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七年,來自拉丁美洲各地的創作者同聚一堂,定下「新拉丁電影運動」這個名詞。在新思潮與古巴革命成功的影響下,拉丁各地影人應聲而起,新的藝術運動此起彼落,陸續展開。電影工作者的新思維是把電影當作社會變革的工具和政治解放的武器,無論是阿根廷新電影、智利的民粹團結電影、由學院派領導的古巴新電影,或是力度最大的巴西新浪潮,都以各自形式深入社會本質。
此外,拉美電影還出現一批新新浪潮,它們與美國關係密切,借重美國大公司的全球發行,並吸收英語世界的能量,在世界影壇大放光芒。透過布紐爾、阿莫多瓦、羅恰、巴班柯等才華洋溢創作者的鏡頭,向國際發聲,展現拉美深厚瑰麗的人文與精神底蘊。
知名電影人焦雄屏多年出任各大指標性國際電影節評審,曾親身走訪當地、和多位大導演與製片等影視工作者當面交流;從國際電影節評審的試片室、與主席、導演相聚的餐桌前,甚或布宜諾艾利斯的街頭抗議體驗,她總結各種經驗及評論,多層面地理解、賞析拉丁電影文化,帶領讀者一同認識複雜迷人的拉丁電影。
本書特色
「憤慨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布紐爾
親身走訪,當面訪談,多層面理解賞析
知名電影人焦雄屏 解析百年拉美電影浪潮
剖析22位導演、40部經典作品
中文世界最權威的拉丁美洲電影專著
安達魯之犬|黃金時代|無糧之地|被遺忘的人們|薇瑞狄安娜|泯滅天使|青樓怨婦|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朦朧的慾望|修女夜難熬|壞教慾|我造了什麼孽?|我的母親|玩美女人|沉默茱麗葉|慾望的法則|綁住我,捆住我|顫抖的慾望|破碎的擁抱|痛苦與榮耀|鬥牛士|切膚慾謀|飛常性奮!|露西亞|低度開發的回憶|再見巴西|無法無天|燃燒的時刻|蜘蛛女之吻|愛是一條狗|你他媽的也是|羊男的迷宮|可可夜總會|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情慾飛舞|樂士浮生錄|北方|我是古巴|古巴與攝影師|墨西哥萬歲!
作者
焦雄屏
著名電影人,集製片、監製、教育、寫作於一身,在國際上贏得「台灣新電影教母」之稱。監製多部電影包括《十七歲的單車》、《藍色大門》、《聽說》、《二弟》、《綠帽子》、《愛你愛我》、《侯孝賢畫像》、《五月之戀》、《戰‧鼓》、《白銀帝國》、《上海王》等,獲獎無數,至今仍在監製若干電影與網劇,如《再見,少年》、《尋羌》。她帶領焦雄屏編劇工作室,培養眾多創作新手。
她早期在台灣推動新電影運動,從評論到辦電影獎,最終將電影推上國際舞台。她是兩岸知名導演走向國際的主要推手之一。她在1980到1990年代成功在本土推動台灣新電影運動,之後在國際為台灣新電影和大陸第五代與第六代電影作重要論述與介紹,促使華語電影揚威國際,著作等身。
她曾任金馬獎主席,在任期間改革評審制度、創立合拍平台,並推動金馬獎國際化,引進費比西國際影評人聯盟和奈派克亞洲電影推廣聯盟,使金馬獎再現公信力與競爭力,成為華語電影節榮譽最高指標。她曾創立中時晚報電影獎,成為台北電影獎前身。她也曾任中華民國電影年執行長,在任推動十六個國外台灣電影回顧展,舉辦各種攝影、美術、錄音訓練班,也出版各種電影史叢書,為台灣電影打下堅實的產業與研究基礎。
她曾在全世界各大中電影節任評審,爭取華語文化發言權。又曾任北藝大電影創作研究所所長培養子弟無數,近來做電影製作外,並做網路教學節目。
焦雄屏著作
2020 法國電影新浪潮[最新圖文增訂版](蓋亞)
2019 歲月留影:中西電影論述 (商務印書館)
2019 雕刻歲月:藝術電影與民族經典 (商務印書館)
2019 法國電影新浪潮(修訂版)(商務印書館)
2019 黑澤明:電影天皇(蓋亞)
2018 映像中國(蓋亞)
2018 映像台灣(蓋亞)
2013 焦雄屏的電影天地(龍門書局)
2010 二十一世紀世界重要電影產業板塊移動—工業形勢的變化與成果(躍昇)
2005 映像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 台灣電影九○新新浪潮(麥田)
1998 時代顯影-中西電影論述(遠流)
1998 風雲際會:大陸當代電影研究(遠流)
1995 光影紅顏-蕭芳芳寫真(萬象)
1995 香港電影傳奇:蕭芳芳和四十年電影風雲(萬象)
1994 歌舞電影縱橫談(遠流)
1994 改變歷史的五年-國聯電影研究(萬象)
1991 談影錄(遠流)
1991 台灣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遠流)
1990 閱讀主流電影(遠流)
1989 藝術電影與民族經典(遠流出版社)
1985 焦雄屏看電影:台港系列(三三書坊)
1985 焦雄屏看電影:好萊塢系列(三三書坊)
焦雄屏翻譯作品
2017 對白:文字、舞台、銀幕的言語行為藝術(Robert Mckee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認識電影插圖第十二版(Louis Giannetti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 認識電影全彩插圖第十二版(Louis Giannetti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5 閃回:世界電影史 (Louis Giannetti & Scott Eyman著、蓋亞)
2006 導演視野︰遇見250位世界著名的電影導演(Geoff Andrew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 認識電影第十版(Louis Giannetti著、遠流)
1998 認識電影第二版(Louis Giannetti著、遠流)
1998 再見,吾愛(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著、臉譜)
試閱
序
來去拉丁
台灣對拉丁文化是陌生的。從來就是親美親日,受這兩種文化影響,甚至會透過他們的流行文化膚淺片面地去理解世界。
回想小時候,電視初到台灣,我看到的第一個電視節目是黑白的美國情境喜劇《我愛露西》,傻大姊露西和她那個經常被嘲笑的古巴丈夫,應該是我的第一個拉丁印象吧?後來又有個大型綜藝節目,叫《拉丁歌舞》,是大型夜總會的表演,有爵士大樂團和兩個伴舞的美女瑪芝和芝芝。兩拉丁美女總是穿黑網襪露出美腿,從腰部向後膨出一大片有很多縐褶的蛋糕裙,扭起來裙子一掀一翻,熱情帶勁。這些艷舞對我們小蘿蔔頭很有吸引力,別忘了這還是國產綜藝《群星會》時代,像閻荷婷、紫薇等老上海式的歌星,仍在慢悠悠唱著「荷葉上露珠兒轉呦」的小調歌曲,讓小蘿蔔頭們百般不耐煩。拉丁熱舞直接吸引我們,挑戰我們年少的文化味蕾。古巴是什麼?拉丁又是什麼?我們一點都不理解,但是這些形象、名詞不知不覺深植在我們腦海。
除了喜劇和歌舞外,拉丁印象總出現在美國西部片中,大英雄約翰・韋恩身旁老看到操著「申牛雷,申牛雷」口語的墨西哥小鬍子們,不是酒吧老闆,就是客棧主人,帶點喜趣帶點狡猾。和那個華納卡通裡嚷嚷著「安德雷,安德雷!」一溜煙跑過銀幕的墨西哥小老鼠一般可愛。這些美式流行文化的點點滴滴都在塑造我們對拉丁的刻板印象。它們應該是美國文化塑造出的誇大、扭曲、讓拉丁人不舒服的形象;就像我們看到好萊塢電影如《大地》中吊著眼睛的假華人,或者戴著長指甲套,邪惡陰險的福滿州那樣感覺不快。
後來上映了一部轟動全台的西班牙電影《不如歸》(Un rayo de luz, 1960),終於不是美國人眼中的拉丁了。裡面的小童星瑪麗莎(Marisol),老是高昂激動地唱著西班牙式的吶喊歌曲。她有驚人的肺活量,唱起歌來聲驚四座,或歡樂或悲傷,充滿了感染力。這部電影和《梁山伯與祝英台》一樣轟動,幾個月也不下片,估計瑪麗莎作夢也沒想到她在台灣有如此海量的粉絲。主要電影中強調孤女對母親的嚮往,這種親情是華人觀眾最無法抗拒的。
有頭腦的商人將瑪麗莎從西班牙請來台灣,隨一部假的《不如歸》續集登台,還隨票贈送五張瑪麗莎的彩色照片。瑪麗莎出現時,觀眾非常困惑,首先那瑪麗莎已經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不復那紮兩條小辮子的天真模樣。原來《不如歸》是幾年前的舊片,大概拍好四年後才在台上映。差距幾年,西方人又發育得快,模樣就不是同一人了。我擠在國都戲院靠舞台前面看她載歌載舞,心中充滿失望的情緒。她沒有唱《不如歸》那些耳熟能詳的歌曲,西班牙舞蹈我們又霧裡看花,節目最後還插科打諢地推出「台灣瑪麗莎」的小女孩高歌一曲,那小女孩名叫鄧麗君。我們把失望之氣出在鄧麗君身上,哼,一點都不像!其實我們心中的OS是,大瑪麗莎一點兒都不像《不如歸》裡面可愛的小瑪麗莎。
到了大學,西班牙能稍微對焦了。台灣出了個漫遊者三毛,用生花妙筆把荷西和西班牙帶進了台灣,乃至後來也進入大陸的視野中。荷西是那個浪漫等三毛幾年的西班牙人,是會做木工、跑到西屬撒哈拉潛水的西班牙人,是冷幽默笑匠和有同情心的西班牙人。三毛筆下的西班牙文化和好萊塢電影裡不一樣,總算這是台灣人自己的第一手報導啊!從小說到現實有段差距,我到美國留學才真正接觸到拉丁文化。德州首府奧斯丁是個非常白人的學校,但到底是臨近墨西哥,市裡拉丁裔不少,TACO等速食店也比比皆是。在德州也曾去過聖安東尼奧,參觀一下阿拉莫建築牆上的子彈孔,遙想《邊城英烈傳》(Alamo)中白人與墨西哥人的戰爭。約翰・韋恩和李察・威麥好壯烈啊,最後都為維護家園犧牲了。我們當時沒有知識,到底是誰從墨西哥人手裡搶來德州的?白人忘了真正的侵略者是他們自己,如此正義凜然。那段時間和我一起在圖書館整理目錄打工的瑪利亞是墨西哥裔,她黑不溜秋、矮矮胖胖,平日喜歡和我聊天。她是學音樂的,請我去看她參與演出的音樂劇《天皇》(Mikado),我在台下找來找去看不到她在哪裡。她應該演的是一個宮女,大堆頭演員吊著眼睛演東方人,寬鬆的戲服一穿,舞台妝一化,Chicano臉和白人臉也分不清了。我們對拉丁文化不了解,其實把臉部特徵一遮,大家沒有什麼不同,種族主義真是無聊的東西。
圖書館裡還有一個女孩來自尼加拉瓜,美人胚子,有個台灣男生特別迷她,老想約她出去玩,可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她平常笑靨如花,但只要一問起她的家鄉,臉上就飄過一絲哀傷,什麼也不肯說,估計也是政治流亡之類的悲劇。
我們系裡墨西哥裔不多,倒是幾年後,奧斯丁出了一個大導演學弟,勞勃・羅里葛茲(Robert Rodriguez),擅長商業動作片,拍了墨西哥三部曲(《殺手悲歌》、《英雄不流淚》、《英雄不回頭》),有吳宇森風格,合作的演員有西班牙阿莫多瓦藝術片出身的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和墨西哥的性感尤物莎瑪・海耶克(Selma Hayek)。有一年,我應邀去西班牙聖賽巴斯提安電影節當評審,海雅在飛機上坐我的旁邊,她帶著一個保鏢/男友,從起飛到降落一副荷爾蒙氾濫模樣,大聲調情十分囂張。我心中罵她bimbo,靠身材吃飯,沒想到她日後演出墨西哥國寶畫家《揮灑烈愛》(Frida),還提名了奧斯卡,演技相當不賴。那一年該片也參加威尼斯電影節,我又當評審,和她打了不少照面。後來我自我反省,拉丁文化本來就是熱情洋溢,我用自己的文化觀點理解別人,很容易產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