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齋書話》是吳嘉的第三本文集,記錄著她近幾年讀書、旅行和思索的軌跡。作者既有中國古典文學的根底,又深受外國文學的滋潤和薰陶。她作品中所傳達的情意既是淺顯的,又是深邃的;既有西學的廣袤宏大,又有紮根于中國傳統儒道釋的鄉土氣;既有對生活熱情的讚美,也有對時弊冷峻的批評。吳嘉的文字功夫,是她長年讀書積累的結果,也反映了她人生的歷練和從容的態度。
讀吳嘉的書,覺得其中有詩,有史,儘管多是凡人瑣事,這詩和史卻並不淡薄,其中有個人的深情感悟,又有時代的風雲變幻,可謂境界高遠,氣象萬千。這境界和氣象來自于她的博學和敏銳,她廣闊的視野,她的修辭立其誠。因而,無論是抒情言志,或狀景懷人,誦讀之下,都讓人覺得親切有味,默然許之。作者
吳嘉
安徽蕪湖人,1982年畢業於安徽大學外語系並留校任教,曾在南京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習英語語言學和美國文學。1989年赴美,獲馬里蘭大學國際管理碩士學位。吳嘉曾在美國諮詢公司任諮詢顧問,同時做兼職教授。1997-2020年,吳嘉在美國聯邦政府供職。任美國國務院國際開發署官員期間,先後被派往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摩洛哥、迦納、阿爾巴尼亞等國工作。吳嘉兼任過國際開發署亞太雇員委員會主席,並多次榮獲美國政府頒發的個人榮譽獎和團體功勳獎,包括美國總統親筆感謝函。
吳嘉出訪過近80個國家,安第斯山下、龐貝廢墟上、尼羅河畔、撒哈拉沙漠中、地中海上、湄公河邊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吳嘉雅好文史,學而不倦。工作之餘,她步履敏捷,腳下生風,專心察訪各地風土民情,並將察訪心得寫成了一篇篇視角獨特、文采飛揚的隨筆。吳嘉的《飛去來兮》、《天地一飛鴻》等文集,先後由燕山出版社和《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她的部分文章入選《那三屆》(人民出版社)、《書寫@千山外》(臺灣商務印書館)、《相遇文化原鄉》(花城出版社)、《絲路藝術》(灕江出版社)。吳嘉先後在《美華商報》、《新世界》等華文報刊上開設專欄,也常為《世界週刊》撰稿。吳嘉是北美作家協會華府分會會員,曾任華盛頓半杯清茶社社長。
目錄
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
賽珍珠與美國文學史
玄奘的西天之路
拜謁耶穌受難地
漢族與少數民族
我的詩還活著嗎
男人與女人
唐德剛寫《張學良口述歷史》
赤棉 --柬埔寨的人間煉獄
關於漢字的隨想
公民宗教與美國外交政策
深度工作
時間的遐想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
龐德與他的中國古詩英譯
未選擇的路
語言影響思維
麥爾維爾和他的《抄寫員巴特爾比》
不朽的愛倫‧坡
讀《四季隨筆》
街南書屋
新年裡讀《生命頌》
太陽照常升起
雜評《了不起的蓋茨比》
《走出非洲》及其它
過去的一年
序/導讀
●過去的一年●
2020年過去了,回看這一年,新冠疫情是人們繞不開的話題,日子過得渾渾沌沌,不知今夕何夕。對我來說,疫情之外不盡人意的地方,是書讀得少。
最近有朋友問,過去一年讀了些什麼書,自己都羞於回答了。林林總總的書單,如《紐約時報2020年度十大好書》,除了奧巴馬自傳《應許之地》(A Promised Land),其它的我都沒讀過。出師未捷,有心無力,究其原因,我歸納為三點。
首先,今年我的心思不在讀書,而在玩“期權”上,這是我偶爾參加一個訓練班後才逐漸學會的股市交易。我學得很認真,買了幾本專業書,從基礎理論開始,每天聽網上的講座,刻苦鑽研記筆記。紙上得來終覺淺,每學一個策略,免不了去練手。
其次是我的花園。告別了朝九晚五的日子,多了閒暇和雅興,我的興趣很自然地轉移到養花種草上來。我這新居占地2公頃,前主人留下一個漂亮的花園,我只好再接再厲,不讓它荒蕪。這一來,讀書的時間自然越發少了。
然後就是微信。誰發明了這玩意兒?讓人既愛又恨。曾幾何時,微信風靡華人世界,人手一機,埋頭苦“讀”,運指如飛。微信作為發送短信、視頻聊天的手段,頃刻間獨佔了通訊世界的鼇頭,銳不可當。連我八九旬的父母也緊跟形勢,常常發來醫學方面的帖子。過去的幾年裡,我也難免被拉進各種各樣的微信群,有聊群、購物群、健身群、興趣群等,甚至週末三五友好聚會、郊遊也會建個群,好不熱鬧。
微信是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八卦新聞、奇聞軼事、養生之道、心靈雞湯,可謂魚龍混雜,直看到脖子發酸,眼睛發直。我不記得在哪裡讀到過一篇文章,說現在的微信,相當於早期的唐人街。很多海外華人把自己封閉在一個虛擬世界裡,所有消息來源都出自微信,不看不聽主流媒體新聞,除了八卦一下,也不真心關注外面真實的世界。有一度我迷上微信,不看吧,生怕漏掉什麼重要的事項;看吧,又耗去許多可以用來讀書的時間,無端掉進這陷阱之中,不堪其擾,欲罷不能。
微信固然好,信息量大而快,一機在手,其樂陶陶,為生活平添了許多娛樂和調劑。但它畢竟是速食文化,泥沙俱下,良莠不齊。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花費了大量時間,結果毫無心得,什麼也沒記住。“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韋編三絕”之類刻苦讀書的事蹟,在微信的世界裡怕是滅絕了。痛定思痛,終於退出很多無關痛癢的微信群,關閉了微信的朋友圈功能,這才能靜下心來。只要善於選擇,微信裡當然也有些好東西,但我還是更貪戀書裡的廣闊、清淡與寧靜。
微信上也可以讀電子書等,但我說的讀書是老式的,一卷在手,或正襟危坐,或坦腹東床,黎明即起也好,夜深人靜也好,一切都隨緣,都隨意。談軍國大事的,談風花雪月的,甚至兇殺色情的,都無不可,盡興就好。
微信是一種新的文化現象,這之前有電影、電視。電影電視能把中華五千年文明壓縮成百集宣傳片,為的是快,但從電影電視裡學到的歷史終歸是膚淺的,要正真瞭解歷史,還是要去讀書。電影電視也不能替代小說原著,比如《了不起的蓋茨比》,我覺得小說裡的蓋茨,比影片裡的要深刻豐滿得多,儘管好萊塢國際巨星萊昂納多的演技無可挑剔。
再比如,我讀小說《陸犯焉識》與看電影《歸來》,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儘管情節大致相同。作者嚴歌苓在小說裡,成功地描寫了知識份子陸焉識的精神世界,這個說洋文、打馬球的上海少爺才華橫溢,風流倜儻。他在留學美國期間與一位美國姑娘相愛,儘管留學前屈于繼母馮儀芳(恩娘)的安排,已經迎娶了恩娘的娘家侄女馮婉喻。焉識從國外留學回國後,一次次被捲入政治運動中,最後被打成右派,發配到西北。
小說裡有大量關於西北荒漠的描述,以及勞改大隊裡囚犯生活的描寫,內容生動,故事可信,讀之令人無不為知識份子的人生命運和精神世界感歎唏噓。可是,這些重要的情節在電影裡幾乎看不到,小說變成了電影后,味道全變了。導演張藝謀用他慣用的手法,反復渲染馮婉喻的淒苦、悲慘的境地,譬如那個婉喻因精神分裂導致失憶、每天舉著牌子到碼頭(還是車站,記不清了)等待他夫婿的鏡頭,第一次出現,動人耳目,令人生出絲絲慨歎。當同樣的鏡頭反復出現時,感覺就麻木了,竟至最後倒了胃口。如果我先看的是電影,這本小說我就會放下了。所以,凡由小說改編的,我儘量先讀書,再去看影視作品。
與影視相比,微信又等而下之。它的優點不是廣博,不是深刻,不是真善美,而只是圖快。有的視頻許諾你半個小時瞭解歐洲歷史,吹得就是快。“抖音”視頻超過3分鐘,估計很多人就沒耐心看到底了。有的人在群裡發微信,似乎完全不假思索,爭先恐後,所以微信的快,幾乎要追得上人的思想。或許這些算不上思想,只是意識流;微信就是群體意識流的總匯。
但微信畢竟方便,玩微信並無大過,賢者不免,只要不過分沉迷其中就好。繞了一大圈,無非是想說,微信害了我少讀好多書。其實是自己定力不夠,微信做了名副其實的替罪羊。有人戲稱“一天不讀書,無人看得出;一周不讀書,開始會爆粗。”我早把自己列入“爆粗”的隊伍了,但迷途知返,還來得及。
儘管疫情施虐,過去的一年裡,我仍然去了很多地方旅遊,1月份乘郵輪去了加勒比海,順便在佛羅里達州幾處轉了轉;2月份去了加州聖地牙哥,7月份去了緬因州、麻薩諸塞州;秋天又北上佛蒙特州和新罕布什爾州觀賞紅葉,至於近處三四小時車程以內的短途旅行,更是沒有間斷。這一年未讀幾本書,姑且以“行萬里路”自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