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小野寫作半世紀巔峰力作|
*
活在山岳之島的我們,生來屬於山脈、屬於森林。
循徑而行,路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台灣第一位】斜槓國民作家×新浪潮電影推手×社會革新實踐者×體制外教育家,多元視角開啟自然書寫新頁
★【生涯第一本】小野潛心15年最深情力作,首次以自傳體書寫歷史文化、地理生態及個人生命,剖析島嶼百年故事
★【隨書贈】小野親簽印刷/插畫家湯舒皮手繪珍藏「島嶼尋路──台灣國家級綠道書衣地圖」
★【山上見】獨家BONUS收錄「小野帶路走讀──三條新手路線輕鬆行」
召喚流浪與自由之魂,,
追尋安頓、療癒與愛的道路
寫作四十餘年,這一次,小野談走路、談步道、談森林與大海,道出那些關於家也關於愛的故事。
本書著眼於小野的生命經驗,將步道結合心理治癒、歷史文化、生活哲思等面向,指引讀者以走路來追尋島國根源,也換來自己的身心安頓。
-
【本書以十篇關於山海的壯闊書寫構成】
/PART1/
十五年風起雲湧人生哲思
前五章為小野從二〇〇六年共同發起千里步道協會,至二〇二一年大疫之下的十五年私人日記。將一場串連全島、守護大地的革命運動,結合自身生命中的起伏跌宕。
/PART2/
三條屬於台灣的朝聖之路
後五章環繞「淡蘭古道」「樟之細路」「山海圳」三條國家級綠道,訴說台灣山徑古道的風光變貌,以及沿途感受的靈光與領悟。
◆淡蘭南路起點始於台北艋舺,是百年前茶商出發運貨的古徑,也是現代男女漫步於夏夜晚風的鬧熱街區。
◆樟之細路從桃園蜿蜒至台中,途中有馬偕牧師走過的痕跡,有族群衝突與共榮的流轉,有關於石虎的童話臆想,也有客家文豪思慕的田園風景。
◆山海圳是一條銜接台江內海、嘉南大圳及玉山的壯麗長路,帶我們從傳說中鯨魚終老的家園,走向住著帝雉、鋪滿杜鵑花瓣的東亞第一高峰。
-
家,不只是近在身畔的日常,家也可能是遙遠的朝聖與嚮往,深植於精神的原鄉。
當我們走路回家,我們也踏上了一段歷史,一個已然消逝或正在形塑的故事,一片等待發現、等待實踐的夢想之地。
「這是我的千里步道,一條條可以走入山林,也可以走近海邊的步道,甚至可以自己用雙手做出來的真真實實的步道,也是我這輩子自我追尋和認同的道路,透過療癒、流浪、救贖、自由和覺醒的過程,一步一步走向了一個可以完全接受自己,一個更完整的人。」──小野
步道是情感的沉積物,相愛的長度;
是獨行沉思,也是一群人一起走路。
讓我們起身而走,探究未曾看過的母土風景,也回望未曾體會的內心悸動。
名人推薦
吳念真|導演
劉克襄|作家
謝金河|《今周刊》董事長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
──暖心推薦 (依首字筆畫排序)
編輯推薦
在一條長路上,致那些美好的故事──《走路.回家》
(文/今周刊出版編輯 李韻)
第一次見到小野老師,是去年某個秋天午後,他受邀為《今周刊》幸福熟齡論壇發表一場演講。小野老師無愧為國民作家,從結束演講到走回休息室這短短路程,就被粉絲團團簇擁爭相簽名合照,我和副總編只能抱著新書企畫,隔著人潮踮腳遠眺他的身影,十公尺距離竟耗時十分鐘才拉近。
那次會面,我遞出的第一版新書企畫寫了這句話:「本書從零開始細說登山前的準備和觀念,讓初學者也能安心出發。」小野老師看了好久又想了好久,然後說可以寫,但關於走路這件事,他想談得更多一點。
聽說同一座山會有一百種走法,再熟悉不過的舊徑也可能偶然觸發新意。《走路.回家》的誕生過程,從很多面向而言也是如此:以題材而論,寫步道的書何其多,關於健行的指南資訊更是成山成海,我們該如何在多元紛陳的書籍史中另闢蹊徑?另一方面,以作者而論,已經完成一百餘部著作的小野老師,又還有什麼樣的故事想要分享給讀者呢?
這些思量與詰問,在後來幾次大綱調整和磨合中逐漸找到解答。
這本書不只敘述登山健行這件事,也不只要透過步道來介紹台灣的歷史文化、地理生態。這本書,是試圖透過「走路」來銜接作家的生命故事和內在思索,甚至是一段屬於個人自我療癒、流浪、救贖、自由及覺醒的過程。
在本書編輯過程中,除了自己手邊持續進行的編務,突如其來的三級警戒更攪亂了日常,連離家不遠的登山口忽然都形同異鄉。對著電腦螢幕焦頭爛額的日子,小野老師定期捎來的新文章成為最療癒的事。那些關於森林或海、關於老台北或客家伙房、關於山羌與石虎的故事,字字句句都傾盡情感張力,散發著野性卻浪漫的氣息。
例如他寫到命名的哲學,如果羅斯福路叫作木棉大道,敦化南路改名台灣欒樹之路,我們的的生活空間會不會更貼近大自然的呼吸?又例如他與女兒的玉山書簡,受傷的夥伴停在半路無法攻頂,反而看見了歸巢的帝雉,原來有些風景是留給走慢的人。
(忍不住想插入一則小花絮:後來小野老師才告訴我,其實寫作過程中他的筆電壞損,十萬餘字篇幅竟都是就著手機小螢幕一字一字敲出來!這樣的畫面光想像就感動到不行,簡直想緊急把書腰文案更換為:「一本用手機寫出來的壯闊巨作!」)
仔細想想,當這個瘋狂運轉的世界在大疫之下被迫戛然而止,我們也勢必得學會放慢生活節奏,慢得像一字一句斟酌推敲的作品;慢得像反覆重溫的閱讀經驗;慢得像走路。走路就是一種最溫柔的丈量,丈量我們與同行夥伴的相處時間;丈量這個城市、這座島國的悠遠歷史;也丈量內心思緒隨步伐而逐漸沉澱、逐漸安頓的過程。
書出版前夕,我們造訪了小野老師的工作室。談畢正事後,我問老師最近走了哪些步道,他露出有些孩子氣的笑容,說走了很多,多到這本書寫不下呢。
是的,這片土地如此豐盛美好,走不完也寫不盡。希望這本書能帶你起身而行,挑個晴朗涼爽的好日子,我們走路回家。
作者
小野
本名李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就讀。
二十四歲之後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生煙井》等文學作品成為七〇年代最暢銷作家之一。目前出版的文學作品(小說、散文、童話)已經超過一百本,曾經獲得第二屆聯合報小說奬首奬,《蛹之生》一書也獲選為中國時報舉辦的民國六〇年代台灣十本最重要的書籍之一。
三十歲之後成為八〇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重要推手之一,完成電影劇本三十部,電影劇本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分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
目前擔任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兼「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TMS)校長。曾經是創始「台北電影節」的第一、二屆主席、台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及中華電視公司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
除了本身的創作之外,長年關注台灣的教育改革、生態環境及文化發展,身體力行參與許多社會運動,包括教育改革、環境保護、基本人權、土地權等,為「千里步道運動」的三位發起人之一。
《走路.回家》正是他第一本關於千里步道運動的生態作品,也是第一本自傳體的療癒之書。
目錄
千里步道序曲
|輯一| 生命的長路
Ch1 療癒之路(2006~2008)
Ch2 流浪之路(2009~2011)
Ch3 救贖之路(2012~2014)
Ch4 自由之路(2015~2017)
Ch5 覺醒之路(2018~2021)
|輯二| 島嶼的歸途
Ch6 鯨魚之歌——山海圳綠道之一
Ch7 田園之歌——山海圳綠道之二
Ch8 阿里山之歌——山海圳綠道之三
Ch9 相遇在步道,如久別重逢的樹——淡蘭古道的聯想
Ch10 一條浪漫、溫柔的樟之細路
|附錄| 小野帶路走讀
.新手推薦路線
.延伸書單
序/導讀
自序
〈千里步道序曲〉
很小的時候我就害怕死亡,覺得人既然會死,為什麼要活下去?
上了小學之後我又有了新的疑惑,為什麼老師說的話,全班只有我聽不懂?
再大一點,常常聽到爸爸很焦慮的告訴媽媽,我們住的房子要拆了,八口之家不知道要住哪裡?
後來的疑惑更深了。因為常常聽到四周的大人互相詢問:「什麼時候回家呀?」他們口中的家,是美國或是其他地方,不是台灣。
終於有一天我離開了台灣,去到遙遠的美國東北部紐約州水牛城讀書,那是我第一次離開台灣。當我決定返回台灣時,一個和我一起出來的同學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不要回去,那個地方終將不屬於我們的。」
我沒有聽同學的勸告,還是回來了。回來時特別繞了一段很長的路程,順便去拜訪老師和朋友,告知我的決定。
這段回家的路程真的很長。從紐約的水牛城經過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芝加哥,往南經過密西西比河到聖路易。從平原逐漸進入起伏的丘陵地帶,然後到奧克拉荷馬州的土爾沙,橫跨紅河,最後到達德州休士頓,一共花了四十五個小時。在休士頓生活工作了一陣子,便沿著墨西哥邊境往西行,橫跨美國西部片中的沙漠和荒涼的小鎮,沿著十號公路經過聖安東尼奧、奧桑那、蕃角市、愛帕索、進入亞利桑那州的塔克山,轉八號公路到亞馬,過了亞馬便是加州,到了加州就離台灣更近一點了。直到四十年後我看了一部電影《游牧人生》,才理解這段路程對我的重大意義,那是一群回不了家的人,以車為家的流浪人生。
回家後的人生彷彿歸了零,一切重新開始。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一條自我追尋和認同的路。我拍電影、做電視、寫小說、不斷尋找台灣生命力、努力建構台灣人民的歷史,甚至走上街頭爭取一個更好的未來。一晃四十年過去。
我終於明白過去的疑惑了。那是因為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島嶼是被長期禁錮的,它四周面海,但是不能靠近;它的中央都是崇山峻嶺,但是也不能走進去。一個全是高山的島嶼,不能夠航向海洋,也不能走入山林,那麼還剩下什麼?
其實我要做的一點也不難,只是要恢復我們本來的面目而已,不是嗎?
有一個夜晚,我坐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聽著肥皂箱上的女歌手唱著一首蕭泰然作曲、林央敏作詞的歌《嘸通嫌台灣》,當我聽到:「咱若愛子孫/請你嘸通嫌台灣/也有田園也有山/果籽的甜/五穀的香/乎咱後代吃未空……」時,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因為我忽然想起,我已經有孫子了,我終於在這個島國建立了自己的家園。
這條道路竟然花了我幾乎一輩子的時間在追尋,那麼簡單,卻又那麼艱難。
這正是我的千里步道,一條條可以走入山林,也可以走近海邊的步道,甚至可以自己用雙手做出來的真真實實的步道,也是我這輩子自我追尋和認同的道路,透過療癒、流浪、救贖、自由和覺醒的過程,一步一步走向了一個可以完全接受自己,一個更完整的人。
我的思念,我的牽絆,我的夢想,我的幸福,我的快樂,我最在乎的,都在這個美麗的島國。
我真的回到家了,一個自己有參與改變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