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詩。
在詩裡,他擁抱親情、詠嘆天地、紀錄歷史、思念友誼,人生的萬種情緒與樣態,盡收於此。
他說詩。
如同園丁一般,守護著他所珍愛的詩園。一方面,帶領讀者導覽詩的體裁,探索詩的文化底蘊與美學。一方面,他悉心灌溉,肥沃的知識土壤中長出詩的新芽:雙聯詩。
《君子書》,這部黃粱詩文集,除可品嘗淡雅的文字況味,亦能追隨詩人的腳步,悠遊於詩的奧美境界。
本書特色
★精選黃粱詩篇近百首,鴻鴻稱譽之:「黃粱,漢語詩的精粹與絕美在他手中完成,像塔可夫斯基那樣保存了直覺的心象。」
★除詩作外,亦收錄黃粱詩論,梳理詩的原理與本質;自剖文化脈絡與創作歷程,闡釋文明精神。
★深度賞析瑞典當代詩人特朗斯特羅默(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日本俳聖松尾芭蕉之作品。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人
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于堅(《百年新詩》軸心詩人)
車前子(《百年新詩》語言天才)
廖育正(廖人,成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黃粱不只是敏於感覺、想像的詩人,而更是深於思想的「詩哲」。他的歌詩吸納傳統文化之精神,體察現代生命存在之迷魅,鎔鑄為物、事、情、理兼容的境界;而以漢語特有之語法、聲調、意象的形式表現之。其意義個殊而普遍,普遍而個殊。閱讀他的歌詩,需要靈銳的感覺、神遊的想像與清明的沉思。──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黃粱的詩是一個另類。現代派是新詩自五四以來的一貫時尚,如今已深入漢語骨髓。黃粱試圖反其道而行,但並非復古,依然是自由詩,彷彿古人寫的新詩,魏晉風骨的自由體。這是遠比新詩之現代派路線更為深刻、潛沉的詩之道,新詩不能總是膚淺輕薄的同義詞。《君子書》精神高古,依然關於人的品味。──于堅(《百年新詩》軸心詩人)
我把《君子書》看做地圖,私人的公共地圖,冠名黃粱的地圖,黃粱在這張新大陸地圖上發現舊大陸,他是另一個哥倫布:反哥倫布。黃粱不懷舊,他是新制,他把舊大陸這塊醃肉逼出鹽分剔除糜爛,成就為抽象而具體的鮮味……彷彿可以返老還童的藥水。黃粱的每一行詩似乎都是從一首史詩中突然按住的一行。──車前子(《百年新詩》語言天才)
黃粱特別看重素樸、誠摯、純粹、自然的質地。他的早期作品晶瑩透亮,彷彿生命自行結晶的詩,有複製不來的玄妙;後期作品帶有溫潤的文化感和古風,是極富有人文底蘊的性情之作。他對詩的一往情深與義無反顧,充盈了君子一詞的涵義:不學詩,無以立,若要學詩,則必須交付全副性命。──廖育正(廖人,成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作者
黃粱
臺灣詩人,評論家。1958年生於艋舺,1978年師從美學家潘栢世、琴士莊洗,思想啟蒙。1982年始專志新詩,1984年隱逸灣潭山村,出入須靠人工划渡,1993年嘗試新詩評論,2010年遷居花蓮偏鄉,沉潛歷史洗鍊詩學。黃粱一生崇尚簡樸生活,追慕寧靜澄澈的美學理想,詩風溫潤文字太古。曾任:唐山出版社總編輯、《雙子星人文詩刊》主編、《文化快遞》主編、《現在詩》倡議發起人兼創刊號主編、市定古蹟紫藤廬執行長、黎畫廊藝術總監。著作:新詩評論《想像的對話》、新詩史論《百年新詩1917-2017》、30年詩選《野鶴原》、二二八史詩《小敘述》、雙聯詩集《猛虎行》等。策畫主編:《大陸先鋒詩叢》20卷、《龍應台與台灣的文化迷思》。
目錄
【推薦序】反哥倫布及其他/車前子
【推薦序】誠的詩學/廖育正
【卷一】風
獻給孩子
初為人父之歌
獻給孩子
兒童歌詩 九首
唇的小屋
夜已消失於荒田
絕望相思
甘泉
水晶
唇的小屋
聖殿之光
黥面
沙數之業
夜天清泠
一路繁花盛開
絕句
沙數之業
空中的月光站臺
當愛九十歲
夢想
懷人
獻給父親的堅苦與平靜
謹慎收藏起藍色唾液──奠祖母
紀念母親
葉世強週年祭幽思
寒夜吟──為琴士莊洗送行
地誌
歷劫的愛情
安平海邊的薩克斯風
邊境回看
他鄉石
樂生療養院懷想
【卷二】雅
眾神祈禱的綠 組詩
輾轉反側的異鄉人
冬夜公園
兩顆橘子
大榕樹與我的問答
夜間散步
山坳一塊墾殖地
眾神祈禱的綠
雕刻 組詩
吸毒者的女兒
人肉舖
祭典的陶瓶
一老婦與手推車
沉重黑暗的鐵
一對泥偶
枯癟的樹幹
刀砧
刀砧
白與黑
一生
歲暮
狂奔
風景
塵土
未來之眼 雙聯詩選
山黑路靜
廢墟之鏡
以暴制暴
吸毒青年
敲敲井壁
死亡紀事
自然一瞥
自然之在
戰地兒童
浮世繪
夜路中央
鐵絲通電
再斟酌一杯
春風尚在迴車
杜甫
未來之眼
【卷三】頌
時間的讚美詩
時間的讚美詩
抽象
想像
未來玫瑰
音樂的胴體
音色
月光
鳥聲
無題之八
寫作
君子書
菊頌
梅譜
鏡中村落
鏡中村落
振魂曲
【卷四】詩的思想
渾沌知識 十五章
一、詩是什麼?
二、詩與詩人
三、太古、太和、太初
四、詩的自然力
五、詩與思想
六、詩的經驗
七、詩的語言層相
八、詩的語言空間形態
九、「雙聯詩」文化設想
十、「風雅頌」現代釋義
十一、從詩的審美精神判讀「詩」
十二、從一首詩到一本詩集
十三、詩評寫作二三事
十四、詩史寫作芻議
十五、百年新詩,望洋興嘆
【卷五】詩的況味
俳句的奧義
前言
一、詩人簡介
二、俳句簡介
三、本文
結語
【卷六】詩的啟蒙
黃粱詩學的心靈契機與文化脈絡
詩是那未曾道出的,愛亦如是
《小敘述》書寫緣起
詩的啟蒙
從古琴聲音談文明精神
序/導讀
推薦序
反哥倫布及其他/車前子(《百年新詩》語言天才)
一冊詩集:《君子書》。
一位友人:黃粱。
黃粱是君子。君子在物理界必死無疑,然後死而復生,黃粱常常置自己於死地這個事實,至於能否復生,他不管不顧,但也並非聽天由命。
所以黃粱在我看來,多少有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壯,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我早就決定什麼也不去弄明白。要是我想弄明白什麼,馬上就會背離事實,所以我決定站在事實一邊。」
我把《君子書》看做地圖,私人的公共地圖,冠名黃粱的地圖,他在這張地圖上發現──黃粱在這張新大陸地圖上發現舊大陸,他是另一個哥倫布:反哥倫布。
黃粱不懷舊,他是新制,他把舊大陸這塊醃肉逼出鹽分剔除糜爛,成就為抽象而具體的鮮味……彷彿可以返老還童的藥水。
黃粱有藥水般眼神,即使治療抑鬱的藥水其眼神也是憂傷的,憂傷裡,又天真。
憂傷黃粱,天真黃粱,他把島嶼當作海洋,他把海洋當作龍船。對了,龍船上有帆嗎?我想是有帆的,沒帆也沒關係,加一個,碧空,彩雲,一鼓作氣,一意孤行,以沉思、文字與信仰為帆。
雖然有句老話「黃粱美夢」,但我很少感到黃粱做夢,他是無眠的。
他是理性的,黃粱,並不「無限的狡猾」,克爾凱郭爾認為理性具有「無限的狡猾」性質,這是非成像詩人看法,成像詩人的理性在他行動之中凸現沉思、文字與信仰,猶如盲文而不會在黑暗裡解體或失聲。
黃粱的每一行詩似乎都是從一首史詩中突然按住的一行,「我們抓到了泥鰍」,與其說黃粱寫詩,不如認為他在編一部龐大的漢語言手冊,也許是處在源頭的六書與永字八法,「六條泥鰍」,「八條泥鰍」,也許是遣詞造句祕笈,「其中沒有加法」,在精神上束之高閣,在婚禮中琳琅滿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的詩,即書──「這一整個由形象和記憶構成的宇宙,從不屈服於日常生活的現實。」(阿爾貝.卡繆,《第一個人》)大步流星,我們已經出發去參加婚禮了,它是「日常生活的現實」嗎?不!「親愛的語言」。
書,即宇宙。平行宇宙。多重宇宙。比較誰更真誠,只是:不是情感的、情緒的、情欲的,這種比較出自語言選擇:種子優選法。優選法契約下的眾詞平等。無論哪裡都不賣弄權威。
卻:在詩中允許一切。
真正的詩神聖而無意義。
詩:不斷對自己思維、習性……的質疑。
詩,不能只有跳躍,而沒有遷徙。
「不可靠敘事」。
他是另一個哥倫布:反哥倫布。
……
……
……
(此處需要引入省略號,碼頭下面波光粼粼。)
他是另一個反哥倫布的哥倫布。
在淡水某個街邊酒吧,二樓,憑欄而坐,兩條腿似乎可以伸到街上,好像宜蘭廣場章魚能夠一直遊入太平洋。
那天,黃粱和我談了他的隱居與寫作計畫。現在看來,他實現了對自己的承諾。
微風通透,碟子裡的檸檬完成一幅進攻性十足同時又尚未完成的圖畫:傑出詩人大概會和章魚做愛,他不需要擁抱和撫摸,他沉溺於糾纏與勒索。
「不可靠敘事」:反哥倫布及其他,其他波光粼粼,無法攫取碎片。因為反哥倫布的倒影如此完整,人,完整的人。
黃粱確是完整的人,君子出現,作為眉批。
2022.4.26下午,蘇州
誠的詩學/廖育正(廖人,成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這是一套「誠」的詩學,透過黃粱詩而彰顯。《中庸》言「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塑造自我並推動社會。然而在現代詩虛張聲勢的流行裡,書名君子,乍看太過懷舊,其實宣告了一種轉向的大自信。黃粱回歸詩之「誠」,試圖以至誠的言語貫通天人,讓人心、詩心、天心相互朗現,這是他的詩學與眾不同的根本原因。
黃粱不只是寫詩的人,他的存在,即表明一種詩學態度的存在:詩品即人品。相信詩藝的品狀,必趨同於人格品狀。詩是文明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永遠前引,也是最深層的自我教育。在黃粱那裡,「詩」凌駕於文字技巧或議題布置,不是標榜自我的社交遊戲,不是出題與解謎,無庸修辭結構的標新立異。詩必須整全身心,發乎至誠,始能經營。在這樣的觀點下,「詩」甚至超出文類,成為人溝通天地的唯一可能。
對黃粱來說,詩總牽涉到生命向度──隨著人的成長、墮落、衰老,而展現出的生命狀態與境界;經營為作品,則成就作品的狀態與境界。所謂「詩」,包含了「生命狀態」與「作品狀態」交會、互滲的總體過程。因此,詩必然嚴肅。並非不苟言笑的嚴肅,而是攸關生死的精神賭注。這意味著詩的鑑賞關鍵在於心靈奧義與精神氣場。在真詩中,智性與渾沌乃可相互辨識。因而真正的詩往往暗示了一套世界觀。人如器,如琴,詩則有音色。聽詩觀詩,可覺察一個詩人的身心靈全體。
黃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往往用語雅緻,基調冷冽,帶著少許的古意。時常指涉存有的整體,或者愛與死的試煉與變奏,多收入《瀝青與蜂蜜》(1998)。如他將愛情喻為黥面,愛就是永生的印記,盲聾又何妨,因為「愛過即是黥面唱出了歌」。那「血色黃昏」神祕而殘忍,晝夜交替燦爛而愛情短暫,終將沒入黑暗。就詩的語調而言,在部分作品裡,黃粱試著模糊敘述者和外在世界的界線,不以過度的我執操縱於存有之上,敘述主體適度的隱匿,大抵源於道與禪的藝境。如他寫菊,一念三千,具象為一念四十九菊花瓣。念與念之間的轉化也是念,一念淡泊出世,一念愛憎苟合,無窮無盡念念相依即生之實況。除了虛靜以外,他的詩也勇於進入歷史糾結,如《小敘述 二二八个銃籽》(2013)等作,讀之令人備感沉哀。
《君子書》裡相當動人的部分是懷人,那是浪蕩人子的還債紀。出乎至誠的詩句,有不捨,有回憶,有悲痛,有遺憾。年少不羈的人子,過了一段自我追尋的放浪歲月,源於直覺衝動而逃離原生家庭,直到父親躺入棺材才回來。多年後他照顧衰老的母親,盡孝盡心,看見「沒有皺紋的詩篇寫在媽媽臉上╱枯萎之後滿室馨香」。以及為一代巨匠葉世強,和琴士莊洗送行之書,皆是生死真詩。浪蕩人子看似瀟灑,但最放不下的還是這些包容他浪蕩的恩人。長久庇蔭的屋瓦終會傾圮,人子繼續獨行於天地,徒留傷逝和追悔。到底是什麼型塑了詩人的心靈,決定了生命的走向?又是什麼使人慈悲,願意不計回報,不計代價地包容善待一位無名少年呢?人子欠恩太多,時移事往,只能深自感懷,以詩相還。
「相對于老,我現在猶然少年╱視死更衣,病酒為樂╱萬壽菊枯萎在眼前╱一萬個閃念霹靂雷電」。詩人總是年輕,即使年歲老大,心態猶然少年,看待死亡也只是一件即將換上的衣服而已。年輕是一種永遠朝向未來的心情,一種展開新鮮局面,拒絕完成的可能性,萬念齊作,甚至到手的成就也可以輕鬆拋棄。一秉真誠,面向未知,堅守心中正義,看重原則,這是詩人永不變的性格或自我承諾。
在中文傳統裡,知音幾乎等同生命的禮讚,有志者覓得知音,即可忘卻潦倒。黃粱既尋求知音,也成為許多詩人和藝術家的知音,從他撰寫詩史,編輯詩叢,策劃藝展皆可見一斑。作為一位廣博深刻的詩評家,他的每次出手皆壯舉:編輯兩大套「大陸先鋒詩叢」(1999、2009),蒐羅中國當代先鋒詩人十九家,並一一撰寫深度評論;更寫出偉作《百年新詩1917-2017》(2020),視野遼闊,詩思精深。他根植臺灣,放眼古今中外,唯對淺薄作態的作品不屑一談。這樣的君子不僅孤高,根本是反世道而行;但他的逆反不是背叛,而是返回一種真樸的人文體性。他堅定關注詩的本質,唯一的價值判準就是詩心。他認為詩人的真正成就無關權力位置、媒體聲量等外在因素,而完全取決於詩歌本身的高度與深度,這使他的詩評論大異於學院著述,創見豐碩十分可觀。
黃粱欲以古典話語對白話文進行淘洗,懷著寓開新於復古之情,對中文傳統進行縱的繼承,企圖融通文言白話和方言。不論那樣的嘗試是否成功,這上溯文化源流的意向總是深刻的。我們的語言不會毫無來歷,我們的意識也不太可能全然懸空於語言和歷史。黃粱深契於古典情性,同時懷著臺灣本土的堅定意識,拒絕參與現代性耗費掏空的遊戲,面向傳統人文,接引廣闊的文化資源,此可見於《野鶴原》(2013)。他甚至自鑄格律,寫作雙聯詩體如《猛虎行》(2017)。凡此種種皆是文化體性的慎思明辨。
黃粱一秉誠的詩心,誠是至道,是至神,是形上之理,更是人世的總原則。唯有在誠的精神朗照下,詩才有合宜的定位。他對詩的一往情深與義無反顧,充盈了君子一詞的涵義:不學詩,無以立,若要學詩,則必須交付全副性命。由此,詩與君子合而為一。這是他以生命活出的真姿態。我會這樣看此書:君子應當作動詞。
誠是詩藝的必要條件。而詩是人真正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