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是我關懷焦點,特別是她們如何在社會家庭中繼續生活。」
《母親與聲音》收錄50首詩作,回顧歷史背後之下,遭人遺忘的遺孀和子女心境轉折。詩人嘗試從時間角度追回有關女性的青春、情感和自我性格;聚焦二二八事件,以詩紀錄受害者女性親屬的聲音,用歷史觀察的角度來探尋西拉雅母性與島嶼之間的關聯。
書寫,是楊淇竹面對外在的一種對話方式。本詩集書寫基隆與南港二二八慘劇、受害者遺孀的心聲,從歷史脈絡去認識自我生長的台灣,豐富情感都在詩語中,表達對母土的熱愛。
本書特色
★聚焦二二八事件,楊淇竹以詩紀錄受害者女性親屬的聲音。
★書寫基隆與南港二二八慘劇,從歷史脈絡去認識自我生長的台灣。
作者
楊淇竹
《笠》詩刊編輯,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劉吶鷗文學與現代詩。目前已出版六本詩集,分別:《生命佇留的,城與城》(2016年)、《夏荷時節》(2017年)、《淡水Tamsui:楊淇竹漢英西三語詩集》(2018)、《別離只為重逢》(2019)、《冬日,在俳句內外徘徊》(2020)、《森──楊淇竹詩集》(2021)。詩被翻譯成英文、西班牙文、日文、土耳其文等七種語言,同時受邀參與國內外詩歌節活動。
個人網址:chi-chuyang.com
目錄
「含笑詩叢」總序/李魁賢
自序
【系列一:母親‧西拉雅長詩】
序曲:闖進的時間
一、閣樓,傳來的聲響
二、記憶是散落的祀壺
三、女人,她的身世
四、女人凝視,歷史
五、西拉雅,已走
六、回歸
【系列二:聲音‧來自二二八遺孀和子女】
祕密
遺書
沉默
槍響的那刻
警察
送行
單親媽媽
人情
「新」生活
鐵絲
雨港的海水
貨車‧1947
路上軍人
南港橋下(一)
南港橋下(二)
失蹤
出門的西裝
喝茶
洗衣
吃番薯的日子
時間
失去
皮箱
槍
回憶
掃除
字跡
飛機
命運
兒子,請你不要回來
跟蹤(一)
線與圈
燒熱水
依靠
地板的風霜
夢
母親的淚
跟蹤(二)
遺孀
回家
1947‧春
故事
愛
真話
紀念音樂會
40年
牽連
時間
雨聲
安心
序/導讀
「含笑詩叢」總序
含笑含義
叢書策劃/李魁賢
含笑最美,起自內心的喜悅,形之於外,具有動人的感染力。蒙娜麗莎之美、之吸引人,在於含笑默默,蘊藉深情。
含笑最容易聯想到含笑花,幼時常住淡水鄉下,庭院有一欉含笑花,每天清晨花開,藏在葉間,不顯露,徐風吹來,幽香四播。祖母在打掃庭院時,會摘一兩朵,插在髮髻,整日香伴。
及長,偶讀禪宗著名公案,迦葉尊者拈花含笑,隱示彼此間心領神會,思意相通,啟人深思體會,何需言詮。
詩,不外如此這般!詩之美,在於矜持、含蓄,而不喜形於色。歡喜藏在內心,以靈氣散發,輻射透入讀者心裡,達成感性傳遞。
詩,也像含笑花,常隱藏在葉下,清晨播送香氣,引人探尋,芬芳何處。然而花含笑自在,不在乎誰在探尋,目的何在,真心假意,各隨自然,自適自如,無故意,無顧忌。
詩,亦深涵禪意,端在頓悟,不需說三道四,言在意中,意在象中,象在若隱若現的含笑之中。
含笑詩叢為台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款款動人。
【含笑詩叢】策畫與命名的含義區區在此,幸而能獲得女詩人呼應,特此含笑致意、致謝!同時感謝秀威識貨相挺,讓含笑花詩香四溢!
自序
2019年,撰寫論文期間,情緒浮躁。由於平時必須大量整理資料,偶時就會抽空安排博物館或美術館參觀,藉此放鬆心情。記得7月正當台北炎炎暑氣,走進二二八紀念館,頓時舒暢許多。建築物外觀復古,原來是日治時代「台灣教育會館」原址(現已列為三級古蹟),後經過時代變遷「台灣省參議會」、「美國在台新聞處」都曾在此辦公,到了2006年行政院定案為「二二八紀念館」,2011年始運作。
當時紀念館的特展主題為:「悲情車站.二二八」,圍繞在八堵、嘉義、高雄三地車站,藉由資料相片、畫作、罹難者生平重回事件發生經過(目前仍可在網路搜尋到展覽的資訊:https://www.228.org.tw/228museum_exhibition-view.php?ID=128)。除了人地事之外,尚有展覽罹難者書寫的遺書,這部分感性,讓我開始想要知道他們的妻子歷經二二八事件後,如何面對與度過往後的生活。
直至今年(2021),處理完所有論文撰寫修改和順利獲得學位,我便正式進入蒐集二二八相關史料。關注主題聚焦在女性,所以從此方向進行,找到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和張炎憲、胡慧玲、黎中光採訪記錄《台北南港二二八》。之中,有幾位訪問者是重複,不過綜合多方口述資料,卻展現出不同的切入角度敘述。藉口述記錄,抓到與我生命歷程比較相關的地方——基隆和南港。從小在基隆生長,高中又回到基隆念書,卻對基隆二二八歷史非常陌生;另一方面,我小舅舅住南港,記得小時候常常去他家玩,長大讀書後雖較少回去,但都會在母親家族聚會相見。等姊姊結婚,嫁去南港,他們住在夫家附近,我就更常在南港附近活動。基隆與南港是許多受難者罹難的地方,基隆港口槍決了多名受害者,我後來在《基隆雨港二二八》驚見許多怵目驚心的相片,也一同回顧1947年的歷史。南港八仙橋則是著名槍決後棄屍地點,雖然只有8位罹難者,但是在口述資料中,尋找不到失蹤的丈夫,多半會聽到風聲,至南港橋查看死者是否為她們的親人。
女性是我關懷焦點,特別是她們如何在社會家庭中繼續生活。詩集以50首詩作重新回顧歷史背後之下,遭人遺忘的遺孀和子女心境轉折,也嘗試從時間角度追回有關女性的青春、情感和自我性格。同時,非常感謝李魁賢老師長期引導我創作的來源,本書【系列一:母親‧西拉雅長詩】是在我閱讀老師悲歌系列詩作後,引發的靈感。回溯2017年撰寫〈悲歌,小論李魁賢介入歷史的敘事詩那她的未來呢〉(其刊載於《台灣文學館通訊》56期,2017.09)是從研究角度談〈孟加拉悲歌〉、〈選舉日〉等多首歷史長詩,現今我則同樣用歷史觀察的角度來探尋西拉雅母性與島嶼之間的關聯。
書寫,向來是我面對外在的一種對話方式。《母親與聲音》將是從歷史脈絡去認識自我生長的島國,豐富情感都在詩語中,表達對母土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