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哥本哈根三部曲1
 
作者: 托芙.迪特萊弗森 
書城編號: 24426386

原價: HK$110.00
現售: HK$104.5 節省: HK$5.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潮浪文化
出版日期: 2022/03
頁數: 192
ISBN: 9786269574803

商品簡介


讓人戰慄且讚歎的天賦——《紐約時報》 
大師級經典傑作——《衛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相,就如每個孩童都有自己的童年——
 
丹麥二十世紀最重要獨特的女性之聲,首部直譯中文版炙熱上市
國寶級國民作家成長文學經典.埋沒許久的北歐傳世鉅作
引爆銷售狂潮與爭議的自傳式小說
已授全球25國版權,颳起「托芙潮」旋風 

★2021時代雜誌非虛構類年度選書
★2021紐約時報非虛構類年度十大好書
★2021紐約時報書評關注好書
★2021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選書
★2021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華爾街日報★衛報★星期日泰晤士報★觀察家報★每日郵報★電訊報★金融時報★新政治家★出版人周刊★巴黎評論★洛杉磯時報★書單——國際媒體共同推薦
★全球最大書評網站Goodread著作累積逾兩萬則評分,讀者IG瘋傳狂推分享
★媒體譽為女性版《我的奮鬥》,丹麥版《那不勒斯四部曲》
★丹麥影視團隊改編拍攝中
 
「童年就像喉嚨裡呵出來的氣,在冷空氣裡冒成白煙,有時太小,有時太大。童年也永遠都不合身。只有在某一天,它如蛻去的死皮完全脫落,你才能鬆一口氣,平靜地聊起童年,一如聊著一個已經痊癒的疾病。大部分的大人說,他們有個快樂的童年,或許他們的確如此相信,我卻是不信的。我覺得,他們只是成功地把童年給忘了。」——托芙.迪特萊弗森
 

托芙.迪特萊弗森是丹麥的國寶級作家,《童年》《青春》《毒藥》被公認為經典代表作,分別詮釋一位女性的童年、青年、婚姻階段,可獨立亦可串連閱讀,譽為哥本哈根三部曲。自始至終,她都在努力處理身為作家的職業與同時做為女兒、妻子、母親和成癮者間的緊張關係。三部曲的主題圍繞在女性的經歷和生活,對複雜的女性友誼、家庭和成長世界的描繪動人而出色。

 

她也被視為自傳作家先驅,三部曲取材於她自己的經歷,讀來卻像是最引人入勝的小說。三部曲記錄了托芙從童年到成人生活的種種經歷,更重要的是,隨著角色的轉換,她如何拋開當時加諸於女性身上的枷鎖,捍衛思考和創作的權利,以寫作養活自己。這些書寫呈現出自我的追尋與實踐,也映照出女性在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及艱難。

 

★悲傷的黑色幽默,無法掙脫的童年

 

《童年》是哥本哈根三部曲的首部曲,以抒情和生動的力道,敘述一名鍾情寫作的女孩成長之路,筆法優美而詩意。 出身於哥本哈根的工人階級社區,托芙自幼即感到自己與週遭世界格格不入。她早熟的心思只能被偽裝在童稚的軀體裡,對閱讀及創作的渴望卻已在心中生根萌芽。她意識到自己的內心有一種無以名狀的渴望:有一天,她必須痛苦但不可避免地,離開童年時代的狹窄街道……

 

出於獨特的早熟及敏銳,托芙以詩人之眼窺探生命,記錄了成長經歷中幽微的曲折心徑,包括緊張的母女關係、矛盾的兄妹情感、鄰里間的神祕故事、同齡女孩間的友誼——字裡行間充滿嘲諷及銳利的黑色幽默,讀來讓人揪心卻也感同身受。文辭優美,意象生動,獨特細膩的文風貫穿全書。 

  

★寫作時,我絕不為他人著想

  

在本書裡,托芙將童年形容為「一具令人窒息的棺材」,以懺情式的筆觸回望自己的人生,爬梳生命經驗種種源起。以詩意抒情的風格道盡現實中的殘酷,日常生活在她絕美卻疏離的書寫中,呈現出藝術性的衝突。從性別、階級到婚姻,多層面向卻能一氣呵成,淋漓盡致。

 

托芙生前共有四段婚姻,出版了三部曲之後,眾人皆認為她終於走出人生低谷。但在終曲《毒藥》出版五年後,她就結束了自己的性命。儘管在生前的訪談中她始終自稱筆下小說皆為虛構,但隨著三部曲出版引爆的暢銷及話題,親友紛紛出面抗議,責備她「與生活太近」,她在書中卻自承「寫作時,我絕不為他人著想」。對於創作及實踐自我的熱情,點燃了她的靈魂與生命,一路支撐著她走向人生終點,也為她奠定了傳世作家的經典地位。

 

|精彩金句&段落摘錄|

 

|童年就如一座長而窄小的棺木,只靠自己是無法逃脫的。

 

|無論你如何轉身,你總會和童年撞個正著,因此而受傷,因為童年有著堅硬的稜角,只有在把你徹底撕得粉碎以後,童年才結束。

 

|有一種人,他們的童年由裡到外都如此顯眼,讓人一目瞭然;這種人就是──孩子們。而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待他們,因為沒有人會害怕一個孩子。他們既沒有武器也沒有面具,除非他們非常狡猾。而我就是這樣一個狡猾的孩子,我的面具就是愚蠢,我總是小心翼翼地不讓人將它撕開。我微微張開嘴巴,讓眼神放空,好像它們只會盯著空氣看。當我在心裡開始唱起歌來的時候,我異常小心,不讓我的面具有任何破綻。沒有一個大人會喜歡我在心底唱的歌,以及我在腦海裡用字句編成的花環。

  

本書特色

 

●文學價值:丹麥重要文學作品,全球首部直譯中文版在台問世。

●時代意義:作者為丹麥國寶級作家,作品反映時代及女性之聲,亦為作者代表作。

●經典特色:意象生動,文辭優美,詩意盎然。

●成長文學:從女性意識至自我的追尋與實踐,堪稱成長文學經典。內容極具啟發性。

●閱讀趣味:第一人稱的自傳式小說具有強烈的臨場感與即時感,既日常又充滿戲劇性。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按姓名筆劃排序)

 

石芳瑜(作家、《閱讀的島》總編輯)

林婉瑜(詩人)

袁瓊瓊(作家)

郝譽翔(作家)

崔舜華(作家)

許育華(作家)

陳又津(小說家)

陳玉慧(作家)

趙又萱.少女A(作家、編輯)

劉中薇(編劇、作家)

劉冠吟(華山品牌長、作家)

蔣亞妮(作家)

鍾文音(作家)

 

好評推薦

 

|真摯好評 

 

在我們幼小的時候,一切總是那麼巨大而不可捉摸……托芙是擁有至大而美妙的靈魂、以致於她的身軀與旁人、甚至她自己皆無法承載的那種存在。因為她所承受的苦楚與傷痛,教我們領略了生之甜蜜,以及,死之輕鴻。──崔舜華(作家)

 

無比赤裸的告白,毛骨悚然的氣氛躍然紙上。這是古怪的童年,也是令人心疼的書寫,更是充滿衝擊的閱讀體驗。——劉中薇(編劇、作家)

 

童年是我們一切的根底,能撐過童年的人都有著無盡的故事。來自丹麥的獨特聲音,如抒情與殘酷之詩,如晨曦與黯夜之嘆,讓我一路讀來,既目眩神迷又驚心動魄。──鍾文音(作家)

 

|年度選書

 

三部曲堪稱是迪特萊弗森華麗的回憶錄。以一種讓人驚嘆的清晰、幽默和坦率呈現,不僅照亮了世界的嚴酷現實,同時也點燃了我們私密生活裡那些難以言喻的衝動。——《紐約時報》非虛構類年度選書 

 

哥本哈根三部曲是一幅令人心碎的藝術家肖像。迪特萊弗森以精確而殘酷、極度自我意識的方式, 反思了她的生活。從希特勒上台期間、她動蕩的青年時期,到她發現心中對詩歌的熱情,再到後來多次破裂的婚姻。雖然這些故事是幾十年前的作品,但她筆下所捕捉到那些複雜的女性生命旅程,是永恆的。——《時代雜誌》非虛構類年度最佳圖書 

 

托芙創造了一個親密的世界。既悲慘又有趣,包含了吸引人的文字——即使翻譯成不同的語言,你也會想要大聲朗讀出來。——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選書 

 

|國際盛讚 

 

充滿渲染力與生猛勁道的懺情告白。大師級的傑作。——《衛報》

 

充滿讓人戰慄且讚歎的天賦,偉大的文學作品!令人激動的閱讀經驗,種種感動都告訴我們:這是大師級的經典之作。——《紐約時報》

 

為邊緣人的心靈所寫下的美麗敘事。——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

 

令人不安的耀眼光芒,大師之作。——VOX

 

浪漫,卻又令人毛骨悚然,最終是毀滅。托芙被她自己敏銳的智慧所標記、傷害。她勇敢向讀者展示了自己,促使我們反思自己的傲慢。——《紐約客》(The New Yorker)

 

語言優雅,自然、敏感、真實——充滿令人愉悅的精確震撼及觀察,而非我們通俗閱讀經驗裡所習慣的期待。這種體驗讓人暈眩,就像托芙進入了你的腦海重新布置所有的家具,而不一定是為了讓你感到舒適。本書的閱讀經驗正如情節緊湊的驚悚片,即便你想放下,卻已無法放手。——《紐約書評雜誌》(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哥本哈根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帶著特殊的傑作體悟,有助於填補一種特殊的空白。三部曲的到來就像是在老舊辦公室抽屜深處發現的東西,被隱藏在襪子、香包和已故戀人照片的祕密裡。——《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逐漸沉溺於成癮和瘋狂的過程非常出色。閱讀時的即時感與臨場感是哥本哈根三部曲與當代自傳小說的區別所在。她的寫作技術如此嫻熟,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能透過另一個人的思想體驗世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托芙的才華如此耀眼。就像艾莉絲.孟若,托芙是一位濃縮大師,短短幾頁便能捕捉婚姻生活整個故事。身為天生的作家,她憑著一股殺手本能,喜歡用引人入勝的章節開頭撲向我們。她持續訴說自身的被動與無能為力,但正是如此的特質讓本書充滿希望。即使寫作無法讓她擺脫自身命運,最終卻讓她超越了世界的期望,並以她自己的方式找到了真相。——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哥本哈根三部曲是絕對的傑作,尤其是最後的終曲。這套作品如我們預期一樣出色,也出人意料地強烈和優雅,清晰而生動。——《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

 

令人震驚之作……托芙的思緒隨著日記般的節奏自由流動,但在敘述中卻帶著獨特敏銳的觀察,告解似的書寫中散發鋒利的光芒……在她激烈冒險和特立獨行的人生中,這部大師之作堪稱是她的傳奇成就。——《出版人週刊》(星級評論)[Publishers Weekly (starred review)]

 

讀者將從三部曲中發現,托芙無情的自我審視是多麼令人欽佩而又令人震驚。——《書單》(Booklist)

 

有些作家的文筆恍若水龍頭中源源不斷的冰冷水流刺傷我們的手,有些作家的散文散發著溫暖的氣氛而令人愉快。丹麥作家托芙兩者兼具。她的文筆直截了當,簡單明快,卻催眠式的召喚出我們的閱讀渴望,在其藝術家生活和正常人間的故事裡拉扯。——《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沒有人像丹麥詩人托芙這樣,對童年有著如此令人難忘的描寫,或者同時運用如此多的希望和不祥的預感來描述寫作的衝動。——4 Columns

 

就像擁有百年歷史的玻璃藝術精品,托芙的文字優雅、透明,帶有輕微扭曲的華麗紋路卻仍散發未受影響的美麗,但這種無縫的表面,只不過掩蓋了現實中令人不安而生畏的聲響。——《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哥本哈根三部曲以真實的親身體驗和耀眼的第一人稱描繪出動人的故事。托芙將泥濘般不適且難以忍受的生活盡收眼底,且將其打磨成了尖銳的玻璃。——《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強烈而優雅。——《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托芙緊繃又直接的文風就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揭示了二十世紀哥本哈根藍領階層女性的生活和愛情樣貌。——《STYLIST》雜誌

 

編輯推薦


一氣呵成,淋漓盡致的迷人傑作——讓人驚艷難忘的《童年》
(文/潮浪文化總編輯楊雅惠)


哥本哈根三部曲是一套難能可貴的傑作。不僅是就編輯工作而言,甚至出於純粹的讀者角度來說,更是如此。

在編書的繁瑣日常裡,我一次又一次地被作家托芙.迪特萊弗森的字字句句深深撼動。她的文筆細緻優美,抒情而又疏離的意象貫穿全書。殘酷諷刺的現實生活在她筆下,顯露出一種深沉的悲傷,形成了她的獨特文風與魅力。又因為她也是詩人,在作品裡常見詩意盎然,生動鮮活的描述。

這套書當年在丹麥上市後引爆銷售狂潮,也掀起關於真實及虛構的爭議。自傳式小說寫作在北歐蔚為風潮,在文學表現的領域裡確實有特殊地位。托芙的作品皆有強烈的自傳色彩,親友因而出面抗議。但是她在書裡也都回答了:「寫作時,我絕不為他人著想」。

我常覺做這套書是在與作者的靈魂對話,因為她的文字是那樣坦率直接,這樣的魅力絲毫不因語言隔閡改變,力透紙背。隨著她的書寫,我也彷彿跟著進入了我的童年及青春期,對她的故事有強烈共感。她後來進入婚姻仍在寫作及家庭間徘徊,其中的糾葛更讓人揪心。托芙整個生命都為了創作在燃燒,甚至毀滅。這樣的創作天賦不知是幸或不幸。

托芙被視為女性主義的先鋒,因為她勇於追求寫作的夢想,卻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她想要婚姻,想要愛情,想要創作,想要家庭——什麼都想要的情況下,她最後親手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或許她留下的文字著作,是她給予世界最好的禮物,也是生命曾經存在的最好證明。

作者

托芙.迪特萊弗森(Tove Ditlevsen)

 

出生於一九一七年,丹麥知名詩人、作家,作品常見於丹麥音樂與電影,亦被選入丹麥小學教材中。出生於哥本哈根的工人階級家庭,童年經歷成為她作品的重心。十歲就開始寫作,二十出頭便出版首部詩集,一生著作近三十本,包括短篇及長篇小說、詩歌與回憶錄。女性身分、記憶、童年是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曾獲丹麥文壇最高榮耀金桂冠文學獎(De Gyldne Laurbær)。成年後,反覆與酒精、毒癮對抗,多次進出精神病院,這些經歷則成為她晚期作品的重心。一生經歷四段婚姻,於一九七六年服用過量安眠藥身亡。

 

她在去世前就已深受丹麥人喜愛,卻直到二〇一九年哥本哈根三部曲於國際間出版才引爆全球「托芙潮」(Tove fever),各家媒體大幅報導,更被文學評論家稱為「世界遺忘的珍寶」。由於作品皆帶著強烈的個人自傳色彩,也被視為自傳式小說的先驅。

 

譯者簡介

 

吳岫穎

 

馬來西亞華人,出生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州,在馬來西亞完成基礎教育及二專。一九九九年畢業於中國南京大學中文系。二〇〇一年隨丹麥籍先生移居丹麥。二〇〇九年畢業於哥本哈根Gladesaxe幼教學院。目前在哥本哈根的一家托育機構任職。曾在大馬華文報章撰寫專欄。著有《丹麥,生活旅行》,另有譯作《惡童》(Intet)。

 

目錄

|感動好評

|國際盛讚

|童年

|[譯後記]這些街道上的那些往事——吳岫穎

 

序/導讀

譯後記

 

《這些街道上的那些往事》

吳岫穎

 

轉眼在丹麥住了快二十一年。這二十年來一直都是住在哥本哈根的西關廂這個城區。西關廂音譯韋斯特布羅(Vesterbro),別名是因這一區域曾是哥本哈根西城門外的關廂而來(現今城門已拆毀)。二十年前,這一城區以紅燈區、移民區聞名,如今卻是充滿各式有特色的咖啡館、時裝店、綠色公園的城區。這二十年來,我每日穿越韋斯特布羅的大小街道,什麼時候該直走、什麼時候該拐彎,已經是雙腳的肌肉記憶,趕路的時候,這些大小街道,也僅僅是街道而已。

 

機緣巧合之下,得知有這樣一份翻譯的工作,編輯雅惠寄來試譯樣本時,我愣了一下,心想:哦,托芙.迪特萊弗森(Tove Ditlevse)啊,我當然是知道她的。住在韋斯特布羅二十年,很難不知道啊。兒子們的學校是以她命名的——儘管當年她就讀的小學早已拆除,然而在二〇〇八年,在托芙童年居住之地,兩所小學合併的時候,以她的名字為學校命名,好像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學校旁的托芙.迪特萊弗森廣場(Tove Ditlevsens Plads),廣場上的石凳牆上刻印著她的詩句。韋斯特布羅的居民,對於鄰里間曾經住過這樣一個名詩人,都相當引以為傲。然而儘管對她的名字相當熟悉,我卻不曾拜讀過她的任何一部作品。因此接下了這部作品的翻譯以後,有一種這彷彿是冥冥之中就安排好的一種感覺。

 

在她的鄰里居住了二十年,走在她童年的街道也走了二十年。翻譯的過程中,我有時間就會按照她自傳裡的描寫,把她童年的街道認真地走了一次又一次。忽然之間,這些走了二十年的大街小巷,就不僅僅只是大街小巷了——此刻我眼裡的這些風景,和當年年幼的她眼裡看到的,是同一幅街景嗎。

 

這是一個勵志的故事嗎?我卻覺得這是一個悲哀的人生。她的童年和青春期裡都沒有太多的愛。她的內心一直是如此地黑暗與空洞。立志要當詩人,千辛萬苦都要寫詩。她的愛情和婚姻也是建立在利害關係上的。一路上成長走來,這小女孩心裡是有多少的掙扎呢。這三部曲,寫的是人生的幾許掙扎、一段夢想、生活的壓迫、光明裡的黑暗與黑暗裡的光明。當我走在日常的街上,想起八、九十年前同樣的街道,一個小女孩在黑暗裡拚了命的尋找人生中的一絲光芒。這又是閱讀以外的另一番感受了。     

 

一九一七年出生的托芙.迪特萊弗森,在百年後的今天,不僅僅是丹麥人引以為傲的國民詩人,也開始在國際上受到矚目。可惜的是,就如每一個偉大的人物一般,在他們有生之年,總是覺得自己沒有被看到。托芙.迪特萊弗森終其一生都在尋求肯定,卻總是覺得自己在當時的文壇上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認可。四段婚姻都以離婚收場,最後在五十八歲那年自殺身亡,上千民眾出席了她的葬禮,送完她最後一程路。可惜這壯觀的場面,她自己卻看不到了。

 

閱讀托芙.迪特萊弗森的這人生三部曲,讓同樣身為女性的我——相隔了幾十年的人生——偶爾還是可以體會作為母親、自己、妻子等等各種人生角色裡的分裂和難為。托芙說,只有寫作的時候可以讓她有類似抵達天堂的感覺。時間走過,相隔了一百年左右的我們,在同一條街上,有著類似的掙扎——身為女人,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被各種身分制約,以致顧忌太多而輕易卻步。然而儘管人生路上磕磕絆絆,托芙到最後都沒有放棄夢想,希望她的故事可以提醒我們,在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裡,我們絕對可以理直氣壯地選擇自己想要走的路。


 

 

托芙.迪特萊弗森 作者作品表

青春:哥本哈根三部曲2(隨書附贈絕美詩意書籤)

童年:哥本哈根三部曲1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