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世紀的真實告白:如何在網路生活尋找意義及歸屬感?一個千禧世代作家探索自我與未知的旅程
 
作者: 克里斯.史特曼 
書城編號: 23651891

原價: HK$183.00
現售: HK$173.85 節省: HK$9.1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潮浪文化
出版日期: 2021/12
頁數: 416
ISBN: 9789860648072

商品簡介


穿越現實與虛擬的疆界,提出嶄新觀點!

在數位生活對人性提出最深刻的叩問及反思! 

新舊世紀交會的此刻,更是重新定義時代與自我的契機。

◆《一刀未剪的童年》作者,《被消除的男孩》作者,熱情盛讚◆ 

◆《科克斯書評》《圖書館期刊》浪達文學,佳評如潮◆

 

克里斯.史特曼因網路平台的耕耘書寫得到出書機會,各式媒體訪談邀約接踵而來。長期關注參與LGBTQ及性別、弱勢族群等社會議題,更因而一度被延攬至白宮服務。網路生活讓克里斯打開人生全新風景,獲益甚多,他決定與讀者分享一路走來的各種思索與經歷。

 

從網路交友、角色扮演、社會運動到自我認同,克里斯在書裡分析網路文化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更提出許多人面臨的疑問如:網路呈現的生活一定是膚淺虛假的嗎?究竟什麼才是「真實」?以社群媒體為例,有些人常感覺網路與現實分裂,只想使用濾鏡呈現亮麗成功的一面。克里斯卻點出: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在他人面前「展演」自我,這現象並非網路獨有。許多網路行為只是更突顯了人類原本擁有的古老衝動。

 

他在書中深入剖析各類議題,指出如網路資訊戰及演算法操控等因素皆不可忽視,也提醒我們需要更謹慎面對網路的使用習慣。像是網路已改變「永恆」的定義,在現實裡的無心之過也許船過水無痕,在網路卻會變成難以磨滅的數位足跡。在數位世紀如何因應網路的雙面刃特質?他認為我們不可因其惡而退讓了善的界限。社交網絡確實有助於諸如「阿拉伯之春」「black lives matter」等社會運動的發展推動。多方權衡下,網路提供了更多拓展及挑戰自我的空間。

 

克里斯同時也引用多位專家學者論述,實際走訪相關人士,記錄最前線的第一手訪談與觀察。更從信仰、遊戲、地圖繪製等各種層面,剖析中心與邊陲的權力論述、內在外在的衝突矛盾等問題。無懼於坦露自我,他以個人真實經歷相互佐證:一個成長於美國小鎮的酷兒也能從網路平台找到重要支持,進而做出重大改變。私日記的書寫風格,時而脆弱,時而激進,時而抒情,也讓本書帶著回憶錄般的私密色彩。

 

克里斯在本書呈現對數位時代真實的尖銳探索,揭示我們能如何重新理解人們長期以來的疑惑:我們是誰?我們在世界的定位是什麼?數位生活儘管時常讓人陷入過度完美的迷思,但這也構成新世代的成長途徑,讓人能夠想像自己各種可能的面向。他指出,想在網路時代尋找意義與歸屬感誠然是一大挑戰,但更是重新定義網路及人性的最佳契機。

 

本書特色

●從現實到社群的連結互動、網路交友、完美濾鏡等種種思考對應虛擬及真實的互涉影響,觀點新穎。 
●作者坦誠書寫個人私密經驗,筆法抒情,半回憶錄的風格引人入勝。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褚士瑩/作家

 

\\\線上線下齊聲按讚///(按姓名筆劃排序)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陳栢青/作家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

褚士瑩/作家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羅毓嘉/詩人、財經記者

歐各思坦.柏洛斯/《一刀未剪的童年》作者

賈若德.康里/《被消除的男孩》作者 

……

作者

克里斯.史特曼(Chris Stedman)

維權人士、社區組織者以及作家,著有《尊重信仰的無神論者:無神論者如何與宗教虔信者找到共同點》(Faitheist: How an Atheist Found Common Ground with the Religious,暫譯)。他為《衛報》《今日美國》《赫芬頓郵報》《洛杉磯書評》《華盛頓郵報》《大西洋》(The Atlantic)《Pitchfork》《BuzzFeed》《VICE》等撰稿,也曾出現於CNN、MSNBC以及PBS。曾擔任耶魯大學人文社區(Yale Humanist Community)的創始主任及哈佛大學的人文牧師。目前則為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市奧格斯堡學院(Augsburg University)宗教與哲學系(Department of Religion and Philosophy)的兼任教授。
《細節雜誌》(Details Magazine)將克里斯譽為「破解宗教信仰現狀的下一代領袖」之一,媒體《MIC》則稱他為「打破對無神論者刻板印象的千禧世代」。他於2021年6月開始主持名為《Unread》的podcast節目,推出同年即獲媒體《Vulture》《Mashable》選為「年度最佳podcast」(Best Podcasts of 2021)及「年度最佳新進podcast」(Best New Podcasts of 2021)。更多訊息請見:http://chrisstedmanwriter.com/。 

 

譯者簡介

鄭淑芬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肄業(修畢學分),主修國貿、英文、翻譯。具備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英譯中證書,目前專職翻譯。最新譯作《完美家庭》《我們的天空》《關於人生,你可以問問亞里斯多德》。餘詳https://csf1970.blogspot.com/。譯文賜教:ajanejane@gmail.com

目錄

各界讚譽

推薦序/親愛的,我把真實變大了!

 

1業餘者 Amateurs

你天生赤裸,其餘皆是變裝

2焦慮推文  Anxietweets

網路上的濾鏡界限何在?

3群星之中  In the stars

當我們逃避現實,對網路上癮——網路能代替宗教和占星學嗎?

4繪製領土  Mapping the territory

如何在虛擬與真實間,定義世界與自己?

5勾勒距離  Drafting distance

強連結與弱連結的意義何在?和網路世界又該如何保持安全距離?

6留下印記 Inked

當數位足跡即成永恆,真實人生能夠編輯幾次?

7我們扮演的角色 The roles we play

虛擬世界和真實人生的身分認同

8不確定的推文  Uncertain tweets

擁抱未知,一起來做心靈體操

尾聲/絨毛兔習慣  The velveteen habit

所有的連結與分離,讓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

 

謝辭

注釋

 

序/導讀

得獎與推薦記錄\\\已讀按讚///

 

或許我們真正應該反思的是:線上的我們為什麼需要看起來如此冷靜、全知,一切都在控制之中?為什麼不允許自己跟線下一樣偶爾失控抓狂?網路上的我們,在社群媒體找到歸屬感、自我認知與人生意義,甚至珍貴的「信任」,我們不會去閱讀網站或是應用程式的使用者條款,並不是我們不想看,而是相信不用看,證明了我們具備信任的能力。線下的我們是否也能夠有歸屬感、高度自我覺察,有充滿意義的各種小目標,並且具備信任陌生人善意的能力?——褚士瑩/作家

 

大數據、AI、元宇宙,這些五花八門的數位名詞,象徵著整個世代已數位移民到了網路,我們的精神活在虛擬比現實的時間還要多,到底哪一個角色才是我們的真實樣貌?當你對人生產生懷疑,精神總是透支虛脫,透過這本書的提醒,將幫助我們一起找回真實的樣貌。——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國際好評///

 

疫情讓很多人的「真實生活」活動都轉移到網路上,而本書剛好就探討了在虛擬空間何謂真實的問題。史特曼謹慎地引用學術資料來支持他的論點,並舉個人生活為例,把學術理論跟經驗結合在一起。本書將能讓你擁有充滿意義與連結的線上生活。——《科克斯書評》(KIRKUS)

 

在網路時代,「真的」是什麼意思?這是史特曼在新書裡探討的其中一個問題。他以自身分手、搬家以及染上疥瘡為出發點,透過許多相關故事討論,試圖尋找真實的過程。他深入探討自己的宗教信仰(或者該說無宗教信仰)、性傾向,甚至是他自己的線上品牌。他主張變裝皇后不是賣弄虛假,而是誇張了真實,就像張貼在社群媒體的自拍照一樣。他也認為,雖然很多人用社群媒體來尋找群體與親密感,但由於過度簡化自己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反而因此增加,而非縮短。雖然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使用第一人稱敘述,但史特曼也引用了很多研究「真實」概念的科學家及記者的觀點,提出他們的研究結果以及自身經驗。史特曼把自己的經歷放進這個充滿科技味但沒有艱深術語的敘述中,讓內容平易近人。想要更進一步了解數位文化及其對社會有何影響的人,都能夠順利跟上作者的思維。——《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就算沒有疫情,本書也是必讀之書。書中詳細檢視了我們永遠「登入」的習慣,也對塑造我們在線上時間的社群制度提出審慎的批評。——影音俱樂部(AV Club)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史特曼這種幽默又發人深省的指南,引導我們重新在線上世界展現人的特質。——《美國雜誌》(America Magazine)

 

史特曼在本書裡試圖回答「數位化意味什麼,並重新建構令人崩潰沮喪卻也沉迷其中的數位生活,將其當作一個可以不斷反思『何以為人』這個古老問題的全新機會」。面對存在問題,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