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芬尼根守靈〉普查:人物及其角色索引》(A Census of Finnegans Wake: An Index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Roles, 1956)艾德琳‧格拉欣創作,分「前言」、「序言」、「概要」、「人物身份」、「勘誤表」,以及「普查」六部分;其中「前言」出自理查‧埃爾曼 (Richard Ellmann)之手。本書是一部調查之作,向讀者提供了破解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大師喬伊斯「天書」的才思,它又堪稱《為芬尼根守靈》(或譯作《芬尼根的守靈夜》)不可或缺的指南,列出該小說幾乎所有的人物,涉及眾多人名和多數人名標識的不同變形。本書並非只為《為芬尼根守靈》的專業研究者而備,它更為入門級讀者提供參考。格拉欣以奇妙的撰寫手法,化解了喬伊斯所創大量而迷人的難題,讓讀者備受啟發而隨她迎難而上,以便與大家分享此作品的無窮魅力。
作者
艾德琳‧格拉欣(Adaline Glasheen, 1920–1993)
生於美國印第安那州,是舉世公認的著名喬伊斯學者之一,曾多次出席國際喬伊斯研討會,尤其在《為芬尼根守靈》研究方面頗具造詣,其代表性研究成果為《〈為芬尼根守靈〉普查:人物及其角色索引》(A Census of Finnegans Wake: An Index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Roles, 1956)。
譯者簡介
馮建明
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復旦大學博士後。「愛爾蘭文學研究國際協會」(IASIL)會員、北京外國語大學愛爾蘭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愛爾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導師(文學方向和筆譯方向)。主要學科研究領域:英語語言文學、翻譯學、國別與區域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專案、教育部、愛爾蘭研究領域項目,作為獨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已發表的著作、編著、譯作8部,論文(專著)30多篇,主講研究生課程「愛爾蘭文學研究」等。
目錄
譯者序 .............................................................................................1
前言 .................................................................................................7
序言 ............................................................................................... 11
概要 .............................................................................................. .27
當每個人都是別人時,誰又是誰 ............................................... 35
勘誤表及附錄 ................................................................................41
普查 ............................................................................................... 43
譯者後記 ..................................................................................... 437
序/導讀
前言
詹姆斯.喬伊斯用時16 載,通過《為芬尼根守靈》展示了工作與娛樂的精神畫面。這是他對文字表述的一種嘗試,而非對其友人的無聊惡搞。喬伊斯在“abramanation”或“Allbrewham”中隱藏了亞伯拉罕的名字,或者在“Hanah Levy”或“allalluvial”中隱藏了安娜.利維婭的名字,並不是要拖慢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而是為了延伸我們白日裡的想像。早在佛洛伊德之前,早在喬伊斯之前,人們便認識到思想在特定的緊張或寧靜狀態下會如此運作。《戰爭與和平》中的羅斯托夫伯爵便是這樣的先驅者之一。在騎馬奔赴奧斯特利茨前線途中,路過一個有一小塊白色土地的黑色小山丘時,他的腦子裡浮現了奇怪的想法。「那是樹林裡一塊被月光照亮的空地?」他暗自思忖,「抑或是殘雪,還是白色的房子?」在緊張於即將到來的戰鬥的同時,他的思想也作出回應:「那一定是雪──那一點:那一點── une tache1。但那不是一點……是娜……塔莎,是我的妹妹,是她的黑眼睛。娜……塔莎……塔莎……莎布蕾- 塔什……」,一位驃騎兵警告他再往前就要騎入灌木林了,但這並不能阻斷他的空想:「但是,我說,我在想什麼呢?我不能忘記。現在我要跟陛下說嗎?不,不是那樣的──那是明天的事。是的,是的!娜塔莎,有人進攻!擊向我們──誰?這些驃騎兵。啊,這些有小鬍子的驃騎兵。」這些文字遊戲就像《為芬尼根守靈》中所運用的文字技巧一般。如果《為芬尼根守靈》看似怪異,這僅僅是因為該書所保持的技巧大膽出格。該書運用模棱兩可的雙關語或夢境,書中各式各樣的形狀交融,各式各樣的人合為一體,許多名字可轉換成其他名字。
然而,我們儘管接受了喬伊斯的方法,閱讀《為芬尼根守靈》的障礙並沒有清除。很顯然,《為芬尼根守靈》自1939 年發行以來,便迫切需要一部校注,以幫助讀者理解原著。這種緊迫感,較之《尤利西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喬伊斯尚在人世,他會委託像斯圖爾特.吉伯特那樣的人鑽研自己的最後一本書,吉伯特研究《尤利西斯》很專注。事實上,我們只有《為〈進行中的工作〉進入正軌,我們對於他的求證工作的細查》這部著作,該書包含喬伊斯的友人在《為芬尼根守靈》完成之前十年所發表的系列文章。由於喬伊斯已離開人世,後繼學者們的工作便擱置下來。哈里.萊文和艾德蒙.威爾遜已經對此書做過詮釋,其他的批評家亦做過同樣的工作;但是,對《為芬尼根守靈》進行了完整闡釋的僅有一本書,那就是出版於1944 年、由約瑟夫.坎貝爾和亨利.莫頓.羅賓森合著的《〈為芬尼根守靈〉析解》。自從《〈為芬尼根守靈〉析解》問世之後,《為芬尼根守靈》中的許多段落均已尋到來源,加以解釋,許多相互聯繫的部分之間的線索也已有蹤跡。然而《〈為芬尼根守靈〉析解》雖不可或缺,也未免有些陳舊。
我們閱讀《為芬尼根守靈》之所以有困難,部分原因是需要將整個故事的複雜模式在腦中擱置。顯然,對於這長達628 頁的長篇大作,某種索引是明顯有需要的。邁爾斯.L.漢利所著的《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單詞索引》就是一個先例,但若為《為芬尼根守靈》編著單詞索引,則太過複雜,學者們也會望而卻步。艾德琳.格拉欣的不同之處在於,她覺察到了製作一個更為專業的清單的可能性,它只需五年時間便能完成,其用途是某個單一的索引望塵莫及的。
艾德琳在《普查》中明確提供了《為芬尼根守靈》中的所有或近乎所有角色的名字,並將這些以扭曲形式出現的名字擱置一邊,然後繼續鑑定它們。對未曾嘗試過的人而言,這項工作看起來簡單抑或機械呆板,然而實際操作中標準參考文獻鮮少能發揮用處。勒法努的小說、布西科的戲劇、愛爾蘭歌謠集、教會歷史以及其他上百個冷僻的地方,我們可以從這些地方出發,追尋喬伊斯筆下人物的原型,但這需要卓越的追蹤能力。
一旦定下書中的人物名稱,我們就需確定《普查》與《為芬尼根守靈》及其主題的相關性,這一任務至關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格拉欣夫人的發現及推測加強了其著作的實用性。格拉欣夫人向讀者提供資訊的方式機智且公正,對於原作者而言,其展示的故事部分恰到好處。對於閱讀過格拉欣所著之文〈《為芬尼根守靈》和來自麻塞諸塞州波士頓的女孩們〉的讀者而言,書中出現的看似漫不經心的微妙之處不足為奇。該文刊登於1954 年出版的《哈德遜評論》春季刊中。文中,格拉欣解決了波士頓著名的夜信的來源問題,這是《為芬尼根守靈》中更為戲謔的問題之一。格拉欣所著《普查》為一系列神秘莫測的謎團提供了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普查》也能幫助業餘愛好者和深入鑽研者更加理解《為芬尼根守靈》。讀者可能會記得書中提到的傑克.沙基、維欽托利或者王寶川,卻不會重新閱讀整本書來搜尋這些人名,而《普查》能讓讀者們不再因此望而卻步。讀者若想追尋《為芬尼根守靈》的主旨,便會發現《普查》中對人物的闡釋能幫助他們更容易理解它。於我而言,除了《普查》之外,格拉欣夫人所著之書還提供了另外三個很重要的助益:第一、「序言」。該「序言」深刻地展示了喬伊斯在其所有作品(尤其是這本書)中的觀點;第二、《為芬尼根守靈》的章節「概要」。較之《…析解》一書的概要,格拉欣在洞悉原文情節與架構上更勝一籌;第三、表格「當每個人都是別人時,誰又是誰」,較之其他非圖表的解說,更清楚地展示了書中人物是如何有系統而非任意地改變他們的名字和所處時代。
正如艾德琳.格拉欣所強調的那樣:這本《普查》並不會終結對《為芬尼根守靈》的研究。每位讀者都想為《為芬尼根守靈》加上一些只有他發掘出來的、曾被埋葬的名字,或者去挖掘出一些格拉欣未能成功證實的人物身分。然而,這本書對於研究喬伊斯意義重大,不僅為研究喬伊斯,也為研究其他難以捉摸的大師──艾略特和龐德,提供了同樣詳盡的資訊。據稱,喬伊斯要求其讀者們窮盡一生去閱讀其作品。格拉欣的《普查》可能會幫助讀者們花費短於一生的時間去理解《為芬尼根守靈》。現在,除了崇拜之情,我們也許對該書又多了一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