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執筆.推敲:《被討厭的勇氣》作者直授,最全面的寫作指南
 
作者: 古賀史健 
書城編號: 24472136

原價: HK$170.00
現售: HK$161.5 節省: HK$8.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究竟
出版日期: 2022/05/01
頁數: 416頁
ISBN: 9789861373669

商品簡介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費時三年精心打造,令文壇大家讚賞、驚豔,甚至妒忌的一本書,100年後還能留下來的「寫作祕笈」!

◎包括《被討厭的勇氣》在內,編寫+著作書籍超過93冊、全球累積銷售超過1300萬冊!

◎從原理、原則、心態、技術,到架構設計與解析,帶領讀者掌握書寫「真正的核心」!

◎歐陽立中、凌性傑、許榮哲、陳茻、黃震南、東默農、翁子騏、A編、B編一致表示:不分媒體,凡是創作者都需要的一本書!

 

★臺灣版獨家!作者印刷親簽留言扉頁

 

【適用對象】✔撰稿人 ✔文字編輯 ✔作家 ✔寫作教學者 ✔文案寫手 ✔多媒體創作者

 

不只是採訪!取材,是對人我及世界的閱讀、傾聽與提問;

不只是書寫!執筆,是決定邏輯、建立架構與資料剪裁的過程;

不只是潤飾!推敲,是挑戰自我、從「寫完」到「寫好」的最後一里路。

 

了解寫作的真正內涵與本質,全面提升作品層次與強韌度!

 

‧想寫出好作品,應該先鍛鍊的不是寫作能力,而是閱讀能力?

‧文章之所以難懂或乏味,跟文筆一點關係也沒有?

‧比起「起承轉合」,「起轉承合」更有利於情節發展?

‧要學習如何建立作品架構,最佳教材除了繪本別無其他?

‧想了解如何設計閱讀體驗,去逛個百貨公司就對了?

‧多抄寫名篇佳句就能讓文筆和表達能力變好,基本上是瞎說?

 

本書分別從「取材」「執筆」「推敲」三大面向告訴讀者,什麼才是寫作真正的核心、完成作品前要經歷的所有過程,以及想透過文字傳遞訊息時應具備的能力。不是教你技巧,而是最重要的原理原則。

 

不論身為文字工作者、多媒體創作者、編輯,或從事企畫、溝通相關工作,本書都能幫助你更準確地傳達資訊、製作出更符合受眾需求的作品。凡是想透過文字與訊息傳遞改變自己或世界的人,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凌性傑(作家)

許榮哲(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陳茻(與點堂創辦人)

黃震南(藏書家)

東默農(知名編劇講師)

翁子騏(vocus方格子執行長)

A編(「A編工事中」粉專經營者)

B編(「編笑編哭」粉專經營者)

──好評推薦

 

推薦人★★★★★好評:

在許多層面上更能觸及寫作的本質!

讓你獲得書寫帶來的驕傲!

 

本書從職業的角度回頭談寫作,比起坊間大量的寫作教學、指南,在許多層面上更能觸及寫作的本質。──陳茻(與點堂創辦人)

 

書中化繁為簡地把各文類複雜的概念融匯為取材、執筆及推敲,是所有創作共同的根本方法。這是一本無論想寫的是什麼文類,只要你想將自己的筆化做武器,都值得一讀的書。──東默農(知名編劇講師)

 

在我過去的工作經驗裡,經常有機會能跟擅長以文字溝通的作者共事。這些作者都有共同的特徵:他們的思緒清晰且縝密,能意識自己在「做什麼」「跟誰溝通」。在執筆前,經過長時間的閱讀,反覆思考、醞釀後,才開始書寫,這是很多寫作者往往會忽略的。本書能給予文字工作者一套清晰的系統和架構,建立更扎實的能力。──翁子騏(vocus方格子執行長)

 

本書雖是為寫手而寫的教科書,卻精準地融入「編輯」的技術與概念,在資訊氾濫、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中,帶領我們重新進入「創作」這個孕育內容、探索世界的深刻領域。

作者認為,「編輯(力)」是「寫作者」之所以能成為「創作者」的武器。但身為編輯,看過本書後更能自省:「編輯」這樣的角色,還能如何挖掘作者的潛力、提高溝通效益,進而幫助作者發想內容、擴大影響力,創造雙贏。──A編(「A編工事中」粉專經營者)

 

我想所有寫作者都有跟我類似的心情,我們享受文思泉湧時的怦然心動,希望自己的文章被讀者喜歡且期待;我們閱讀世界萬物,再透過文字傳遞悸動給讀者,並且樂此不疲。身為一名寫作者的靈魂與思想,作者古賀史健全都瞭若指掌。本書不僅是「寫作者的教科書」,也是他用以傳承經驗的最寶貴禮物。推薦這本書給所有以書寫為己志、以創作為生命要事的人,我保證你將在書頁裡獲得書寫帶來的驕傲。──B編(「編笑編哭」粉專經營者)

 

編輯推薦


「寫」就一個字,背後超有事──《取材.執筆.推敲》與你不知道的書寫事
(文/究竟出版社副主編 林雅萩)


光是閱讀,就教人深深著迷。這是我目前為止在工作上少有的閱讀經驗,尤其是對所謂的「實用書」來說。

時間往前回推幾年。當時我正負責編輯《被討厭的勇氣》──儘管該書主題是讀者相當陌生的阿德勒學說,卻以最容易閱讀的對話寫成,還同時呈現出雙方的想法,甚至是意見攻防。這部作品除了讓我認識阿德勒,也讓我記住了該書執筆者「古賀史健」這個名字。

多年後,看到古賀先生出版《取材.執筆.推敲》,在考慮是否索取書稿審閱時,我心裡一下子冒出許多問號:日本的寫作書都有很多日文才適用的規則,這對中文讀者來說應該沒用吧?古賀先生在日本是頗具盛名的撰稿人沒錯,但一本教寫作的書,有必要搞到近五百頁、二十一萬字(日文原書規格)嗎?是範例很多,還是把文章拆解得很詳細?

還有,那些推薦人太浮誇了吧?糸井重里說「可以當成小說閱讀」,佐渡島庸平說「文章本身太驚人了……那已經不是嫉妒了,而是尊敬。這輩子第一次感受到實用書的文章之美」,怎麼想都太誇張。

實際拿到書稿審閱時,才發現作者的野心與創作意圖遠遠超乎我的想像。
首先,書中連一個實際範例都沒有──並未舉某篇文章或某本書為例,解析其寫作策略與寫得好/不好的地方;儘管如此,結構與邏輯扎實的程度仍是我極少見過的。此外,論述進行十分流暢(其實「滑順」更接近我想描述的感覺),還有許多一針見血與出人意表的見解,內容深入的程度也絕非一般寫作技法類書籍能比的。

換言之,本書想告訴讀者的,並不是「只要學會某些技巧,就能讓文筆變超讚」,而是「在『寫』這個動作之外,一名寫作者/創作者應具備的根本心態,以及關於完成一部作品應掌握的核心原則」。

閱讀過程中,我屢屢覺得自己被戳到,不斷冒出「我也有這個毛病」「原來如此!」「竟然可以這樣練習」的感嘆。也因此,我完全能理解為何書名要用「取材」「執筆」「推敲」這幾個詞(原文書名和中文版書名是一樣的);更何況,即使在中文語境中,這幾個詞所指涉的範圍也比採訪、寫作、潤飾更廣,更能代表作者真正的企圖。

至於讀完原文書稿後當場被圈粉、編輯過程裡經常眼帶愛心、每一頁都能畫出好多重點(是說,這樣還叫畫重點嗎),還不斷想到「好想讓○○○讀這段文字!」「出版後一定要推坑給□□□!」之類的,更是不在話下。

文章很乏味,是因為身為讀者的自己不用心。

世界是一本攤開的書。優秀的寫作者即使在未接觸文字的時候,也依然在閱讀「書本以外的事物」。

如果你的文章很難懂,很可能是因為連你自己也不懂自己在寫什麼。
……

書寫並不是一項特殊的技能,也不需要特別的才華,但做為訊息傳遞與溝通的一種形式,我們確實需要知道如何讓它更有效,甚至是事半功倍。不論是閱讀者、文字創作者、寫作教學者,甚至是影音創作者,本書必然都能有所助益:或是帶來啟發,或是有所學習,或是至少能獲得閱讀一部好作品的樂趣。

……是說,我真的很想知道有沒有人也和我一樣,讀完這本書後有「通體舒暢」的感覺。

作者

古賀史健

 

撰稿人,株式會社batons代表。1973年出生於福岡,畢業於九州產業大學藝術學部。曾任職於眼鏡公司、出版社,1988年起以寫手身分獨立接案。包括譯為31國語言的全球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與岸見一郎合著)在內,著作有《古賀史健整理的糸井重里。》《20歲的自己想上的寫作課》等書。企畫執筆的書籍則有:《重新選擇我們無法選擇的。》(幡野廣志/著)《未來之課》(瀧本哲史/著)《0:歸零,重新出發》(崛江貴文/著)……相關編著書籍將近百本,累計銷量已突破1300萬冊。

 

2014年時,因為大幅提升商業書寫手的地位,獲得「日本商業書大賞」的評審特別獎。隔年,為了提升撰稿人書寫的專業度,成立了「writers’ campus」和株式會社batons,持續培養未來的文字工作者,為了將專業技術接棒給下一代而不斷傾注心力。

 

譯者簡介

 

葉小燕

 

專職譯者。譯作包括《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等近40本。

yen0407@yahoo.com.tw

 

目錄

序章 何謂寫手?
寫手就是寫作者嗎?/不是寫作,而是創作/編輯在「編輯」什麼東西?
寫手要「編輯」什麼?/再度回到有關寫手的定義

第一部 取材

第1章 一切從閱讀開始
如閱讀書籍般閱讀全世界/為什麼你的文章很乏味?/不是捕捉資訊,而是評斷
如訪談般閱讀/比起多讀,更重要的是亂讀/答案就在拙劣的文章裡
為了閱讀「我這個人」/閱讀的體力與改變自己的勇氣

第2章 問些什麼?如何傾聽?
為什麼取材很難?/別把取材當成面試/聆聽的三個面向/如何建構傾聽的基礎?
將身為取材者與寫手的自己切割開來/不評價對方的話/切換提問的主詞
老套的可怕之處/不要將真心話與祕密混為一談/鍛鍊提問力的連接詞
如何撼動自己的心?

第3章 調查、思考
取材的三個階段/為什麼會寫出難懂的文章?/用自己的話語去思考
擴張自由活動的範圍/掌握對方特有的風格/真的有可能像被附身般寫作嗎?
最後留下來的受訪者/依循理解與情感探究的四個步驟/探尋最佳的反對意見
名為取材的知識冒險

第二部 執筆

第4章 文章的基本架構
思考寫手的功能/不是書寫,而是翻譯/在言文尚未一致的世界裡/話語的透視法
建構邏輯的主張、理由、事實/以什麼為立論根據?/從說服到接納
具備哪些條件就能接納?/難以理解的語序與起承轉合/從起承轉合到「起轉承合」
再回到翻譯

第5章 如何思考文章的組成?
在字句接觸到外界之前/丟棄什麼?留下什麼?/鍛鍊建構能力的繪本思考訓練
用十張圖畫說明桃太郎/考量結構的強韌性/分析資訊的稀有性/思考課題的鏡射性
以圖畫思考結構的理由/公車要往哪裡去?

第6章 掌握原稿的形式體裁
比爾.蓋茲的心聲/最強大的自有媒體/書籍的建構① 如何設計「體驗」?
書籍的建構② 各章節該如何設計?/書籍的建構③ 設計讀後感
訪談稿① 人物描寫比資訊更重要/訪談稿② 不要害怕過程中的「脫稿演出」
對談稿① 對談與訪談的差異/對談稿② 要重現哪些部分?
隨筆① 專欄和隨筆有何不同?/隨筆② 由情緒性文章到感受性文章
如何看待內容的賞味期限?/比起類別,更需要了解自己擅長的形式體裁

第7章 寫作原稿
原稿必備的三項要素/節奏① 必須朗讀與抄寫的原因/節奏② 將「兩個B」放在心上
節奏③ 創造視覺上的易讀性/修辭① 為想像力畫上輔助線
修辭② 比喻是如何創造的?/修辭③ 洞察相似之處的能力越來越重要
修辭④ 幫寫作力進行重訓/故事① 何謂論文式故事?
故事② 描繪的不是時間的流動,而是論述的推移/故事③ 比起伏更重要的「距離」
故事④ 起承轉合的關鍵在於「承」/為掌握自己的風格

第三部 推敲

第8章 以推敲為名的取材
所謂的推敲,就是「對自己的取材」/如何閱讀自己的原稿?/重讀的三步驟
寫作者與閱讀者的優先順序/讓最厲害的讀者出場/如何找出邏輯的矛盾?
所有原稿都有過與不足的問題/難以取捨,那就捨/別寫出不想讓他人讀到的文章
「完成」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9章 為了完成原稿
專業的條件/編輯的角色是什麼?/寫手需要編輯的理由/反饋也是取材的一環
推敲過程裡的「如果」/缺乏幹勁的真正原因/推敲的最終階段要檢視什麼?
當個充滿自信的人/到什麼程度才算「寫好」?

後記 我們都是傳遞接力棒的跑者

序/導讀

〈後記 我們都是傳遞接力棒的跑者〉

 

進入〈後記〉前,想先說說關於本書的執筆過程。

 

由於將寫手定義為取材者的緣故,使得本書的定位變得有點曖昧。撰寫這本書時,我並未採訪某處的某人;至於做為資料而閱讀的書刊,大部分也只是從記憶中抽取書單,而不是重新取材的結果;冠上「取材者」頭銜的同時,卻什麼採訪也沒做。說不定這看起來就像一本任意胡謅自己想法的書。

 

事情當然不是這樣的。

 

這次,我以一名取材者的身分採訪了「寫手古賀史健」。 傾聽他所思考的「取材、執筆與推敲」、向他提出許多問題,並用心理解。要求他具體說明抽象的內容,辨識出與其他事物的相似處後,再找到貫穿所有道理的主軸,最後負責翻譯與解讀這些內容。打個比方來說,就像是將類比式時鐘所顯示的時間轉換成數位式──也就是語言與邏輯的一道程序。

 

只不過取材對象碰巧是自己,所以就完全照平常那樣(以身為取材者的寫手身分)的架構去寫了。儘管因為某些不熟悉的部分,所以從頭到尾花了將近三年時間,卻也因此再次認清自己的想法,學習到很多事。

 

接著,再談談有關執筆的動機。

 

簡單來說,由於兩項事物的「缺乏」,讓我決定動筆。明知道一旦開始,就有很多苦差事等著我,但察覺到這種現象的我有責任非把這本書寫出來不可。其一是缺乏前輩,其二則是缺乏教科書。

 

如同書中也提過的,身為寫手的我一路走來完全沒有前輩指點。記憶中,實際上的取材、執筆與推敲等程序,也幾乎沒有人手把手親自教過我,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邊看邊模仿,除了從做中學,別無他法。我想,如今從事編輯或寫手這一行的人之中,或許多數也曾如當初的我一樣深深感嘆「缺乏前輩」這件事。

 

不只限於出版業,這是各行各業共通的結構性問題。

 

一般來說,越優秀的創作者,越傾向離開組織、選擇成為自由工作者;越厲害的人,越會走上沒有上司、前輩、下屬和後進的獨行之路。只要是真正優秀的人,獨立後所獲得的報酬不但會比隸屬組織時更好,也會有更傑出的工作表現。就像擁有自己的一方城池,過著悠遊自在的生活。

 

但另一方面,他們長期以來累積的知識、經驗、技術和人脈又會變得如何?

 

很可惜的,將在無人傳承的情況下,隨著他們的消失而消失,有如配方不明的獨門醬汁就這樣失傳,因為根本沒有必須將知識與技術傳承下去的下屬或後進。此外,一旦缺乏傳承(提攜後進)上的迫切需求,相信他自己也不會特地透過文字或語言系統化整理自己的工作成果。

 

結果,大多數創作者在繁花盛開的榮景過後,就在未留存種子的情況下銷聲匿跡了。傲人的知識與經驗,僅在自己這一代就告終。這種「獨門醬汁」逐漸失傳的情況到處都有,真的太可惜了。

 

於是我在二○一五年成立了株式會社 batons(意為接力棒)。不同於出版社或編輯顧問公司,這是一家專屬寫手的「寫手公司」。公司內有分屬不同世代的寫手,藉由彼此的往來互動繼承前輩的知識見聞,相信可以達到「傳承接棒」的目的。公司之所以取名 batons,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

 

三年後,更進一步的,我構思成立一所能提供更多交流互動、培育更多寫手的「學校」。即使只是像私人學堂也無所謂,來創立學校吧!在課堂上傳授關於企畫、取材、編輯、執筆和推敲的所有一切。不是「寫作學校」,而是創立「寫手的學校」!

 

儘管我如此興致勃勃,只是認真說來,標榜培育寫手或編輯的學校已有好幾所,而且還擁有知名作家、名編輯、人氣寫手等「豪華講師陣容」。我也曾受邀在其中幾所學校擔任講師、負責開設定期講座。但那樣的學校究竟能為學生帶來多大助益,我並不十分清楚;說得更直接一點,除了回憶和人脈,我不認為他們還能提供什麼。課程計畫很籠統,課程內容也交由講師自己決定,品質當然參差不齊,感覺上學校本身的「編輯」工作似乎就做得不夠好。

 

這些學校為何沒有發揮作用?

 

──探究到最後,我的答案就是「缺乏教科書」。

 

如果當真要創立學校,就必須要有教科書。目前各式各樣的學校之所以滯留在自我滿足與建立人脈的框架中,就是因為沒有教科書。也正因如此,使得課程計畫不完整,授課品質也無法統一。

 

在論及學校的創立前,要先製作教科書。

 

如此下定決心後,我便著手構思本書,決定創作一本「給下一代寫手」的教科書,而且是就算當成一般讀物,也能兼顧趣味性的書。這正好是二○一八年四月的事。

 

從異常漫長的撰寫時間便可知道,執筆過程進展緩慢。

 

要創作某一領域的教科書,意味著必須以「科學」的眼光重新審視,並使它確立(普遍化、系統化)為一門可修習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課程。由於過度受制於「創作一本給寫手的教科書」這項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構想,有好一段時間拖拖拉拉的寫不出來。後來將「寫手的教科書」這項概念改為「假使我要創立『寫手學校』,希望能有一本這樣的教科書」,也就是順應自己的主觀去思考後,文章的撰寫才開始有了進展。

 

因此,本書不能算是立場中立的教科書。

 

更別說它絕不是「○○聖經」之類的書。

 

這本書,是由我所傳遞的「接力棒」。這根棒子有我所思考關於「取材、執筆與推敲」的原理與原則。我竭盡筆力到自認為再無可寫的地步;相信即使十年或二十年後再讀,我依然會打從心底認同本書內容。甚至覺得它已成為一本沒有遺憾、值得我誇耀一生的書。

 

儘管我在書中介紹了許多技術與方法,但關於技巧,我卻完全不打算涉入。對我而言,技術是需要思考、琢磨與向上提升的東西;技巧卻是一旦學會就結束了。

 

因此,對那些打算從現在開始寫些什麼的人來說,我完全不希望這本書變成幫他們「節省思考所花的工夫」的工具。可能的話,希望以本書為開端,請各位試著用自己的大腦和話語進行比過去更多、更廣泛的思考。有一天,當你成為某人的前輩,也希望你能將握在手中的接力棒傳遞給下一位跑者。接力棒,是為了交棒傳遞而存在,本書也是以「傳承給未來幾個世代」為目的而創作的,那才是書本原該擁有的樣貌。至於要讓本書成為接力棒的人,就是你。

 

由衷感謝各位。

 

試閱

〈第 1 章 一切從閱讀開始〉

◎如閱讀書籍般閱讀全世界

這是一則有名的軼事:牛頓看到從樹上掉落的蘋果,由此思考出萬有引力定律。在人們傳講這段可說是後世所創作的故事時,大多省略了重要的部分。

牛頓並不是從「蘋果為什麼會掉下來?」這個疑問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而是更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蘋果會往下掉,月亮卻不會從天空掉下來?」後,從數學的角度苦思探究,才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換句話說,蘋果只是個前奏。

關於牛頓的天才特質,愛因斯坦是這麼說的:

「對牛頓而言,自然界是一部攤開的書本,(他)不費吹灰之力便能讀懂書上記載的文字。」

對牛頓而言,自然界,也就是宇宙的一切,是充滿刺激的「讀物」,而且他輕易就能讀懂那些書籍。不論是浮在半空中的月亮,或是從頭上掉落的蘋果,對牛頓來說都是極其美妙的謎團,而他也充分享受解謎的過程—說得稍微浮誇一點,這就是愛因斯坦的「牛頓論」。我認為,身為取材者的寫手所要朝向的目標就在於此。

對取材者而言,「世界」是一本攤開的書。

取材者必須像閱讀一本書那樣閱讀「他人」,以及他的話語。

取材者必須像閱讀一本書那樣閱讀「事物」,直到最深處為止。

取材者必須像閱讀一本書那樣閱讀「世間」,解讀風潮趨勢。

並非追求科學、數學或客觀的正確解答,不過就是以取材者個人的主觀去「閱讀」全世界──全心全意地。

閱讀文字、閱讀影像、閱讀廣告、閱讀音樂、閱讀他人的服務、閱讀街道與季節的流轉變化、閱讀人們的聲音。在林蔭大道上一邊走著、在電車裡一邊搖晃著、與家人朋友一邊談論著的同時,也一邊感受眾多事物、提出問題,再用自己的話語回答。這就是所謂的取材與閱讀。身為取材者的寫手,除了書寫以外的其他時間都必須花在「閱讀=採訪」,必須花時間去觀察、思考。

目前為止,我曾遇見形形色色令人尊敬的寫手,有時我也以取材者的身分側耳傾聽,與他們談論眾多話題。在這樣的體驗中,我發現一件十分確定並可在此言明的事:

所有傑出的寫手都是優秀的取材者,無一例外;他們的取材也無不融入日常生活中。雖然這些人之中也有許多手不釋卷的愛書人,但即使在未接觸文字的時候,也依然在讀些什麼。他們有著閱讀「書本以外事物」的習慣。小說家、電影導演、舞臺劇作家、散文家、廣告文案撰稿人,還有寫手,儘管領域各不相同,原則卻是不變的。

我之所以希望本書從「閱讀」開始,因為這也是取材的第一步,是「寫作」的大前提。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寫手,首先必須是一名好讀者。而且我斷定這樣的順序絕對無法交換。


◎為什麼你的文章很乏味?

談到閱讀,跟各位介紹一段黑澤明導演的心聲。

相信有很多人知道,他原本想成為畫家。事實上,從藝術的角度來看,他所留下的分鏡手稿已達可出版成畫冊的水準。像是我就會想:「他連分鏡手稿都能有這樣的品質,要是認真去畫,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他究竟為什麼放棄了繪畫這條路?」在晚年的訪談中,黑澤導演將原因歸結於看待對象的「眼光」,而不是「繪畫技巧」。

「來說點有趣的事吧。繪畫這種東西咧,即使是塞尚還是其他什麼人都會花上好長一段時間去畫是吧?不會畫畫的人總是很快就畫完了,沒辦法像他們畫那麼久。這是因為呢,那些人看見的東西不在我們的視野裡,他們能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才會那樣拚了命去畫,想把自己真正看到的東西確實畫出來。而我們因為只看得到很膚淺的東西,所以一下子就畫完了。」──《黒澤明、宮崎駿、北野武,日本的三位導演》

那些出類拔萃的畫家,在論及繪畫實力前,首先要有傑出的「慧眼」。對凡人看不見的東西能歷歷在目,所以才會花費長時間繪製一幅畫卻完全不覺厭煩。另一方面,像自己(黑澤)這樣的凡人,馬上就可以畫完,並不是因為作畫速度快,而是自己看不見一流畫家眼中所見,目光所及只在層次低、膚淺的對象,才會一下子就畫完了。事實上,不能這麼快就畫完,因為應該用心看(閱讀)的對象還有很多。

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忍不住拍了一下大腿,領悟到寫手也是一樣的。要先鍛鍊的不是「寫作能力」,而是「閱讀能力」,才足以成為優秀的寫手。

將文章寫得支離破碎的寫手。

寫作不得要領、原稿內容失焦的寫手。

寫不出及格的文章、停滯不前的寫手。

要我來說的話,在進入技術層面的討論之前,他們就已經觸礁了。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身為讀者的自己」實在太不用心。

首先,沒做到「閱讀」受訪對象這件事。自己對受訪者的了解流於表面,完全沒試著探究更根源、更深層或潛藏在背後的事物。明明什麼也不懂,卻自以為知道些什麼,就這樣下筆。

更致命的,則是沒能「閱讀」自己的原稿。明明只有四十分的稿子,卻莫名其妙給了八十分,並在只達到四十分的狀態下停筆。如果身為讀者的自己夠嚴格的話,應該能對只值四十分的稿子做出正確的評價吧。接著,要是知道自己目前所在的位置,便能以八十分或九十分為目標,繼續認真努力。

明明該做的事有這麼多,卻因為身為讀者的自己得過且過,完全不明白自己的文章哪裡有問題,以至於覺得「這樣就夠了」。

比起學習表現技巧之類的小聰明,首先要鍛鍊「身為讀者的自己」,當一個時常閱讀書本、電影、他人與世界的人。如果你的文章乏味,多半不是因為「身為寫手的你」不好,而是「身為讀者的你」不用心。

2022年5月中文新書 同類商品


火鳳凰的預言

好節氣、好天氣:淑麗氣象趴趴GO十年陪你全臺走透透!

做字:中文字體設計學

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及其子孫

銀河鐵道之夜(日漢對照有聲版)

逝去的武林(第二版)

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

我想聽的話

六個說謊的大學生【2022年本屋大賞第5名.日本書店員最想賣的燒腦神作】

中國文化史(上.下冊)不零售

練習與自己對話

獨步股壇「投機之王」狙擊價格方程式 導讀版

以Python取勝2—加密貨幣及NFT獲利實戰

查理九世7(新版):青銅地宮的獻禮

玩笑【昆德拉手繪書封版】

燃燒的凝視【新譯本】

拒絕吧,沒什麼好怕!

不用完美,做個還不錯的人就好

我有結婚病

擁抱自己的碎片(作者親簽+首刷贈送限量筆記本)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