵,心理師便能快速理解眼前這位個案,他/她所屬的家庭樣貌。
 
家族圖實用之處還不僅如此。心理師會帶著個案,一個個去了解這些家族成員。他/她幾歲?身體健康嗎?從事什麼工作?你跟這個人親近嗎?他跟誰比較好?跟誰處不來?你會怎麼形容這個人的個性?……透過這樣的探問,能讓一些家庭成員之間的動力慢慢浮現。特別是在家族治療進行的過程,家族圖,時常能幫助個案找到不同的觀點,看待已經存在的困擾或現象。
 
在閱讀《如何相愛不相害》一書時,各種家族圖的畫面不時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作者在書裡介紹了許多個案前來求診的煩惱。如果我們只以「個案」為單一視角,短時間內不一定能找到什麼新發現。但若能把視角放大一點,把整個家庭結構帶進諮商過程,許多「為什麼」就有機會慢慢水落石出。
 
好比,在書裡出現過的幾句話:「當媽媽不像媽媽時,必定是媽媽的心裡有傷痕」、「未分化的父母也會把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加諸於子女身上,認為子女的表現就是自己的表現」。這些現象,呈現在家族圖上,就是一種「複製」於上一代、「貼上」於下一代的代間循環。

一個小孩在童年時期的教養環境裡受過重傷、帶著過多未被滿足的需求長大(這是一種不穩定的依附關係)。這個孩子長大,自己也成為媽媽之後,那些在她童年過往經驗過的什麼,也很容易在無意識中複製到她的孩子身上。
 
之於個案,看見這樣的「複製」、「貼上」,有時會讓人鬆了一口氣。理解到原來事出必有因。更積極地說,這種發現與覺察,其實也可以是一種力量。若我們願意花點時間去理解,找出關鍵,或許就有機會跳出這樣的循環,從自己這邊開始,在未來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本書提到的各種案例,其實都很典型。不管是女性或男性讀者,都能參照這些案例來一邊整理自己過往的經驗。也許你會在某些段落中,感覺自己被理解了。更重要的是,若你看見了一些曾被遺忘的傷口,不時隱隱作痛時,請別忘了,可以找位專業的引路人(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社工師等),陪你一起慢慢、好好地療傷。

推薦序
母親給的傷痕,孩子如何療傷?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理療癒叢書作家)

傳統的人們總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或「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這樣的話語,但在我看來,這句話應該倒過來:「天底下沒有不愛父母的孩子」。因為在天性上,孩子都是依戀著親生的父母,情感上渴望著父母的愛,也深愛著父母,特別是和母親之間,有著緊密的情感相繫,彷彿想和自己的母親有著密不可分、形影不離的關係。

正因為這樣的天性,這一份愛的情感依戀,有不少人在漸漸成長的過程,開始經歷和母親之間(這位愛的依戀對象)非常真實的關係失落、衝突和挫折沮喪,不乏經歷大小不一的打擊。慢慢地,那一份愛的依戀情感會開始經驗各種的磨損,在親子關係之間,會凝結成大大小小的傷痛與失落。

我們沒有完美的家庭和童年,當然也不會存在完美的父母和孩子,在真實的生活處境下,我們都是一個個既脆弱又必須強韌、既恐懼又必須勇敢的生命。當父母和孩子成為一段親子親緣關係時,已預告將成為彼此生命裡最重要的他人,然而這原本希冀是體驗到愛與幸福的親子關係,卻可能是讓人感到最痛心和最失落的來源。

本書的作者韓國李南玉教授,是德國心理學博士和心理諮詢師,具有超過三十年的諮商治療經驗,以她精闢的見解、專業的學理,還有對心理受傷受創個體的關切,她提出對在母愛中受傷的孩子,如何療心、自我修復的專業觀點。如果你和母親之間,有這些其實非常具有壓迫和侵略、漠視和利用的關係,你一定知道那樣的痛苦是什麼樣的煎熬:

‧總是說「我只剩下你了」,不斷訴說自己悲慘遭遇,要求你擔負她的照顧者的的媽媽
‧總是對兄弟姊妹百般呵護,卻對你視而不見,強烈讓你感受到忽略與不公平的媽媽
‧總是以「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情緒要脅及勒索你順從及符合的媽媽
‧總是把爸爸變成敵人,讓你在家中彷彿在戰場上,總要選邊站,宣示效忠的媽媽

因為內心對母親充滿諸多情感需求,因為內心想要證實自己是被接納和愛的小孩,你總是不停討好,極盡一切你力去討好媽媽,想要從媽媽的眼中確認你的存在價值,終於被認可。

近幾年來,不論歐美,或是日本和韓國的心理治療專業都在探討母愛創傷(媽媽給的傷痛)對於自我功能的損害,以及所造成對心理健康危害。負面童年經驗更是被大量的研究證實,是造成我們身心症狀、身體疾病、精神耗弱的來源。持續地否認,迴避及壓抑曾經有過的傷痛,以及漠視自己身心承受的關係壓力,並不能讓我們的生命真實獲得修復和療癒,也會延緩我們重拾健康人生的機會。你需要了解,你有權利為自己療傷,只要你想要愛回自己的生命,你可以終止那些傷害你的行為,啟動內在的復原力,治癒自己的人生。
 

作者序
看見深沉傷痛的價值

「我一輩子都在怨恨媽媽,彷彿耗盡了所有的精力。聽到人家說『好想念媽媽』時,我完全沒有同感。也許是因為沒有得到媽媽的愛,讓我一直沒有自信,在關係裡時常感到恐懼不安。長大之後,甚至出現恐慌症。面對有好感的異性時,我總會不自覺地想,為什麼會喜歡像我這樣平凡無奇的人呢?我實在不懂。活到現在,我似乎已經認定自己絕對無法幸福。」

前來諮商的人,大多數對媽媽的記憶,都有著傷痛、否定的認知。隨著諮商愈來愈深入,我發現有心理問題的諮商者,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年幼時期和媽媽的關係不佳,早在心中埋下了傷痛。年幼時期和媽媽的依附關係產生問題的人,在諮商治療的過程,十分不容易。

為了讓他們從被悲傷所掩蓋的生命看見希望,我希望更深入了解他們和媽媽的關係。我希望讓他們知道,不論內心的情感是憤怒、恐懼、灰心……,都不會再影響自己可貴的生命,並且有能力找回原本的自我,建立穩定的關係。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必須重新找回「我的媽媽」。要了解自己和媽媽的關係,從什麼時候開始破裂、生命以何種面貌呈現、要如何面對克服,並且和媽媽的關係維持適當的距離。

當媽媽不像媽媽時,必定是媽媽的心裡有傷痕。

若能徹底了解媽媽、了解自己心裡的傷,一邊持續了解自己,一邊回顧自己和媽媽的關係,就不容易再把責任歸咎於一方。這樣的來談者往往也能發現諮商過程中的對話的意義,並能逐漸擺脫傷痛。

「媽媽」這個存在,象徵著一位在自己辛苦、困頓時,絕對不會輕易離開的對象,對每個人來說,絕對是重要而特別的存在。因此,不能以單純的兩個人的關係,而是要從「家族」的概念來理解。雖然一般大眾對家族這個概念還不熟悉,但我希望傳達我過去數十年感動我的,也是我所致力的「家族治療」,希望大家對媽媽產生全新的見解,並且認知自己內心的力量從何而來。透過這個力量,可以喚醒自己和家人間潛在的療癒力。

寫下這本書的同時,也讓我自己更深度回顧和媽媽的關係。

我的人生中,同樣面對過無法預期的困難,也曾經改變過職涯方向。當時徬徨的我,想起了和媽媽的記憶。無論在任何情況都會直面困難的媽媽,為我建立了生命的方向。記憶中,媽媽常常掛在嘴邊的是,如果想要盡孝道,就要活得幸福,並且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也許正因為如此,我一直希望自己能當個對他人有幫助的人。

即使外表看起來完美的人、看起來健全的家庭,仔細察看,也必然有著各自的傷痛。我透過讓來談者更了解他們的媽媽,也看見了深沉傷痛的價值。

這本書的內容,取之於我超過三十年的諮商經驗,書中將大家的故事重新編寫呈現。這是我曾經感受到的生命之美,有悲傷也有驚奇,更是大家寶貴的生命紀錄。跨出艱困的步伐、勇敢面對自己的傷痕的來談者,也讓我重新看待生命的意義。

感謝出版本書的出版社和社長,提供我許多幫助,也給予許多回饋,讓這本深藏在我心中的書籍,終於得以問世。

我的所有學術知識,可說都取之於Peter Kaiser教授。教授提供許多幫助與教導,讓我得以成為家族心理學者、家族治療專家。尤其為我撰寫本書的推薦序,給了我無比的力量。另外,我也想要對我十分尊敬的韓國諮商研究院的李惠成校長表示真心的感謝,教授百忙中抽空幫忙審稿,並且給予溫暖的建言,讓我更有勇氣踏出這一步。

很感謝我的家人讓我學習審視人生,他們是我的安身的所在。無比支持我的先生、為我帶來喜悅的女兒,讓我的人生十分充實,很感謝他們。與此同時,我更要感謝無論悲傷與沉痛,都展現美麗姿態的每個母親。

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感謝,也是成長。提筆寫這本書時,我的腦中浮現了無數的臉龐,原來我的心承載了如此多的故事。

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因媽媽而惶惶不安的你,能癒合傷口、重新出發,也十分盼望那些過去因傷痕和恐懼而推開媽媽的人,能重新面對媽媽。
 

──感受我們內心茂盛的生命力
李南玉

試閱

修復關係的第一步:覺察

即便孩子長大成人、成家了,也很有可能無意識地走入與母親關係的陰影之中。

有一位前來諮商的男性,單看外表,就可以判斷他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他的困擾在於和太太的衝突,他提到自己和太太幾乎沒辦法溝通。

「我老婆完全不會肯定我,我已經很努力賺錢,拚命想滿足她的要求,可是她好像永遠都不會滿意,讓我覺得很痛苦。」

了解之下,發現他和太太,一個是極度渴望被肯定的男人,一個是無法理解對方的女人。

先生認為自己的父親是「沒有能力養家的男人」,於是他將自己的人生目標設定為「成為有能力的丈夫」,成為一個沒有能力的男人,是他這輩子中最害怕的事。婚後,太太卻經常忽略他的努力,總是要求他做得更多更好,並且不斷提高標準。

太太的成長過程則是如此:當她需要父母的幫助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太太沒有得到愛的記憶,因此也難以給伴侶溫暖的關懷。她常對先生說:「你想要的會不會太多了?我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啊!」幾乎不會肯定對方的努力或為對方打氣。

這位強烈需要被肯定、深受認同需求困擾的「焦慮依附型」先生,為了得到「迴避依附型」太太的肯定,只能不斷地努力,然而,即使賺了很多錢,他還是深感挫折,而且夫妻衝突一再上演。

沒有得到爸媽的愛的孩子,後盾會相當微弱,比起「我這樣就很棒了」的自我認同,他們更容易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動搖。

兩人的關係看上去岌岌可危。解決先生的認同需求是一個重點,但更重要的,是太太要敞開緊閉的心房。而我一直努力,嘗試讓太太敞開心房。

「妳外表看起來很堅強,但是內心感覺很孤獨、很悲傷,再往裡面看,好像還有對媽媽的憤怒。」

原本抱持冷淡的態度前來諮商的太太,聽到我這番話後,流下了眼淚。

諮商過後,她說自己感到十分混亂,對我也有些怨懟,因為覺得自己本來過得好好的,但現在平靜的心被動搖了,內心的痛苦流洩了出來。不過,要解決兩位在親密關係中的問題,必須先解決太太的問題,也就是太太內心深處和媽媽的矛盾。對這位太太而言,她需要發現媽媽給予自己的愛,才能解開心中的結。我一直期待那樣溫暖的時刻到來,可惜諮商沒能持續。

2021年6月中文新書 同類商品


野村雜話

野鳥完全圖鑑:詳盡比對辨識,盡覽鳥類之美

歷史裏的斷章

明月與賞月的人

臺灣珠寶藝術學院指定使用:3Design珠寶設計專用電繪軟體

素食吃得健康

興奮醫學事件簿

失去動物的森林

先左腳,再右腳(新版)

相遇之時、盛開之花【第25屆電擊小說大獎 評審委員獎勵獎】

和服:木棉、絲綢、小紋,森田元子的優雅穿搭提案

關於咖啡的一切•800年祕史與技法:窺探咖啡的起源、流佈、備製、風俗和器具發展,一本滿足嗜咖者、咖啡迷、業餘玩家、專家達人!

黃金90秒情緒更新:頂尖心理學家教你面對情緒浪潮,化不愉快為真正的自由與力量

好好生活慢慢相遇:30歲,想把溫柔留給自己(限量親簽附贈「跟自己天長地久」陪伴卡)

好好生活慢慢相遇:30歲,想把溫柔留給自己

沒有目的才有趣:非典型人生的100種可能

恐怖醫學史:愛吃睪酮的甘迺迪、雙胞胎縫成連體嬰、被毒死的莫札特?揭開那些歷史上沒人敢說出的暗黑真相

雞皮疙瘩44:小矮人的復仇

雞皮疙瘩45:木偶新娘

小黑啤玩臺灣:雲林篇-去看戲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