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者的生死筆記:凝視死亡,思考生命,從日本禮儀師的真實故事,在告別中學習如何好好生活
 
作者: 木村光希 
書城編號: 23399381

原價: HK$113.00
現售: HK$107.35 節省: HK$5.6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墨刻
出版日期: 2021/11
頁數: 180
ISBN: 9789862896709

商品簡介


什麼樣的工作能窺見他人的人生跑馬燈?
什麼樣的工作死亡是一種日常?
答案是──禮儀師


「木村老師給我的,不僅僅是入殮的技術,更多的是那告別的精神跟態度。其實面對死亡、面對生活,我們有很多種方式。透過自己的工作日常,付諸更多的努力,無非就是想一起把生命鏡頭下的遺憾縮小。」──台灣和光里創辦人‧唯一日本認證送行者 許伊妃 溫暖推薦

「這是一份了解往生者『度過什麼樣的人生』的工作」
「也是一份協助在世者『如何活下去』的工作」 

嬰兒猝死、高中生車禍、同事的逝世……
禮儀師目睹了許多人生的最後告別,聽聞過許多往生者的「人生歷練」。
他們所見證的,絕不單單只是人「如何死去」這件事。

日本最溫暖的禮儀師木村光希
向你/妳娓娓道來「送行者」不為人知的一面……

✑由同學入殮的男高中生
「接下來我將進行入殮儀式,替壯太換穿壽衣,可以請你們協助我,在這最後一刻,為壯太出一分力嗎?」大概是沒料到我的提議,每個人露出驚訝的表情,
卻依舊堅定地回答我:「當然……當然!我願意!」

✑最後的寶寶更衣
媽媽輕撫著凛凛的身體,開始喃喃道歉。眼淚撲簌簌地流下,口中一遍又一遍地重述「對不起」。原因不明的嬰兒猝死症,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嬰兒身上,並非任何一人的過錯,這位母親是否終有一天也能由衷說出感謝呢?

✑昨天才通過電話的工作夥伴……
 「最後可以請你幫他換上這套衣服嗎?」攤開一看,內裡繡著中本的名字,
像是主人驕傲地宣示他的所有權。「為什麼……為什麼我得幫這個人入殮……」
我心中充滿無處宣洩的悲痛。

▍本書簡介 ▍
木村光希自大學時代起,即跟在從事入殮工作的父親(為電影《送行者》的技術指導)身邊學習,迄今已為數千位亡者送行。看過享盡天年的喜壽,也看過突如其來的死亡。
書中以他在工作上接觸過的個案為例,談看盡各種死亡的送行者,對生命、死亡、人生的想法,以及禮儀師存在的意義。
本書中要探討的,並不是人的「死亡方式」,而是「生存之道」。

▍本書特色 ▍
☺日本知名禮儀師木村光希的十年送行體悟
☺透過死亡來談論該如何好好生活
☺透過執業以來所遇到的種種事件,分享送行者對生命、死亡、人生的想法。

作者

木村光希


禮儀師/送行者學院校長
1988年生於北海道。其父生前從事禮儀師,曾擔任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的技術指導。作者從小向父親學習入殮作法,於大學就讀期間進入父親創設的入殮湯灌專門公司,開始從事禮儀師工作。大學畢業後,為了推廣「入殮」文化,曾前往韓國、中國、臺灣、香港等地現場指導入殮技術。2013年,為了培育協助生命終結的遺體處理專業人才,設立股份有限公司送行者®學院及一般社團法人日本禮儀師技能協會。2015年成立由禮儀師全程監製喪禮的喪葬品牌「送行者喪禮」(おくりびと®のお葬式),目前在日本全國擁有14間分店。於日本NHK《專業人士的工作風格》節目中演出,獲得廣大迴響。
Twitter:@okuribitokouki

譯者簡介

林姿呈


專職譯者。期許經手的譯本,除去文字轉換部分,能忠實呈現原作的原汁原味。目前譯作有《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潛入亞馬遜》、《自家製酒200品》(本書為合譯本)等書。
竭誠歡迎來信指教:eileentz@gmail.com

目錄

推薦序/許伊妃──把死亡視如正常,生命就不會有無常  

序章
在世者歷經的跑馬燈
入殮或喪禮上充滿往世者的回憶
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帶來的轉變
禮儀師眼中的「活著的意義」

第1章 我們如何活著,就會如何活在別人的記憶裡
電視節目《專業人士的工作風格》播出後的三種反應
死亡是唯一一定會到來的「人生大事」
因為心繫「死亡」,才能思索「如何活下去」
「把每一天當作人生末日」,讓人有點吃不消
決定「與死亡的距離」
生命中重要的那個人,半年後可能不在人世
他人口中的自己,他人記憶中的自己
希望媽媽在天堂也能快樂種菜
如何活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第2章 入殮與告別式的新模式
從和遺體對話開始
與活著的人無異
由同學入殮的男高中生
找回「昔日舊人」
逝者最後的表情,足以改變生者的心情
最後的「寶寶更衣」
摸索禮儀師的新型態
死亡,讓人活下去
與自盡丈夫的「最後告別」
擁有生死觀,面對生命的最後一刻

第3章 「了解人生」這件事
「你的手指賣多少錢?」
不再是「里紗媽媽」的衝擊
昨天才通過電話的工作夥伴……
多「了解」一點,以慰死者在天之靈
照片裡的一頁人生
縱使無法相見也能實現的超時空告別
往生者的「資訊」掌握在眾人手中
「送行者的餞別禮」
情感控制在兩成以內
不要心存「似乎可以理解他人之死」的念頭

第4章 如何與重要的人告別
生在送行者之家
優秀禮儀師的條件
喪慟關懷過程中應留意的三階段
心愛爺爺的「家庭卡拉OK葬禮」
如何化解悲傷情懷?
如何陪伴深沉哀痛?
把後悔轉化成憤怒
「丈夫死了,我卻不傷心」
重點不在哭泣,而是接受事實
「媽,我好想再對妳撒嬌」
情感無法為他人揣摩

最終章 未來的告別形式
重要的人「在」與「不在」之間
祭弔時間的必要性
提前「預約」入殮或喪禮的現代人
在最愛的地方,在最愛的人守護下離去
唯有人類可以辦到的兩件事

序/導讀

推薦序/把死亡視如正常,生命就不會有無常   

我總是說,如果把死亡視如正常,那生命就不會有無常。

我的恩師,木村光希,在日本給予我嚴格的訓練、真實的考驗,不斷地在做人處事、人情世故上帶給我很多指引。因為我們都年輕,生日還只差了兩三天,視我如木村流派的小師妹,現在能在台灣和師兄並肩,也可說是正在實現我們一起許下的承諾。
回憶當初在日本的送行者認定考核上,木村老師刻意出的難題,是為了在畢業典禮上告訴大家:
「其實考試時,我們給許伊妃這個外國人出了更難的考題」
「她和大家一樣,卻也跟大家不一樣,更多了語言的障礙」
「但她克服了」
畢業典禮那天,聽著我一口流利的論文發表,而老師們在台下默默地泛淚,因為,他們一年前還在想,這小女子能過關嗎……?畢業三年,我出書了,老師也出書了,竟然還比我更快翻譯成對方的語言,說實在還真有點氣憤(哈哈)。

木村老師給我的,不僅僅是入殮的技術,更多的是那告別的精神跟態度。還記得那時候的我們,明明語言只有七分通,但卻能清楚感受彼此為什麼想做這些事情,為什麼想讓社會、讓大家知道,其實面對死亡、面對生活,我們有很多種方式。透過自己的工作日常,付諸更多的努力,無非就是想一起把生命鏡頭下的遺憾縮小。

在畢業典禮上,我和老師約定好,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們的理念,讓一個人的夢想,變成越來越多人的理想。至於理想的什麼?
    
不是理想的死亡,而是「終」於知道該怎麼去生「活」。

書中提到了很多似凡非俗的觀念,可能看起來覺得有道理,但你會發現做起來真的不容易,嚴格說起來,我覺得這是我們這一派遊走生死中間的人類自己的生活哲學。若你沒經驗過,或者掏心掏肺地把自己當成主角,或許,你會覺得我們瘋了。

的確,我以前演講時常常說,要把每天當最後一天活,但後來發現,這樣的一句話可真容易讓人走火入魔。不上學、不上班、花光積蓄之類的(呵呵),想到問題,也會想著有哪句話可以更好地詮釋這個珍惜生活的態度。
後來感悟出了這段話,我和木村老師想透過生命中遇到的每段故事告訴大家的,其實是「無論如何,都要好好的過完今天,更好地去做自己。」

看看吧!透過閱讀當作旅遊,因為能讓你去你沒去過的地方,試著看看也感受別人的遺憾、他人的苦痛,然後……提醒一下自己,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

他是木村光希,我是許伊妃。
我們都是一個平凡卻不容易的靈魂載體,盼著能縮小遺憾共享日常的美好。

台灣和光里創辦人.唯一日本認證送行者
許伊妃

試閱

序章

在世者歷經的跑馬燈

據說,人將死之前,會看到此生的跑馬燈。

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
但是,我一直認為,入殮或喪禮這段告別期間,可說是「在世者心中的跑馬燈」。
在告別式上,早已遺忘的記憶被一一喚醒,腦中不斷浮現已逝者的各種表情,又或者從他人口中發現自己從不知曉的往生者的另一面。
有的人是獨自在心中默默緬懷過往種種,有的人則是與周遭眾人共享回憶──「爺爺他以前……」、「話說以前發生過這樣的事」、「原來是這樣」。
我以禮儀師身分參與往生者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刻,也經常以為自己彷彿看見他本人的跑馬燈在眼前一閃而過。
我想這一定是因為我從往生者的家人及朋友身上,聽到許多關於本人的回憶,又或者是從照片或遺物看到他一路走來的人生。
全心投入的工作,達成的任務。
朋友聚會,興趣活動,喜愛的人事物。
結婚典禮上的燦爛笑容,家族旅遊風景。
過年過節時與家人親戚的團聚,買房買車時的回憶。
抱著奶娃時的身影,和小孩嬉戲時的模樣,親子同聚在餐桌上的光景。
他的個性如此這般,常說的口頭禪,有哪些親朋好友……。
說不完的人生故事,往生者的性格、優缺點(就連缺點也是用充滿疼惜的語氣敘述),我聽得越多,本人的形象就愈發鮮明,而得以慢慢勾勒出「此人的一生」。
描述往生者生平的「送行時刻」,當真可說是在世者心中的跑馬燈。

入殮或喪禮上充滿往生者的回憶

「自己在別人記憶中是什麼樣子?」

這句話是廣為人知的「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在十三歲時,擔任牧師一職的恩師丟給他的問題。杜拉克又說:「雖然這不是一個當下可以立即回答的問題,但是如果到了五十歲你依舊沒有答案,便表示你虛度了人生光陰」。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我的腦中浮現身為禮儀師至今所遇到的各種告別場面,心想:「這句話根本就是在說告別式」,和「最後別人是如何描述自己?」的意思一模一樣。
於是我察覺,以往所參與的告別式,其實是往生者「如何為人所記憶」的一種表述。

我在至今所負責的入殮及喪禮現場上,從數千多名往生者身上觀察到各種人生百態。透過觀察遺體,家屬或親朋好友描述的言語間,我可以從骨子裡感受到「那便是他的人生」。
在行前會議上,喪主會告訴我往生者的生平及為人,像是「他如何對抗病魔」,「他喜歡什麼樣的花」。
有時入殮儀式前,我也會因為仔細查看遺體發現「這是一雙工匠之手」,而讓思緒飛揚,想像他專精於工作的人生。
在入殮儀式上,親友相聚,時而交談「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之類的對話,有時眼淚撲簌簌地哀悼故人之死,有時則因為一些閒談:「他看上去好安詳」,「是啊,但是他生氣的樣子很嚇人。」而破涕為笑。
至於喪禮,也是前來祭弔的熟識友人互道「他為人如此這般」,「曾發生過這樣的事」,「他喜歡某某東西」的緬懷時光。
人們透過這樣的方式,相互傾訴往生者生命中最令他們印象深刻的身影,共享彼此記憶中的「那個人」。

在入殮、守靈、喪禮這段期間,我們也會確實感受到「往生者是如何活在在世者的記憶裡」。
「這人一直是大家的開心果。」
「總之他就是為人體貼。」
「他全心投入工作,一心希望對社會有所貢獻。」
「雖然他歷經各種大風大浪,但總是樂觀進取。」
「他深受在地人士愛戴。」
「他總是充滿活力,積極參與同好會活動,直到去世前的最後一刻。」
──換言之,「在別人口中的樣子」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一生或為人處事,就像是一面此人的人生鏡子。
光看字面可能會招致人們誤解,然而「在別人記憶中的樣子」,也就是「在他人口中的模樣」,指的並不是「本人在人們心中的評價」或「人們對他的看法」,也不是意味著希望他出名或取得功名。
這裡指的是一個人的「生存之道」。

人為什麼活著?為了什麼樣的目的而活著?
我們都是抱著這個疑問在過活。至今,有許多人是在面對這些問題卻又得不到答案的情況下死去。就連我自己,儘管幾乎每天接觸死亡,也很難回答如此艱深的問題。
但是,如果暫且撇開「為什麼活著?」如此龐大的疑問,改為提問:
「你希望自己在他人記憶中是什麼樣子?」
「你希望給身旁的人、重要的人留下什麼樣的回憶?」
如何?這些問題即使沒有答案,也應該足以成為「如何活下去」的人生指南。

身為禮儀師,我們目睹了許多人生的最後告別,聽聞過許多往生者的「人生歷練」。然而,我們所見證的,絕對不是人「如何死去」這件事。
因為禮儀師的工作並不是看護人們臨終,那是醫護人員的工作,我們幾乎看不到往生者生前的模樣(「生前契約」的情況例外,但看護依舊不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禮儀師是一份了解往生者「度過什麼樣的人生」的工作。
同時也是一份協助在世者「如何活下去」的工作。

生死命題 同類商品


宗教的死亡藝術

超自然經驗與靈魂不滅

生與死的雙重變奏

無生死之道

美國人與自殺

輪迴與轉生

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在時光靜止的孤獨死模型屋裡,一位遺物整理師重現「死亡終將造訪」的生命場景

18種微型死亡:建立美國現代法醫制度的幕後推手與鮮為人知的故事

命案現場清潔師:跨越生與死的斷捨離.清掃死亡最前線的真實記錄

死亡與生命手記

死亡是什麼?給孩子的生命教育課

死亡解剖檯

死亡九分鐘

死亡教育

死亡學

死亡與喪慟-青少年輔導手冊

死亡的禮物---有關復活及傷慟的探討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

如果死亡靠近你

媽媽,死亡是什麼?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