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疫情我們每天都在閱聽,但那些真正關於人的故事卻很少被提起
有人失去了工作、有人無法跟家人告別、有人找到脫罪的漏洞……
透過這場瘟疫,世界變得緩慢卻清晰明亮,
我們開始真正看見,那些曾經蒙上灰塵的真實
從冬季迎來春風,然後看著花謝花落,聲聲蟬鳴又催來夏日……我們曾經期待這場瘟疫會像SARS一樣在炙熱中消失,然而它卻挺過了四季、又進入下一個四季。
2020年的這場瘟疫撼動了整個世界,引起滔天巨浪,但其實世界沒有變,只是在一面放大鏡下,讓惡意貪婪急速現身,卻也激出更多溫暖與擁抱,把人心照得更清澈。
少女老王以30世代女性慧黠的雙眼與具穿透力的文字,記錄下這一年十二個月看似不平常的日常。職場依舊有不平不義、還是有媒體以流量收益為依歸、家族親情的習題仍然糾結難解、愛情有悲也會有喜……悲傷與痛苦或許放大了些,但快樂與幸福的時刻卻也沒有因此被抹去。這些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可能永遠上不了新聞,也無法在版上的熱門話題引起討論,但那才是臺灣自產的真實。
本書特色
◆ 感動分享80,000次,共鳴留言逾20,000筆,〈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版主最新力作,寫出屬於這個世代共同的銘刻
◆ 前作迴響熱烈!榮獲2020博客來心靈勵志年度暢銷百大、Readmoo電子書年度暢銷百大、入圍2020誠品閱讀職人大賞「年度新人」作家
共鳴推薦
暢銷作家 大坦誠/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諮商心理師 周慕姿/小說家 劉芷妤
作者
少女老王
曾任職於新聞媒體,現偶爾插花補習教育。
寫第一本書時還是二十代,出這一本書時已經變三十代。
疫情前我曾說:「人之所以比鬼可怕,是因為你會去想像鬼多可怕,卻總相信人會善良。」
疫情後卻發現,人之所以比鬼可怕,是因為我們會輕易承認善良的存在,以強化鬼的可怕,卻常常不願承認某些人會善良。
那些,就是沒人說的故事,也是你我身邊最熟悉的故事。
第一本書:《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
臉書粉專: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
而這一本的可怕藏在哪,你找到了嗎?
繪者簡介
Hannah Tsou
鄒瑋琳,星期日出生的微醺系插畫家,擅長用可愛的手繪筆觸,描繪各種壞壞、喜歡惡作劇,但是認真生活的都市女子。插畫風格輕鬆帶點幽默感,適合疲累的下班後配酒觀看。
二○一一年開始接案,作品見於 GU、Uniqlo、Casio等各大品牌廣告及報章雜誌。
Instagram : ohhannahsunday
目錄
推薦序:行事曆失靈的日子,與那些拾起故事的人大坦誠
推薦序:像極了愛情洪仲清
自序:經過縫隙以後,又是一如往常的道路
一月、#病假
二月、#戴口罩不可以化妝
三月、#居家工作同意書
四月、#失業的正當理由
五月、#月老的勝負欲
六月、#防疫新生活
七月、#口罩貨幣
八月、#不要在疫情期間死掉就好了
九月、#消失的富井美紀
十月、#洗手乳的味道
十一月、#請再給三倍券一次機會
十二月、#一下下而已 #又不會怎麼樣
試閱
推薦序:行事曆失靈的日子,與那些拾起故事的人大坦誠
我永遠都會記得,那是週一的午後,五月十七日,國小三年級,數學課教到第九單元,明天要考國語生字的聽寫,後天社會課要趕進度,大後天水上運動會開始報名了,可是,不對,昨天是不是已經報名完了?
當時我教書的教室一如既往的吵,我翻開學校行事曆要確認時,班上的十五號跑來跟我說:「老師,四號跑步沒戴口罩。」
二○一二年的你可能會想,跑步是要戴什麼口罩?不會呼吸困難嗎?但二○二一年的我下意識的對四號說:「你要戴口罩啊,確診怎麼辦?誰來救你?」
四號歪頭想著誰來救他時,疫情又爆發了,三級警戒,全國停課。慌亂之中我要全班把所有東西收拾乾淨,我接著家長一通又一通的電話,說:「沒關係,小朋友很安全,是,我們有噴酒精,沒有人咳嗽……」
接著,很快的,全國的小學就這樣靜止了。
我送小朋友離開學校時,發現每個小朋友的臉都被遮去一大半,很難找到誰是誰。炎熱的初夏,一個一年級的小女生熟練的戴上面罩和手套,坐上媽媽的摩托車。我望著摩托車離去,不禁想著,那些一年級的小孩知道不知道,在不久之前,進學校不用量體溫,她去便利商店可以直接走進去不用掃條碼,她每天最關心的應該要是佩佩豬或寶可夢,而不是擔心一種病毒會害各種人過世,還有,最重要的,如果她沒感冒,她跑操場、去公園玩,都不用戴口罩。
那天下午,我覺得大家熟悉的生活都不見了。我甚至有種「過去」被丟失的感覺。
回到教室,學校傳來訊息,水上運動比賽要取消、品德宣導要取消、校外教學要取消,每週都有的朝會要取消……我攤開行事曆,行事曆上的一字一句再也無法預告明天的事,好像有什麼魔咒突然失靈了,就在大家都沒察覺的時刻,我們的未來和過去都被變成非常、非常陌生的模樣。
可是,翻閱著《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從一月、二月……到十二月,那些驟變與茫然好像被一個個章節串了起來,故事中的文字徐徐的連上疫情未爆發的過去,又慢慢的往未來延伸,那張失靈的行事曆被少女老王變成一本有信用的日記,它不能保證接下來的行程,但它絕對能詳細記錄這些被丟失的日子,並拾起那些被我們拋下的故事。
少女老王的文字一如既往的犀利、客觀,彷彿抽離了她自己,卻又能在其中看到她對周遭人事的溫柔與關懷。
你會在這些故事之中看見讓人抓狂的笨蛋、讓人揪心的好人,以及看見那些日子裡不安又堅定的自己;你會看見警惕與鬆懈、期待與絕望,以及冰冷的事實和溫暖的關懷。
我不知道未來將如何、這些日子與故事是否會被遺落,但我相信,在疫情之中,《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會變成你的戰友,讓你知道如何避免防疫地雷,或是避免成為地雷;當疫情過去,那些故事會讓你想起你曾為了口罩拚命;會讓你想起你曾因為居家工作胖了幾公斤;還會讓你想起小孩停課在家有多吵又多吵。
最重要的是,那些故事還會讓你想起:度過難關的我們,真的非常、非常的勇敢。
推薦序:像極了愛情洪仲清
少女老王的上一本書《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我很榮幸能在我的臉書版面上,跟讀者分享討論。即使隔了一年多,這期間沒特別再去翻閱複習,但當初遊走在字裡行間所帶給我的情感衝擊,迄今依舊鮮明:對性騷擾的氣憤、對職場關係的無奈、看待親情的眼光異常溫暖、描寫朋友的故事讓我不捨又感動……
我寫臉書在臺灣算早,最近剛好超過十年,推薦、摘錄、直播的書超過上千本。在難以計數的作者中,少女老王的文字相當有辨識度。她的文字需要醞釀跟相處,像慢熟的朋友。熟到一個程度,她的不安與受傷浮現,我們便能理解她在適應社會所使用的生存策略,因此陪著心疼,但又受到鼓舞。又像聽著她說話,她只是溫溫的表達,不喧囂不煽動,那真摯讓人著迷。
剛打開檔案,一看到少女老王的新作,那種透過職場潛規則展現的荒謬幽默,迎面撲來。還有用字遣詞裡所傳遞的清楚價值觀,讓我會心一笑,好像她在文字背後正扮著鬼臉。
這就是她獨一無二的辨識度,難有人能取代!
她的文字有超強的代入感,很容易讓人沉浸其中,我的情緒也因此起伏。舉個例,我個人超級不喜歡被踢腳,看到少女老王寫她如何在桌子下被踢,一股怒火真的在我心裡燃燒。因為那也是一種被包裝成「為你好」的攻擊,很不好受也要領情,這種合理化讓人怒上加怒。
可是她轉了一個彎,用強大的理解,去重新詮釋她的沒被善待。我的怒火被稍稍安撫,因為我知道這種理解極其難得,能帶著我們去接納自己與他人的不完美。
她寫家庭裡發生的大小事,深入到一般人難以用文字表達的細節,那些情節幾乎是某種文化裡的共同記憶,包括奶奶的老後生活如何越活越狹窄,也包括那些談到長照就消失不見,但又喜歡做表面功夫的群魔亂舞。讓我們好像在看電影,隨著時間演員走位對白,偶爾來個倒敘,劇情本身就足夠享受,文字又能帶起生動的畫面,好不精采。
「孝順」這個議題放到現代,有一種格格不入感。傳統文化的實質已經走味,但新的典範又沒有建立,我們都在尋找適合每個家庭的答案。每個人都好像在演戲,演一段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我們透過儀式自說自話,主要在對自己交代得過去。「孝」本來著重在親子關係的實質,所以孔子談「仁」、談「色難」。「孝」也要合禮、合理,否則便是愚孝,甚至是愚眛,根本連「孝」都沾不上邊。
但經過長久時間的扭曲,後世以「順」為「孝」,所以「孝順」兩個字便綁在一起談,成為被頂天的道德。然而,事事順從並不符人性,古代君王都難做到,更何況是環境更複雜的現代。指責不孝是長輩「規範」晚輩常見的使用方法,相關概念更常用來引發負面情緒,忽視了原本「父慈子孝」的相互性。
「孝順」難做到,但又硬要符合這種扭曲的教條,就容易演得荒腔走板。而這種教條如果沒有實質的情感做支撐,親子雙方都痛苦,少女老王的描述,把這個過程描寫得清清楚楚。
不知道編輯請我寫推薦文,是不是已經猜透我中年大叔的外表下,藏著一顆粉紅色的少女心?我看到「戴先生」出場的時候,心裡一陣歡呼,慣性馬上啟動,心裡祝禱著「祝她幸福祝她幸福祝她幸福祝她幸福……」
剛好最近臉書版面上在討論幾本跟愛情相關的書,知道關係如鏡,我們常常在關係中更深刻的認識自己。也知道相愛、相處、分離都不那麼容易,關係不一定會有什麼具體的結果,我們只能不斷從裡面學習。
「像極了愛情」,這也是二○二○年很夯的流行語。但愛情多變,還參雜著某種時代感,這本書提到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富井美紀」因為相愛而讓自我淹沒,同樣的伴侶在不同時空就很可能從愛侶變怨偶。我衷心祝福少女老王,慢慢摸索出有自我也有彼此的關係。
很感謝少女老王能以二○二○年的疫情軸心,留下了我們對這一年的記憶。我原本以為,我們很努力的擋住了病毒的威脅,臺灣因為防疫有成而帶來的經濟成長讓我感覺榮耀。沒想到,就在二○二一年五月,更嚴峻的挑戰隨即展開,確診人數開始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