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的刀如水,如水的刀最致命
──某君的新筆記小說
天下沒有比對決的劍更沉重的東西,
某君最恐懼的是,
如今和他對峙的是:時光的劍!
真情推薦
回憶裡的黑夜憂傷具有陽光療癒的功能……
記得,燈關掉,在黑夜裡,感受臉頰上溫暖的淚濕。
──謝志偉(台灣駐德代表) 專文推薦
作者
吳錦發
1954年生,高雄美濃人,中興大學社會系畢業。曾任文建會副主委、屏東縣文化處長,現為快樂聯播網主持人。小說、散文著作十多部,詩集三部,政治文化評論集十部。曾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中篇小說獎、吳濁流文學獎。〈秋菊〉、〈春秋茶室〉(青春無悔)曾改拍為電影、電視劇。作品有英、德、日、韓語等翻譯。著有《在轉角 為愛朗讀》、《人間三步》(玉山社出版)、《春秋茶室》、《台灣無用人》、《生態禪》、《妻的容顏》、《一隻鳥的故事》等書。
目錄
推薦序 失蹤了的孩子與黑夜裡的曼波 謝志偉
自序 隨意劍與短刀術
第一節 浮世
第二節 死人劍,活人劍
第三節 沿山物語
第四節 莽原
第五節 黑夜曼波
序/導讀
推薦序
失蹤了的孩子與黑夜裡的曼波
──台灣駐德代表 謝志偉
回憶、記憶,英文的memory,remember,字根「mer-」原始都帶有「憂傷、哀愁」之意。我試和它玩耍一下,將「mer-」連結台語的「夜晚/昧/寐」連結起來,似乎進入往昔都彷如進入一個深邃的黑洞。後設的光明(跌跌撞撞後的體會)照進這個黑洞,我們自然會多一些全觀,多一些體諒,自然也免不了多一些憂傷,這就是尼采所說的「一次不算數」,只是誰有此福氣能一切重來再一次?
錦發體會到這一點,因此在「劍道」、「親情」、「田野」、「原民」、「日治」、「社會及國家」等主題裡,從生活實踐上,從文學創作裡,不安份地盡了他的本份。
回憶裡的黑夜憂傷具有陽光療癒的功能。因此,五十二篇,每一篇請都好好細讀。準備好「寶島曼波」,你的雙腳和靈魂都會跟著不安份起來。記得,燈關掉,在黑夜裡,感受臉頰上溫暖的淚濕。
作者序
隨意劍與短刀術
五十四歲那年,偶然機會下,向從日本回來的宮本武藏「二天一流」第十一代嫡傳弟子陳信寰老師學了劍。
學劍是我很年輕的時代就想做的事,但卻始終沒有機緣。
二○○八年,我結束了台北的工作回到高雄,在偶然機會下,認識了劍術大師陳信寰老師。便投在他門下一圓年輕時代的夢想。
對劍道來說,五十四歲才開始學習是太慢了些,一來體力已大不如年輕時旺盛,身體骨骼也已日漸老化,更重要的是:很多肉體慣性的反應已定型,很難再糾正。
但是,就如三島由紀夫,我也在十二年劍道的學習中,得到很大的領會。
讀者諸君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替自己文學的創作寫序,要扯到似乎毫不相關的學劍這種事上?
那是因為:在我心中「文之道」與「武之道」其實是同一件事。
「武之道」在尋求能夠於「隨意心」之下,自然揮劍,忘掉初學時各種招式。劍的對峙取勝之道,在「讀心」,能直覺「讀敵人之心」也能讀懂「自己的心」。
我二十歲開始寫作,幾十年來探討寫作的奧秘。初學寫作時,喜愛炫耀自己的才氣和玩弄各種嶄新的文學形式。
但隨著年齡增長,體力漸衰,領悟人間的事,大部分都是「多言無益」,反而想用更簡略的語言,三言兩語將意思表達出來。
就像成熟的老劍客,揮劍好似樸質無華,其實功夫內蘊其中。
尤其近兩年來,我一方面失去了摯愛的母親,另一方面似乎對「信仰」有了一些想法。很多事,如同我逐漸凋落而日益稀少的白髮,語言也同步稀疏了。
在劍的修習中,如何學會「隨意劍」是不容易的事。尤其要學會施展危險又看似無奇的「短刀術」更為困難。
這本《黑夜曼波》是我寫過的小說中最薄的一本,也是最「不像小說的小說」。如同「短刀術」,有時你會覺得它更像「割草術」或「切菜刀法」。
無論如何,我把兩年多來,從生活中感悟的很多事,以自認為最簡單又最深沉的筆法記下了。也就是說全用「白描」手法去寫出內心幽微的世界。
要說它有點像「筆記小說」的筆法,用現代語言寫出了現代的故事那也可以。
因故,我姑且稱之為「新筆記小說」。
什麼「分類」或「稱呼」都無所謂了吧?我只是施展如劍法中的「短刀術」,一刺即退,轉身便走了。
是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