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風雨的故鄉,資源的寶庫,戰略的關鍵!
印度洋溝通三個大陸和兩個大洋,是當代世界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焦點,是大國海上博弈的舞臺,也是海上非傳統安全問題表現最集中的地域。將印度洋與太平洋和大西洋相互對比可知,印度洋與其他兩大洋的實質區別在於其更強烈的「大陸性」,即更易受陸上權力格局變動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印度洋在東西北三面均分佈有大國勢力,而大西洋和太平洋周邊的大國勢力只分佈在東西兩側。第二,與太平洋和大西洋較分散的航線分佈相比,印度洋的航道分佈嚴重偏向北側,導致印度洋戰略空間大大收窄,周邊大國的力量投送和影響力擴張也變得更為容易。第三,由於以上兩點,分佈在印度洋東西兩側的若干咽喉要地,便可較為容易地將印度洋封鎖起來,這些地區由此具備了極為突出的戰略價值。將這些咽喉要地自西南方按順時針方向羅列,可包括好望角、非洲之角、紅海、曼德海峽、斯里蘭卡附近水域、麻六甲海峽、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等,而紅海、曼德海峽和麻六甲海峽尤其重要。
作者
曾祥裕
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印關係、印度洋安全問題等。
目錄
總序
緒論
一、概念界定
二、國內外已有研究概述
三、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創新之處
第一章 影響印度海洋安全戰略制定的內外因素
一、印度海洋安全環境的變化
(一)印度洋戰略地位持續提升
(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交織
(三)非安全問題的戰略重要性凸顯
(四)地區治理結構破碎,不確定性加大
二、印度的海洋戰略思維
(一)海洋大國情結與遠海海軍追求
(二)「絕對安全」觀和「合作安全」手段
(三)追求戰略自主:從「不結盟」到「多重結盟」
(四)「對巴性」和「對華性」成為戰略思維定勢
(五)道義性與權力政治觀相互結合
第二章 印度海洋安全戰略的主要內容
一、利益、威脅與利益區
(一)利益界定
(二)威脅認知
(三)海上利益區
二、印度海洋安全領域的五大子戰略
(一)衝突戰略
(二)威懾戰略
(三)塑造積極有利海洋環境的戰略
(四)海岸與近岸安全戰略
(五)海上力量與能力發展戰略
三、印度海洋安全領域的總戰略
(一)印度海洋安全戰略思想的激進派
(二)務實派主導下的印度海洋安全戰略
第三章 印度的海洋安全體制
一、海洋法律制度
(一)1976年海區法
(二)1981年海區法
(三)2017年海事法
二、海洋安全領域的政府體制
(一)決策機制
(二)政府管理機制
三、海事員警和其他員警力量
(一)海事員警
(二)其他員警力量
四、海岸警衛隊
(一)組織、實力與職責
(二)與海軍的關係
第四章 印度的海軍建設
一、發展歷程
(一)印度海軍簡史
(二)主要作戰與非作戰行動
二、組織與預算
(一)指揮體制
(二)主要海軍基地
(三)群島地區的海軍建設
(四)海軍軍費
三、軍力與裝備
(一)基本情況
(二)水面部隊
(三)潛艇部隊
(四)海軍航空部隊
(五)海上突擊隊
(六)海軍軍備建設中的問題
四、航母與核潛艇等先進軍備的進展
(一)航母項目
(二)核潛艇項目
五、海軍軍備研發與軍工體系
(一)研發體系
(二)主要船廠
(三)國產化項目
(四)「印度自力更生」政策下的國產化新舉措
第五章 印度海軍的國際合作
一、海軍外交
(一)艦船訪問
(二)國際救災與人道主義行動
(三)員警行動
(四)機制建設與能力建設
(五)海軍外交的成效
二、聯合海軍演習
(一)主要聯合海軍演習
(二)主要特點
(三)國際政治影響
三、對外海軍軍備合作
(一)對外海軍軍備合作的歷史演進
(二)對外海軍軍備合作的具體形式
(三)對外海軍軍備合作的成效與不足
第六章 印度與美俄日的海上安全互動
一、印度與美國的海上安全合作
(一)「東向」政策、「重返亞太」與印美海上安全關係的方向性調整
(二)印美戰略協調的主要內容
(三)「印太」戰略背景下的印美海上安全合作
(四)對地區安全格局的影響
二、印度與美國的海上安全矛盾與分歧
(一)戰略互信不足
(二)戰略自主與戰略鎖定的矛盾
(三)地區戰略重心上的分歧
(四)主導機制的分歧
(五)軍備與安全「鎖定」方面的分歧
三、印度與俄羅斯的海上安全互動
(一)印俄海上安全合作的進展
(二)對印俄海上安全合作的挑戰
(三)印俄海上安全合作的影響與未來前景
四、印度與日本的海上安全互動
(一)印日海上安全合作的進展
(二)對印日海上安全合作的挑戰
第七章 印度海洋安全戰略與中國
一、中印在海洋安全領域的矛盾
(一)印方對中國在印度洋地區提升影響力疑慮重重
(二)印方對中國海權發展和與印度洋國家的合作疑慮很大
(三)印度介入南海態勢引起中方疑慮
(四)中印海洋倡議對衝風險加大
(五)大國勢力挑動成為重大不確定性因素
二、中印在海洋安全領域的共同利益
(一)維護海上通道暢通
(二)維護印度洋地區的總體穩定
(三)強化海洋治理,有效應對新型挑戰
(四)構建更合理海洋秩序
(五)探索北極合作
(六)開發藍色經濟
三、中國的對策
(一)積極培育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
(二)加強對話交流,避免戰略誤判
(三)有效管控海上分歧,穩妥地緩和乃至化解爭端
(四)加強海上非傳統安全合作
(五)在海洋領域堅持開放的地區主義
(六)有效管控協力廠商的負面因素
四、印度海洋安全戰略的對華啟示
(一)全面統籌陸海安全,加強頂層規劃
(二)加強對海上非傳統安全問題的研究與應對
(三)積極利用對外交往推動國家海權建設
(四)統籌海軍軍備建設
結語:印度海洋安全戰略的經驗教訓及最近演變
一、印度海洋安全戰略的經驗教訓
二、印度版「印太」概念的雛形
三、海洋軍事體制改革
參考文獻
後記
序/導讀
總序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風雨的故鄉,資源的寶庫,戰略的關鍵。印度洋溝通三個大陸和兩個大洋,是當代世界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焦點,是大國海上博弈的舞臺,也是海上非傳統安全問題表現最集中的地域,其地緣格局極為獨特。將印度洋與太平洋和大西洋相互對比可知,印度洋與其他兩大洋的實質區別在於其更強烈的「大陸性」,即更易受陸上權力格局變動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印度洋在東西北三面均分佈有大國勢力,而大西洋和太平洋周邊的大國勢力只分佈在東西兩側。第二,與太平洋和大西洋較分散的航線分佈相比,印度洋的航道分佈嚴重偏向北側,導致印度洋戰略空間大大收窄,周邊大國的力量投送和影響力擴張也變得更為容易。第三,由於以上兩點,分佈在印度洋東西兩側的若干咽喉要地,便可較為容易地將印度洋封鎖起來,這些地區由此具備了極為突出的戰略價值。將這些咽喉要地自西南方按順時針方向羅列,可包括好望角、非洲之角、紅海、曼德海峽、斯里蘭卡附近水域、麻六甲海峽、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等,而紅海、曼德海峽和麻六甲海峽尤其重要。
近年來,印度洋安全環境加速變動,主要涉及四方面:首先是印度洋戰略地位持續提升;其次是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交織,大國角逐等傳統安全問題回歸;再次是非安全問題的戰略重要性凸顯;最後是地區治理結構破碎,多個海洋合作倡議呈競爭性發展,不確定性加大。這裡重點說一下前兩點。
印度洋戰略地位的提升,是二戰後國際戰略領域的重要歷史現象。世界近代史的海洋重心在於地中海和大西洋,二戰後亞太地區迅速發展,印度洋的重要性也逐步凸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在現代能源政治中的樞紐地位,區內大國群體性崛起是印度洋的三大戰略重要性。實際上,印度的崛起在印度洋地區並不是孤立現象:大國潛力日漸顯現的不僅有印度,還有更東側的印尼,以及早已成為發達國家的澳大利亞。印尼是全世界最大穆斯林國家,也是東南亞第一人口大國(2018年人口2.6766億)和經濟大國,其經濟發展水準並不低,總量也相當大。澳大利亞既是太平洋國家又是印度洋國家,其實力長期沒有得到充分重視。以下僅以一組資料來說明三國的經濟發展水準。據世界銀行提供的世界各國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資料(以現值美元計),印度為2.726萬億美元,印尼為1.042萬億美元,澳大利亞為1.432萬億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則分別為10.498萬億、3.495萬億和1.290萬億美元;按現值美元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2016、3894和57305美元;2018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分別為6.982%、5.171%和2.835%。不難發現,印尼的國內生產總值總量雖小於印度,人均水準卻相當於印度的兩倍;其近期增速雖低於印度,總體表現仍可稱優秀。就長時段表現而言,印尼在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前的增長率,長期明顯高於印度,1998年之後的總體增速雖低於印度,但穩定性更好,二十年來大致維持在5-6%之間,而印度既有3.09%的增速,也有8.50%左右的增速。不難看出,大國的群體性崛起已成為印度洋地區的一大特徵,必將進一步加大印度洋地區在世界政治中的份量。
印度洋地區的傳統安全問題與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錯綜複雜。冷戰結束以來,全球和印度洋地區的海洋安全,總體上呈現傳統安全挑戰相對下降,非傳統安全問題相對凸顯的特徵。一般認為海上非傳統安全可包括海上恐怖主義、海盜活動、海上武器走私、海上毒品走私、海上人口販賣、氣候變化等,前兩者暴力性突出,在非傳統安全問題中最接近傳統安全問題,其他挑戰則與傳統安全問題差異較大。
反政府武裝一度是印度洋地區海上恐怖活動的最活躍主體,但恐怖組織的海上襲擊自二十世紀最後階段以來逐漸增加,逐步超過了反政府武裝的影響力。此後,由於各國加大對反政府武裝和分離主義勢力的應對力度,美國持續開展「反恐」戰爭,各國加強反恐力量和海岸安全建設,印度洋地區的海上恐怖活動逐步得到控制,威脅明顯下降,但仍遠未平息。
印度洋地區的海盜行動一度極為猖獗。與海上恐怖主義類似的是,二十世紀九○年代,很多海盜活動都與反政府武裝關係密切。但到二十一世紀一○年代的後期,政治色彩較為淡薄而經濟色彩濃厚的海盜活動迅速惡化,成為對印度洋海上安全的一大威脅。儘管索馬里海盜問題現已得到明顯遏制,但人們仍不確定這是否只是一種暫時現象,審慎仍有必要。
自二十一世紀一○年代以來,印度洋地區安全局勢又出現新的發展趨勢,即海上恐怖主義和海盜等具有暴力性的非傳統安全挑戰逐步受到較有效遏制,而大國角逐等傳統安全問題重新上升。其原因,第一是由於區內和周邊國家——包括印度、印尼、中國等迅速發展,其海上實力也隨之迅速增長,一些大國勢力——如英、法、俄也在設法「重返」印度洋;第二是因為各國應對恐怖主義和海盜等非傳統安全挑戰的活動互不銜接,加大了相互疑慮;第三是周邊——特別是中東局勢進一步趨於動盪,特別是葉門內戰、敘利亞危機、伊朗危機等問題,嚴重加劇了本地區的安全競爭;第四是印度洋地區的大國競爭加劇。
上述背景之下的印度洋,無疑已經成為國際政治的重要問題,針對印度洋問題開展持續而深入的研究可謂勢所必需;對國力迅速提升,海權快速發展的中國來說,更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印度洋研究項目,近年來持續關注印度洋問題——特別是印度海權發展,已取得一批學術成果,初步培育了一支富有活力的研究團隊。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課題組決定更進一步,組織編撰一套《印度洋研究叢書》,由南亞所曾祥裕任叢書主編。叢書宗旨是彙集一批研究印度洋問題的新著,剖析印度洋安全局勢的新變化與新發展,分析其對國際安全與發展以及中國國家利益的複雜影響,主要收錄關注印度洋戰略安全領域的研究性原創專著,也收錄部分有較高學術水準的譯著。目前,已納入出版計畫的有《中印海上安全合作研究》和《當代印度海洋戰略研究》等書,《印度海洋安全戰略研究》和《中印海上交流與合作:從歷史到現實》等書也將陸續推出。我們希望秉持中國立場、南亞支點、印度洋關切的編撰原則,藉助這套叢書,凝聚集體智慧,打通研究壁壘,推動印度洋研究的跨越式發展,促進這一海域的安寧、和平與發展,助力中國海權的持續提升。
近年來,中國提出的「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印度洋地區穩步推進,2017年又進一步明確要合作建設中國—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藍色經濟通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為構建跨越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洋命運共同體」發揮了重要引領,凡此種種均進一步凸顯了印度洋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協力推動印度洋研究的跨越式發展,此其時也。願與學界朋友為此共同努力。
南亞所「印度洋研究」課題組
2020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