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們以「海洋」作為詩的載體,開展了廣闊的視域想像,
追尋生命與歷史相互聯結的「源點」,是詩藝,也是詩憶。
本書匯整了多位詩人各自不同的經驗軌跡,有鄭愁予、汪啟疆因職業與海洋產生了綿延的詩語,亦有戰地金門成長的黃克全,見證了戰爭、老兵與生離死別後所發出的嘆息,也有林婉瑜、林怡翠撕下了性別標籤,以詩承載女性的「存在」和「欲望」。詩人們創造嶄新的現代詩語言,留下動人的海洋書寫與歷史關懷。
作者陳鴻逸活躍於吹鼓吹詩論壇,勤於筆耕,擅於組構綿密論述的文本,能自由進出詩人們的異想世界。他透過了解相關詩作中的在地意象、語言特色之爬梳,進而反思或推導詩人創作時的構思質素、書寫歷程,開拓出不同的研究觀點,以及呼應於現代詩發展的對應座標,完整建構詩人們的精神圖像。作者
陳鴻逸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博士,現為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通識中心專案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現代散文、現代詩、國語文教學。曾獲大武山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等,著有《一九七〇年代以降臺灣散文的性別、族群、階級議題之研究》(博論)、〈論截句詩的意象構成〉、〈論歐陽柏燕《燕尾與馬背的燦爛時光》中的戰爭刻痕與歷史圖像〉等,其他作品散見於期刊論文、報章雜誌等。
目錄
【總序】不忘初心
【論鄭愁予詩歌中的海洋質素】
▍一、前言
▍二、如何融成的海洋質素?
▍三、海洋詩中的殊異展演
▍四、何以定錨?座標面的構成
▍五、結語
▍六、參考書目
【軍人‧國度‧流體的生命視角──以汪啟疆的《臺灣海峽與稻穀之舞》為例】
▍一、前言
▍二、踏上詩海的航行者
▍三、流體生命的生成
▍四、界線(限)的退隱
▍五、結語
▍六、參考書目
【試論基隆現代詩人的地方書寫】
▍一、前言
▍二、匯集空間的衍譯製化
▍三、探見歷史之海
▍四、共享/共響的地域景象
▍五、結語
▍六、參考書目
【論葉日松現代詩中的在地敘事】
▍一、前言
▍二、如何看見客籍詩人?
▍三、「客家-花蓮」組構的在地質素
▍四、在地與歷史的繫聯/投射
▍五、結語
▍六、參考書目
【論黃克全《流自冬季血管的詩》的生命課題】
▍一、前言
▍二、凝視死亡的生命視角
▍三、俯拾即是的人間圖像
▍四、刻畫歷史的老兵悲曲
▍五、結語
▍六、參考書目
【論林婉瑜《索愛練習》、林怡翠《被月光抓傷的背》的「存在」與「欲望」課題】
▍一、前言
▍二、主體的重構
▍三、身體的覺醒
▍四、生命──消逝的旅程
▍五、記憶的歷史‧歷史的記憶
▍六、結論
▍七、參考書目
【附錄】陳鴻逸詩學年表
序/導讀
【總序】不忘初心
/李瑞騰
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是為「詩社」。「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了,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家長西家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臺,發表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為一個團體,詩社可能會有組織章程、同仁公約等,但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很多事說說也就決定了。因此就有人說,這是剛性的,那是柔性的;依我看,詩人的團體,都是柔性的,當然程度是會有所差別的。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看起來是「雜誌社」,但其實是「詩社」,一開始辦了一個詩刊《臺灣詩學季刊》(出了四十期),後來多發展出《吹鼓吹詩論壇》,原來的那個季刊就轉型成《臺灣詩學學刊》。我曾說,這一社兩刊的形態,在臺灣是沒有過的;這幾年,又致力於圖書出版,包括同仁詩集、選集、截句系列、詩論叢等,迄今已出版超過百本了。
根據白靈提供的資料,2021年有6本書出版(另有蘇紹連創立主編的吹鼓吹詩人叢書兩本,不計在內),包括截句詩系、同仁詩叢、臺灣詩學論叢,各有二本,略述如下:
截句推行幾年,已往境外擴展,往更年輕的世代扎根,也更日常化、生活化了。今年有二本:一是《斷章的另一種可能──截句雅和詩選》,由寧靜海‧漫漁主編;一是白靈主編的《疫世界──2020~2021臉書截句選》。
「同仁詩叢」有蘇家立《詩人大擺爛》,自嘲嘲人,以雜文筆法面對詩壇及社會,暗含一種孤傲的情緒。另有白靈《瘟神占領的城市》,除了寫愛在瘟疫蔓延時,行旅各地的寫作,或長或短,皆極深刻;有一些詩作,有畫有影相伴;最值得注意的是原稿檔案,像行動藝術,詩人把詩完成的過程向讀者展示。兩本詩集,我各擬十問,讓作者回答,盼能幫助讀者更清楚認識詩人及其詩作。
「臺灣詩學詩論叢」,有同仁陳鴻逸的《海洋‧歷史與生命凝視》,活躍於吹鼓吹詩論壇的這位青年學者,勤於筆耕,有詩文本細讀能力,亦擅組構綿密論述文本,特能進出詩人的詩世界。而來自香港的余境熹,以《五行裡的世界史──白靈新詩演義》獻給臺灣讀者,演義的真工夫是披文以入情,詩質之掌握是第一要義。
詩之為藝,語言是關鍵,從里巷歌謠之俚俗與迴環復沓,到講究聲律的「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宋書‧謝靈運傳論》),是詩人的素養和能力;一但集結成社,團隊的力量就必須凝聚,至於把力量放在哪裡?怎麼去運作?共識很重要,那正是集體的智慧。
臺灣詩學季刊社永不忘初心,不執著於一端,在應行可行之事務上,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