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也吹牛:羅馬人的魔法藥水是魚醬?以前喝咖啡加鹽不加糖?鮭魚壽司不是日本傳統料理?原來餐桌上的食物很有事!
 
作者: 尼可拉., 凱瑟-布利 
書城編號: 24761391

原價: HK$110.00
現售: HK$104.5 節省: HK$5.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 2022/08
頁數: 208
ISBN: 9786267156162

商品簡介


炒、煎、炸、燉、醃漬、燒烤?
不! 美食是歷史、宗教、政治和人心調製而成!

早期喝咖啡加的不是糖,竟然是鹽!
比釀酒師更先出現的職業居然是毒品販
炙手可熱的香料在地理大發現後被眾人唾棄QQ
「義大利麵」名稱從何而來,這都要感謝文藝復興
日本壽司上的鮭魚原先是芬蘭滯銷貨?
這些知識不明白不能算是饕客!

史前時代到二十一世紀
餐桌上佳餚的起源與復甦
歡迎享用這場跨越兩千年的盛宴

Seayu|即食歷史版主/歷史普及作家 專文推薦
Hazel|《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Podcaster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徐仲|飲食文化研究者、郭忠豪|食物史歷史學家 誠摯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距今一萬年前的農業社會:吃什麼都無所謂,我的慾望要先滿足啊
其實在史前時代,狩獵採集已經可以讓人們吃得飽,那麼人類為何還要試著種植穀物和果類?嘗試栽種的過程簡直是場災難,耗費勞力、時間,收成卻寥寥無幾,他們屢屢失敗還不打算放棄,到底是為了什麼東西在拼命?

在羅馬帝國滅亡的第五世紀,因為吃不到乳酪而耍賴哭哭的查理曼大帝
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大陸戰爭頻傳、地主封建制興起,被眾人所戲稱為「黑暗時代」的中世紀時期,食物種類困乏到連法蘭克的國王都無法吃到想吃的東西!而這樣的時代,是什麼東西奠定了現今歐洲美食的基底?

十四世紀黑死病大肆蔓延:不想跟窮人吃一樣!我要吃得更豪華啦><
十四世紀開始,鼠疫等傳染病大範圍擴散,面臨到死亡威脅、社會動盪,經濟與宗教也開始崩塌,民眾恐慌不安……淪陷於病毒的歐洲大陸,是怎麼樣在極度惡劣的情況下,讓食物變得多元化的?

十八世紀七年戰爭爆發,感謝醜陋的馬鈴薯讓我活到現在!
你能想像嗎?現在我們所熱愛的炸薯條、薯泥、薯餅的原物料──馬鈴薯,在過去是沒有人將它當作食物的!更驚訝的是,不把馬鈴薯作為食物的原因竟是因為外型?!那又是從什麼時候,馬鈴薯變成主食之一?

二十世紀,若沒有貿易和行銷,地方特色美食才不存在呢~
在地理大發現和工業化後,國與國、城市與城市的交流愈發頻繁,也因此讓各處的人們有了對地區的認同感。而隨著到訪各區的旅人越來越多,嗅到商機、想利用小吃和美食吸引顧客的人也增加了。那麼,該用什麼方法招攬顧客呢~

原本擔任新聞記者的尼可拉.凱瑟-布利,在跟著廚師實習後開始了這本書的寫作之旅。利用幽默風趣的口吻介紹各種食物,以清晰的歷史脈絡當作主菜,佐以一點趣聞軼事與社會批判,最後再用新銳廚師Paul Boudier傳授的廚房小祕訣及簡易食譜做最後收尾,形成一道道豐盛的菜餚,打破你對食物和食材的所有偏見。

 

作者

尼可拉.凱瑟-布利Nicolas Kayser-Bril


數據驅動(Data-Driven)新聞記者,2011-2017年間為Journalisme++(數據新聞機構)負責人。2015年以《The Migrants’Files》移民檔案調查獲得European Press Prize歐洲新聞獎。離開Journalisme++之後,轉而投入餐飲相關領域,他到義大利卡拉布里亞跟著新銳廚師Paul Boudier實習,隨後投入這本書的寫作。除此之外,他也在瑞士納沙泰爾大學以及莫斯科高等經濟學院教授新聞學。

譯者簡介

陳文瑤


中法文口筆譯者,藝評人。獲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科學博士第一階段深入研究文憑、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譯有《鹹海敘事曲》、《印象派全書》、《內褲外穿:那些活出自己的女人》、《消失的維納斯》、《吞吃女人的畫家》、《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等書。

 

目錄

作者的話

──距今一萬兩千年前──
一、史前時代
啤酒、紅酒和文明

──西元前五十年──
二、古代
羅馬人的魔法藥水是魚醬

──第四世紀──
三、羅馬帝國的終結
貪腐與貪吃

──第五世紀──
四、猶太教
猶太飲食戒律如何拯救肥肝

──七世紀開始──
五、中世紀盛期
沒牙別想吃圃鵐

──十一世紀起──
六、哈里發
阿拉伯人的料理革命

──十四世紀──
七、黑死病
腺鼠疫帶來的饗宴

──十到十七世紀──
八、文藝復興
高額投資與乾麵條

──十六到十七世紀──
九、地理大發現
有錢人棄香料如敝屣

──十六到十八世紀──
十、宗教改革
叛亂者的奶油

──十七世紀起──
十一、奴隸制度
「糖即是惡」

──九世紀到十八世紀──
十二、大饑荒
單一作物與人吃人

──十八世紀──
十三、現代
馬鈴薯改變了世界的臉

──十九世紀──
十四、工業化
卡門貝爾乳酪的身世

──十九世紀末──
十五、規範準則
你好規格化,再見彎黃瓜

──二十世紀初期──
十六、民族主義
布列塔尼可麗餅:遊客催生的地方特色點心

──二十世紀──
十七、殖民主義
庫斯庫斯,堪稱法國人的最愛

──二十世紀末──
十八、消費社會
鮭魚壽司,日本「傳統」料理

──二十世紀末──
十九、歐盟
K霸:歐洲認證的土耳其三明治?

──現在與未來──
二十、那麼之後呢?
不是誰都搭得起的生菜沙拉艙

注釋
致謝

序/導讀

【食材的烹調,本身便是人類歷史的一面明鏡】

食物,於我們來說有怎樣的意義?對我們來說,只要走到街上,花一點時間,就能夠找到想吃的東西。都市人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大概會把吃到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然而,大家是否想過,活在過去的人類,他們對食物的看法跟我們又有沒有什麼不同?

從遠古開始,人類生活跟食物便息息相關。原因不言而喻,進食最重要就是要維持生命。我們的先祖做出不少嘗試,找尋各種各樣的果腹之物時,還會想如何確保食物充足和妥善保存。飢餓曾是人類社會最大的危機和挑戰,經過漫長採索,農業終於誕生,人類至此好像征服了飢餓。

然而,人類對如何烹調和菜色設計卻沒有太多研究,進食還是以功能性為首要目的。例如選擇種植能在最少土地上產生最多收成的作物,或帝國向外擴張時選擇最易攜帶和保存的糧食,或選擇以穀物作為社會結構中最易進行稅收計量等等,一切一切看來以食物充飢的功能就是要支撐文明發展。

可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把進食由功能性變成娛樂性的?今天不再存在的各種烹調法或菜色是因何消失?甚或是,某些我們今天視為普通到理所當然的食材,在以前竟是十分珍貴,而一些過去被視為珍寶的食材,在今天卻變得一文不值,這些變化又是什麼原因造成?

這些看似純粹的烹飪問題,其實並不簡單,且與歷史環環相扣。既然解決飢餓是人類往前發展的重要基礎,那麼食材與烹調方法的變遷和演變絕對是反映人類歷史進程的一面明鏡。 例如香料出現前,歐洲人的主食既沉悶又淡而無味,食物只講求功能性。香料出現後,旋即一躍成為餐桌上的寵兒,為了輸入更多香料,更直接促進貿易發展,但香料突然又在世界舞台消失;又例如我們每每讀到歐洲爆發黑死病,往往一片愁雲慘霧,但瘟疫卻直接孕育了改變世界的食物革命;各種食材如馬鈴薯等從乏人問津到四處可見,往往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平凡而毫不顯眼的食材,竟是讓歷史進入轉捩點的主角。

在理解多國文化和歷史時,我們很自然地會留意這些國家的特色食材和菜色,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一國之美食,直接就是代表該國文化強弱。就算是一國之內,兩個相隔不遠的地方,也可以孕育出截然不同的烹調方法與菜色。為什麼會這樣?食物與一國文化,如何受過去政治影響,在意識形態和源遠流傳下來的傳統,又怎樣被定義,怎樣被人工設計出來?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歷史時,以食材、烹調法和菜色作為另一角度觀察,才能夠得出結論。

我認為《美食也吹牛》就是以此為目標。這本書不是一本普通歷史著作,它沒有沉悶冗長的編年史,也沒有以統治者作為書寫本位,卻改以輕鬆玩味文筆,以各個時代興起的各種食材、烹調法和菜色,透視了當時的政治或社會風氣,以獨特角度解構那些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值得一看再看又有充滿趣味的是,書中更有教你如何製作各個時代的特別菜色。也許生於富足而有豐富食材的時代的我們,也能有機會體驗一下古人當時喜愛食物的味道啊!

 

2022年8月中文新書 同類商品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肆輯

中西醫合奏(增訂版)

圖解中醫 方劑篇

圖解中醫 體質篇

西南聯大哲學課

西南聯大文學課

西南聯大國史課

大自然療癒

隈研吾 東京論

日本短篇推理小說選(日漢對照有聲版)

世紀騙局

美股期權

聖誕節的故事

毛毛蟲列車(三版)

娑薩朗(全捌卷)

兩週搞定,成功創業專案計畫書:新創、開店、找資金,你該告訴投資人的幾件事

後疫時代,ESG投資翻轉未來

憂鬱者之歌:精神病房掙扎求生實錄(限)

樂桃園:公園玩攻略

孫理蓮故事集03:小小芥菜種變大樹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