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的心向天地開放,我的腳也邁向泥土、邁向遠方,邁向文化認知、文學實踐的路。」──蕭蕭
第四十二屆吳三連文學獎新詩類得主蕭蕭,融合生命感懷與詩學思考的清新散文
繼《太陽神的女兒》、《稻香路》、《快樂工程》後,來自八卦山下的作家回顧五十年來的文學生涯,感物、憶鄉、談詩、寫人,繼續在寫作中「彰明大化」。
瞥見天上舒卷的雲、地上盛開的花,是否想過遇合的偶然與必然?身處山川不同的異域之地,又可曾仰望長空,看見彼此所有的共同風月?年少與友人闖蕩文壇的凌雲壯志,記憶中一再回返的稻香大地,在本書中,蕭蕭以生活的靈思入文,梳理自身與他人、與故鄉、與萬物的關係,在凡常中遇見乍起的覺察與省思。
情繫故鄉彰化的蕭蕭,往往被視作「鄉土派」作家,寫盡八卦山與平原鄉里間的風情;在本作中,他仍以家鄉為寫作初心,用筆在天地間支起文思之網,並觸及更多詩學思考與生命反省,展現詩人對世間別具慧眼的觀察。全書分為四輯:「物與悟的氣息」寫日常的小小機緣,一盞茶、一曲琴、一樹油桐、一卷佛經,潤澤心靈更揭示生命的真諦。腳踏彰化土地,循著家族回憶馳騁鄉野、伴著同道友朋極目遠眺,凝望「鄉與向的樞機」,追索故鄉與自身的生命史。聯想如何不受拘束?詩何以與神豬繫連?斷、捨、離又是怎樣成就一首詩?「詩與思的牽繫」以靈動的想像力與妙趣橫生的筆觸談現代詩的詩性所在。而在「人與仁的投契」中,蕭蕭展現個人生命不與世同的堅持,亦描繪相投知音的才情與獨特靈魂,珍惜彼此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蕭蕭長年筆耕不輟,戮力於新詩的創作與推廣教育,評論著述豐碩,散文更根植土地人情、深觸讀者心弦。心靈低眉那一刻揚起的神祕笑容,是關乎多年書寫創作的厚實積累,是關乎人與人間最真實的相契,也是關乎生命旅途上每個剎那的頓悟與醒覺。
本書特色
★第四十二屆吳三連文學獎新詩類得主蕭蕭最新散文集。
★超過五十年的創作歷程,蕭蕭以充滿哲思又不失詼諧的筆調談論日常況味,追索鄉土記憶,提點詩性時刻,訴盡文壇情誼。
作者
蕭蕭
本名蕭水順(1947-),臺灣彰化人,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中學教書(達德商工、再興中學、景美女中、北一女中、南山中學)三十二年,明道大學授課(2004-2021)十七年,歷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中文系主任、人文學院院長,六十五歲後受聘為講座教授。
1970進入文壇,寫作甚勤,五十年間創作詩集《天風落款的地方》、《雲華無盡藏》等十九部,散文集《太陽神的女兒》、《快樂工程》等三十二部,評論集《現代詩學》、《台灣新詩美學》、《空間新詩學》等二十八部;服務詩壇,費神亦多,共計編選《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新世紀20年詩選 2001-2020》等八十三部。1985年以散文集《太陽神的女兒》獲得「金鼎獎」(優良圖書獎),2021年榮獲吳三連獎(新詩類文學獎)。
目錄
輯一 物與悟的氣息
雲卷雲舒豈有期?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風月新境界
如何瞥見萬古長空?
九十五度C的茶香
村姑紅玉
素心如雪
心,需要潤澤
我們仍然是布衣裹身
未終卷
輯二 鄉與向的樞機
鷹旋的家鄉
走向自己的遠方
龍行大地
八卦,常民的高度
扇形輻射的能量──兼及詩人錦連
那一棵芒果樹靜靜看著
最頑固的幾個字
睡在牛牢間的那個晚上
我與牛在田中寫的字
輯三 詩與思的牽繫
靜了群動.空納萬境──〔你的詩笑了嗎?〕之一
不要把關關關在籠子裡──[你的詩笑了嗎?]之二
朽木──[你的詩笑了嗎?]之三
騰跳的必要──[你的詩笑了嗎?]之四
興觀群怨的翻譯──[你的詩笑了嗎?]之五
周延:隨意的伸延──[你的詩笑了嗎?]之六
窈窕與窈然──[你的詩笑了嗎?]之七
自然的玄思小道──[你的詩笑了嗎?]之八
審視夢想鱗片──[你的詩笑了嗎?]之九
虛空無盡而你在其中──[你的詩笑了嗎?]之十
修多羅的花串──[你的詩笑了嗎?]之十一
荷花定律──[你的詩笑了嗎?]之十二
斷──[你的詩笑了嗎?]之十三
捨──[你的詩笑了嗎?]之十四
離──[你的詩笑了嗎?]之十五
斷捨離──[你的詩笑了嗎?]之十六
稻農與米蟲──[你的詩笑了嗎?]之十七
一心清,萬詩澈──[你的詩笑了嗎?]之十八
神豬的繫連──[你的詩笑了嗎?]之十九
燕子如何飛掠天空──[你的詩笑了嗎?]之二十
詩與文明的交互滋濡──我讀鄭愁予的〈宇宙的花瓶〉
北方的弦有北方迷人的調調──我讀瘂弦
輯四 人與仁的投契
跨界:新感覺派小說練習簿
無心有意處星光熠熠
德語課札記
詩的大提琴裡不可或缺的低音──懷念辛鬱
勁健是神──懷余光中明道之行
危崖上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鷹──向天涯獨行的洛夫致敬
老兵張拓蕪
認識卡夫,我們的生命有了厚度
詩脈人生的兩座脈源
送管管回陶淵明桃花林
蔡文甫健步而行的啟發
序/導讀
自序
心靈低眉那一刻
一開始只是為了寫「彰化」,跟世上所有的作家一樣,從自己的肚臍眼寫起,那是日日審視、日日熟悉、日日親暱的所在──長長一生的肚臍眼,我們的彰化。
第一眼要寫的是執筆當時的感受,或許是一種持續湧動的「愛」,只是當時的自己不一定有所醒知、有所覺察。從小沒有人會天天追問我「你最愛誰?」,也沒有人跟我說過「愛」這個字,即使是祖母、父母,頂多是閩南話的「疼」、閩南話的「惜」;鄰居常說到的愛字,是結合「愛哭愛食愛綴路」的那個「愛」,我彷彿沾不上一點邊邊,從小不愛哭(淚腺是後來才發達的),不貪吃(物質的慾望未曾增長起來),不喜歡群聚(書中獨對聖賢就是人生的美好了)。但我相信「愛」一直存在。雖然那時我單純在三合院的大稻埕奔跑,在神木級的芒果樹蔭下納涼,裹著小腳的阿媽的生活圈就是我的天地,秀才的三合院正是我一生的肚臍眼,這「臍」,往上繫連著「秀才」所含蘊的長遠的儒家文化,「三合院」所圍攏的閩南情義;這「眼」,逐漸擴展到縱貫整個彰化東境的八卦山脈,往西舒放的彰化平原,往南可以聽聞的濁水溪奔流;這「肚」量,我可以感知那是「心」向天地開放的無限量的能。
當我的心向天地開放,我的腳也邁向泥土、邁向遠方,邁向文化認知、文學實踐的路。
這一天,我重閱自己的文學生平,特別注意到一九七○這一年,這一年的二月記錄著「寫作散文〈流水印象〉,《這一代》月刊連載。初識蘇紹連。」簡單的三句話,其實是相連的。一九七○我還在金門當兵(少尉新聞官),我投稿了準備五月出版的《這一代》月刊一篇散文〈流水印象〉,不曾謀面的主編陳恆嘉、陌上桑回信說,可以採連載的方式,繼續寫下去,這是多大的鼓舞啊!後來我的散文、新詩,很多以「組詩」的方式創作,彷彿可以無盡的串聯、衍生如無止盡的想像,這是《這一代》主編的暗示所發酵的效果嗎?也是在《這一代》月刊的聯繫信上,主編說,為蘇紹連的〈火壁之舞〉寫一篇評介吧!我是這樣深入認識蘇紹連的,那時,不識紹連其人,認識的是他先後剛發表的四首詩。
一首〈火壁之舞〉,我寫了四千字的評述,精細的字質研究,理性的分析,結構的拆離與組合,古典的呼應與衝擊,似乎也奠下了自己寫作新詩評論的模式,接下來的三個月,依著這個模式,一口氣我撰述了三萬字論文,在金門的石頭裡,評析洛夫一首五十多行的〈無岸之河〉,限於篇幅,後來分成初論、再論、三論,分由三本文藝月刊發表。一九七○這一年,我的散文寫作,展現了語錄式的小品綴連,也習慣於長篇的文化思考,而中道的、抒情的生活實錄則一直持續著,那是所有正規散文家寫作的基本模式。
一九七○的下半年,我進入國文研究所,研究文學理論的結晶──詩話,特別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這一系,另方面也一起參與了青年詩社的策劃與組織,這異於前行代的詩社,要能同時兼顧文化的傳承與現實的關注。
不可思議,距今五十年的一九七○,扼要而簡潔,周全且完備,預習了這五十年來我的文學生命。
把我當散文寫作者的朋友,會把我歸入「鄉土派」散文家,因為我盡在彰化的鄉野馳想,登上八卦山脈最高的橫山遠望,彷彿隨時在訪覓「鄉與向的樞機」的一個偏鄉小秀才。其實我也寫凡常的散文,總在「物與悟的氣息」裡,循著小小的線索,尋得生命的小小出口;至於「人與仁的投契」,卻顯露出我的孤僻,投契者盡是另一片孤帆、另一隻孤鷹、另一頭孤岩,濁濁塵世裡獨白、獨醒的人。
好在這一生信仰老子的水,信仰流動,風和雲,從人性與水性的互動中調整水與誰的距離,那是片段的覺察與省思,剎那的電光石火,由此引申到「詩與思的牽繫」,是不是也有許多人生的彷彿、隱喻?要你在詩與思的牽繫,天與人的感應,心靈低眉那一刻,神祕地微微一笑!
回首這五十年的文學旅程,一開始只是為了寫「彰化」,寫到今天,發現我們都是在寫彰化──「彰明大化」那個大工程。值得我們日日審視、日日熟悉、日日親暱的那個「大化」,我們繼續趕路,繼續「彰明」她吧!
蕭蕭
二○二○年 秋分之後.寒露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