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獻不僅是承載中華文明的記憶,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貴遺產。《古籍文獻典藏與管理》一書,主要論述中國古代藏書發展的曲折歷程,並參照我國古代對於圖書典藏與管理的經驗累積,發展出一套防治的方法。其中包括書籍材料的改進,來防止書害發生;典藏環境的改良與控制;擬訂藏書管理規則;修補與復原遭害書籍,達到長期保存的目的。這些防治書害的方法,也確能發揮相當作用;保存至今的古書,大半應歸功於前人的努力。而其中許多作法與觀念,更足資今日圖書典藏工作參考和取法。
本書特色
中國古代的藏書機構,因藏書活動而發展出書籍保存與管理的方法。
古籍從歷史的脈絡來說,一直都是多災多難,遇禁毀,藏宅壁已流傳,遭世變以石倉得保存,情況如何,答案就在本書中。
作者
張圍東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學士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
[經歷]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助理編輯、編輯
國家圖書館編輯、編審
[教職]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副教授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著作]
專著
《山中樵傳》
《宋代類書之研究》
《走進日治臺灣時代-- 總督府圖書館》
《宋代「四大書」編纂出版與流傳》
期刊論文
〈日據時代臺灣的雜誌小史〉、日據時代臺灣報紙小史〉、「日據時期南方資料館之研究〉等六十餘篇論文。
目錄
自序
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古籍文獻的散佚
第一節自然環境因素
第二節人為因素
第三章官府藏書
第一節先秦藏書探原
第二節漢代藏書
第三節隋唐藏書
第四節宋代藏書
第五節元明藏書
第六節清代藏書
第四章私家藏書
第一節私家藏書來源
第二節私家藏書發展過程
第三節私家藏書的貢獻
第四節藏書家與藏書樓
第五章書院藏書
第一節書院藏書的起源
第二節歷代書院藏書
第三節書院藏書的來源
第四節書院藏書的特點
第五節書院藏書的管理
第六節歷代著名書院藏書
第六章寺觀藏書
第一節寺觀藏書的成因
第二節寺觀藏書的發展
第三節寺觀藏書的貢獻
第四節歷代著名寺觀藏書
第七章歷代藏書的管理
第一節書籍保存與書害防治
第二節書籍的修護
第三節藏書的利用與刊佈
第八章結論
參考書目
一、圖書部分
二、期刊論文部分
序/導讀
自序
文獻是文化學術的載體,也是文化學術發展的基礎。重視文獻,擁有文獻,學術即走向興盛;忽視文獻,文獻匱乏,學術則必然衰退。文獻是學術研究的重要基礎,也是社會資訊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人們對文獻的需求與日俱增,學術界逐步重視對文獻的搜集、整理和利用,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文獻的發展。
古籍文獻作為承載中華文明的記憶,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不可再生的珍貴遺產。如此宏富的古代珍貴典籍,其實只是祖先創造的全部文化財富的一小部分,由於人為破壞和自然災害,許多典籍早已蕩然無存。
歷代學者多有研究書害者,故有隋牛弘的五厄、明胡應麟的續五厄、近人祝文白的再續五厄之說,以為藏書之鑒。造成書厄的方式,多為水、火、蟲、兵。故圖書館書籍保護的方式,針對上述災害,體現在從環境、建築、設施、用具、管理、制度、修復、檢測,到書籍本身的書衣、包角、護葉、裝幀等各個方面。古人有許多保存書籍的方法,至今仍在採用,非常值得借鑒。
中國古代藏書系統,大致可分為公藏與私藏兩部分,一為國家藏書、地方政府藏書、書院藏書、佛寺道觀等的公家藏書,收集依靠官司。二為私家藏書,其雖自古有之,然自錄的傳世,則始於宋。私家藏書大抵僅將自己收藏的書籍作編目,不可能憑它來看一代學術的全貌,即便它對於考徵古文獻的存佚、真偽等,很有參考價值,然現代的私家自錄已不如前,收藏有多少,無從得知。
然中國古代許多地方缺乏類似現代博物館性質的機構,於是歷代文物的收藏大部分都集中於宮廷。在春秋戰國以前,只有君王才有能力擁有藏書,所謂「學在官府」、「官守其書」,天下的典籍、檔案和文物,一併收存在王宮皇室中。東周以後,私人藏書漸漸出現,但真正較豐富的收藏,還是在官府。雖然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焚書坑儒,仍保存許多經典在宮廷。西漢繼承了秦代的宮廷藏書又廣收各地遺書,建立了石渠閣、天祿閣、麒麟閣等收藏典籍之所。隋朝宮廷藏書則以秘閣、觀文殿和嘉則殿最為著名。唐朝初年,接收了隋代宮廷舊藏,建立了唐朝宮廷藏書,始設集賢殿書院、麗正書院等。
我國雕版印刷事業肇始於唐代,奠基於五代,到了兩宋才得到長足發展的機會。唐及五代的印本圖書,成品少,時間邈遠,後世傳存絕少,因此宋版書遂成為流傳較早的古書。宋太祖在位期間,前朝皇家書室的珍本古籍都成了宋朝宮廷藏書的基礎,又接收了五代十國的宮廷藏書及廣徵天下遺書後,藏書更是加倍突增。
位於元朝興盛宮大殿的奎章閣及崇文閣,是元代著名的皇家書室。明代建立了文淵閣,閣中藏書承自宋、遼、金、元的宮廷藏書。清朝入主中原後,全盤接受了明朝宮廷的藏書,成為歷代皇宮藏書的繼承者,並將內府書藏分別置於昭仁、養心諸殿,景福、乾清諸宮以及文淵閣、摛藻堂、皇史宬等多處。縱使經歷改朝換代、燒書搶奪,造成古籍的失佚,然在各朝帝王努力廣求各地遺書下,仍有不少重要的古籍留存下來,並具有強烈鮮明的宮廷特色。
中國古代雖無圖書館學之名,但就前人對書籍的蒐集、整理、分類、編目、校讎、庋藏及利用的工作和理論來看,確已具有圖書館學之實。惟自清中葉以來,目錄版本學已自成一家,校勘學也成獨立學問,而少數中國圖書館史的著述,大體只是史料的搜集排比,或僅可稱為藏書史而已。然而「歷史學是建立在對史料的疏解分析,而重建並解釋人類過去的一門學問。」圖書館史當不例外。因此史料的搜集排比,應是圖書館史研究的第一步,如何經由疏解分析,綜合歸納,以期重現中國圖書館學的歷史軌跡和淵源背景,建立完整的圖書館史研究,以作為現今發展的基礎。
我國歷史上有數以萬計的珍貴書籍文獻,因種種書厄而湮滅不傳,遂使後人不能在已有的基礎上繼續努力;此種損失對民族與文化發展的影響是何其鉅大。如今具有前人所無的優良條件與技術,更當承襲先人維護學術文化資產的精神,做好書籍文獻的典藏與利用工作,達到知識傳播,資源共用的目的。
藏書樓與私人藏書有密切的關係,然而古代藏書樓的歷史使命在現代圖書館崛起以後逐漸宣告結束,但藏書樓所蘊涵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遺產,卻因融入現代圖書館而得以永續流傳。梳理私人藏書發展的歷史脈絡,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歷史發展、社會變革對藏書行為的深切影響。中國私人藏書家對中華典籍保存、護惜、流傳的功德,是現代圖書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私人藏書對現代圖書館的貢獻,不僅加厚了現代圖書館事業的文化底蘊,而且還在緩解經費緊張、保護傳統文化遺產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本書分為八章二十五節,內容包括我國歷代政府與民間的書籍收藏情形,以及各種自然與人為書害發生的原因與防治方法、藏書環境的控制、書籍的整理與利用和污損殘缺圖書的修補復原技術等。時間上,以宋元明清四朝為主,但在此時期前後有關的史料,一併加以蒐集論證,同時有關於本題的現代圖書館學資料與科技資料,亦參考引用且相互比較說明。由於我國自東漢以後,紙張逐漸成為主要的書寫記錄材料,而書籍的質料對圖書的保存又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應用古代圖書典藏的方法與原則,配合現代圖書館典藏管理工作中的實用性,希望能使本書有具體的實用價值。
本書的內容,可以提供古籍研究者參考,惟因本書撰稿時間倉促,且筆者學識有限,見聞狹隘,恐多有疏誤之處,尚祈同道,不吝賜正,無紉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