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讓我們向內凝視深淵,向外遠眺天地;寫作能梳理情與思,也能讓其他人知道我們所愛所信。文學家楊佳嫻為了讓學習寫作的人獲得方法,選編了二十八篇精采的文章,無論抒情文或是論說文,透過文後的每篇主編筆記,將能提供學習者最適當的導引。大學寫作課與相關課程正需要這樣的工具書,能夠讓人邁步往前,寫下去。
當我們重返書桌,繼續讀,開始寫,與自我靜處,凝視內心深淵,遠眺天地,梳理情思,讓他人知道我們的所愛與所信。
本書二十八篇作品回應當代的思考與感覺,啟發問題意識,展現創作的靈光與電力,篇篇精彩,在閱讀與寫作的學習路途中,能時時引發文思泉湧,每令下筆自信從容,既開闊了視野,也收獲了佳作。
怎樣以一個好故事抓住你想傳遞的意義?怎樣以適當的標題、分段,引領讀者走進你的異想世界?怎樣以說明清晰不夾纏的文句,解釋歷史人物曾遭遇的困境?透過這些傑出文本,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領悟到生命的真義,閱讀把世界帶到我們面前,而寫作加深了當中的聯繫。名人推薦
蔡英俊(清大語文中心主任)
林柏宜(新竹高中國文科教師)
朱宥勳(作家)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國文教師)
林皇德(台南一中國文教師)
——睿智推薦
作者
主編 楊佳嫻
高雄人,定居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臺北詩歌節協同策展人,性別組織「伴侶盟」常務理事。長年於清華大學開授寫作課程。著有詩集《你的聲音充滿時間》、《金烏》》等四種,散文集《雲和》、《瑪德蓮》、《小火山群》等五種。另編有散文選與詩選數種。
本書參與作者28位,包括:
劉璩萌、林佑軒、騷夏、謝凱特、鯨向海、李欣倫、柯裕棻、黃文鉅、廖梅璇、詹宏志、蔡珠兒、林銘亮、唐捐、陳思宏、楊双子、張惠菁、游以德、林志潔、強納森、劉亞蘭、楊虔豪、林育立、戴達衛、胡晴舫、張正、陳宗延、郭力昕、黃宗慧(依作品順序排序)
目錄
【輯一 面向自我與記憶】
首與體:
醜女(劉璩萌)
只盼比席德進幸福(林佑軒)
上不了的諾亞方舟(騷夏)
挽面(謝凱特)
靈魂航向惡水:
阿凱的原形(鯨向海)
如同她們重返書桌(李欣倫)
午安憂鬱(柯裕棻)
偶像包袱(黃文鉅)
後玻璃時代(廖梅璇)
懷人戀物:
第一件差事(詹宏志)
一頓喝三碗(蔡珠兒)
等你到天明(林銘亮)
果蠅的讚美的歌(唐捐)
屋簷內外:
帶二姊去旅行(陳思宏)
我要煮飯給我妹妹吃(楊双子)
媽媽的委託行(張惠菁)
美珍(游以德)
【輯二 面向台灣與世界】
性別與身體:
愛情從來就不是用刑罰能保證的童話──論大法官宣告通姦除罪(林志潔)
過重者的自白--肥胖汙名(強納森)
「粉紅色也很man」代表什麼?反思顏色預設的性別權力(劉亞蘭)
南韓軍中的「變性戰士」(上)(下)(楊虔豪)
歷史與勞動:
希特勒《我的奮鬥》──不是禁書,也不再是禁忌(林育立)
統一尚未成功:柏林圍牆倒下30年,一個西德家庭的東德記憶(戴達衛)
那一天香港中產階級上街了(胡晴舫)
我的越南史,以及台灣(人)的越南史(張正)
從一個社長的謝罪談起--過勞自殺與職業健康保護(陳宗延)
文學藝術思議:
台灣符號、政治維穩、與國族性格──如此《看見台灣》(郭力昕)
失控的黑暗--愛倫坡的《黑貓》(上):他們為什麼虐待動物?
失控的黑暗--愛倫坡的《黑貓》(下):《黑貓》的現代啟示錄(黃宗慧)
序/導讀
【自序】
寫作即行動
◎楊佳嫻
友人開玩笑說:「重返書桌?不如重返沙發!」問題是我們一直沒從沙發起身──假如書桌象徵著正襟危坐,沙發意味著懶惰與舒適,日常中誰不是在這兩邊奔走?但是,生活何必如此二分?本書所收李欣倫〈當她們重返書桌〉,既是書名靈感,也凸顯返回書桌上與自我靜處的時光。閱讀讓我們向內凝視深淵,向外遠眺天地,寫作能梳理情與思,也能讓其他人知道我們所愛所信。
《當我們重返書桌》共二十八篇作品,大體上分為文學創作與議題思辨兩大塊,看起來前者更為感性,後者更為理性。其實,在書寫中,感性與理性並非文學與否的分水嶺。文學創作需要收攏分泛的靈光與電力,安排有意義的結構,不可取代的字句,涉及揀選和剪裁;議題的討論,尤其為了能將知識與意見散播出去,同樣需要層次分明地寫出思辨的過程、主張的來由,敘述始末,正反陳述,宣揚價值。而學習文學創作,不是只有文學能當作範本,學習寫社會參與性強的文章,也不是只能從同類中參酌。
怎樣以一個好故事或一個精準鮮辣的譬喻,讓讀者迅速進入情境或抓住你想傳遞的意義?怎樣以適當的標題、分段,漸次引領讀者走進你曾經歷過的童年往事或異想世界?怎樣以有力但不濫情、說明清晰不夾纏的文句,解釋歷史上人們曾遭遇的不義對待,並傳達改變的訴求?
這二十八篇作品不單單提供「技術範本」,也希望能在主題和內容上回應當代的思考與感覺,任何選集其實也都或隱或顯地表現出編者的偏好與關注。例如,其中至少九篇與性/別相關,一方面是因為我長期在教學與社運組織參與上尤其集中於此,另一方面,也回應了台灣解嚴後即明確、大幅度浮上檯面,在法律、公共論述、政治、學術、家庭等方面形成複雜角力局面的婦女與性少數運動。所謂進步與自由,不單單是表現在抵抗政治強權,也包含如何質疑、鬆動、瓦解根深柢固且無所不在的父權框架。
再者,本書以清華大學人社系學生劉璩萌的〈醜女〉為起始,多年前歐蜜·沃爾夫(Naomi Wolf)所著《美貌的神話》,即已揭示「女人」與「美貌」的關係如何被自然化但同時被制度化,「美貌」又如何變成父權社會裡的貨幣系統,如今視覺經濟當道,完美且主流的形貌成為不計手段追求的目標,「醜女」如何「醜」而又怎樣失去為「女」的資格,在這篇散文中表現得極為尖銳。全書最末一篇文章,則為台大外文系黃宗慧教授藉由愛倫‧坡《黑貓》來討論動物虐待,和讀者一起想:人是怎麼對待他(牠)者、弱者?這對於現代人在社區、校園內常常與流浪動物遭逢來說,是再日常、切身不過的課題了。
而「鬱」或「病」所揭示的生命非常狀態,也是本書關注焦點之一。憂鬱已經成為整個時代的癥候,當憂鬱作為一種生活基調不再被美化,當精神病症逐漸脫掉汙名,當生存壓力、自我認識的迷茫以及其他未必能輕易解說的原因,一再如鹽浪蛀蝕人們活著的根基──於是,在一個作風誇張的美國影集裡,出現了撒旦來到人間尋覓快樂,卻發現在心理醫生那裏可以得到救贖的劇情。相關篇章或從醫生角度出發、或從身歷者角度出發、或觀察彆扭自卑又自大的文學人物,提供了多元的認識。
這種時代性同時彰顯在對於德國歷史、香港社運的注目,彰顯在對於動物權益的思索。可是,時代性並不意味著短暫,德國歷史相關篇章討論的是極權的後遺,香港篇章表達文明社會賴以理性運作的基礎不應破壞。而討論過勞自殺現象一文,藉由日本反觀華人地區企業對於過勞自殺如何處理,在當下與未來的社會仍是持續發生的難題。
是的,通過傑出的文字文本,讀者所獲不會只有內容或寫作技術,兩者互為表裡,才可能使我們觸動;觸動之餘,更深入追索,有心學習者會觀察這些寫作者如何觸動讀者。珍貴的記憶,深沉的歷史,破除盲霧的思考,都需要良好有組織的文句段落和表現方法,有效的傳播需以此為基礎。閱讀把他人、把世界帶到我們面前,而寫作則進一步加深了當中的聯繫。
起心動念編選本書,一開始,是為了我在清華大學中文系擔任大一必修「基礎寫作」課程所需。系上發展寫作課程多年,集合了文學學者和語言學學者的心血,以及眾多青年教師操演熟成,並各自發展教學特色。我自然也有自己教這門課的方式。這些文章作為教材印發給學生,他們心與腦的產出潤育了教育現場,讓寫作課同時可以是文學課、素養課,讓課堂不只是校園一隅,也是和社會鏈結的哨站,智慧書寫無價但應當有酬,得通過出版機制來完成。也因為出發點與清華有關,本書選入三位清華學生的文章:劉璩萌,清大中文所博士生林銘亮寫網球,以及清大社會所德國博士生戴達衛寫東西德家庭記憶。
從中學到大學,課綱的修改與考試題型的變化,乃至於對於文學科系學生基本能力的要求,都一再拉近、要求文字寫作與社會之間的聯繫,這本書可以讓寫作課教師們在此認識上做各式運用。謝謝應允授權本書的各位作者們。我們身處矛盾社會,「文字貶值」之說大行其道,然而文字卻又在娛樂、煽動、動員、伸張等層次上繼續發生巨大作用。影像技術便利,傳播上更刺激,然而若想推動一個理性思辨的社會,文字仍然更能承擔複雜多層次的表述,它也同時是我們詮釋世界或發展其他文化產品與社會行動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