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關於愛與手的記憶之旅,一場跨越寂靜與嘈雜世界的感官之旅。
作者的第一語言是手語,然而在這個對失聰者充滿敵意的世界, 他第一個學會的手形卻是「我愛你」。
「在記憶裡,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父親的手。」 作者的父親耳朵聽不見,因此他的話語全出自他的手。
「聲音有節奏嗎?它像海那樣起起落落、像風那樣吹來吹去嗎?」 作者從小就必須回答這類問題,讓失聰的父親能夠瞭解那不可見的聲音具有什麼特性。
作者整個童年,都忙碌穿梭在聾人和聽人世界之間。四歲時便扮演起弟弟的代理父母、六歲時就得擔任雙親和世界的窗口、九歲時則不得不對他的同學老師揭露他背後的聾人家庭。他的童年被迫提早結束,他得在弟弟癲癇發作時以病患家屬身份發言,或是絞盡腦汁解答失聰父母對世界的好奇,甚至得在童稚之年回應聽人世界對他家庭的敵意。 然而在來回轉譯有聲訊息和無聲手形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得以在父母的雙手中,體會到深刻的親子之愛,也目睹了失聰者不被理解的憤怒,更在將聲音轉譯為顏色、溫度、形狀等事物時,帶著讀者一起思索感官的本質。
這是一趟關於愛與手的記憶之旅。麥倫‧尤伯格道出了一個聽力正常的男孩,如何在失聰父母的養育下長大,又如何面對一個渴望逃離卻又美得難以言喻的世界。
美國知名獲獎童書作家。 作者在母親八十九歲那年,將她接到家裡來同住。 她每隔一兩天,就會跟作者說:「我想死,我很想死。」 於是他說:「等等,妳先別急著死,我寫了一本書!」 就這樣,他母親為了等待這本書完成,又多活了六年。但是那本書出版以後,她又說:「我好想死!」於是作者又寫了第二本。 就是這本,《父親的手》,關於一個男孩、一對失聰的雙親,以及愛的語言。 作者自序 在失聰者的語言裡,「記得」的手形始於「知道」:以右手指尖輕觸額頭。 但光是知道還不夠,所以接下來比的是「延續」:左右手拇指相碰,以相連的姿勢穩定推向前方、推向未來。它代表這個「知道」將會「延續」下去,成為一段永難忘懷的記憶。 在記憶裡,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父親的手。 我父親以手代口。他耳朵聽不見,他的話語全出自他的手。 而那雙手也滿載了他的記憶。
謝維玲,美國俄亥俄州Findlay大學幼兒教育碩士,長年從事翻譯工作,也當過兒童美語老師、英文編輯及編曲者。由於助國中特教生的實際經驗,因此翻譯本書時感受特別深。
2009年亞馬遜編輯年度選書 亞馬遜讀者四星半評價 讀者書評: 「這不僅是一本回憶錄,也是一封長長的情書。」 「作者還是個孩子時,就必須面對外界對於他失聰父母的羞辱和嘲笑,並處理他內心隨之而生的憤恨。但是他並未把自己視為悲劇英雄。他清楚知道,這是個負擔,也是個禮物。」 「這裡面滿滿是愛的語言──不僅是作者用來與失聰雙親溝通的手語,還有用來傳達得讀者的書寫語言。」 「很少有回憶錄寫得如此動人。本書沒有煽情的語彙或綺麗的幻想,只有誠實的心和樂於分享的熱情。而它最大的力量在於,這些故事都是真的。」 「作者要說的,不是他夾在兩個世界之間面臨了多少挑戰,而是有多少愛驗在維繫著這個失聰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