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敘述了魯迅與許廣平愛情如何發展、如何成熟的過程,介紹了廈門時期的魯迅與學生、名教授的往來,評述了魯迅廈門時期的演講、著述、編輯工作等情況。
在書中,展現了魯迅熾熱的情感、纏綿的愛戀、無助的孤寂、憂人的愁煩,以及虛浮的幻想、瑣屑的計劃……在廈門的135天,是魯迅具有標志意義的特殊人生經歷,在世人面前還原了一個有真情實感的魯迅。
作者
房向東
曾任多屆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先後供職於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等單位編審;除七本魯迅研究專著外,另出版有散文隨筆集《釣雪集》《懷念狗》《醉眼看人》,以及短篇小說集《儒林內史》等。
目錄
自 序 ....2
第一章 魯迅命運的歷史遠景....16
一、 「破落戶」.....17
1.老台門....17
2.新台門....19
3.百草園....22
4.「吃魯迅」......23
5.科場舞弊案......24
6.從小康進入困頓.....26
二、 長子•孝子.....27
1.母親與長子苦撐風雨飄搖的家..... 27
2.委屈自己.....30
3.通俗小說與點心.....32
4.情牽京滬.....34
5.濕棉襖....35
三、 「母親的禮物」...38
1.「娶了日本太太」...39
2.奉命完婚.....39
3.「沒有愛」和「無所可愛」....40
4.沉湎於拓片殘書.....41
5.朱安也曾努力....42
6.磚塔胡同的兩個箱子....44
7.蝸牛落地.....45
8.服侍娘娘.....46
9.哀悼陌生的丈夫.....47
10.「魯迅遺物」要葬在大先生墓旁...48
四、 北京時期的愛情...49
1.「女師大風潮」與「三•一八慘案」..49
2.「害馬」來信,「嫩弟」響應.....56
3.「你戰勝了」....62
五、擺脫黑暗,奔向希望.....66
1.革命的旁邊......66
2.北京的壓迫......67
3.周作人帶來的「黑暗」.....76
4.母親的「黑暗」.....77
5.朱安的「黑暗」.....78
6.經濟上的考量....79
7.有潔癖的真愛追求者....80
8.從尿尿問題看同居...81
9.南下,南下,奔向希望.....82
第二章 還是打雜:「泱泱」與「鼓浪」...85
一、 初到廈門....86
1.「背山面海,風景絕佳」...86
2.鄭成功遺跡......89
二、 魯迅講課,「粉絲」多多...90
三、 「泱泱」與「鼓浪」.....93
1.從不吝惜自己的心血....93
2.關於《波艇》....96
3.關於《鼓浪》....104
4.生發開去:關於魯迅與青年.... 105
第三章 廈門四講......111
1.「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及其他..113
2.「聰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屬於傻子」...128
3.「你們窮的是金錢,而不是聰明與智慧」....134
4.「革命可以在後方,但不要忘記了前線」....140
5.其他兩場演講....145
第四章 廈門時期的《兩地書》講述..148
1.「平凡」的愛情.....149
2.在眾友人面前辭別...152
3.「路線圖」......154
4.像熱帶植物一樣瘋長的思念....155
5.飲食與過節......157
6.穿衣、剃頭及其他...162
7.「邪視」.....165
8.跳鐵絲欄•與豬決鬥....167
9.小解問題.....170
10.「打手心」......171
11.「玩玩的時候多」... 172
12.怎樣「辦公」....173
13.背心與幸福......174
14.「直是放恣了起來」....176
15.「牢騷已發完,舒服多了」....177
16.也不能省略的「重大話題」....194
第五章 廈門時期的文章講述....197
1.京滬路上的見聞與雜感——《上海通信》..198
2.「樂園」與失「樂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201
3.自然美、人文景觀與中國人的德行——《廈門通信》.206
4.「S城人的臉」與尋找「別一類人們」——《父親的病》與《瑣記》..211
5.無處逃脫與心靈慰藉——《藤野先生》....225
6.終生的反抗者——《〈華蓋集續編〉小引》...235
7.在躊躇中築墳,在自剖時埋葬——《墳》的前言後語.238
8.無從發牢騷的牢騷——《廈門通信》(二)...247
9.論今宜鑑古——《〈爭自由的風波〉小引》...251
10.時代與人的命運——《范愛農》....254
11.因憤恨而決絕——《所謂「思想界先驅者」魯迅啟事》..259
12.阿Q的「人格」等問題——《〈阿Q正傳〉的成因》.270
13.對「滑稽輕薄的論調」的答辯——《關於〈三藏取經記〉等》..278
14.不是英雄時代的英雄——《奔月》..281
15.把學生「騙來」等等無聊事——廈門通信(三).. 290
16.一千個哈姆雷特——《〈絳洞花主〉小引》...296
17.離開廈門時的雜感——《海上通信》...299
第六章 別了,孤島...306
1.離開廈門,不是為了「革命」.....307
2. 不滿學校當局....307
3.不滿拜金氛圍和某些人的無聊、無恥..310
4.「《現代評論》色彩,將瀰漫廈大」..320
5.為愛而來,為愛而往....324
第七章 十年攜手 以沫相濡...331
1.「大夜彌天,璧月澄照」...332
2.沒有名份,但有愛…….....332
3.得力的助手......337
4.「今晚的月亮真好」....338
5.魯迅的病與死....339
6.活在魯迅的世界.....343
第八章 孤島上的不死之魂....348
附錄魯迅廈門日誌...361
魯迅赴廣州:為了愛,還是為了「一點野心」?....485
後 記 ....502
序/導讀
自序
有的人,活了數十年,也沒有多少日子有特別的意義;有的人,活得很短很短,在歷史上,在別人的心中,卻刻得很深很深。一樣的,就某個具體的人而言,一生中有的歲月雖長,卻相對平淡,比如,魯迅住在紹興會館時期;有的階段雖短,卻特別精彩,甚至有了標誌性的意義。魯迅在廈門一百三十五天,應該說是魯迅一生中很短暫的一個時期,也沒有大起大落那樣的精彩,然而,在我看來,卻是有著相當的標誌性的意義。
魯迅到廈門,是「女師大風潮」的必然結果,是與許廣平相識相愛的必然結果。「女師大風潮」之前,魯迅基本上是一個安分的政府官員,一個相對純粹的具有思想家氣質的作家,一個為貼補家用而去兼職的教師……此後,魯迅開始了戰士的歷程。廈門只是一個過渡,廣州也只是這種過渡的繼續。魯迅的後半生,從「京派」變成了「海派」,魯迅的上海十年,是戰鬥的十年,戰鬥的主要工具,就是他的雜文。
北京時期的魯迅,在教育部工作,雖然有欠薪現象發生,但總體生活是穩定的。寫作就是寫作,沒有什麼太過功利的目的。魯迅為《新青年》等寫稿,是沒有稿費的。到了上海以後,他成了「職業寫手」,雖然蔡元培為他謀了一個「研究員」的閒差,但他主要是靠稿費養家。雜文除了最具戰鬥性以外,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因為它的時間性要求,所以它是能以最快的速度面世並對作者產生具體的效益的。北京時期,魯迅只顧一個家,魯迅的後半生,卻要兼顧京滬兩個家……
我要說明的是,京滬兩地,可以區分做為作家(不只是生理上的人)的魯迅的前半生和後半生。如果說,這是生命的兩環的話,連結著兩環的,則是廈門和廣州——廣州時期的魯迅,不是本書要描述的。
我要說的是,魯迅在廈門雖然只待了一百三十五天,但這卻是有特殊意義的一百三十五天。
為了便於讀者的閱讀,我要描述一番本書思路「流變」的脈絡。魯迅南下廈門,主要是為了許廣平,為了他們的愛情。而許廣平之前,大家都知道,魯迅家中有原配夫人朱安(朱安之前,有人介紹表妹琴姑,雖然魯迅與表妹也可說「兩情相悅」,但被魯迅的保姆長媽媽「拆散」,說他們是「犯沖的」。這些,此書略去不表)。魯迅與朱安沒有感情,而且,與他的精神世界一樣,魯迅在愛情上是有潔癖的,許許多多的人沒有愛情,不要講普通老百姓,就是大學者也能苟且或是湊合,比如胡適和江冬秀,然而魯迅不,他一生就沒有和朱安「圓房」,頭一天晚上,他在枯坐中迎來天明,據說,早晨臉上還留下淚痕。接著,他住到母親的房間,很快就回到日本去了。魯迅在廈門,離不開許廣平這一話題,要講清魯迅的愛情,就迴避不了魯迅的婚姻,迴避不了朱安。那麼,魯迅為什麼會或者說不得不接受了「母親的禮物」朱安呢?巴金筆下的人物,衝出了「家」,魯迅已經在日本了,完全有可能「反抗」到底的,如果沒有家庭的變故,如果不是長子,如果魯迅對母親沒有那麼孝順,就是說,要不是「因襲著歷史的重擔」,魯迅沒有必要做自我的犧牲。如果沒有朱安而在北京有了許廣平,那大約就沒有南下之說了。出於這樣的考量,有了一章「前言」,專門介紹「魯迅命運的歷史遠景」,這可以讓讀者感受到魯迅只能這樣而不能那樣,從而,讓我們更接近這顆偉大的心靈,去聆聽魯迅的心跳。
魯迅與許廣平的愛情是破土於北京的,如果沒有他們相識,相愛,共同戰鬥的簡單介紹,那麼,廈門時期的愛情就難以把握。他們相約分頭工作兩年,結果只待了一百三十五天,也就不好理解了,所以,有了「北京時期的愛情」這一節。
應該說,前面這兩章,都是鋪墊,探究,是為後面的廈門生活、工作的展示提供脈絡發展的根據。
我理解,魯迅在廈門,這幾個方面是不能被忽略的:
一是魯迅與學生的關係,這主要體現在支持學生辦《鼓浪》和《波艇》。魯迅有個基本的觀念,小的要比老的好,年輕的要比年邁的有更多的活力。中國的希望在青年。他對青年的要求,總是盡量予以滿足。面對中國這樣的死樣社會,他懇切地希望青年「遇見深林,可以闢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問什麼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麼烏煙瘴氣的鳥導師」!他「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然而,青年又怎能一概而論呢?有的青年,雖做事,卻小有毛病的,比如孫伏園;有的青年,也做事,卻大有毛病的,比如高長虹……就是在本書中,讀者也可以看到,魯迅也經常被青年利用,被青年傷害,魯迅在私下通信中,也感嘆為青年耗費了許多寶貴的生命。從魯迅的文字看,他的支援青年,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青年的鼓勵,因為他們的文章,特別是廈門青年的文章,還真的只配給予一點鼓勵,僅此而已。
二是魯迅在廈門的幾場演講。魯迅在廈門的演講,是魯迅一貫思想的宣示,然而,客觀上,對封閉的甚至也可說死氣沉沉的孤島而言,魯迅的言論具有「搗亂」的性質,就是說煽動,也不為過。魯迅在廈門引起軒然大波的,也與這幾場演講有關。所以,我對這幾場演講做了較為詳盡的介紹。
三是廈門時期的愛情。《兩地書》的最重要部分,是廈門時期的通信。在北京時,魯迅和許廣平也通過不少信,那時,他們的愛情方才開始,又同處一城,上課時還能見上面。廈門時期,他們已經確定了關係,又是第一次的分別,感情已不是那麼婉轉,而更多的是熱烈。魯迅在許廣平面前,談到文章時,有點像長者,像許廣平的老師;談日常生活時,則像一個自理能力很差的小弟弟;談到思念時,雖然特別含蓄,還真流露出了他們感情的深度,比如,魯迅甚至談到了他在廈門如何尿尿問題,感情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是不會有這樣的話題的;還有,魯迅在許廣平面前,有時像一個孩子,他對班上的女生目不斜視的自我表白,他的與豬作戰等,都有孩子一樣的頑皮……一個偉大人物,必定有率真、孩子氣的一面。因為許廣平,魯迅最人性化的一面展現到了讀者面前。我深深地感到,在經歷了兄弟反目的沉重打擊之後,是許廣平把魯迅從深刻的絕望當中拽了出來,一株枯乾的樹,有了愛情的滋潤,又綻出了嫩芽兒。魯迅在廈門時生活是無聊的,但因為心在遠方,又是歡愉的,愈是念著遠方,愈是憧憬著歡愉,就愈感到廈門的無聊。所以,不要說兩年,一百三十五天就已經太長、太長!
四是魯迅在廈門時期的寫作。雖然魯迅當了教授,但他首先是一個作家,一個有激情的有堅守的戰鬥的作家。較之於北京,廈門的生活是平靜的,魯迅在海邊散步,平靜的狀態,最容易讓人回想往事,因而,他把始於北京的「舊事重提」繼續下去,為我們留下了逝去的記憶,留下了生命的軌跡和珍貴的史料,那就是《朝花夕拾》的大多內容。此外,還有許多諸如《〈阿Q正傳〉的成因》等堪稱重要的文章。因為文章不多,我對魯迅廈門時期的文章一一講述,應該說真是我的「心得體會」了,講得時尚一些,就是我的「心解」。當然,也有幾篇魯迅自擬的書刊廣告等,就略去不說了。
五是關於魯迅與許廣平結合後最後十年的生活狀況。這一章,應該說與「魯迅在廈門」這一命題有比較大的外在距離,但我認為,卻有著內在的聯繫,魯迅和許廣平的愛情成熟於廈門,他們結合以後的境況怎樣呢?這應該是本書讀者有興趣瞭解的,為了相對的完整性,我對他們最後十年的有愛的婚姻做了簡略的介紹。
六是魯迅離開廈門後,廈門對魯迅的紀念。魯迅對廈門並沒有太多的好感,就像他對故鄉紹興並沒有太多的好感一樣。但是,後來的人們管不了這許多,紹興是魯迅的故鄉,這不會因為魯迅的沒有好感而改變。魯迅到過廈門,這就是最大的事實。魯迅在廈門的時間雖短,但對廈門的意義是重大的。所以,魯迅去世後,廈門多次緬懷魯迅、紀念魯迅,廈門大學因為魯迅的到來,其學術品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因為魯迅而蜚聲遐邇,就像現在有了易中天,廈大的熱鬧程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最後要講一下日誌。好在魯迅在廈門的時間很短,我參考了多本《魯迅年譜》,結合當日的魯迅日記及書信等,編寫了魯迅在廈門期間的「日誌」,讓讀者能清楚魯迅每一天都做了些什麼。當然,這個「日誌」中,有了不少我的感悟,夾敘夾議,應該說是頗有「個人色彩」的,我在編寫的過程中,彷彿在做一件有滋有味的事,不知讀者讀後,是不是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滋味?
魯迅在廈門時期,做了一些編輯工作,這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編輯自己的舊文章,主要是《墳》和《華蓋集續編》等;一是遙控北京的《莽原》等。他的往來書信,有很多這方面的紀錄。因為這方面專業性、技術性太強,做為出版人,我正計畫寫一部《魯迅與出版》,到那時,自然會把魯迅廈門時期所做的這方面的工作一併考慮進去,並進行一定的思辨,就略去不寫了。再有,關於魯迅的教學,我的印象是,在所有回憶魯迅在廈門的文章中,牽涉他演講的多,牽涉他上課的少,甚至可以這麼說,魯迅在廈門上的中國小說史等課,遠不如魯迅的演講在其生命史上留下更深的足跡。上小說史的學生,也就二十來個,加上旁聽的,人數也有限。小說史,也畢竟專業性太強。所以,與魯迅的演講對比,相對的「冷」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也只是做了簡單的介紹。
以上,我把全書的脈絡展現在讀者面前了,這彷彿是一張「導遊圖」?帶了這「導遊圖」,請讀者到這「展覽館」,參觀魯迅這一百三十五天的生命歷程,看看「孤島過客」這一時間段的日日夜夜,他做些什麼?想些什麼?
作 者
二〇〇八年六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