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本老調重彈的「提案工具書」
因為提案,從來和你想得不一樣
開會簡報、向客戶提案,你是不是常常:
.一站上台,腦筋一片空白
.心跳超快、手心冒汗、肚子痛、講話結巴
.自嗨炒氣氛,台下一片死寂
.講故事、引案例,台下完全沒反應
.老闆、客戶一個眼神,就讓你自亂陣腳
以上這些痛點,有解了!
創意大師、廣告界提案大師──黃志靖George神出手,
從劇場理論、談判心理,到業界實例分析,完整公開拿手絕活,分享提案神技。
你以為的提案:
準備資料→上台→念稿→客戶回應→買單/否決→結束收工
真正的提案:
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做什麼?→該怎麼說話?→誰是敵人?誰是戰友?→半路殺出程咬金!→生殺大權在誰手裡?→我有問題?還是客戶有毛病?→客戶買單(恭喜)→客戶駁回,再來一次?
◎本書帶你重新認識提案:
.為什麼要玩?因為「玩」,可以幫助提案者設計情境,提升提案力;可以打破綁手綁腳的框架;「玩」也能讓差異觀點更容易被接受。
.為什麼上台不敢說?這是「心中的舞台線」作祟,以為上台就該「像個樣子」,反而忘了怎麼說話。
.一個故事走(騙)江湖:故事行銷當道,但聽眾胃口越來越大,故事唬爛一戳就破。好故事該怎麼引發共鳴,故事才不會變成「事故」?
.最怕自家人變豬隊友:同公司不等於自己人,業務不同、專業不同,部門之間更免不了利益衝突。若沒做好任務分配、沙盤推演,一起去提案,肯定出大亂!
.拚逆轉,不要變成自殺攻擊:誤入一場「撿便宜專業戶」的提案場,當客戶拿你和對手的企劃比來比去、討價還價怎麼辦?當客戶吃人夠夠,你難道要說「什麼都好」?
.大權在握,提案場上的大魔王:提案成案與否,最關鍵的就是老董、老總、總裁、執行長……這些最後做決定的大魔王。大魔王考驗提案者的臨場反應,或能不能聽出「話中有話」。例如:老董說「看不懂」,這是代表「不喜歡」呢?還是真的看不懂?
讓黃志靖George帶你找回玩心╳恢復說話實力,練習策略思考╳用心說好故事,
成功提案!讓客戶買單、聽眾按讚,老闆Say YES,客戶成 Fans!
本書特色
1.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本書不是「教提案的工具書」。提案好不好玩、能不能玩,其實是一種「策略思考」。建立正確心態,才能從說話中找到力量,有策略提案,進而敘述好故事,對提案有更有獨到、不敗的詮釋。
2.作者深厚實力+業界案例分享:累積作者多年提案經驗,傳授讀者有別市面提案書不一樣的觀點和見解。融合心理分析+劇場理論,幫助讀者在提案場上發光發熱。
3循序漸進+各個擊破的提案技巧:帶領讀者找到提案真正的目的,如何在不同的提案場景、競爭對手、業主面前應對自如,解讀提案過程中各種回應的弦外之音。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GROUP TRON創集團總裁/朱企成
GOOD TV好消息電視台執行長/曾國生
momo富邦媒總經理/谷元宏
台灣電通創意長/周麗君
台灣駐芝加哥辦事處長/姜森
永豐餘集團董事長/蔡維力
作者
黃志靖
Creategic Ads創略廣告公司總經理、創集團共同創辦人。廣告界比稿達人、「提案奇葩」,作品多次榮獲國內外創意大獎。客戶從本土知名企業黑松沙士、FIN、台灣大哥大、ASUS、三菱汽車;到國際級品牌(ING、野村投信、OSIM、AMWAY安麗、麒麟啤酒、新加坡航空、ESPN等等),也是商周學院超業人氣講師,蟬聯3屆超業講堂最受歡迎講師。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我認真,我是來玩的!
.時代巨變,提案知變
.一支手機,認識提案場的「新聽眾」
.只要不喜歡,提案隨時被CUT掉
.玩是天性,每個人都可以玩
.玩出名堂,玩出好提案
第二章 打破第四面牆
.突破「線」制,放膽玩
.說話的力量
.從生活找回話語
.George教練帶你做
第三章 敢玩,更要懂玩
.提案要傳達訊息,不是讓人焦急
.認清提案的使命與任務
.提案的起點:建立任務、假想題&假想敵
.開場,邀請聽眾一起出任務
.說清楚任務
.觀察歸納、洞察演繹的基本功
.你是誰?
.直面魔王,放膽玩
.小鬼一樣嚇人
第四章 好故事,如臨其境
.為什麼我們喜歡聽故事?
.正確的故事藍圖
.找對故事切入點,成就合宜故事性
.說好故事的6步驟
.故事提案的障礙
.George教練帶你做
第五章 生活處處是提案
.「三意」轉換
.視角解題,提案更立體
.心之溝通術
.訓練故事發想的即興力
.設計情節與節奏,好好說故事
.George教練帶你做:10分鐘提案組合
第六章 走過征途,迎接下一個提案
.對白推進情節,展現Word Power
.Script提案有所本,發揮創造觀
.放下輸贏,好好玩一場
試閱
玩心大開!提案前的心理準備
提案,就是場域共創、感官接觸,繼而延展訊號的「思想遊戲」
我的提案都是「玩出來的」,你們信嗎?
以前很多爸媽會罵小孩,「不要浪費時間打電動,好好念書卡要緊!」現在升學主義依然掛帥,但「打電動」早就不是足以荒廢學業、讓小孩變壞的「惡習」了。打電動,或用年輕一點的話說:「打GAME」,已然搖身一變,成為職業運動賽事,甚至有專門的電視節目介紹熱門遊戲和玩家攻略,還有Pro級的玩家出國比賽,為國爭光呢!
本書要從「玩」的概念出發,我們一起探討長期被視為職場專業技能的「提案」,為什麼也可以「玩」!
聽眾不一樣了
時代在變,江湖在走。距離我的前一本書《神提案》出版已超過六年,短短幾年中,手機通訊從4G進步到5G,網速飛快提升。以前追一部劇,光是等影片下載就要十幾分鐘,沒耐性的人可能得到有無線網路的地方「偷」傳輸速度;現在主打「吃到飽」方案,可以隨時隨地、想追就追,還不用擔心影片解晰度。
對運動迷來說,以前只能透過電視觀看直播賽事或記者會,也只能找當時一起看觀賽的人討論。現在只要手機一滑,連到直播頻道,不但能直擊球賽、記者會,覺得教練戰術有誤或想表達意見,還可以直接打字批評,在留言區PO文。
看出變化了嗎?我們生活在這個可以隨時分享、發表意見的時代,如果還用以前那種「一言堂」,或是上對下的「威權講話,大概會立刻被網友出征洗板。這也是許多傳播學者或企業組織開始重視「微權力」(The End of Power)的原因。
微權力,簡單來說,就是把話語權「交還」給多半被動接收訊息、很少能表達意見的小人物。這些小人物,像是你和我,像是提倡非主流理念、支持者很少的社會團體等都是。當話語權回到我們手上,我們就不再只能被動接收訊息,想表達任何看法,不管是發照片、PO文,還是開直播、拍影片,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如果有人支持──「點讚、訂閱、分享、開啟小鈴鐺」,時間一久、粉絲一多,自然就能擁有大眾影響力。
於是網路社群平台上,有一些媽媽上傳自己三歲小孩上廁所的照片,照片下面的留言區同時和朋友聊起家庭瑣事;有些人拍家裡養的寵物吃飯、睡覺、和小孩一起玩的影片,這類影片點讚數超高,沒有定時上傳新影片還會被粉絲敲碗求更新。有些人喜歡當「吃播」,吃到什麼好吃的立刻直播,更有一群人透過手機看著他吃。
總而言之,你想看什麼,網路上都有。不過生活中的資訊也因為這樣多到爆炸,很多迷因(meme)梗圖在朋友之間傳來傳去,後來才知道是惡搞的假消息。
當小人物們拿回屬於自己的話語權後,改變的不止是對於社會話題的反應速度,連帶也慢慢解構了企業組織俗稱Top-down(由上而下)的運作模式。傳統「由上而下」的企業組織中,位階和職掌越高的人,說出來的話越有分量,企業內部的溝通路徑是一條單一的垂直線。然而進入微權力時代,每一個小人物已不害怕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自己的意見得到支持,說不定還會產生爆炸性、關鍵性的改變或影響。這也讓許多「由上而下」的企業文化與溝通方式受到挑戰。
有些人覺得這個挑戰只能對企業運作產生干擾,但我覺得,運作上的干擾雖然一定會出現,卻能同時激發許多新鮮的想法和創造力,成為企業創新的正能量。每一個小人物的意見都可能是一個好的點子,當許多小人物針對這個好點子提出更好的建議,最後「更新版」的點子,就能成為「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和協作共創的結晶。如果企業或產業中,沒有這樣的環境,運用眾人的創造力找出新的可能性,或許電競、平台APP等新興產業,新創公司,甚至像是WFH(在家工作)等新模式,都不太可能出現。
談了這麼多,我想現在應該有人會舉手了:「George,這些微權力、集體智慧、協作共創,和我們的提案現場有什麼關係?」
當然有關係!而且關係還不小。這些文化與環境,顛覆了我們對「提案」和「提案者」的看法,甚至還會造成這個時代才會有的「提案錯誤」。
隨時更新「溝通碼」,言語才能跨世代
每個企業或團體裡,同時存在不同世代的人。同一個世代的「同學」因為有彼此都熟悉的溝通方式、習慣的用詞,類似的成長背景、喜歡的組織文化、職場的管理模式、連結周邊資源的方式都不一樣,所以有自己的社群。於是同一間企業跨世代社群之間該怎麼相理解,往往是內部合作時的大困擾。
這時候,一定又有人要舉手了:「George,以前難道沒有世代溝通問題嗎?
當然有!不過沒哪麼嚴重。我想你一定會接著問:「為什麼現在這麼嚴重?」
我的答案是,因為科技創新、媒體變化的速度「衝太快了」。
這時候,我只好曝露年齡來解釋了。在我剛出社會,到職場工作滿十五年這段時間,大概每七到十年算一個世代,但自從網路和手機變成我們生活的必需品後,我覺得大概每三到五年就可以算一個世代了。這種更新的速度,快到在浪頭上的年輕人都不知道這麼快,導致世代的年紀差距越來越小,每個世代還來不及適應彼此的溝通模式,新的世代又開始了。
如果一間企業的歲數超過四十年,這間企業的組成世代,可以橫跨深信「一步一腳印」、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到善於使用群眾募資的新世代。從看待世界的方式,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觀,這些世代大不相同,溝通難免會雞同鴨講。所以我常常在提案中扮演企業內部溝通的中間人,而且多半是協助年輕人向管理階層的人溝通。如果企業內有這樣的中間人角色,企業中每一個不同的世代才能透過溝通,真正進入「協作共創」(co-creation);否則只是內部不同世代之間的「共同防守」(Defense)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