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既殘酷又純真的戰爭童話,裡頭的早熟的小男孩會讓你心疼又落
那黑暗中的輕吻就像《螢火蟲之墓》裡的螢光,在你心中泛起點點希望
二○○九年「澳洲昆士蘭總督文學獎」最佳青少年圖書
二○一○年「澳洲兒童圖書理事會」年度青少年小說入圍
這個吻進入我內心深處,就像我永遠不會忘記的那些東西:
莫內的睡蓮池、「戰爭與和平」旋轉木馬、爸爸的大衣,還有媽媽的陶瓷芭蕾伶娜。
「大逃」是我替自己取的名字,用來代表我逃家後的新身分。雖然我得在街頭討生活,但那裡沒有冒充我家人的寄養家庭,我很喜歡這個名字。
在街頭,我把時間都花在畫畫上,天空就是我的老師,地板就是我的畫布。然後我遇到了躺椅上的比利,他覺得我可能是達文西第二,還帶我去圖書館。他說只要你的手乾乾淨淨,就算沒有穿大衣也可以進去,還說圖書館有這條規定,他可以證明給我看。
可是那天炸彈落下後,這個城市似乎死去了,卻讓我有了新的家:除了比利,我還得照顧小毛和緹雅,以及她的寶寶六便士。緹雅很會跳舞,就跟我會畫畫一樣。我們到處搜尋食物、在廢棄的夢樂園裡避難,睡在恐怖屋裡、坐上旋轉木馬,還搭已經不開了的火車去沙灘──因為海洋就像旋轉木馬,永遠會在那裡……但是,小毛的媽媽會來找他嗎?緹雅今夜會回來嗎?我還沒送她那條項鍊。
我想我們最後還是會找到小毛爺爺的農場,我會在那裡誘@座睡蓮池,就跟莫內畫裡的一模一樣,有了真的池塘,我就再也不需要那本被燒掉的畫冊了……
十二歲的流浪兒「大逃」,是世界的局外人、沉靜的旁觀者,天生雙眼顏色就不同:一隻褐,一隻灰,好似光明與黑暗。畫畫是他理解世界的方式,他用粉筆在街頭畫下對生命的熱愛,以友愛與幻想抵擋殘酷的戰火:莫內的睡蓮池、梵谷的隆河星夜、畢卡索的臘腸狗、婚禮鴿子、有著鳶尾花顏色眼珠的少女……
全書瀰漫詩意的語言,透過主角那雙藝術的眼睛,於殘酷中照見美麗。或部A藝術與想像是人間抵抗戰爭的最後武器。
葛蘭達.密拉德
葛蘭達.密拉德為兒童、青少年和青年撰寫過圖畫書、短篇故事和小說。有一天她看到報紙上的標題「城市部落」,便開始構思本書的主角,想像一名無家可歸的小男孩,跟一群因為發生了超乎控制的事情而湊在一起的人共同生活,會過絢日子。
葛蘭達覺得人生的因緣際會相當奇妙,她表示:「我高中畢業將近四十年之後,得知之前的一位高中老師修復了一座旋轉木馬。我對旋轉木馬一直情有獨鍾,很好奇這位老師修復旋轉木馬的心路歷程,於是前去拜訪他,得知修復旋轉木馬是非常勞力密集的事情,接著我親自到吉隆市(Geelong),坐上他修復的那座旋轉木馬。後來在六月一個陰暗濕冷的日子,我去了聖基達(St. Kilda),在「月世界遊樂園」(Luna Park)的旋轉木馬上體驗一番,得到靈感而寫了一篇旋轉木馬的故事,即將以圖畫書的形式出版。我開始撰寫《黑暗中輕輕一吻》時,那天在陰雨濛濛之中騎上旋轉木馬的記憶湧現腦海,覺得會是鋪陳這本小說的絕佳背景。我把故事場景大半設於遊樂園,希望藉此呈現地點與發生事件的對比性。故事背景雖然是戰爭,但是我的目的是突顯希望和不屈不撓的本質,即便所處情況悲慘。」
葛蘭達.密拉德住在澳洲維多利亞省中部的金礦區(Goldfields)。她的著作《提辛克‧席爾克之命名記》(The Naming of Tishkin Silk)榮獲二○○四年「澳洲童書理事會」(Children"s Book Council of Australia)年度最佳童書銀牌獎,也入圍「新南威爾斯總督文學獎」(NSW Premier’s Literary A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