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數學概念與自然觀察,認識大自然的智慧與設計!
本套書內容包括:
1.《數學也可以這樣學》
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飄落的雪花是幾何;太陽月亮是週期;葉子的節點是數列
換個方式學數學,你將發現自然的美麗及宇宙的秩序
-------------------------------------------------
華德福式自然學習法,超過200幅彩色圖表
本書是一位任教於華德福教育體系的教師,針對七、八年級學生所發展的教程,廣獲推介引用。藉由大量圖片與作品,引導學生認識大自然、空間以及時間裡的數學。主題包括:幾何學、畢達哥拉斯及數目、柏拉圖多面體、節奏與循環。
華德福的教育方式強調學習與經驗的連結。對教師和家長而言,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更勝於填鴨教學。對學生而言,概念與觀察的結合會帶來驚喜與啟蒙。數學不只是計算與公式,更是探索、興趣與應用,也是一項重要生活技能。
2.《跟大自然學幾何》
一本最美麗的數學書!
換個方式認識幾何,你會讚嘆大自然的智慧與設計
-------------------------------------------------
石榴石晶體是美麗的菱形十二面體,
松果與蘇鐵的錐體上帶有神祕雙螺旋,
葉子、蘭花、蝴蝶及人類身上都找得到兩側對稱性,
在大自然的一草一物中發現幾何,探索各種不同的形式
華德福式自然學習法,超過500幅彩色照片與圖表
科學是概念世界與現象世界的交織,這正是本書採取的認知模型,出發點則是幾何學。作者約翰.布雷克伍德曾任教於華德福教育體系,藉由細膩的觀察和巧妙的作圖,橫跨礦物界、植物界、動物界到人類世界,向讀者展示了大自然中繽紛絢爛的樣貌,探究這些多樣性是否正確反映出基本的幾何形式。
書中主要運用射影幾何學(projective geometry),不同於歐幾里得幾何學,它不依賴測量;測量和形式會從射影幾何的簡單變換中出現。主題包括︰笛沙格定理、幾何元素、對稱性、賦向、螺線、四面體、路徑曲線、三維射影幾何等。
對教師和家長而言,讓孩子從生活環境中學習更勝於填鴨教學。對學生而言,幾何將不再是數學難題,而是探索與理解自然的方式。
作者
約翰.布雷克伍德 John Blackwood
擁有近三十年的機械工程設計經驗,後來受到射影幾何學(Projective Geometry)家勞倫斯.愛德華(Lawrence Edwards)的啟發,開始研究植物幾何學。
曾於澳洲雪梨的史泰納學校(Glenaeon Rudolf Steiner School)教書,設計數學課程。他為十一及十二年級學生設計開發的課程,獲新南威爾斯省的教育部採用。出版品有︰Mathematics in Nature, Space and Time, 2011 Geometry in Nature, 2012。
相關著作:《數學也可以這樣學2:跟大自然學幾何》
譯者簡介
洪萬生教授等
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推動「數學史與數學教學之關連」(HPM)的研究與教學已經屆滿二十年。延續數學史與HPM的研究專業,將退休生涯投入數學普及活動之深耕與推廣。目前在臺灣大學兼授以數學小說閱讀為主題的通識課程,開拓普及閱讀的更多可能面向。
譯者群
廖傑成
任教於新北市立錦和高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主修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研究領域為江戶初期日本數學史(和算史)。期望能透過廣泛閱讀並推廣數學科普,使大眾(學生們)與本身更加瞭解數學的內涵與趣味。並期許自己能持續應用數學於其他方面。
陳玉芬
任教於新北巿立明德高中,教學年資25年,並於2013年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2014年榮獲台灣微軟創意教師數位典藏應用獎特別獎。對於將數學融入於生活的應用與推廣,有極大的興趣。
彭良禎
臺灣師大數學系碩士,現任國立臺灣師大附中數學科教師。長期致力於多面體DIY教具開發與創意教學設計,相關介紹文章散見於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發現月刊》之「魔數Math-Magics」、「藝數家玩摺紙」專欄,與三民網路書店《數學頻道》「公共藝數」專欄。
林倉億
國立台灣師大數學系、數學所畢業,主修數學史。現任國立台南一中數學教師,曾任國立家齊女中數學教師、台南一中數理資優班導師,多次指導學生參加各種數學競賽、科展。喜歡在教學中引導、挑戰學生思考數學,並分享數學發展中具啟發性的想法與事件。與台灣HPM團隊合著《數之起源:中國數學史開章《筭數書》,合譯《爺爺的證明題:上帝存在嗎?》、《溫柔數學史:從古埃及到超級電腦》。另有多篇與數學教學或數學史相關的文章登載於《HPM通訊》及《教育部高中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
蘇惠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畢業,現任教於台北市立西松高中,《HPM通訊》主編,致力於應用數學史於學生的數學學習上。
蘇俊鴻
畢業於師大數學系博士班,主修數學史。現為臺北市立北一女中數學科教師。研究專業為明清數學史、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HPM),對於各種能將數學豐富面向傳遞給學生的作法,充滿了好奇與嘗試的精神,現致力於推廣數學普及讀物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