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亞洲:二十一世紀大國賽局與地緣政治的衝突核心
 
作者: 羅柏.卡普蘭 
書城編號: 23398904

原價: HK$210.00
現售: HK$199.5 節省: HK$10.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 2021/11
頁數: 448
ISBN: 9789860767360

商品簡介


美國撤軍阿富汗後的世界局勢,將何去何從?

季風亞洲──這片印度洋與西太平洋的交界之處
將是21世紀大國賽局的衝突核心!

全球百大思想家、國際政治專家羅柏.卡普蘭宏觀力作
關注印太地緣政治局勢者必讀作品,剖析未來百年國際發展的關鍵熱點

外交政策、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盛頓時報、華爾街日報、出版人週報、科克斯書評、圖書館雜誌等多家媒體爭相推薦

【各家讚譽]
「優美文筆與洞悉地緣政治和歷史的天賦相得益彰!」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
「精采呈現了卡普蘭在最大膽的旅行中,融入嚴謹的探究與學養的能耐。」知名旅行作家︱保羅.索魯
「具有啟發性又扣人心弦,它讓我們更了解二十一世紀局勢成形的關鍵何在。」普立茲傳記文學獎得主︱米珊
「凡是對當代世界權力平衡感興趣的人都必須讀這本書,而且要快!」耶魯大學教授、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蔡美兒
「這是一本超級好書,為美國人上了重要一課。」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前副國務卿︱伯恩斯 

【本書內容】
在上一個世紀,已故的英國歷史學者博克塞(C. R. Boxer),即提出所謂的「季風亞洲」(Monsoon Asia),預言這塊區域將是二十一世紀人口學和戰略上的中心。而在美軍撤離阿富汗的今天,美國將把全副精力投入印太戰略的布局,也驗證了諸如博克塞等多位學者,以及本書作者卡普蘭等國際局勢觀察家判斷。

這個世紀是中美兩強競逐的時代,人們總是懷疑「新冷戰」是否將再度降臨?但唯一能可肯定的是,在「季風亞洲」這塊土地搬演的大賽局,已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本書深刻剖析了「季風亞洲」地區,地理上西起非洲之角,途經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陸,一路向東延伸到印尼群島,涵括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印尼、緬甸、阿曼、斯里蘭卡、孟加拉、坦尚尼亞等國家的政治、歷史、文化,卡普蘭認為這塊充滿能量與前景的地區,將對美國以及世界的未來產生重大的影響。

本書不同於一般同類著作,內容多是硬核的國際理論或外交政策,卡普蘭深度走訪季風亞洲諸國,考察當地風土民情,專訪多位關鍵人物,以報導文學的遊記散文形式帶領讀者走進季風亞洲,親歷未來一百年人類歷史發展的下個核心。

名人推薦

【國際書評】
一部恢弘巨作,(卡普蘭)巧妙運用歷史素材、實地報導和宏觀戰略,把未來數十年內重要性只增不減的一個隱晦區域,勾勒出連貫清晰的形貌輪廓。──《外交政策》

被認為不可或缺的書很少見,但《季風亞洲》就是其中之一……這是關於新世紀政治走向的必備入門。──《達拉斯晨報》

別出心裁地融合了親身的旅遊見聞、簡潔的歷史素描和廣泛的戰略分析。──《紐約時報書評》

扣人心弦……卡普蘭豐富的閱歷和學養,造就了引人入勝的洞察。──《華盛頓郵報》

(卡普蘭)深具洞察地緣政治的天賦。──《華爾街日報》

一場智性的饗宴:優美文筆與洞悉地緣政治和歷史的天賦相得益彰!──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

《季風亞洲》精采呈現了卡普蘭在最大膽的旅行中,融入嚴謹的探究與學養的能耐。他在先前幾本大作裡多次證明他是對的;讀完他對南亞前景所下的結論,我真希望他這一回是錯的。──保羅.索魯(Paul Theroux)

在後冷戰年代,世人於混亂時刻尋求秩序之際,卡普蘭始終是不可或缺的聲音。本書談論印度洋必然的新角色及其對美國的影響,具有啟發性又扣人心弦,它讓我們更了解二十一世紀局勢成形的關鍵何在。──米珊(Jon Meacham),《美國雄獅》作者、普立茲傳記文學獎得主

卡普蘭從「地緣決定命運」的觀點剖析,膽識過人,鞭辟入裡。不論你是否贊同他對印度洋的分析與預測,在未來幾十年間都將占據全球變遷和國際政治議題的核心地位,而且你會發現這部博學的研究扣人心弦,使人增長見聞。關於美國如何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定位的辯論,卡普蘭的見解是熱門又很重要的補充。──吉姆.霍格蘭(Jim Hoagland),《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

卡普蘭是個風景藝術家,憑藉不同凡響的感知與洞察力把這個世界展現出來,生動描繪了人民、土地、歷史、地緣政治和大觀念。一如既往,卡普蘭領先所有人一步,探討全球權力如何變遷。──阿哈瑪.拉希德(Ahmed Rashid),《陷入混亂》作者

《季風亞洲》是當代最令人信服作家之一的另一部傑作。凡是對當代世界權力平衡感興趣的人都必須讀這本書,而且要快!──蔡美兒(Amy Chua),耶魯大學教授、《虎媽對全球化的預言》、《大國興亡錄》作者

《季風亞洲》逼真捕捉很多人相信了一段時間的事──二十一世紀全球權力平衡,取決於中國、印度和美國在印度洋地區的機運,更勝於其他地區。這是一本超級好書,為美國人上了重要一課。──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前副國務卿

卡普蘭所描述『新的大博弈』無人能出其右,它目前正在印度洋各地展開。──《紐約時報書評》

要找到不喜歡這本書的讀者很難。唯有目光如豆的專家會抱怨卡普蘭對印度洋世界的宏觀描述,其中交織著新聞調查、採訪、旅行見聞的直率印象,以及歷史背景的聯想和對未來的預測。全球不景氣凸顯美國影響力衰退,這情況是否足以撼動這個體系,讓政治領袖們扭轉美國目前外交政策的走向,仍有待觀察。倘若如此,卡普蘭的《季風亞洲》到頭來就展現了這幅圖景。──《華盛頓時報》

卡普蘭延續希羅多德、托克維爾,以及二十世紀歷史學家莫里森(Samuel Eliot Morison)和塔克曼(Barbara Tuchman)的傳統:前往他想深入了解的地區廣泛旅行。從這一面來說,當代很少有人能與之匹敵。這本書呈現作者對每個國家的歷史、政治、地理、經濟和人口的深刻研究。每一章適切穿插作者與傳教士、在地記者、政經領袖、學者和商人的訪談。卡普蘭漫步街頭,在第三世界的茅舍、象牙塔、市政府和咖啡屋與這些人會面,掌握社區與國家的脈動。他多采多姿的敘述與描寫令人神往;毫無贅言。如果讀者今年只打算讀一本關於地緣政治的書,那麼就是這一本。──《美國海軍學會會刊》

一部雄心勃勃又洞燭機先的調查研究,卡普蘭不論是剖析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作品,還是細膩解讀印度古吉拉特邦玩弄法西斯主義,又或者探究南亞海嘯對印尼的經濟衝擊,都是一派輕鬆,游刃有餘。──《出版人週報》

雄心勃勃地……關注很多『過渡地區』,包含印度洋沿岸傳統的商埠,如今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科克斯書評》

豐富描繪了地緣政治的錯綜複雜……本書吸引關心時事和國際事務的讀者。──《圖書館雜誌》

讀完卡普蘭最新力作的讀者,對國際事務將有更廣博的認識。──《書單》雜誌

近年來分析能源安全和氣候變遷最鞭辟入裡的書籍之一。──麥可.李維(Michael Levi),發表於「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部落格

卡普蘭結合了簡潔的政策概述、詳細的文化背景和敏銳的歷史解析……與以往作品相比,本書著眼於更多的細微差別,悲觀氣息也減少了。卡普蘭對亞洲/印度洋衝突地帶的可能面貌,提供了發人深省的評估。──《海軍陸戰隊公報》

卡普蘭憑藉其深厚的學識剖析外交事務的未來,這未來的重心正往印度洋地區移動……(他的)心思縝密,把歷史脈絡織入關於政治、經濟、文化的現場報導之中。──《陸軍雜誌》

機智又發人深省……詳盡而重要,令人欽佩。──喬.克萊恩(Joe Klein),《時代》雜誌的政壇隨筆部落格

從斯里蘭卡的民主、加爾各答的貧窮,到戰略性的能源路線和中國海軍軍力,(卡普蘭)分析無不經過深思熟慮,而且迷人地條理清晰。如同卡普蘭所言,假使二十一世紀的權力政治注定要在印度洋上演,本書的適時出現跟它本身一樣重要。──《國際事務期刊》

一本介紹印度洋地區的入門書,文筆優美、詳實縝密又引人入勝。──《杜爾沙世界報》(Tulsa World)

(卡普蘭)從不是閉門造車的分析家,他帶領讀者實地走了一趟印度洋沿岸地區。這本書巧妙結合了簡化歷史、旅行見聞、實地報導和關於戰略的思考。──《印度快報》

權威明快又饒富興味。──《影音俱樂部》(A.V. Club)

作者

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


美國資深記者、地緣政治專家、旅行作家。過去三十年間,他擔任《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記者,撰述可見於《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等重要報章雜誌,觀點經常引發相關政治、媒體、學術界討論。
他也曾擔任美國智庫戰略預測公司(Stratfor)地緣政治分析主任、美國海軍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客座教授、五角大廈國防政策委員會(Defense Policy Board)委員、華盛頓新美國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資深研究員。《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兩度將他列入「全球百大思想家」之林。
卡普蘭曾實地採訪中東、兩伊戰爭、巴爾幹半島、前蘇聯與阿富汗戰爭等戰略要地與新聞前線,至今已有十數本關於外交事務、地緣政治及旅行相關書籍。在台出版作品包括《世界的盡頭》、《南中國海》、《地理的復仇》、《歐洲暗影》、《重回馬可孛羅的世界》、《西進的帝國》等書。

相關著作:《重回馬可孛羅的世界:戰爭、策略與二十一世紀的歐亞大陸新變局》《西進的帝國:地理如何形塑美國的世界地位》《歐洲暗影:一段橫跨兩場冷戰、三十年歷史的東歐邊境之旅》

譯者簡介

廖婉如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畢業,紐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曾任技術學院講師,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有《巴黎藍帶學校廚藝學校日記》、《紐約的窗景,我的故事》、《變臉的緬甸》、《愛情的險岸》、《心靈之眼的旅程》、《匠人》(以上均為馬可孛羅出版)等。

目錄

前言 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
第一章 中國縱向擴張,印度橫向擴張
第二章 阿曼無所不在
第三章 寇松的邊疆
第四章 「印度這片土地」
第五章 俾路支與信德
第六章 在顛簸中崛起的古吉拉特邦
第七章 德里的觀點
第八章 孟加拉:生存的挑戰
第九章 加爾各答:下一個全球化城市
第十章 謀略與美學
第十一章 斯里蘭卡:新的地緣政治
第十二章 緬甸:印度與中國的交鋒
第十三章 印尼的熱帶伊斯蘭
第十四章 海洋亞洲的核心
第十五章 中國的兩洋戰略
第十六章 統合與混亂
第十七章 尚吉巴:最後的邊境
後記 後帝國秩序與印度洋
謝詞
詞彙表
注釋

試閱

前言 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

歐洲地圖勾勒了二十世紀的世局。從法蘭德斯戰場(Flanders Fields)到奧馬哈海灘(Omaha Beach),從柏林圍牆到科索沃焚毀的村莊;從一九一四至一九八九年歐陸長年內戰到血腥的戰爭餘波,歐洲始終是世界歷史的中心。歐洲以外的地方,確實也有重大趨勢和事件發生,但從舊世界帝國的瓦解到美蘇兩極的角力,大國政治與歐洲的關係,都比其他地方更密切。

本書的論點是,大印度洋──西起非洲之角,經過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陸,一路向東延伸到印尼群島及更遠處的這一幅地圖,在新世紀裡所具有的象徵意義,就如同上個世紀的歐洲地圖。但願二十一世紀不會像二十世紀那樣戰火頻仍,不過我們還是可以辨識出,有個地理區域會在同樣程度上戰雲密布。這片歐亞大陸邊緣地帶,這從未遠離中國視線的中世紀穆斯林海上文明世界,讓我們看到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之間的緊繃對話,全球能源運輸路線的紐帶,以及印度和中國在陸地及海洋悄然崛起,勢不可擋。美國一心貫注於伊拉克和阿富汗地區,總體效應是加速了亞洲世紀的來臨,從眾所周知的經濟方面與軍事方面來看,都是如此。

近年來打得難分難解的地面戰爭,讓我們看不到海洋和海岸線的重要。由於大部分貿易要經由海洋,大部分人類也居住在海岸線上,因此未來的軍事和經濟活動,一如既往會在海洋和海岸線發生。這片沿海地區因各種全球議題,諸如人口成長、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淡水短缺,以及受上述各因素影響的極端主義政治,展現出鮮明的地理面貌。已故英國歷史學家博克塞(C. R. Boxer)所謂的「季風亞洲」(Monsoon Asia),也就是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交會處,將在人口學和戰略上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心。

五百年前,達伽馬(Vasco da Gama)冒著暴風雨和罹患壞血病的危險,繞過非洲又橫越印度洋,最後抵達次大陸。十六世紀的葡萄牙詩人賈梅士(Luiz Vaz de Camoes)如此描述那重大一刻:

那就是你嚮往的土地

那就是印度,舉目在望……

達伽馬抵達印度,帶動了西方勢力在亞洲的崛起。最後,葡萄牙海上霸權的地位被讓給其他西方列強,依序是荷蘭、法國、英國和美國。而今,隨著中國和印度競相在歐亞大陸南部邊緣地帶興建港口和運輸路線,加上美國海軍未來實力存在著不確定性,又因為美國本身的經濟困境、捲入地面戰爭的龐大開支,長達五百年的西方優勢很可能正逐漸消逝。

目前這種逐漸的權力轉移還不可能發生,因為與印度洋兩個半邊(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鄰接的土地上,正處於動盪加劇的時刻:阿拉伯海上方是巴基斯坦,孟加拉灣上方是緬甸,兩者都是情勢一觸即發又人口稠密的樞紐國家。國際分析家通常不會把這兩國歸為同一類,但其實應當這麼看才是。此外,當然還要考量從索馬利亞至印尼,伊斯蘭世界的整個政治前景。除了臨近印度洋之外,這些地方多半政體孱弱、基礎建設不足,年輕人口又受極端主義吸引而躁動不安。然而,這些人左右著未來,比西方逐漸老化的人口影響力更大。

如同已故的比利時學者查爾斯.佛林登(Charles Verlinden)所說,印度洋「周圍起碼有三十七個國家,占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南北縱深緯度逾八十度,東西橫跨的經度則超過一百度。我只能造訪印度洋沿岸的幾個地點,看看那裡目前的情況如何,從而更多闡明一幅寬廣的圖景,以此向你展示,沒有超級強權的世界是什麼模樣。

印度洋地區不僅僅是個引人遐思的地理範疇,更是一個「概念」,因為它提供了關於伊斯蘭的深刻視覺印象,把伊斯蘭的中心地位、全球能源政治、全球海軍的重要性結合在一起,向我們展現一個多層面又多極化的世界,遠遠超出了媒體所關注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它也是一個觀念,促使我們將世界看成一個整體,在既新穎又古老的框架裡,憑恃它本身的傳統和特色而完整,無須落入「全球化」這種了無新意卻被視為萬靈丹的思維。

本書一開始會從大戰略的角度來概述這區域,隨後逐一描述這廣大海岸的個別地區。阿曼是我主要的參照點,我認為它呈現了印度洋的中世紀歷史,同時也是第一個西方強權葡萄牙的遺產;我也思索海洋與沙漠間一直以來的關係,以及各自如何導向不同的政治發展道路。然後我把焦點擺在中國大規模的建港計畫,這些港口不偏不倚地落在分離主義猖獗的核心地區(如巴基斯坦),以及族群對立的核心地區(如斯里蘭卡)。

談孟加拉,我描述氣候變遷、極端貧窮和伊斯蘭激進主義之間的交互關係;談印度,我關注的是印度教極端主義,它正在被印度的經濟和社會的活絡動能消弭;談緬甸,我敘述在這塊深受摧殘但資源豐富的土地上,印度和中國彼此如何交鋒,以及種種衝突帶給西方強權(如美國)的挑戰;談印尼,我探討民主政體和活力盎然、具融合特質的伊斯蘭之間的關係,著實與巴基斯坦或孟加拉的情況大相逕庭:我走訪這許多地方而得的體會是,透過特定的土地和歷史背景來思考伊斯蘭,才能做出更理智的判斷。

最後,我關注在大印度洋東端的中國海軍擴張,而在它的西端,我透過尚吉巴島這面稜鏡,匆匆一瞥非洲的復興。在每一處,我試著描述滔滔向前的歷史變遷,如何形塑新國家的輪廓。每個地方的各種挑戰(宗教的、經濟的、政治的、環境的)相互滲透、交織,然後創造出一齣齣磅礡大戲。

我談的「季風」不僅僅是指風暴雨系統(storm system),英文詞典裡有時作此解;它也是正面有益的氣候現象,對數世紀以來的貿易、全球化、統合與進步不可或缺。季風是大自然的表象,一個亂流的奇觀,顯露出在孟加拉、印尼等愈發擁擠又條件脆弱的地方,環境對於人類生存的影響。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世界裡,美國自身與西方整體的命運如何,取決於美國能否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季風,並領略其多樣的涵義。因此,在深思美國權力的未來時,印度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羅柏.卡普蘭 作者作品表

季風亞洲:二十一世紀大國賽局與地緣政治的衝突核心

地理的復仇:一觸即發的區域衝突、劃疆為界的地緣戰爭,剖析地理與全球布局終極關鍵

南中國海:下一世紀的亞洲是誰的?

2021年11月中文新書 同類商品


時日悠悠

野鳥完全圖鑑:詳盡比對辨識,盡覽鳥類之美

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視頻篇

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音頻篇

為甚麼又是中國

邯城之傾

中國的智慧: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

哲學問題論集

粵語三國演義

西方文明的未來

玫瑰與革命:民國奇女子鄭毓秀自傳

每個人的心0距離

Bonjour! 初學者開口說法語(附法中對照音檔 QR Code)

哥哥和妹妹吵架了

以茶代酒:愛在原鄉,健康促進

植栽一座文化森林:洪建全基金會50年

顯微鏡下的古人生活

愛沙尼亞・解密全數位王國:一張數位身份證就能超越GAFAM!從全球首創雲端治理成功模式,解讀數位化矛盾與未來

漢聲精選世界兒童數學叢書第四輯(11本書+1本媽媽手冊)

漢聲精選世界兒童數學叢書第三輯(10本書+1本媽媽手冊)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