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卑微和討好,都是過去不斷迎合他人造就的苦果!
★不討好也能過得好,重新找回關係自主權。
★自我療癒心理專家蘇絢慧,帶你走出討好的心理迷宮!
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
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
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一起找回自我價值、學會量力而為,進入平等尊重的良好關係裡。
你是否時常遭受否定,因過於渴望被認同,
常不自覺迎合他人,甚至無限度地給出自己,
你用一再妥協和退讓,避免多數衝突發生,
大家都心滿意足了,為什麼只有你卻過得越來越壓抑?
原來是存在焦慮,使我們無法理直氣壯顧及自己的心情。
透過梳理內心和找回自我存在的正向關係練習課,
你將一步步建立為自己而活的自信,
請相信,你的存在其實很有價值,在別人眼中,你也可以發著光。
★★★特別收錄【我有討好傾向嗎?】自我檢測★★★
✔你無法拒絕內心不想要接受的事?
✔你會在別人提出任何意見或評價時,不自覺想要符合對方的標準和喜好?
✔當別人看起來難過或生氣時,你會立刻選擇讓步或妥協?
✔你很害怕被別人評價,特別是負評,為此總想做到讓別人滿意?
✔對別人的訊息總會秒回,深怕別人覺得被怠慢而不高興?
✔你會隱藏自己,不讓人了解你真正的想法或感受?
✔若需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你總是特別緊張,不知道如何開口?
若以上都說了yes,那一定要看這本書!
♦終結自己的悲劇英雄情結,你不過是個普通人
你是否常去做心裡其實不願意、甚至超出能力所及的事,
覺得對方少了你不行,卻在沒有得到同等回報的情況下逐漸心生怨懟?
請記得:世上沒有誰能強迫你做任何事,除了你自己。
♦你值得擁有愛,前提是你們彼此互相且對等
真正重視你的人,不會無止盡地索求你,
若你正在持續單方面地過度付出,
你可能要認清:在對方心裡,你就是沒這麼重要。
♦建立正向連結,擺脫失衡的情感關係
討好傾向者時常將重心得失寄託於他人,
並在對方擔荷不了過於沉重的情感轉身離去時,
重複自我苛責:是我哪裡做得不夠好?為何每段感情都陷入了死循環?
♦幸福是一起並肩向前走,而不是拉著彼此下地獄
透過此書,你將學會如何將自己擺到第一位,以平等的地位和對方相處,
要先釐清自己的位置,才能正確衡量你的付出,
是否已經快壓垮對方。
♦突破存在焦慮,就算有衝突也沒關係
害怕被忽視、甚至得罪人,所以你活得很小心,
將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擺到最後,但若連你都不在乎自己,
還有誰能來在乎你?有時侯,正是透過不斷地碰撞,
別人才有機會認識真的你。
本書特色
〈1〉「我有討好傾向嗎?」自我檢測
釐清自己是否會在人際關係中,不自覺地討好別人,
可依據「廣泛性人際關係」和「重要對象」分別檢測,
藉此了解自己在廣泛人際關係及重要關係中的討好差異程度。
〈2〉拒絕過度迎合,重新定義他人和自己的界限
過度迎合他人,其實是源自對自我價值的匱乏,一味隱忍並非永久的解方,
本書將引導你找回自己的立場,重塑認知和價值觀。
〈3〉培養正向關係,從思考方式開始改善
文章篇後的練習,將協助翻轉過去的既定認知,
走出被負面回憶占據的黑暗陰霾。
〈4〉協助你找到自己形成討好習慣的成因
♦若你有以下習慣成自然的慣性行為,請打勾。
□我總是不在乎自己
□我總是討好別人
□我總是幫別人的忙
□我總是答應別人要求
□我總是不照顧自己
□我總是為別人擔憂
□我總是有情緒就要壓抑
□我總是拒絕別人後內疚
□我總是自責、批判自己
□我總是不滿意及厭惡自己
□我總是挑剔自己的錯誤
□我總是直接反應而沒有思考
本書將協助你找到這些行為背後的真正緣由,並卸下這些討好習慣。
作者
自我療癒心理專家/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班進修中。
曾專任醫學中心社會服務室、安寧療護社工師,醫學中心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目前為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助人經歷20年以上。
所進行的專題演講和心理成長工作坊,及助人技術訓練遍及臺灣各領域,
也曾發展至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地區。
出版的著作主題涵蓋:
臨終關懷、悲傷關懷、助人技巧、自我療癒、童年情感創傷、人際關係成長。
本書是作者第26本作品。
♦Facebook粉絲專頁: 【蘇絢慧分享空間 】【璞成心理學堂】【同哀傷】【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
♦璞成心理學堂官網:www.puchencenter.com
目錄
自我檢測──我有討好傾向嗎?
作者序──脫下討好的假面,勇敢做真實的自己
Chapter1 扭曲的善良
家庭愛不足,缺乏健全關係認知的討好者
用無盡滿足及順應維繫關係的討好者
迴避內心衝突,無法與相悖意見共存的討好者
追逐完美我,實則為低自尊傾向的討好者
為求得安全生存,習慣依他人臉色行事的討好者
為減輕生存焦慮,長期承受精神暴力的討好者
/梳理自我的練習作業/
Chapter2 觸摸討好原傷,走出心理迷宮
過度迎合他人,是自我價值的匱乏
【解開心理的迷宮】重寫自己的生命腳本
強迫自己付出,是害怕自私的反向行為
【解開心理的迷宮】緩解罪惡感焦慮,抬頭挺胸地活著
以為表現完美,就不會討人厭
【解開心理的迷宮】你是過度執著的完美理想主義者嗎?
不敢承認失落,固守在原地的執著心靈
【解開心理的迷宮】執著的不是「我」,是身體的自動防衛機制
焦慮於他人的失望和埋怨,以為都是自己不好
【解開心理的迷宮】如何掙脫過去的負面反應
空虛和無意義的存在感,讓人貪戀關係
【解開心理的迷宮】練習與群體關係良性分化
/梳理自我的練習作業/
Chapter3重建正向關係,創造彼此平等的心理地位
好的關係要一起幸福,不是一起下地獄
【練習建立正向關係】見好就收的藝術
給予和付出,不是為了區別強者和弱者
【練習建立正向關係】重視別人前,先學習尊重自己
與人友善是選項而不是責任
【練習建立正向關係】釐清你對別人好的出發點
在關係中停止做反應,練習做回應
【練習建立正向關係】如何進行非暴力語言溝通
和自己建立好關係,才會懂如何與別人共處
【練習建立正向關係】生命守則:善待自我
相信自己,你的好不需來自討好
【練習建立正向關係】直面黑暗,拒絕自我欺騙
/梳理自我的練習作業/
結語──卸下討好面具,慢慢接納自己真實的樣子
序/導讀
作者序
脫下討好的假面,勇敢做真實的自己
討好的人有許多反的呈現,像是:
1. 不停地順應別人,努力滿足別人。
2. 卑躬屈膝的討好,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
3. 想要討別人喜歡,非常害怕被別人討厭和拒絕。
4. 不敢展現自己,覺得被別人看見真實的自己,會受人嘲笑和羞辱攻擊。
5. 很害怕關係的衝突和斷裂,深怕被別人遺棄和遺忘。
努力討好別人的人,太害怕自己是不好的,不自覺把自己矮化,認定別人都是強大的存在,自己是渺小脆弱的人。
即使,習慣討好別人的個體,有很強的能力也有很多天賦,卻仍傾向看低自己,總是把別人的需求當成自己的責任,不自覺就以服務別人、讓別人滿足當做最重要的事。日常中,再怎麼盡心盡力,也還是懷疑自己沒價值、地位卑微、不受人喜愛,內心時常恐懼,覺得自己隨時都會被排擠、遺忘。
這種內心深處的存在焦慮(怕被傷害、怕被遺棄、怕被討厭、怕被忽視),讓人誤以為若要確保安全無虞,就是要竭盡所能地討別人歡心、讓別人喜歡和滿意,自動化地落入「有求必應」、「事事說好」、「要做到讓人沒話講」的關係陷阱裡,失去了自我的界限,也習慣疏忽自己,無窮無盡給出自己。
一個稍微有自我的人,保有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想法的人,是無法處處壓抑自己,強迫自己要不顧一切地付出,畢竟人都是血肉之軀,都有自己的需求和限制,也有能量疲乏的時候,但慣性以用力拚命姿態付出的人,是體察不到自己的,只要「感應」、「嗅到」到別人的需要及意圖,就會奮不顧身地衝向別人,幫別人解決問題,把別人的需求視為己任,在那一刻的反應中,是無法停下來做充分的思考、辨識、資源盤點的,當然也往往不是在自己有意識下所做的選擇。
如果,要深入這種討好成性的人內在深層的結構,就會發現他們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尊重度,都是在危險邊緣,屬於無法給予自己認同、肯定和尊重的人。
這來自長期累積和塑造下的呈現,討好要形成性格,需要從小到大不斷被制約、被要求,在平常生活的人際關係中,習慣以這樣辛苦的生存姿態活著,漸漸地這樣的性格也就成了這個人的一部分。
在人際關係中,人與人的交往和互動,會有偶爾的討好,像是想討喜歡的人開心和歡心,或是想要建立第一印象的好感時,我們都可能會做些討好行為。但只要出於我們自我的動機和選擇,這時的討好,可能最開心的是自己,因為自己正在做自己想做也樂於做的事。又因為不是占很大的生活比例,我們的討好付出狀態,還是會找到方式調節,回到自我關照上,不致於完全淪陷於討好人的情況。
然而,我們的家庭和社會文化,可能沒有給我們足夠充分的自我覺察和自我選擇的權利,還有可能剝奪真實自我的發展,要求孩子從小開始,就要為他人而活、為環境的需要承擔,在一個人尚未真正地認識他自己、體驗他自己的成長之前,就開始被塑造及期待,應該成為他人生命的供應者和照顧者,必須為他人的歡喜和快樂負責。
於是,為了要在那樣的環境下生存,我們被剝奪自我發展的空間和權益,被迫必須依隨著環境中大人的臉色和標準過日子,沒有說「不」的權利,也不能有自我主張和任何的呈現。這時的討好,既卑微又辛酸,是要在極度壓抑自我的情況下,把靈魂扼殺,才能以討好的表面,討取一點可以存活的縫隙。
我們都知道有一種人際現象是:「兩面不討好」,這句話正說明了想要兩面都討好的人,常常適得其反,越是想處處討好、面面俱到的人,往往會落入兩邊不是人,兩邊都產生埋怨或排斥的處境。那麼,我們也可以從這種人際現象中看出,以討好來維繫關係的人,其內心是想要事事求和、害怕興戰,更害怕得罪人的後果。
在互動中,容易表現出「沒原則」和「沒立場」,事事說好。對他來說,唯一重要的只要能活著、存在著就好,不要讓任何一個人、一段關係對他產生攻擊和敵意,或表現出不滿意的埋怨。
所以說,討好的人,根本的議題是:存在議題。也就是對自己的存在,感到不安而焦慮,不論是覺得自己弱小弱勢,或是自己很想成為別人口中、眼中認可的人,亦或是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卑微到可有可無,都牽涉到討好性格的人,對於自己的存在是無法認同的,時常懷疑自己生命的重要感和價值感。這種覺得自己夾縫中求生存的人,可能都會以討好作為換取人際關係和生活資源的互動方式。
之所以寫下這一本書,是我試著要和「常覺得吃力不討好」的人對話的書。我認為,慣性討好活著是很辛苦也很卑微的生命經驗,像是一個人總無法挺直腰站著或行走,眼神總是要看著地上,唯恐注視別人的眼睛會造成對方的不悅及怒視。那種好怕自己得罪人、好怕被人不喜歡、好怕自己被排擠和拒絕的反應裡是滿滿的懼怕,其深層的焦慮,是來自早年生長環境裡,人際關係情感上諸多的失落和創傷。
一本書,雖然無法達成完全療傷痊癒的期待,但透過書本的閱讀和內在的對話,我仍希望能陪伴活在「強迫討好」中受苦很久的人,用一點時間、一點空間為自己停留,重新回看自己的存在,以及關注你心中真正渴望的關係,我相信那是可以彼此尊重,可以看見你和認同你存在的一份善待的關係。
你要相信,若你能對別人好、對別人友善、照顧好別人,總是盡心盡力地想要關係中的對方感受到快樂和幸福,那麼,你也值得這樣被善待,也值得這樣被關懷和照顧。
你過去可能誤以為只要別人感受到、接收到你所有的付出,而你從不顧慮和掛念自己的需求,那麼在關係裡的那些人,就沒有理由嫌棄你、指責你及否定你,你就可以稍微安心的在關係裡存在。
但經過那麼長的歲月,一路撐過來的你,什麼都要求自己給予和付出的你,從來不了解如何關心自己,在這樣的關係裡,你真正經驗和體會到的又是什麼呢?我相信,只要你對自己還願意關懷和連結,也願意坦承和誠實,你會知道生命內在的感受究竟是什麼,也會知道自己的日子是否真心滿足和快樂?
如果,這是你已經覺察到的感受和體會,也聽見自己渴求內在療癒和轉變的呼喚,那我希望這一本書有緣和你相遇,成為你這一段修復自我、整合自我、重新連結健康關係的嚮導,陪伴你往內關照、探索、發現,和你一起看見和聽見真實的自己。
在這一生,我們都不需要因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抱歉,任何生命的存在,皆非從虧欠開始。
試閱
#試閱一
〈用無盡滿足及順應維繫關係的討好者〉
「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們幼年的經驗,讓他們深信不疑,關係不和諧會帶來關係的破壞和失去,這來自他們從小被威脅要在關係中被排除或遺棄。致使他們腦中的記憶都烙印上恐懼和無助,這形成了大腦的神經迴路對於「不和諧」產生極大的敏感反應。
這是一種內在的壓力反應,讓他們對於人際的不和諧關係(即便只是觀念或行為和別人不一致而已),自動化地掉入恐懼和無助的退化反應,彷彿回到過去那個被威脅和被斥責的幼小孩童,只能僵住發愣,對指令麻木地尊從。
特別是幼年長期處在驚嚇環境中的個體,他們時常接受情緒不穩定的大人所發出的威脅和恐嚇,因此,這些個體的自我發展會受損、受到抑制,讓他不敢持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不敢發出真實的聲音。
這其實是非常巨大的恐懼和壓力,對一個孩子的身心來說,都是極度難承受的,但為了要在環境活下去,孩子們只能順應和服從,合理化所有的要求和指令,把自我弱化,甚至形成內在不運作的狀態。扭曲地認定只要對方不滿意、不高興,都歸因於自己哪裡沒做好,才會讓對方情緒如此激動和強烈。
因為幼年時受到大人的情緒風暴侵害,小小心靈的自尊因此受傷,無法健全地完成自我認同、自我認識,反而將身邊的大人對他的壓制及控制內化了,甚至把自己也非人化的視為滿足別人的服務工具,因此只要聽到別人有需求,就會立刻跳出來應允。
這種順應方式,確實讓人誤以為自己在關係裡能很安全、安心,只要表面上看起來都一帆風順、沒有衝突和不和諧,那麼他在關係裡就不會經歷任何不安,不用在活在恐懼裡,害怕另一人會怒目對他,或做出什麼攻擊的舉動。
如果以討好作為維繫關係的個體,沒有嘗試著面對及承認在關係裡,衝突及不和諧都是必然存在的一部分,那麼討好行為就永遠無法改善。
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是在衝突或不和諧中,繼續地在關係中對話,找出彼此差異性的平衡點或共識,那麼以討好作為防衛的生存方式,才可能漸漸地鬆動,內在的膽量也才可能慢慢壯大起來。
否則內心的不安和恐懼感,還是會持續地讓自我消退,讓我們活在禁忌裡,無法在關係中真實地呈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