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探險家的探險日記。
作者去了大多數人一輩子不會到的地方,也帶我們去看他的家鄉,看大家都會忽略的角落。透過他的視野和銓釋,我們在變化一日千里的世界裡,看到定格在某一刻美好的人間風景。
《齊物逍遙2019-2020》
2019年全球疫情肆虐,黃效文出不了遠門,卻阻止不了這位探險家對世界和自我的探索。書中呈現了這兩年間的探索計畫,以及他在人生旅程中作出的反思。
原來在你熟悉的地方——離家不遠,也是探索的好地方。黃效文的世界裡萬物和人皆平等,所以他會去關心沒有人察覺的角落:香港的華光廟、最後的舢舨;人跡罕至的冷古寺、西藏高原的賽馬比賽;也有開創性的視野,在緬甸建立建立中國探險家學會的新家,開展客席藝術家及其他在地項目。
這本書是在2019-2020年對齊物逍遙的報告。
他的世界裡萬物和人皆平等,所以他會去關心沒有人察覺的角落;因為逍遙所以自由自在的去做自己。他總可以用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去探索這個世界,同時也可以鑽進探險學會多年珍藏的古籍資料,一本百歲的飛行員贈與的珍罕之書、一本 1900 年出版地圖集,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另一個觀點,賦予意義。
讓我們隨著黃效文的步伐,探看他的探索成果。
得獎紀錄
金蝶獎 榮譽獎
《娜娜的手機照片碎碎唸》
《亞洲不安之旅》
《山/海/經》
2018 Graphis Design Annual: 銀獎
《山/海/經》
2017 德國紅點傳達設計獎Reddot Design Awards: 紅點獎
《山/海/經》
2017 美國國際設計獎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IDA): 優選
《山/海/經》
2017第14屆書籍設計大賽金蝶獎:榮譽獎
《山/海/經》
2017金點設計獎
《行書》
2017 Graphis Design Annual: 優異獎
《行書》
2017 Communication Arts 美國傳達藝術年度設計獎:Award of Excellence優秀獎
《行書》
2016 D&AD Professional Awards 英國設計與藝術指導專業獎:木鉛筆
《行書》
2015 London International Awards倫敦國際獎:金獎/銀獎
《行書》
2015第十屆澳門設計雙年展:優秀獎
《台北高原青藏盆地》
2015金點設計獎
《東說西說東西說》
2015美國國際設計獎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IDA) : 優選
《台北高原青藏盆地》
2014第11屆書籍設計大賽金蝶獎:榮譽獎
《台北高原青藏盆地:邱醫生的處方箋》
2014美國國際設計獎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IDA) : 優選
Golden Pin金點設計獎標章
金蝶獎榮譽獎
《比蝴蝶飛更遠: 武漢效應的43種生活》
Communication Arts美國傳達藝術年度設計獎
Red Dot紅點傳達設計設計獎
LICC倫敦國際創意獎
Taiwan Top Star台灣視覺設計獎優異
The Work 亞太廣告設計年度獎
MUSE繆思創意設計銀獎
Graphis Design Annual專業圖形設計年度優選
《李繼開第七號文集: 這樣的顏色叫做灰》
Communication Arts美國傳達藝術年度設計獎
Red Dot紅點品牌與傳達設計設計獎
IDA美國國際設計最佳榮譽佳作
German Design Awards德國設計獎
《畫說寶春姐的雜貨店》
第四十三屆金鼎獎「圖書插畫獎」
作者
黃效文
《時代雜誌》曾選黃效文為亞洲二十五位英雄之一,稱他為「中國最有成就的在世探險家」。這樣的殊榮曾頒發給翁山蘇姬,噶瑪巴,姚明,還有其他在各領域傑出的人士。CNN報導過黃效文所做的事超過十二次之多,其中還包括主播Richard Quest的三十分鐘專訪。探索頻道也為他做的工作製作了好幾個紀錄片。
黃效文自一九七四年開始在中國探險。他是中國探險學會的創辦人也是會長,這是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在中國偏遠地區跟鄰近國家的探險,研究,保育跟教育工作。他成功地定位長江,湄公河, 黃河, 薩爾溫江, 伊洛瓦底江及雅魯藏布江的源頭。
他的學會主導的保育項目橫跨中國和鄰近的國家,包括尼泊爾,寮國,不丹,菲律賓與緬甸。黃效文著作超過三十本。他的母校威斯康辛大學頒發給他名譽博士學位,星雲大師也贈與他「華人世界終身成就獎」。
攝影者簡介
黃效文
《時代雜誌》曾選黃效文為亞洲二十五位英雄之一,稱他為「中國最有成就的在世探險家」。曾任於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記者。
譯者簡介
童貴珊
政大新聞系,曾任職雜誌記者,喜歡與文字打交道,目前專職翻譯、特約編譯。譯有《大腦依戀障礙》、《他會是恐怖情人嗎?》、《為何你不敢自在做自己?:建立自尊的40堂課》、《當下說不的力量》、《每一天都是出走的練習》、《深夜微光》等書。
目錄
島嶼尋訪 卸不下的焦慮與不安―――020
耶魯的五十年今昔――――――040
緬北飛地――――――062
珍稀之書 一九三四年的二十本限量發行――――――094
中國探險學會的客席藝術家與經紀項目 支持與舉薦藝術家的新模式――――――110
中國探險學會的新家 在伊洛瓦底江支流―――126
冷古寺 中國探險學會深藏於神山裡的小計劃――――――132
高原上的賽馬 專題攝影――――146
戰爭的藝術 戰亂期旅中之日本藝術家――――156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五年了引以為鑒? ――――――172
最後的舢舨――――――190
菲律賓地圖集的推論――――――210
犛牛年 信任的省思――――220
華光廟 發現香港鮮為人知的神祇與其唯一廟宇――――238
重新發現與探索巴拉望―――256
一九八四年,從海南出海―――――――266
隔離時刻 檢疫隔離兩週筆記―――――――292
戀戀木棉―――――――312
序/導讀
作者序
託讀者之福,獲不丹皇室皇太后為本書前頁提筆撰寫序言,深感榮幸,也為此寫一段簡介。我多番前往不丹進行一些項目,因此與皇太后成為好友,經常互通音訊。當我在拉薩時,特別拍了一張夕陽映照下的布達拉宮影像,寄給太后慶賀她九十一歲生日。
那張照片牽動她的往日記憶——帶她回到一九四六年,七十五年前當她還是十六歲的公主時,曾親臨拉薩這座聖城。我藉此機會請她為本書寫序,同時邀請她重訪拉薩。她欣然允諾,而她所寫的這段文字,將成為這些年間世局變動下的重要記錄,那是跨越四分之三世紀的滄海與桑田。事實上,這不僅是本書推薦序,更是未曾發表過的文獻記錄,彌足珍貴。
對我個人的文字書寫而言,這波全球疫情之災,可謂禍福相倚。
這一年我都出不了遠門,無法上山下海,到各地查勘,此生最愛彷彿被剝奪了——此乃禍。但應運而生的祝福是,我雖寫不成《田野報告》,但終於完成了《在家報告》;並在寫作過程中,發掘我們圖書館的不少典藏好書,深入鑽研,同時為讀者提供更詳實的細節。
如果說,《田野報告》充滿一手資料原創性與臨場帶來的種種感受,那麼,《在家報告》則提供更 多元的參考方向與深度觀點。前者要求多一點右腦活動,後者則側重左腦分析。其實,兩者兼容並蓄,相輔相成。
當我在家附近進出探究時,即便外在環境將我們局限於香港之內,我們仍很快便啟動好幾項計劃與活動,在短時間內也收穫不少初步成果。
我向來喜歡到少人出入之地勘探尋索,藉由我們的越野車隊,甚至我們自己的探險船隻,跋山涉水,在最荒僻偏遠之處,籌備與展開一些項目。而今,受困城市的我,出門靠渡輪與公車,從家裡到計劃執行點,區區數小時便「一蹴可幾」。所謂「殺雞焉用牛刀」,感覺有些懷才不遇的悵然若失。
投入這些計劃方案幾個月後,雖然我們受歡迎的程度逐漸增強,初期成果也鼓舞人心,但我卻像隻擱淺野渡之棄舟,幾近心灰意冷,因為相對於「遠方與天涯」,我當下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是如此微弱。短短數週內,我慢慢調整與矯正我的想法,同時也找到新動力,來延續我在住家附近啟動的工作。我知道我所接觸的年輕族群,來自網路世代,他們耐心不足,加上年紀尚輕,更缺經驗與資源。他們亟欲尋求立即的肯定與滿足感,同時也容易分心走神。
我們在離家不遠處展開新計劃。這些主題小而美,立竿見影;看來是這群年輕人的理想 個案研究,執行過程中或許產能與支援都稍顯捉襟見肘,但這番行動證明了他們也能在自己的社區鄰里,有一番作為與貢獻。更何況,保育計劃通常是一次性工作,但若以它作為教育模式與個案研究而言,社區型計劃反倒比較細水長流,影響深遠而長久。
因此,在眾多文章中,本書其中一部分內容特別呈現一些我們近期的探索行動,這些計劃的執行地點都在香港之內,住家附近。一如每個世代曾歷經的戰役與疾病,這場全球疫情也將逐漸趨緩,及時受控。有一天,當海陸空邊界再度對外開放時,我與我的團隊將整裝待發,遠赴地角天涯——在地平線以外,海陸天相連之境。
其實,我已於二零二一年初時,在澳門熬過三週隔離期後,再度動身前往中國內地,踏上我的田野探索之旅。這趟遠行歷時四個月左右,其中過程與故事,我會在將來的文章中與我的朋友們分享。
黃效文 中國探險學會創辦人 / 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