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邀集圖書資訊學界的教師與學者以共筆方式,訂定十大研究主題:資訊組織研究、計量學研究、研究資料管理、資訊行為、資訊素養教育與閱讀教育研究、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數位學習與數位人文、資訊服務機構、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圖書館與社區發展∕資訊社會。共計33篇論文,64萬餘字。相較上個十年的圖書資訊學研究專書,本書新增四大主題:研究資料管理、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數位學習與數位人文、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這些均反映典範轉移的現象。值得各校列為教材,並廣為流傳、典藏及閱讀。
本書特色
文獻回顧為專業學術研究能量之重要指標,本書由圖書資訊學眾多傑出教師,及研究者共筆,記錄領域十年間的研究成果。
作者
吳美美 (Mei Mei Wu, Ph.D.)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退休兼任教授。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傳播資訊暨圖書館學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開所所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授、淡江大學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系副教授、國家圖書館書目網路計畫館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參考館員、中學教師等;專業服務方面,曾經長期擔任《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半年刊主編、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事業發展白皮書》研擬小組召集人、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召集人、中華資訊素養學會發起人、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資訊素養委員會發起人和召集人、「資訊科學暨科技學會」(ASIS&T)台北分會會長、「資訊科學暨科技學會」(ASIS&T)亞洲區聯絡員(Asia Liaison),以及「國際關係委員會」召集人等。並受邀擔任日本鶴見大學「資訊素養教育」特約講員、瑞典Boras大學「理論建構」博士班特邀講座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訪問學者等;研究興趣包括資訊行為、資訊組織、資訊素養、學術傳播、資訊政策等。
目錄
目次
理事長序:圖書資訊學研究叢書系列弁言∕王梅玲理事長
主編序∕吳美美教授
主編、作者簡介
第一篇 資訊組織研究
第1章 資訊組織研究文獻回顧(2010-2020)∕藍文欽
第2章 從知識本體及鏈結資料角度探討數位人文學的資訊組織與檢索∕陳淑君
第3章 領域知識架構之建構應用研究∕阮明淑
第二篇 計量學研究
第4章 圖書資訊計量研究趨勢分析:領域研究分析發展∕羅思嘉
第5章 我國2010-2019學術傳播研究回顧∕林雯瑤
第6章 我國2010-2019科學合作研究回顧∕張郁蔚
第三篇 研究資料管理
第7章 研究資料管理綜述∕陳光華
第8章 資訊治理∕李沛錞
第9章 研究資料基礎建設:發展現況與展望∕鄭瑋
第10章 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趨勢分析∕柯皓仁
第四篇 資訊行為
第11章 資訊行為研究觀察綜述(2010-2019)∕林珊如
第12章 資訊行為理論與研究取向概述(2010-2019)∕蔡天怡
第13章 演進中的參考諮詢服務與前瞻:從RD到RAD∕蘇小鳳
第五篇 資訊素養教育與閱讀教育研究
第14章 臺灣地區近十年(2010-2019)成人資訊素養研究回顧分析∕莊道明
第15章 臺灣K-12資訊素養研究回顧與展望∕陳昭珍、涂芸芳
第16章 2011-2020臺灣圖書資訊學領域之書目療法研究探析∕陳書梅
第17章 電子書與數位閱讀發展趨勢(2010-2019)∕林維真
第六篇 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
第18章 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綜述∕曾元顯、吳怡瑾、袁千雯
第19章 人工智慧與資訊檢索∕曾元顯
第20章 人資互動與檢索研究趨勢∕吳怡瑾
第21章 人機互動、社群運算與科技輔助協同合作研究發展與趨勢∕袁千雯
第七篇 數位學習與數位人文
第22章 數位人文研究資訊計量分析∕柯皓仁
第23章 數位人文研究平臺之技術發展現況與支援人文研究及教育應用評析∕陳志銘
第八篇 資訊服務機構
第24章 資訊服務機構管理綜述∕黃元鶴
第25章 我國公共圖書館管理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展望∕黃元鶴
第26章 我國大學圖書館管理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展望∕邱子恒
第27章 我國檔案管理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展望∕林巧敏
第九篇 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
第28章 2010-2020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回顧與前瞻:變革與擴疆∕王梅玲
第29章 iSchools相關文獻(2010-2019)主題分析∕吳美美
第30章 歐美國家圖書資訊學教育認證制度∕林素甘
第31章 圖書館館員職能研究∕彭于萍
第十篇 圖書館與社區發展∕資訊社會
第32章 資訊社會研究回顧(2010-2019)∕賴麗香、吳美美
第33章 從Tag到Hashtag──從資訊組織到資訊傳播∕謝吉隆、葉芳如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序/導讀
理事長序
圖書資訊學研究叢書系列弁言
王梅玲理事長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
21世紀以降,邁入數位時代,其特徵是網際網路普及帶來的網路革命,加諸數位科技進步,改變人類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與教育的樣貌。數位時代人類社會以十倍速以上的步調每天變化,知識工作者如何在萬變中適應調整,需要找尋活水源頭,才能不斷挹注新知識與新理念。本書以及本系列圖書即是找尋圖書資訊學研究與教育的源頭活水。
圖書資訊學起源於圖書館學,因為受到資訊社會與資訊科學影響,改名為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又簡稱為圖書資訊學。孔恩提出「典範轉移」,係指科學革命,在信念或價值或研究方法的轉變過程。這種典範轉移是在新基礎上重新創建研究領域的過程。圖書館學科是以圖書館為主體,其元素是空間、館藏與服務。到了圖書資訊學科,從「圖書館中心」轉向「資訊為中心」,加入資訊、科技與使用者三元素。在網路革命與數位科技新基礎上,圖書資訊學科是否產生典範轉移?有需要長期的記錄、觀察、分析、評論、預測。
基於圖書資訊學科學術研究發展的探討與長期追蹤,我們啟動《圖書資訊學研究回顧與前瞻2.0》專書寫作計畫,參考了十年前卜小蝶教授主編的《圖書資訊學學術研究》專書、柯皓仁、謝順宏的〈探索2006-2015年圖書資訊學領域研究議題〉專文。由吳美美教授主編邀請圖書資訊學界的教師與學者以共筆方式,訂定本書的圖書資訊學研究十大主題:資訊組織研究、計量學研究、研究資料管理、資訊行為、資訊素養教育與閱讀教育研究、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數位學習與數位人文、資訊服務機構、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圖書館與社區發展∕資訊社會,並邀請各圖書資訊學系所教師與學者專家32位,完成33篇論文,共計64萬餘字。相較上個十年的圖書資訊學研究專書,本書新增四大主題:研究資料管理、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數位學習與數位人文、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這些均反映典範轉移的現象。
感謝吳美美教授在2020年擔任本會課程委員會主任委員,提出本專書撰寫計畫,並接受王梅玲理事長委託擔任全書主編,在一年內完成此圖書資訊學研究重大工程。此外,要感謝32位學者專家依其學術專長撰寫出這些精彩的論文,共同譜出華麗壯闊的交響樂章。在編輯繁瑣的工作中感謝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的紀力孔博士生與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的汪楚筠碩士生有效的執行編輯任務,使全書順利完成。
活水源頭不絕,才能養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方塘美景。《圖書資訊學研究回顧與前瞻2.0》是「圖書資訊學研究叢書系列」圖書的第一號。希望拋磚引玉,未來有更多的學者專家參加,不斷出版更好的圖書資訊學研究與教育專書,用源頭活水澆灌圖書資訊學科的園地,在典範轉移中,找尋永續發展的路徑,打造更美好的未來社會。
主編序
吳美美教授
圖書資訊學研究相較於其他學科,十分年輕,新的研究課題因此不斷出現。做為一個學術領域,定期出版研究領域的文獻回顧,用以檢驗研究成果,指引發展方向,是重要的工作。由於有教師將回顧性出版作為教學材料,囿於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在慶祝建國一百周年所出版的百年專書已經將有十年,文獻回顧作為專業學術研究能量的指標,亟需號召集合領域全體傑出教師、研究者智慧之筆,予以更新補充。在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理事長王梅玲教授的託囑支持之下,課程委員會擔負起號召邀請各校教師分工撰寫的重責,希望能在2021年趕上十年一會的文獻回顧工作。
特別感謝學會理事長、理監事,以及課程委員會委員,共同協力規劃專書主題,並舉薦各主題的撰稿人。也由衷感謝諸位撰稿人,在教學、研究和日常職責的百忙之中,應允撰稿,排除萬難,奮發如期完稿。本專書共收到33篇珍貴文稿,每篇都是珠玉之作,學術饗宴,作者們用功的學術盛情和熱情可感!
一個學術領域需要符合四項學科要求:(1)有學科的目的、(2)有一套知識體系、(3)有研究方法,以及(4)有學術對話機制,包括有專業學術社群、出版專業學術期刊,更重要的,要有文獻述評(review articles)。「資訊科學暨科技學會」(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IS&T)的前身是成立於1937年的「美國文獻學會」(American Documentation Institute, ADI),ADI在1965年籌畫出版《資訊科學暨科技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IST),當時由美國科學基金會贊助,1966年出版首刊本,1968年ADI將學會名稱變更為「美國資訊科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SIS),除了順應潮流,應該是受到該ARIST年度評論刊名的影響。該學會因鑒於年度評論逐漸無法及時反映新的重要議題,於2011年將ARIST停刊,而將文獻評論另安置於該學會的期刊JASIS&T,可隨時刊載於該期刊中的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專欄。可知文獻述評是一個學術領域的要件。而由於種種主客觀的原因,國內圖書資訊學的年度文獻述評一直無法催生,那麼十年一個回顧總有需要吧!謝謝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十年前的百年專書,十年後續集,十年磨一劍看看領域有沒有典範變遷,也用來支持這個學科,使更符合作為一個學術領域的要件。
本書取名2.0有雙重的意義,其一,是為表達對百年專書的延續之意,在後現代和斷絕的時代,不穩定、不確定,連續和不連續之間曖昧不明之時,我們特別用延續的符號,來支持和表達對知識持續不斷絕的信仰;其二,正好是在2020年開始編寫,採用2.0的象徵符號,希望十年後2030年有3.0版等,每十年至少有一次領域知識盤點,也容易註記。
研擬書名的期間,引起很多的關心和討論,有同道認為2.0的概念已經過時,3.0都出來了,2.0怕是落伍的概念,也有同道主張直接將書名冠以年代,或冠以述評的年代範圍,個人也很欣賞這樣的書名,具體而明確;不過卻也有意見指出書名冠上年代,可能讓讀者誤以為出版舊的資料,侷限讀者對內容的想像。因此思考之後,還是維持最初的提議,採用2.0的延伸象徵意義,挑戰斷絕的時代,亦即人類的各種價值也許因為時代演進而淪於斷絕,但是圖書資訊學作為人類知識的象徵,需要綿延、持續,不斷絕。
本專書共分十篇,主題係由兩次專書出版會議討論,並參考美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Associ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ALISE)《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分類法》(ALISE Research Taxonomy),以及柯皓仁與謝順宏(2019)的圖書資訊學領域研究議題分析,訂定而成。每篇有2-4章不等,各篇架構原則上以文獻回顧為主,並選擇重要趨勢作為專文討論,不過也有幾篇是各議題平行發展。
第一種體例結構是以文獻回顧為主,並選擇重要趨勢作為專文討論,例如第一、四、七、九、十等五篇,另一種體例結構是一篇之中各議題平行發展,例如第二、三、五、六、八等五篇。在撰寫格式方面,主要以尊重作者書寫慣習為主,同時也尊重外審委員建議,例如數字除另有用法,盡量以阿拉伯數字表達,英文除非專有名詞或術語,盡量以小寫為主,盡量異中求同,以便容易閱讀。專書內容以回顧國內十年來出版的文獻為主,不過有些主題因為篇章作者認為國際的文獻發展很值得重視,也有是囿於國內的出版文獻數量有限,所以回顧國外文獻,例如第一篇資訊組織和第九篇圖書資訊學教育等。專書內容集合十年來圖書資訊學的主要發展狀況,如同記錄了一時一地的知識地圖,十分珍貴。
第一篇資訊組織研究,共有3章,分別是藍文欽撰寫〈資訊組織研究文獻回顧(2010-2020)〉,敘述資訊組織領域在以美國為主的國外發展情形,介紹13項新的發展,同時進行臺灣地區資訊組織相關文獻分析。作者深刻檢討指出資訊組織在國內圖資界受到重視不足,是相對弱勢的子領域,對於國外發展中的熱門議題也欠缺關注,足資警惕,吾人應加緊趕上。前瞻文稿方面,陳淑君撰寫〈從知識本體及鏈結資料角度探討數位人文學的資訊組織與檢索〉,解釋知識本體、鏈結資料與數位人文學的關係,以中央研究院藏品「陳澄波畫作與文書」檔案全宗作為研究案例,展示如何在知識本體的基礎上運用語意檢索進行數位人文研究。阮明淑撰寫〈領域知識架構之建構應用研究〉,提出領域分析方法獲得各領域知識架構發展之重視,介紹知識分類學(taxonomy)之概念和內涵,並以漁產業知識架構、原住民族知識架構、線上音樂知識架構等實例,介紹臺灣利用領域分析方法於領域知識架構的相關應用。
第二篇計量學研究,共有3章,分別從領域研究、學術傳播,以及科學合作研究探討計量學研究。羅思嘉撰寫〈圖書資訊計量研究趨勢分析:領域研究分析發展〉,從領域範圍、研究團隊規模、研究設計和資料分析方法等,分析2010年至2019年間臺灣圖書資訊學領域學者探討不同學科領域研究之現象。林雯瑤撰寫〈我國2010-2019學術傳播研究回顧〉,分析我國圖書資訊學領域學者於2010年至2019年間,以學術傳播為題且採用資訊計量學方法之出版於國內外之文獻,依學術出版、開放取用、學術評鑑工具與指標等三個面向討論。作者建議學術資源應以透明、互惠、共享為原則,學術社群成員應奉利害關係人的集體利益為圭臬。張郁蔚撰寫〈我國2010-2019科學合作研究回顧〉,分析國內外期刊論文,從合作類型、合作對研究品質及其他之影響、合作指標、超級作者等四方面加以論述,並發現我國在科學合作的資訊計量研究以圖書資訊學領域研究人員為主。
第三篇研究資料管理,研究資料管理是圖書資訊學近年來異軍突起的主題,有4章,包括綜述、研究資料基礎建設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治理,以及學科館員知能。陳光華撰寫〈研究資料管理綜述〉,對於研究資料管理的起源,以及該主題對於圖書資訊學界的重要性,進行精闢的闡述,並為三篇前瞻文稿加以介紹。李沛錞撰寫〈資訊治理〉,從資訊部門觀點、資訊組織觀點、政府政策觀點等三種層次,探討資料治理、資訊治理、數位治理的發展趨勢、挑戰和相關議題。鄭瑋撰寫〈研究資料基礎建設:發展現況與展望〉,介紹研究資料基礎建設的緣起、發展現況、特性和價值,利用知識基礎建設中的知識生態系統特色,提出資料共享行為者之「個體特徵」、公開資料之「資料特性」、學科社群規範之「機構組織規章」,以及「科技面向」等四面向來說明研究資料基礎建設的特質及其可能的應用。柯皓仁撰寫〈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趨勢分析〉,分析2010至2020年間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的研究趨勢,提出學科館員、學科聯繫館員、嵌入式館員的異同及發展重點。
第四篇資訊行為,共有3章,分別是林珊如撰寫〈資訊行為研究觀察綜述(2010-2019)〉,檢視近十年來臺灣資訊行為研究的出版文獻,觀察學位及期刊論文資訊行為之相關研究在主題、對象、情境、理論應用等面向之發展狀況,同時討論以理論發展為基礎的資訊行為研究,針對理論內涵及其在實徵研究中的應用狀況,建立資訊行為研究理論模式的分類體系,有助於資訊行為理論教學及應用之參考。前瞻文稿方面,蔡天怡撰寫〈資訊行為理論與研究取向概述(2010-2019)〉,綜覽2010至2019年間資訊行為相關研究運用理論及研究取向之概況,對於促進資訊行為理論和研究發展很有啟發。蘇小鳳撰寫〈演進中的參考諮詢服務與前瞻:從RD到RAD〉,探討參考諮詢服務近十年的轉變與發展,作者說明參考諮詢服務從參考櫃臺據點的存廢、整併的爭議,到更名為研究協助與諮詢服務(Research Assistance Desk, RAD)的歷程,可以做為未來圖書資訊服務策略規劃參考。
第五篇資訊素養教育與閱讀教育研究,以成人資訊素養教育、學校資訊素養教育、書目療法,以及數位閱讀分別撰述,有4章。莊道明撰寫〈臺灣地區近十年(2010-2019)成人資訊素養研究回顧分析〉,以書目分析法探討近十年來高等教育資訊素養研究的發表現象,搜尋文獻類型有學位論文、學術期刊論文,以及圖書與科技部專題補助計畫,研究發現近十年臺灣成人資訊素養研究數量下滑已進入衰退期。陳昭珍、涂芸芳撰寫〈臺灣K-12資訊素養研究回顧與展望〉,以書目計量分析臺灣近十年資訊素養研究趨勢,發現臺灣K-12資訊素養研究近十年有大幅減少的趨勢、近十年來資訊素養相關研究面向以情意最多,其中以VOSviewer進行關鍵字聚類分析,發現有三個類群,資訊素養融入學科領域的學習策略、結合不同類型圖書館實施資訊素養教育,以及資訊素養教育數位學習。陳書梅撰寫〈2011-2020臺灣圖書資訊學領域之書目療法研究探析〉,分析近十年間國內有關書目療法研究的文獻,提出擴展研究主題、採用多元研究方法、加強不同類型素材的情緒療癒功能研究、加強編撰書目療法素材解題書目,以及人才培育等多項重要建議。林維真撰寫〈電子書與數位閱讀發展趨勢(2010-2019)〉,探索2010年以來與電子書閱讀行為與閱讀表現相關之國內外文獻,並依人機互動研究派典,分為人因、人機,以及人資互動三方面加以討論,作者建議圖書館電子書推廣服務可以參考相關研究結果,除了館藏觀點,也可以重視人的感知、態度、後設認知等面向,來協助和輔導讀者使用電子書。
第六篇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討論資訊檢索、人資互動,以及科技輔助協同合作研究等,共有4章,曾元顯、吳怡瑾、袁千雯合作撰寫〈綜述〉說明本篇源起和主要內容。曾元顯撰寫〈人工智慧與資訊檢索〉,指出近十年來資訊檢索因嵌入向量、深度網路架構、語言模型、文字生成、文字理解、語意比對等人工智慧技術推波助瀾,而有很大的進展,但因技術艱深且進入門檻高,對現今的研究環境與產業應用仍是一大挑戰。吳怡瑾撰寫〈人資互動與檢索研究趨勢〉,從資訊探求與檢索研究的脈絡,闡述人資互動研究的起源、人資互動關注的議題與評估模型,以及國內外人資互動和資訊檢索的相關應用。袁千雯撰寫〈人機互動、社群運算與科技輔助協同合作研究發展與趨勢〉,認為近年來盛行社群媒體、行動科技、機器人、物聯網科技、穿戴式科技、虛擬與擴增實境、到人工智慧,無不影響使用者發展各種不同的協作、溝通、互動、學習等新的行為,這些都是科技輔助協同合作研究發展的研究核心議題,而這些研究議題和方法也可以應用在圖書資訊學讀者和館員之間的互動。
第七篇數位學習與數位人文,共有2章,分別是柯皓仁撰寫〈數位人文研究資訊計量分析〉,藉由資訊計量方法,分析數位人文研究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有利讀者掌握十年來數位人文研究發展的概況。陳志銘撰寫〈數位人文研究平臺之技術發展現況與支援人文研究及教育應用評析〉,探討數位人文研究平臺的理論基礎、工具類型與應用模式、採用資訊技術,並且分析和比較既存數位人文研究平臺的功能差異和發展瓶頸,有助於了解數位人文研究平臺未來的技術與發展方向。
第八篇資訊服務機構,包括綜述、公共圖書館管理、大學圖書館管理,以及檔案管理,有四章。黃元鶴撰寫〈綜述〉,闡述資訊服務機構的三大範圍,並介紹三章主題梗概。黃元鶴並撰寫〈我國公共圖書館管理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展望〉,透過近十年國內公共圖書館管理相關文獻分析,提出讀者服務、建築與空間規劃設計、績效管理、創新管理、技術服務、網站建置、閱讀推廣、行銷策略、倫理與法制、資訊素養、志工管理、政策與價值、人力資源、社群媒體∕社會性軟體等議題,並歸納為讀者服務、閱讀推廣與行銷策略、分齡分眾、建築空間規畫、績效管理與創新管理、創新科技應用,以及人力資源與志工管理等六大議題探討。邱子恒撰寫〈我國大學圖書館管理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分析2010年至2019年間國內有關大學圖書館的相關研究論文,發現研究主題包括服務管理、人力資源、空間規劃、館藏管理、特定讀者群、行銷推廣、角色與功能、募款等,並從服務管理、人力資源、角色與功能、空間規劃、館藏管理、行銷推廣等六方面闡述,作者指出相關文獻多以應用型研究為主,且以單一大學或圖書館為研究對象者居多,研究結果不易產生理論或類推到其他大學圖書館。不過作者也強調管理的主要功能是規劃、執行、考核、組織、管理、行銷、領導與控制、資源分配等。因此圖書館管理實務研究也應該被同等重視才對。林巧敏撰寫〈我國檔案管理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分析近十年(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國檔案管理專業文獻之研究成果,發現檔案管理研究之主題明顯由檔案編排與描述、檔案鑑定與清理、文書與文書作業等對於資料處理技術之探討,漸趨檔案推廣應用、檔案內容分析,以及電子文件等,導向讀者服務和新技術應用之議題;此外,作者發現近十年檔案管理文獻發表數量比起十年前文獻數量成長緩慢,建議導入新的研究方法與技術,開發新興研究主題,以刺激研究產能。
(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