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黃作炎在地中海沿岸、中東、東歐遊走。曾走過:伊朗、土耳其、希臘、東歐(維也納、布拉格)、波羅的海(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北歐(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北非摩洛哥、肯亞,蒙古國、俄羅斯、西伯利亞鐵道等地。
將旅行中所見所聞,導入上世紀80年代高中開始看電影,將異國電影情節和場景,以電影加上旅行的手法,陸續寫成《跟著電影去旅行》、《我的美國國家公園之旅》、《美國心電影夢》、《我的中東電影旅行》、《摩洛哥古城沙漠聖羅蘭》、《走讀俄羅斯》、《光影北歐》等書。
書寫多本異國人文的書之後,他想自己也曾在臺灣各地遊走,身為臺灣人,何不書寫一本與自己生長地方有關的人文旅行的書。「眷村」議題是他所關注的,可能與生長背景有關,從小在他家出沒的長輩,好多是住在眷村,也曾到叔叔、伯伯家住過幾天。
2021年5月中,他來到高雄,在左營「再見捌捌陸─台灣眷村文化園區」發現《創世紀詩刊》相關的史料,在詩詞中找到一種歸屬感,也驚覺高雄與幾年的印象有些差距,開始做田野調查,蒐集資料,於是有了《書寫高雄 陸海空/綠白藍時空旅行》的架構。
人生就像是一趟奇妙的旅程,似幻似真,你我都是匆匆的過客,匆匆的來、匆匆的去,眼看身邊的人飛黃騰達,看他們意氣風發,卻見另一批人負債累累、窮困潦倒。就如大文學家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們都在不同的人生客棧,停歇、離開。踏盡紅塵天涯、短暫旅居之後,又得離開,走了又停、停了又走,無論送行是在日正當中,還是淡月微雲之時,短暫與當地人接觸,終須一別,不要為過往傷懷,何妨豁達看待離別、生死之事。
人生沒有回頭路,留戀、不捨,只是徒增自己的煩惱,瀟灑地往人生的下一站前行!
早年在眷村聚集來自大江南北的軍人,他們每個人都有故事,屬於國共戰爭的故事,因為內戰使他們不得不離開家鄉,逃離戰火,來到臺灣,又再臺灣建立一個新的家庭,在眷村裡,總在用餐時間,聞到五湖四海的家鄉味,這是一種鄉愁,也是住過眷村的一種美好回憶。
早年的高雄,除了是臺灣重工業的發展,也是臺灣捍衛國家生存發展的三軍培訓搖籃,高雄是臺灣唯一擁有陸、海、空三軍基地與軍校的城市,也是全國保存面積最大、涵蓋最廣的眷村,這三處分別位於高雄的鳳山、左營、岡山。
高雄鳳山陸軍官校、陸軍步兵學校、中正預校,左營海軍官校、海軍陸戰隊學校、海軍技術學校,岡山空軍官校、空軍航空技術學校,形成陸、海、空鐵三角的三軍重鎮。
眷村故事是大時代的故事,是中華民國近代史重要的一頁,也是臺灣史不可分割的部分。隨著時代演進與發展,臺灣眷村面臨著凋零與瓦解的命運,但它曾經孕育過不少人才,成為臺灣軟實力的亮點。
黃作炎來到升格後的到高雄市,走到鳳山、左營、岡山、走進歷經眷改後、還同時保有陸、海、空三個軍種,或多或少來自於神秘軍事管制區域的好奇。包含眷村、軍校和基地的城市,鳳山有陸軍的黃埔新村、左營有海軍的明德和建業新村、岡山留下空軍的醒村和樂群村,欣賞特有的住居記憶與人文故事。
他聽到風聲,微微地吹、微微地吹進我耳朵,閉上眼睛,感受到是綠色、是白色、是藍色,陸、海、空軍的生命故事。他的探索、追尋,如此的真實而美好,於是趕緊提筆寫下一篇又一篇,訂為《書寫高雄 陸海空/綠白藍時空旅行》!
作者
黃作炎 Dennis Huang
文字影像工作者,德州大傳研究所畢業
人生是一場旅行,也是一部電影。
我不在戲院,就在人生路上,行旅。
喜歡離家出走去旅行,但是,總記得回家沉澱寫稿。
旅行是一堂人生課程,在旅行中,可以發覺未見的新事物。
國際專業領隊及大學兼任講師。
帶過地中海沿岸等團,伊朗、土耳其、希臘、東歐(維也納、布拉格)、波羅的海(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北歐(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北非摩洛哥、肯亞,蒙古國、俄羅斯等國。
曾任「絕色影展」策畫、台影劇情片《真情狂愛》副導,企劃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海燕》、民視紀錄片《蔣經國與蔣方良》、《尹清楓》等片。在中時、破報、立報、教會公報等刊物擔任專欄作家。亦為《行遍天下》、《TOGO旅遊雜誌》寫手。
著有:《跟著電影去旅行》、《我的美國國家公園之旅》、《美國心電影夢》、《我的中東電影旅行》、《摩洛哥古城沙漠聖羅蘭》、《走讀俄羅斯》、《光影北歐》等書。
目錄
推薦序眷村、部落、公寓、大樓──台灣生活發展史
作者序:由旅人電影旅行的角度走讀高雄
光影高雄:跟著光影去旅行
綠色:鳳山晨陽
留給未來去傳說──鳳山區黃埔新村
你看過電影《黃埔軍魂》嗎?
古蹟中的秘境鳳山區──「前海軍明德訓練班」
工協市場──「鳳山共同市場」
浪漫地人約黃昏後黃埔夜燈祭
意外發現文情並茂的新詩《給黃埔新村的情書》
走越多越發現許多新奇的事物
白色:左營浮光
白色左營
將軍村內將軍已經不在
眷村時代館
眷村.潮
眷村俱樂部
眷村共生基地
《創世紀》創出自己的世紀
左營海軍眷村人才濟濟
懷舊眷村滋味從貼補家計開始
藍色:夢憶岡山
在時代洪流中,逆流而行
夢醒時分歡樂居──岡山區醒村
花草纏繞烏衣巷──岡山樂群村
欣欣舊市場,見證眷村口味
岡山傳統醬菜專賣老店
作家筆下的眷村情懷
《創世紀》開創瘂弦、洛夫與張默的世紀
鄉關何處?蘇偉貞
《自己的天空》袁瓊瓊
君自他鄉來張啟疆
當今高雄眷村樣貌
是工作室也是家駐村達人分享心情
SOHO工房
靜織坊工作室
眷戀黑膠堂
可可米果
眷村文史工作者顧超光
宛如都會裡的桃花源
來去眷村longstay
老媽寶眷村民宿
眷村戀影民宿
留小燈藝術眷村
軍旅舍
眷待期休憩所
思念人之屋
底加睏眷村民宿
窩囊WARMHOUSE
回憶裡的老歌曲
結語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序/導讀
序
眷村、部落、公寓、大樓—台灣生活發展史
林蘋(新銳詩人、散文家、城市觀察家)
眷村,在我的生命之中,有那麼一些印象。
話說在我讀國中的時候,算是一個滿單純的青少年,卻誤打誤撞地巧遇一位太妹。這位太妹在學校裡,是一位呼風喚雨的大姐頭。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菸抽太多,導致聲帶受損,她說起話來聲音沙啞。她常和校內外的三教九流之士混在一塊,因此常常進出訓導處。
有一次,在校內籃球比賽時,這位太妹就在我旁邊,自顧自地拿起一根紙菸來抽,然後就叫我的名字:「林蘋,你要不要抽抽看?」我不知道她為什麼知道我的名字。我看她一眼,也沒有回應,然後我默默地就離開她的視線。
這就是我國中時期與眷村唯一緣分吧!
我們林家祖先從福建來台,至今也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從小在台北出生、長大的我,成年之後才離開台北。我的阿公、阿嬤都是台中人,父親台中一中畢業之後,就北上就讀台師大國文系,他在台北遇見同為台中的女子,他們相識、相戀,在台北工作、而後就定居在台北。
小時候我住在台北信義區松山家商、廣慈博愛院附近。據我所知,廣慈博愛院裡住的是信奉先總統老蔣和小蔣的老兵,也算是有眷村成分。以前路經廣慈博愛院時,總看到院內外都是老弱殘兵。那時我年紀還小,既不知道這些老兵經歷過哪些人生苦痛,經歷過多少人生風霜與血淚。我也是從作炎老師的書中,真正了解所謂的眷村。
回想起陪伴我成年的那間公寓,曾經寫過一篇名為《斑駁》之章紀念,文章如下:
回到一個紅磚的空間,四層的公寓,有著滿滿的回憶。時間斑駁的移動著,脫落的歲月,青春在訴說著過去的年華。台北的角落,南港區,在地圖上是丘陵凸起的地方,是台北市內的郊區。它的重要幹道,就是忠孝東路和研究院路,還有一個不起眼的福德街。但福德街卻直達信義路,也直達台北的黃金地帶。但是你所看到的低平矮房子,也會只讓你看到普通的房價。離所謂天龍的中心,距離只要十分鐘,但心的距離,非常的遠。
耳朵上聽著陳奕迅〈心的距離〉,站在匆忙的忠孝東路街頭上,更會覺得淒涼無比。但是,聽這種莫名的悲歌,更能深刻體認到社會的重要。因為它的冷漠,「教育」著我們應該成長,更應該茁壯。都市人的冷漠,竟也成為我學習的一種方式。在約莫二十年前,那時候民主剛萌芽,忠孝東路和松山路的十字路口有天橋,到了選舉時,竟是「旗海飄揚」。也給我最震撼的「民主教育」,那時心想:自由真是百花齊放、萬花爭妍,到後來,那些參選人的名字,多數早就已經被選民遺忘。
選民長久,參選一時,這是永恆不變的價值。鎂光燈前的美好,並非每個人都想要,但青春永遠是人生的鎂光燈。不是嗎?當畢業以後,駐足書店時,都會想起以前求學時的場景。那時候真的比現在「愛書」嗎?現在愛書了,但時間也不夠用了,不勝唏噓。只能仰天長嘆。想起當年的「小幸運」,暗戀的回憶,看著木棉花的果實撒了雨天的滿地,是一種淒離的美感。從小就對這樣的美感有興趣,但同學們嬉笑怒罵,可不敢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
腦海裡面有些深刻回憶,有些記憶早已褪色。高中時的小幸運,最近才從臉書上面聯繫到,但對她的印象只是高中時,其他一概不熟。看到她摩登和現代的照片,總感覺到心的距離,當然更沒有辦法聊到在乎的政治話題。青澀的眼睛只能悄悄地在網路上瀏覽著她,但卻始終相信高中還沒走遠,時間已經斑駁。
台灣許多眷村的房舍,早就已經斑駁不堪、白蟻蝕柱。好在現今執政當局越來越重視眷村建築的保留、眷村文化的再造。讓台灣眷村重回風華,其中又以大力修葺的鳳山眷村為重點保護。
「眷村」的居民,通常是一群具有相同價值觀和信仰的人住在同一個場域。榮民居住在眷村,同樣信奉先總統老蔣或是小蔣,這一點就和「原住民」的「部落」很像。住民「部落」通常也是有相同價值觀和信仰的原住民居住在一起,膜拜同個族群的「祖靈」,舉行同樣的「祭典」。原住民的祭典,其實就很像先總統老蔣去世後,在固定的節日時,都會祭拜老蔣,這和祭拜祖靈,是一樣的道理。
這樣說起來,眷村與部落的價值觀組成,還真的有那麼點類似。
公寓大多是四、五層樓,那大樓可能就是十層以上了。大樓的人口居住密度一下子比公寓增加這麼多,因此人際關係也就比公寓住戶更為淡薄。但現代人大多喜歡住大樓,因為可以和鄰居老死不相往來,各過各的最開心。公寓或許整棟的人都還互相認識,但說真的也沒熟到哪裡去,但公寓住戶至少比大樓住戶互相了解許多。
「眷村」與「部落」內的居民,鄰居與鄰居之間的關係緊密連結,不分你我。這與摩登社會大相逕庭的鄰坊關係,造就台灣的多元之美。眷村、部落、公寓、大樓,構成獨樹一格的台灣生活發展史。
我曾經住過近20年的公寓,大樓則住過近10年。讀作炎前輩的這本書,了解眷村文化的重新創生,也讓我聯想到「眷村」與原住民的「部落」的雷同之處。希望讓同住公寓和大樓的我們,經由此書,重新發現眷村的美好,也重新建構對眷村文化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