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知名神話學家杜特.帕塔納克
重新詮釋最值得一讀的印度經典史詩
完整故事重述 × 背景補充知識 × 200張手繪圖
引領你快速領略古老文明的史詩與傳說,
還有暗藏故事之中,等待打磨的智慧。
「這是讓你讀完會感受到祝福的經典史詩,
也是現代人面對生命課題時,最有智慧的指引。」
◆印度最偉大的史詩與文化寶庫
《摩訶婆羅多》是印度最偉大的史詩,全長近十萬頌,也是世界第三長的史詩。與另一部經典《羅摩衍那》齊名,被尊為古印度兩大著名梵文史詩。
「摩訶」是偉大的意思,「摩訶婆羅多」則是意指偉大的婆羅多王後裔。這部引人入勝的經典,編纂於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五世紀之間,以列國紛爭時代的印度社會為背景,講述創立印度王國的婆羅多王後裔——般度、俱盧兩個族人,為了王位而爭鬥不休的過程。故事的主幹,則是兩族紛爭在最終引發的「俱盧之野」大戰。
在整部作品裡,頌揚以般度族首領「堅戰」為代表的正義力量,譴責以俱盧族首領「難敵」為代表的邪惡勢力,描述當「法」和我們對善惡行為的預期產生衝突時,所引發的難題。其中尤以第六卷最為知名,也就是後世所熟悉的另一部經典,《薄伽梵歌》。
《摩訶婆羅多》內容包羅萬象,除了主要情節以外,還有許多插話、神話、傳說和哲學思想的敘述穿插於其間,為的是闡明人生四個目標:愛、財、法和解脫,也傳遞最終目標的思想:「解脫」。
這部史詩的誕生,不僅對印度古代和現代的生活與思想產生深刻影響,更流傳到泰國、柬埔寨、印尼、柬埔寨、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各國,在其神廟或是戲劇舞蹈上,都可以看到《摩訶婆羅多》帶來的啟發和影響。
◆知名神話學家 × 故事重述 × 補充知識 × 手繪插圖
本書作者德杜特.帕塔納克是印度當今最知名的神話學家,他的著作數量頗豐,專精於對印度教傳說、民間傳說和寓言的著述。《摩訶婆羅多》自傳世以來,印度各地便流傳了許多重述版本,於是他參考這些版本,用他對史詩深入的研究,將古典梵文版轉化為一部情節連貫、敘事流暢的現代散文作品,更在每一篇故事後附上過去鮮少被探究的補充知識,例如持國百子的名字、次要角色的故事等等,甚至,還根據現代天文資料推算出俱盧大戰可能發生的日期,讓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能有更深入完整的背景知識補充。
帕塔納克同時也是個出色的插畫家,書中亦收錄了他超過兩百張的手繪插圖,筆觸簡樸而獨具風格,深刻描寫書中人物與場景,快速幫助讀者在進入劇情,理解印度文化。
本書裡的每一篇故事,都各自隱含著豐富的寓意,也揭示著人們生命中恆常的課題,而作者帕塔納克的分析與補充,更能帶領讀者更快進入《摩訶婆羅多》浩瀚的智慧之河,在許多令人深省的思考中,尋找這部經典給予我們的的珍貴智慧遺產。
「你要仔細聆聽,別為那些情節分心。
在這故事的迷宮之中,流淌著智慧之河,
那才是你真正要繼承的遺產。」
本書特色
◆最精闢權威:作者為印度知名神話學家,對神話與傳統文化有深入研究與見解
◆最完整易讀:以散文形式完整重寫史詩,讓故事更易於閱讀理解
◆最深入理解:每篇文章皆有補充資料,幫助讀者全面了解史詩與印度文化
◆最生動有趣:收錄200多張作者手繪插圖,生動刻畫人物,讓讀者快速融入故事情境
名人推薦
各界共同推薦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黃柏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讀者好評
「作者花了許多功夫,用心收集許多相關事例。你讀過之後一定會感到震驚,甚至會覺得自己彷彿成為了印度神話專家!」——悉達多.夏爾瑪
「所有《摩訶婆羅多》的作品裡,這是最好的一本。作者態度公正,實事求是。每章的結尾都會帶出幾個重點,嘗試把故事提及的事件與風俗,以及當時的現實狀況連結起來。這本書不僅僅以故事的角度來詮解《摩訶婆羅多》,作者也試圖從理性的觀點來閱讀這部史詩。是一部必讀之書!」——帕爾斯.布尼瓦拉
「作者對神話的理解無人可及,他的書寫風格固然簡樸,卻能傳達最複雜也最核心的思想,不會讓人覺得疑惑,也不會讓人覺得受到冒犯。目前為止,這本是闡釋《摩訶婆羅多》最詳盡、討論最到位的作品。」——蘇密特.潘壘
作者
德杜特.帕塔納克(Devdutt Pattanaik)
帕塔納克受過醫學訓練,從事的工作是領導人顧問,但是他最愛的卻是神話研究。截至目前為止,他已經寫過許多本書和發表過多場演講,討論神聖故事、符號、儀式的性質,還有釐清神話故事、符號和儀式跟現代社會的關聯。出版過《羅摩之書》(The Book of Ram)、《神話=諸神:印度神話故事大全》(Myth = Mithya: A Handbook of Hindu Mythology)、《懷孕的國王》(The Pregnant King)、《圖說羅摩衍那的故事》(Sita: An Illustrated Retelling of the Ramayana)等書。此外,他還出版了一系列為兒童而寫的神話故事書(Devlok series)。從他的演講、出版品和文章之中,可知他探討神話的角度新穎,書寫的風格迷人。欲知進一步的資料,請參考下列網址:www.devdutt.com
譯者簡介
余淑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現任政大英國語文學系翻譯理論兼任老師。曾獲第十七屆梁實秋翻譯文學獎譯文組首獎。熱愛植物、語言、文學、歷史與翻譯相關的一切。近年譯有《新月集》(漫遊者/合譯)、《SPQR:璀璨帝國,盛世羅馬,元老院與人民的榮光古史》(聯經/合譯)、《諸神的起源》(聯經)。
目錄
【作者序】象頭神葛內舍記錄的故事
*毗耶娑的家族系譜
*毗耶娑的史詩結構
【序幕】蛇祭始源
*鎮群王的家族系譜
【卷一】祖先
一、旃陀羅的兒子
二、菩德的妻子
三、洪呼王的癡情
四、純真的沙恭達羅
五、婆羅多的後裔
六、迅行王的命令
七、瑪達薇的寬恕
【卷二】父母
一、摩訶毗沙轉世為福身王
二、毗濕摩的犧牲
三、魚之女
四、三位公主的故事
五、奇武之子的誕生
【卷三】誕生
一、貞信的孫媳婦
二、貢蒂之子的出生
三、甘陀利之子的誕生
四、瑪德莉之子的誕生
五、般度王之死
【卷四】教育
一、慈憫與慈憐
二、武術教師德羅納
三、神射手阿周那
四、伊卡拉雅
五、結業慶典
六、迦爾納的故事
【卷五】逃亡
一、怖軍和那迦族人
二、紫膠宮
三、羅剎跋迦之死
四、希丁波和希丁芭
五、乾闥婆——盎迦羅帕爾納
【卷六】婚姻
一、濕婆神賞賜的孩子
二、德羅波蒂的選婿大會
三、共享妻子
【卷七】友誼
一、黑天出場
二、戈庫爾村的牧童
三、回到馬圖拉
四、遷居德瓦拉卡島
*奎師那的家族系譜
【卷八】分家
一、家族國土之分裂
二、火燒甘味林
三、分享德羅波蒂
四、優樓比和花釧公主
五、與妙賢私奔
六、斬首乾闥婆迦耶
七、那羅和那羅延
【卷九】登基
一、妖連之死
二、難敵跌入池塘
三、童護之死
【卷十】賭局
一、沙恭尼的計謀
二、賭局
三、剝除德羅波蒂的衣服
四、最後一場賭局
【卷十一】流放的生活
一、黑天拜訪般度兄弟
二、德羅波蒂的神奇餐盤
三、俱盧族嘲弄般度五子
四、信度國王勝車
五、羅摩的故事
六、濕婆神訓誡阿周那
七、阿周那在天界
八、一段充滿故事的旅程
九、與羅剎的互動
十、阿周那歸隊
十一、大力羅摩與難敵的女兒
十二、哈奴曼給怖軍的訓誡
十三、德羅波蒂的祕密
十四、莎維德麗和沙特耶曼
十五、怖軍遭友鄰王纏綑
十六、夜叉的提問
【卷十二】藏匿的歲月
一、那羅王和達摩衍蒂
二、毗羅吒國王的僕人
三、好色的空竹
四、優多羅的勇敢事跡
五、至上公主的婚事
【卷十三】招兵買馬
一、多次的談判
二、強悍的母親,忠誠的朋友
三、轉換作戰陣營
四、這邊或那邊?
五、不住兩邊
六、各路軍隊之聚集
【卷十四】觀點的改變
一、天神之歌
【卷十五】戰爭
一、浴血大屠殺
二、為了勝利的犧牲
三、戰場上的女人
四、德羅納大開殺戒
五、激昂之死
六、日落之前
七、日落之後
八、遭受斬首的武術教師
九、兄弟之間的鬥爭
十、迦爾納的戰車之輪
十一、沙利耶之死
十二、九十九個俱盧兄弟的死亡
*雅度族和俱盧族的姻親關係表
十三、腰帶以下的部位
十四、會說話的頭顱
【卷十六】戰後的結果
一、德羅波蒂之子的死
二、馬嘶的詛咒
三、貢蒂的祕密
四、長輩的憤怒
五、甘陀利的詛咒
*雅度族和俱盧族的姻親關係表
【卷十七】國家重組
一、堅戰的加冕典禮
二、箭床
三、死亡與再生
四、馬祭
五、阿周那之子褐乘
六、「爭鬥時」的開始
【卷十八】避居森林
一、長者棄國退隱
二、雅度人的末日
三、黑天之死
四、德瓦拉卡城的覆亡
五、般度五子棄世退隱
六、天界裡的俱盧族
【後記】終止執行蛇祭
*稱之為正法的概念
【致謝】
【譯名對照表】
序/導讀
作者序
象頭神葛內舍記錄的故事
人們口耳相傳的這些頌歌,可能是神明的低語,也可能是智者的洞見;這些頌歌為世界帶來意義,給生命帶來目的,並且緩解人們受蘊(或焦躁靈魂)的渴望。因為這樣,這些頌歌後來被統稱為吠陀(Veda)。到了後世,首次聽聞吠陀頌歌的那群人被稱為仙人(Rishi)。
根據吠陀經書的指示,仙人創造了一個社會;在這個社會裡,萬事萬物各得其所,每樣事物都依循一個有節奏的規律,不斷地轉變。在這個社會裡,婆羅門(Brahman)是教化者,剎帝利(Kshatriya)是保衛者,吠舍(Vaishya)負責供養,首陀羅(Shudra)負責提供服務。
因為吠陀的緣故,這個社會裡的每個人都有如下的瞭解:自己的今生今世只是許多世的其中一世而已,這一世雖、然生為首陀羅,在其他世——不論是過去世還是現在世——有可能生為吠舍;這一世雖然生為剎帝利,其他世有可能生為婆羅門,或者也可能生為石頭、植物或動物,甚至可能生為神祇或惡魔。由於這個因素,世間的萬事萬物都相互關聯,不斷循環。在這個動態的、變化不斷的世界裡,人存在於世間的重點是為了自省,而不是為了追求或取得什麼事物。
後來發生了一場可怕的、長達十四年的旱災。那時,薩拉斯瓦蒂河(Saraswati)的河水乾涸,社會分崩離析,人們徹底忘記了吠陀。當雨水終於降落大地,有個漁婦之子挺身而出,到處去收集散落四方的頌歌。這位漁婦之子是個私生子,名叫島生黑(Krishna Dwaipayana),意思是出生於河中沙洲、膚色黝黑的小孩。他的父親是破滅仙人波羅奢羅(Parasara),祖父是偉大的婆斯咤(Vasishtha),亦即那七位首次聽聞吠陀的仙人之一。後來,島生黑以吠陀毗耶娑(Veda Vyasa),意即「智慧之書的編輯者」聞名於世。
毗耶娑把他收集的詩歌分門別類,編成集子,分為梨俱(Rig)、夜柔(Yajur)、娑摩(Sama)和阿闥婆(Atharva)四部吠陀。在編輯這項龐大任務的過程中,毗耶娑心中產生一股無可解釋的衝動:他想用最具體的形式寫一個故事,描述吠陀真理最抽象的部分,使之傳揚到世上最遙遠的角落,傳送到那些最純樸的人們的心裡。天上諸神很賞識他這個想法,於是派了象頭神葛內舍(Ganesha)擔任他的抄寫者,負責把他說的故事記錄下來。象頭神葛內舍說:「你必須一口氣把故事講完,不能在中途停下。」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確保毗耶娑所說的故事不會受到人類偏見的汙染。
「我會的,」毗耶娑說道:「除非你聽懂了,否則你一個字都別記下來。」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確保象頭神寫下來的一切,諸神看了會心生歡喜。
毗耶娑講說的故事裡,那些角色都是他認識的人——那些被看作壞人的俱盧族(theKauravas),其實都是他自己的兒孫。毗耶娑把他的故事命名為「闍耶」(Jaya),意思是「勝利的故事」。這些故事總共有六十部,但是只有一部透過毗耶娑的弟子護民仙人(Vaisampayana)傳入人間。因此,當初毗耶娑口述、象頭神記錄的故事全貌,其實並無人真正知曉。
有一次,護民仙人被般度族人(Pandava)阿周那(Arjuna)的曾孫鎮群王(Janamejaya)召喚到某個祭祀會場,為鎮群王講述毗耶娑的故事。當時有個名叫盧摩哈沙納(Romaharshana)的詩人無意中聽到了,就把這個故事傳給了他的兒子烏葛斯拉瓦(Ugrashrava),而這位兒子又把故事說給索納克(Shonak)和其他住在納米夏森林(Naimisha)裡的聖哲們聽。
毗耶娑也把故事傳給兒子,亦即生有鸚鵡頭的蘇迦(Suka),蘇迦接著把故事說給鎮群王的父親繼絕王(Parikshit)聽——當時繼絕王正躺在病榻上等死,蘇迦於是為他講述故事,撫慰他的心情。
毗耶娑的另一個弟子賈伊米尼(Jaimini)也聽過這個故事,但是他聽後覺得很困惑。由於毗耶娑已經不在,無法為他解惑,所以他決定去找摩根德耶(Markandeya)求教——摩根德耶是個仙人,由於天賜長壽,因此曾經親眼目睹那些激發毗耶娑講述故事的事件。然而不幸的是,待賈伊米尼找到摩根德耶的時候,摩根德耶已經決定禁語,不再說話——那是他棄絕世間的其中一個決定。摩根德耶的弟子於是指引賈伊米尼去詢問曾經目睹俱盧之野(Kuru-kshetra)戰事的四隻鳥。原來當初戰爭開打的時候,四鳥的母親正好飛過戰場;當時有一支箭劃破了四鳥媽媽的子宮,於是四顆蛋掉了出來,落在地上。 當時戰場上血流一片,土地變得又濕又軟,所以四顆蛋並未破裂。有一頭戰象恰好掉了鈴鐺,蓋住了蛋,因此在整段戰爭期間,四顆蛋在鈴鐺的保護之下維持完好,並且順利孵化。戰爭結束後,人們發現了四鳥。仙人們認為,四鳥在戰爭期間聽到許多故事,知道的事遠比大部分人類都多,牠們的觀點和洞見必定十分獨特,因此賜給牠們一份禮物:人類的語言。四鳥獲得這樣的恩賜,可以講說人語,因此可以釐清賈伊米尼的困惑。除了解惑之外,牠們還告訴賈伊米尼許多無人知曉的故事。
就這樣,毗耶娑的故事從一個說書人傳給了另一個說故書人。在這過程中,有許多新的故事增添進來,包括祖先與後裔、導師和徒弟、朋友和敵人之間發生的故事等等;因為這個因素,這個故事逐漸擴大,從一株小幼苗慢慢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起初,這個故事僅闡述一個概念。慢慢的,這個概念產生了轉變,並且以「毗闍耶」(Vijaya),意即「勝利之歌」的標題為人所知。不久之後,這個故事不再與任何概念有關,轉而變成一則關於人的故事。故事的標題也改稱為《婆羅多》(Bharata),敘述的是婆羅多族的故事,以及他們統治的土地。
這個故事持續擴增,陸陸續續加入許多關於系譜、歷史、地理、天文、政治、經濟、哲學和形上學的詳細討論。到了後來,《婆羅多》發展成十八章,變成超過十萬頌的洋洋鉅著。就連講述奎師那(Krishna,又稱黑天)早期故事的《訶利世系》(Harivamsa)最後也被納進來作為附錄。最後,《婆羅多》終於慢慢演變成《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成為印度人「偉大的」史詩。數世紀以來,人們在廟宇的廣場上和村莊的集會裡,重複以各種語言,採用不同的形式把《摩訶婆羅多》分別講了數千次。這群重述者的身分十分繁雜,其中有舞者、歌者、畫家、吟遊詩人和見聞廣博的學者。往北,這部史詩傳入尼泊爾,往南則傳入印度尼西亞。在這段流傳的過程中,許多舊的情節隨之產生改變, 許多新的角色因之增添進來,例如在坦米爾納杜邦(Tamil Nadu)流傳的版本裡,阿周那有個兒子名叫伊拉萬(Iravan,又名伊拉瓦特〔Iravat〕或阿拉萬〔Aravan〕),並且受到當地跨性別者阿里(Ali,或又稱阿拉瓦尼斯〔Aravanis〕)的崇敬;在拉賈斯坦邦(Rajasthan)的卡圖沙央吉村(Khatu Shyamji)裡,人們興建廟宇,敬拜怖軍(Bhima)的兒子波跋利迦(Barbareek);孟加拉地區的《摩訶婆羅多》出現了一則關於黑公主德羅波蒂(Draupadi)的故事:激昂(Abhimanyu)死後,德羅波蒂帶著一支娘子軍擊敗了俱盧族;在喀拉拉邦(Kerala),帖雅姆儀式表演者(Theyyam performer)的演唱提到俱盧族曾命令巫師施展秘術來對抗般度族,但是這位巫師的秘術後來卻被他的妻子給化解了。
到了二十世紀,許多現代人亦為《摩訶婆羅多》感到著迷。有人寫了長篇論文,嘗試把史詩裡面那些模糊的道德觀念予以合理化。許多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製作人認為這部史詩的情節是有效的媒介,嘗試用來批判許多政治與社會的議題,包括女性主義、種姓制度、戰爭等等。長久以來,詩裡蘊含的智慧通常被娛樂價值所遮蔽,詩的複雜性也常被好心的敘述者予以過度簡化,導致這部史詩與傳統的論述產生許多斷裂。
有人看到《摩訶婆羅多》有那麼多重述版本,集結如此廣大的人氣,於是主張這部史詩所訴說的,正是印度這個民族的偉大事蹟,而不僅僅只是印度的一部偉大史詩而已。他們所持的理由是:這部史詩包含所有界定今日印度人之所以是印度人的特質,亦即一個寬容的、重視內在智慧遠甚於外在成就的民族。
我這本書也是《摩訶婆羅多》的另一個重述本。我參考的資料包括古典的梵語本和許多其他來自各地的民間版本;我極力保留傳統往世書的世界觀,並未嘗試把故事情節予以合理化。史詩裡的某些故事明顯與性愛有關,孩子們在念誦時,必須要有父母在場教導。描述流放生活的〈森林篇〉(Vana Parva)、後世稱為《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的「奎師那之歌」、毗濕摩(Bhishma)的兩次論說(即〈和平篇〉〔Shanti Parva〕和〈教誡篇〉〔Anushasan Parva〕)——這幾篇必須以刪節概括的方式呈現,因此只有內容精神與原文相符。〈馬祭篇〉(Ashwamedha Parva)取材自賈伊米尼的重述本,因此重點是放在宗教教義的陳說,而非軍事活動的描述。
出於我個人的種種偏見,加上現代讀者的各種要求,我重編了這部史詩的結構,力求敘事連貫,行文簡約。在重述這部史詩的過程中,我始終牢記在心的一個信念是:
無量神話含藏著永恆真理,有誰曾經看見了全部?
伐樓納(Varuna)看到了,但他有一千隻眼;
因陀羅(Indra)看到了,但他有一百隻眼;
而我呢,卻只有兩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