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淚的歷史:情緒、空間與性別,近代法國的感性與濫情
 
作者: 安., 文森布佛 
書城編號: 24721047

原價: HK$190.00
現售: HK$180.5 節省: HK$9.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台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 2022/07
頁數: 448
ISBN: 9789570534214

商品簡介


「有許多事讓淚水洗過更明白」

「你怎麼捨得讓我的淚流向海」

「好眼淚壞眼淚我都曾為你流」

 

一滴淚,一個世界

眼淚,突破了語言跟理智的框架,

是人類集體情感的多義命題,更是文明轉變的關鍵象徵!

 

年鑑學派心態史經典寫作 用眼淚串起一部近代歐洲精神史

 

眼淚是什麼?是珍珠,是我的體會,還是風吹來的砂落在悲傷的眼裡?

為何總在寂寞時候流眼淚?為何微笑中留下的眼淚一定很美?

為何眼淚只能安安靜靜地流過,難道不能坦白地放聲哭喊?

為何總是「她」在睡前哭泣,男人想哭卻成為一種罪;

灰姑娘的眼淚像流星墜落海底痛到心裡,悲傷的茱麗葉卻總是不見羅密歐流淚?

 

從當眾大哭到獨自啜泣,從情感共享到陰性貶抑,

讓我們重回歷史,追溯近代歐洲文明心態,看眼淚如何象徵著人類社會進程的變遷。

 

從淚眼汪汪到號啕大哭,雙眼模糊到獨自啜泣,眼淚充分表達了人類的情緒,但表現方式及意義隨著時代不同有所差異。18世紀的人們能在公共場合輕易掉淚,19世紀前半葉卻喜歡偷偷躲在角落哭泣,到了後半葉又試圖給掉淚這件事定下規則。自此眼淚變得愈來愈不安、令人起疑,女性成了輿論中心:無論是受害者或操控者,她們的情緒權利開始受到控制。

 

作者安.文森布佛以近代法國為中心,參考了文學、醫學、司法、日記、禮儀教條、教科書等資料,追尋眼淚之於人類的象徵意義及歷史變遷。最早,古希臘人民被禁止哭泣,因此只能選擇在上演希臘悲劇的台下與觀眾一同哭泣。而16世紀,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的眼淚,眼淚都象徵著熱烈情感的表現,代表心靈與靈魂的交流,是共享情感與人性的標誌,消除了彼此的距離。

 

進入近代時期,18世紀的眼淚被灌入啟蒙運動的思想,因而成為社會溝通的媒介:人們互相交換、分享、交融眼淚,並熱烈慶祝民主與平等主義的崛起。感性是人類彼此來往的標誌,同時代表了人類的同情心和仁慈。同時,眼淚也具有傳染力,我們會替他人的不幸或現實利益,而感到悲哀或感動。18世紀一位法國文學家就說過,在描述感人的場面或情感故事時,憐憫與感性會透過眼淚來傳達給所有人,產生催淚作用。

 

在18世紀的文學、繪畫、送葬、音樂、舞蹈、戲劇等面向,均可看見眼淚的力量。在繪畫中,浪漫和情感的力量透過觸摸繪畫而凸顯出來,藉此觀察賞畫者的反應。我們應該用文字來記錄這些視覺上對於觸摸、身體、情感和感知的故事。而音樂和舞蹈,也參入了苦樂參半的眼淚。眼淚同時彌補了人性的孤獨感。哭泣的樂趣在於發現自我,以及享受內在的感性。眼淚代表著甜美的憂鬱、散發出寂寞的魅力,這些眼淚讓人類感到自我的存在,並見證彼此的存在。

 

然而19世紀上半葉,男性與女性皆被禁止在公眾場合掉淚;到了下半葉,眼淚更搖身一變,成為女性的特權。上流階級與成年男子受過教育,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許輕易掉淚。19世紀末,眼淚被禁止出現在公共場合,只能躲在房間裡、只有女人、兒童和普通人可以流淚。眼淚具備的強烈私密性及高度功能性,貌似自發但總深受歷史演變左右的特性,使其作用為一種複雜多變的「論述」;其背後象徵意義之修辭變遷,更往往與私領域、感性及婦女地位等社會重大變化相互連動。

 

受到年鑑學派的影響,心態史成為歷史研究的重要取向。為了追尋集體歷史,描繪出人類心智情緒的發展歷程,研究者紛紛轉向尋找新史料,以便窺知傳統史料中無法觸及的敘述,本書即是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藉由新方向及新史料的研究,我們得以掌握近代歐洲文明背後的感性系譜,探討諸如眼淚這樣的情感基礎及象徵如何支撐人類社會結構,並影響文明背後的集體心態形塑。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郭亮廷(藝評人)

 

感性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者、作家)

秦曼儀(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高俊耀(窮劇場藝術總監)

鄭尹真(窮劇場藝術總監)

 

「眼淚在現代社會裡,同時經歷了「私有化」和「病理化」的雙重轉向,而推動這兩個轉向的,是現代人對於「真實」的執念:醫學要揭露眼淚背後的真實原因,私下哭泣也比在公眾面前落淚,感覺更真誠,更不帶有表演性質。作者走筆至此,已經點出了眼淚的今昔之別,今天的眼淚不是為了表達情感,甚至不是為了彰顯道德,而是為了掌握真實。這可能是為什麼,我的演員朋友被一再要求對著鏡頭爆哭的原因。」──郭亮廷(藝評人)

 

「人類生命的起始與終結都帶著哭泣,各種喜怒哀愁的情緒也可能伴隨眼淚。從催淚、不哭到欲哭無淚,泣與淚不只涉及生、心理反應,也是一種文化性與社會化的結果。這本旁徵博引的有趣史書(也是百科),深入淺出解析複雜多義的眼淚,也提供我們一條認識自身感性與理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李明璁(社會學者、作家)

 

「在這部著重眼淚修辭的歷史著作中,安.文森布佛分析了眼淚帶來的展示效果和親密經驗。她一步步追索感性心靈的貶值過程,探究自我約束如何在價值的拉鋸戰中勝出,並進而規範人應該克制眼淚,讓一發不可收拾的抽噎變成令人擔憂的病態表徵。……眼淚貶值的過程十分緩慢,包含在情感表徵的個體化之中,其中蘊含的議題之複雜昭然若揭。這些議題包括公私領域之間的界線如何劃分,性別角色如何分配,主體該如何自我呈現,以及社會的連結如何表現。這些問題盤根錯節,錯綜複雜。也就是說,眼淚在醞釀出陌異性(étrangeté)的過程中,累積了豐富的價值和意涵。」────法國感官史巨擘,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作者

安.文森布佛(Anne Vincent-Buffault)

 

法國歷史學家,專門研究感知歷史與情感史(英:History of emotions;法:Histoire des sensibilités)。著有《觸覺的感性史》、《衰退的感性:冷漠史的元素》、《友誼練習:18和19世紀的友好實踐史》、《工人菁英養成史:1940~1970年電力業和天然氣業(培訓的歷史與記憶)》等作。

 

譯者簡介

 

許淳涵

 

牛津大學現代語文所博士班在讀。1992年生於嘉義,台大外文系、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文學碩士畢。曾獲臺北文學獎,也曾差點去威尼斯念口筆譯。現研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文學對中國的描繪和想像、性別與帝國、視覺藝術。譯有《漫遊⼥子:大城小傳,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網路與書)、《私運書的人》(商周)、《沉默的一百種模樣》(臉譜)、《我的風格畫畫全書》(奇光)。

 

歡迎來信交流:michellehsu1182@gmail.com

 

目錄

推薦序

引言

 

第一部 眼淚的滋味,感性的交匯

第一章:邊讀邊哭

滿紙辛酸淚的小說 

小說中的小說,或讀者的角色

閱讀和自白

閱讀的功效

 

第二章:眼淚的交流及交流規則

交流的語彙,或眼淚的語言

有限的交流:私人空間與親密關係

家中的哭泣

感人至交

戀愛與放蕩

普遍的交流

 

第三章:情緒如何合情合理

流淚的樂趣

感性的生理決定因素:昏厥的女子與機械般的人 

感性的童年與還童的感性

養育孩子

生命的各個時期

女性的眼淚

眼淚的藝術

 

第四章:劇場中的眼淚

劇場中的感性及感性的劇場

演出與觀眾

浮現與水漲船高之勢

因為伊涅斯的孩子而哭是件蠢事嗎?

為了催淚而創作:感傷喜劇 

中產階級的戲劇與情感的追尋

劇場的道德效應

女性公眾以及劇場的眼淚

 

第五章:淚灑大革命(一七八九年~一七九四年)

一七八九年六月到十月,涕泗縱橫的那幾週

從聯盟運動到恐怖統治,或和解的情義

懸而未決的時刻

眼淚的投機客與飲血人

在某些場合,不可以哭

 

第二部 從莊重矜持到淚眼乾涸

第一章:朝向新的感性

瑟儂古的見解

基督教痛苦主義的認同與法國大革命的教訓

美學的情感

溫柔淚水的憧憬以及感性交流的遺緒

男人與女人:新的親密關係

察言觀色,觀察自我

班雅明・康斯坦的不安

克制與持重

 

第二章:煎熬的幽微魅力

笑與淚的世代

昇華痛苦以及乾涸的威脅

眼淚的宗教性

豐饒或乾涸

內心與神經

 

第三章:風俗研究

眼淚的小小社會學

年齡層階梯上的男男女女

那些得知道如何藏起來的眼淚

當一個流淚的女子

層次微差與心理

 

第三部 啜泣的危機,情感的風險

第一章:一反情感的病態

厭惡眼淚

授權核准的眼淚

少女之道

 

第二章:令人不安的怪異之處

抽噎不止

啜泣的男子

女人的危機

言情迷幻藥對女人造成的影響

不安及智者的回應

 

第三章:大眾小說中的眼淚情緒

《巴黎秘辛》:眼淚豪雨

《倫敦秘辛》與《羅坎博》:轉變的元素

十九世紀末大眾小說中富人的眼淚

 

第四章:情緒的社會與政治規範

眼淚的缺席

在里姆桑哭泣

瓦列斯:十九世紀小布爾喬亞的教育

 

第五章:煽情戲劇中的不幸

從動人情節到煽情戲劇

煽情戲劇及其觀眾的轉變

浪漫戲劇

演員的地位與劇種的演變

劇場情感的分寸

 

結語

註釋

參考書目

 

序/導讀

引言

在沉默和言語之間,流淌著眼淚。從眼眶微濕到潸然淚下,從淚眼汪汪到泣不成聲,眼淚是情緒的體現。眼淚有時低調,有時高調,有時私密不外露,有時卻當眾傾瀉。同時,眼淚也是感性心靈的證據,有時受到社會的推崇,有時被視為女人的脆弱。眼淚代表一段歷史,隨目光流瀉而出。劇作家拉辛(Racine)喜歡在劇作中以情動人,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探討大眾對拉辛劇作的感想時,曾經這樣問:「在哪些社會、哪些時代,我們曾哭過?從什麼時候開始,男人(而不是女人)停止了哭泣?為何在某個特定時刻,感性會淪為濫情?」

「眼淚」這個問題,是如此的不可思議。我自己遭遇這個問題的時機,是在讀十八世紀小說的時候。在那些小說中,男性角色不乏哭戲。人物細膩的來往,將宣洩情感的場景鋪排開來,激情的擾動和心醉神馳的甜蜜互爭風采。這些情感的發生地不只是小說而已──誇張的言辭、神似格勒茲(Jean-Baptiste Greuze)畫中人物的面影姿態,也出現於書信和劇場評論。小說連結生活,就像戀人用眼淚沾濕情書,友人相擁而泣,也像觀眾在劇場互吐衷情。不過,到了十九世紀,情況就不可同日而語了。身體的符號有了一套新的經濟體系,漸漸改變人們互相傳情的方式。追溯眼淚的歷史,能讓我們釐清這個轉變的來龍去脈。

從家喻戶曉的文學大作,到名不見經傳的冷僻文書,我找尋著通往眼淚的路徑,通往這個液態的研究對象。它留下的軌跡飄忽難辨。爬梳文學作品固然重要,但除此之外,書信、回憶錄和日記等文獻不單單反映現實,還建構出化用語言的場域,也關乎「眼淚」一詞本身的化用。十八、十九世紀劇場的觀眾行為也提供了蛛絲馬跡,誠如羅蘭.巴特觀察過的一樣。我決定不要以經典著作為尊,轉而聚焦各種瀕臨極限與擦邊踩線的情緒狀態,觀察什麼可以忍受、什麼合宜得體,而什麼又是懨懨病態。我研究了醫學和科學文獻、待人處世之道的論集和教育手冊,與其他資料互相輔助,彼此參照。小說和個人抒懷所提供的文字情境五花八門,有時會出現一些互相牴觸的說詞,但還是有其重要性。最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簡直就是當眾灑淚的絕佳時機,舉凡報章雜誌、檔案史料或回憶錄,都可見一斑。

在詮釋各路資料時,有些陷阱必須避開,尤其要避免將屬於我們時代的心理學原則,應用在過去的眼淚上,否則可能陷入死胡同。眼淚的經驗時而普羅大眾,時而私密深刻,能對我們所處的現世提出問題。但我們同時也要避開用現在的思維去溯及既往,繼而形成錯覺──這樣的思維習慣,是心態史(histoire des mentalités)領域的過街老鼠。關於這一點,人類學家「拉遠的視野」提供了值得借鏡的研究成果。一九二二年,馬賽爾.牟斯(Marcel Mauss)針對謎樣的眼淚提出了一份慧眼獨具的報告,其研究主題是「澳洲民族口傳的喪葬儀式」。他表示,集體哭泣的目的雖然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規範,但也是發自內心的表現,賦予眼淚符號的價值。透過這些儀式,眼淚成為一種語言,闡發一套象徵系統。幾個月後在同一份期刊上,葛蘭言(Marcel Granet)承繼這項分析加以發展,去觀察中國文明中表現痛苦的語言。這些研究使我開始注意,「真心」和「自發性」等概念在面對眼淚的表演性質時,出現了什麼樣的變化和轉移。當然,當代這樣看待眼淚的方式源自十九世紀,但它在其他社會未必占據中心地位。眼淚構成一個溝通網絡,上述概念透過人們的流淚行為,進入眼淚的網絡。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在十八世紀關於哭泣的修辭中,眼淚的交換行為反覆出現。人們交流、分享和匯合彼此的眼淚,甚至讓這些過程別有一番情調。

「十七世紀時,男人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哭泣;但在今天,這麼做變得比較困難,而且比較罕見。只有女人保有這項權利──但還能保留多久?」德國社會學家諾爾貝.伊里亞斯(Norbet Élias)曾這樣寫道。展示眼淚,是十八世紀劇場觀眾的行為特徵,這樣劇作家才能在觀眾席見到大家對作品的肯定。到了十九世紀,眼淚發展成特定的親密經驗,而且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被重新劃分,和眼淚的公眾面向形成對比。在十八世紀時,人們確實能見到男女哭泣,同時也推崇內心深受感動的愉悅。然而,出於仰慕之情、心軟落淚或喜極而泣,並不會讓當時的男人退避三舍,他們反而喜歡讓眾人周知,而且此舉完全不帶有陰柔氣質。因此,十八世紀是眼淚歷史上奇特的一刻,它匯集了宣洩情感的公眾面及私人面。

到了十九世紀,中產階級將得體的舉止儀態奉為圭臬,不再展示眼淚,進而質疑以淚示人的行為。眼淚是個人情感表現中重要的一環,但和十八世紀截然不同的是,流淚僅限於親密關係,屬於個人隱私。對此,浪漫主義帶來了反動,情狀怒氣沖沖、嗚咽不止,和收斂節制的典範體系完全不同,讓眼淚變成難得的體驗。即便如此,眼淚仍會遭到否定。對男人而言,想哭的衝動無法表達,雖仍期待著可以宣洩,但要用諷刺的手法遮掩。女人的感性在此獲得重視,因為哭泣被視為稍縱即逝的信號,難以詮釋。信號有可能受到操作,瞬間顯現女人心如海底針的叵測,一再受到世俗的推崇。

進入十九世紀下半葉,罕見的男兒淚成了男性情感的重要指標;但換作女人,情況卻大相逕庭。在主流認知中,女性被過度情緒化所支配,於是女性情感完全不受到讚賞,反而被貶低。作家嘲弄女人感情用事,連最廉價的陳腔濫調也能讓她們深受感動。同時,他們輕視或貶抑女人見機就哭的戰術。種種態度顯示,這個時期發生了一個緩慢的觀念轉變,也就是從感性(sensibilité)走向濫情(sensiblerie)。以濫情之名,中產階級的觀眾揚棄了煽情戲劇;要是還有誰前往當時被暱稱為「犯罪大道」的劇院區看戲落淚,在行家眼中,他簡直就是粗野的原始人。眼淚價值的一落千丈,既具有社會涵義,也有性別觀念的啟示。反觀一發不可收拾的椎心飲泣,它令人憂慮,有時甚至是病理學上的症狀。

不過,能立言論斷的人,不只有文人和學究而已。在同一個時代,儀態舉止的典範非常多樣,眼淚的歷史由圖像和各種夢想的憧憬構成。眼淚透露出的資訊,關於哭泣者的部分和現場的旁人一樣多。十九世紀的小說家參與了「年輕姑娘」這個人物的發明。「年輕姑娘」善感愛哭,淚水真摯。當時的年輕女子在寫日記時,受這個想像人物的影響不淺。若她們在哭泣時被他人察覺,會害怕讓人覺得自己正在上演「年輕姑娘」的哭戲,所以她們偏好暗自飲泣。關於眼淚的場景多不勝數,各路目光互相交匯,各派論述互相牴觸,我試著做的,是替眼淚的渠道騰出更大的空間。為的是探究那些流淌在暗房中的眼淚;因為在見光前,它們會被悄悄擦乾。

香港書展2022新書巡禮 同類商品


小手指學堂(新版)

晚期癌症康復記實

Me Time

D糸列典藏套裝版

技術分析—專業版Vol.1【第5版】

刷牙神探的推理解謎遊戲10︰推理力UP!學習邏輯來推論

林作保險日記──一個Tops Sales的殘忍成長告白

電影療傷誌2:儘管世界動盪,你依舊是最好的日常

想像‧記憶‧集合體:關於我聽的、我寫的本地音樂作品

愛的小語‧每月篇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015

古卷首部曲:巴別人

夏蕙回憶錄(增訂版)

娛樂我地

我被寄宿到糖果女孩的家中完全版

我被陽光照耀的日子 完全版 (新版)

童話夢工場 解答成長疑問的心理測試(上)

童話夢工場 解答成長疑問的心理測試(下)

《日和年間》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三輯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