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身教和言教影響了華人生活的各方面,包含學習知識、思考、教育和為人處事等,直至今日,歷經千年。
孔子的智慧首先即是真誠,由真誠而覺悟內在的力量,期許自己去行善。他亦主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價值必須由內而成,人道確立則萬物亦可安頓。孔子一再回答學生問「仁」,這些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實本質。
傅佩榮教授用了七個主題,闡述「人人心中有孔子」,並引用《論語》原文,從孔子立志於學、立志行仁、自我修養,到孝順父母、結交良友、社會責任,探討了孔子重要的觀點以及淑世精神,用孔子的智慧,解答當代人的心靈困惑。傅佩榮教授詮釋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現代意義,簡潔清晰的表達,生動而又貼近人心,使我們視野為之開闊。
本書特色
★傅佩榮以深入淺出文字,引領讀者進入孔子思想的世界。
★北市圖各級學校最受歡迎推薦書。
作者
傅佩榮
上海市人,臺大哲學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大哲學系教授、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
在臺大開設「哲學與人生」課程,座無虛席,受教者上萬人;另外,多次應邀前往馬來西亞、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社團作傳統文化講座,亦在大陸多家電視臺主講國學。曾獲國家文藝獎、中正文化獎、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及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新浪、搜狐二〇〇七年度傑出文化人物、《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
傅佩榮潛心研究國學,專心注解,並重新解讀《論語》、《孟子》、《易經》等傳統經典。他不但長年致力於國學的普及與推廣,更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學養,集四十年潛心治學心得,以哲學建構和邏輯分析的視角,搭建起東西方思想的橋梁,堪稱中西文化的擺渡者。
已出版作品有《原來老子這樣說》、《原來莊子這樣說》、《原來孟子這樣說》、《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一部]、《論語的生命解惑》(《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二部)、《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一部]、《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二部]、《荒謬之外──卡繆思想研究》、《會思想的蘆葦》、《最後一張王牌》、《傅佩榮的易經入門課》、《無用的日子讀老莊》等書、《人生雖然有點廢,就靠哲學翻轉它》[第一部]、《人生雖然有點煩,就靠哲學扭轉它》(《人生雖然有點廢,就靠哲學翻轉它》第二部)等書。
目錄
前言 真誠的力量
第一講 立志於學
第二講 立志行仁
第三講 自我修養
第四講 孝敬父母
第五講 結交良友
第六講 社會責任
第七講 理解孔子
序/導讀
前言
人人心中有孔子
每個人都希望成就自己的偉大,從平凡走向不平凡。如何才算偉大?怎麼樣可以稱作不平凡?若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最好尋找一位典範人物,那麼孔子無疑是個首選。
我這麼說,難免受到某些人的質疑。因為自古以來,關於孔子形象的評價實在相當紛雜。其實,孔子自己就曾公開感嘆:「莫我知也夫!」意思是沒有人了解他啊!連他的及門弟子與同時代的賢者都無法了解他,這是什麼緣故?孔子在《論語》中不是說了許多話嗎?他對別人的提問,不是有問必答嗎?
原來孔子所關心的是他的「一以貫之」的道,是他所有觀點的核心理念。沒有把握這個理念,又如何說得清楚什麼是「我欲仁,斯仁至矣!」又怎麼可能做到「有殺身以成仁」?他所謂的「仁」又與「道」關係密切,所以他換個方式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像這些涉及生死攸關的言論,在孔子是一語道破,在別人聽來卻是滿頭霧水。
更神奇的是孔子的志向。一般人最多做到像子路一樣,重視朋友的情義超過個人的財物:至於顏淵的志向,「無伐善,無施勞」,就有些像是空谷足音了,世間幾人做得到?那麼,孔子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在人類歷史上未曾出現過的和諧社會。孔子以此為志向,試問有何依據?
他的依據在於人性論。孔子洞見人性的真相:一個人只要真誠,就會察覺內心有一股力量,要求自己行善;所謂善,是指自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所謂別人,是指由近及遠,以至包括天下人在內。正是因為如此,他的志向才可能這麼開闊偉大:要以個人之力,為天下人謀求福祉。儒家的淑世精神亦依此而立,儒家學者從政做官,也完全是為了服務百姓的緣故。換言之,人性是向善的,人生之道只有「擇善固執」四字,而人生最高目標呢?自然是「止於至善」了。因此,個人生命之完成,必然促成人類社會之改善。
《原來孔子這樣說》的系列文章,原是我在電視台的講稿,所以文字較為口語化,目的是為一般朋友介紹孔子。今天這個時代,介紹孔子似乎成為一種風潮,這是一件好事。我在過去三十年來,也曾作過不少類似的工作,但似乎永遠做不完。此中原因不是別的,是孔子可以回應我們心中對自己成就不平凡人生的嚮往。人人心中有孔子,重要的是讓這樣的孔子有機會成長發展,並且充分展現他的活力。讓我們一起朝著這個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