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以「腦科學知識」來實證正念對經營的影響
★日本年度話題書!狂銷27萬本
★一出版即蟬聯數月Amazon.jp「商業類」暢銷榜TOP1
★Google、Facebook、思科、巴塔哥尼亞、安泰等企業已積極引進
工作時總是日理萬機的人,
有些疲勞是無法消失的。
不論怎麼休息,睡得再多,為何還是覺得很倦怠?
因為累的不是身體,是大腦。
大腦的疲勞和身體的疲勞具有根本性的差異,
即使發呆,大腦仍然怠速運轉,
光是這樣就能消耗掉60〜80%的大腦能量,
使得大腦的疲勞在不知不覺中不斷累積。
一旦慢性化持續下去,各方面的表現將越來越差,
甚至會導致憂鬱等心理疾病。
一流的人為何總是精神奕奕,不會疲累?
具科學正確性的「大腦療癒法」
壓力,往往來自於對過去的檢討,
以及憂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事,
無限迴路的雜念,將讓大腦的疲勞越積越深。
透過「消除腦部疲勞的七個休息法」──
以呼吸和冥想,釋放壓力,達到正念的目的。
以微小說形式,專為商業人士打造
為了說明正念能為工作及生活帶來的具體改變,
本書最大特色在於採取微小說形式,
將經實證的腦科學研究成果,融入故事內容,
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獲得相關知識。
先睹為快!
消除腦部疲勞的7個休息法
1覺得腦袋累了的時候--正念呼吸法
2發現自己在想事情的時候--動態冥想
3因壓力而導致身體狀況不良的時候--呼吸空間
4想跳脫思考的重複迴圈時--消除心猿意馬的方法
5感覺似乎被憤怒或衝動給牽著走的時候--RAIN
6對他人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溫柔的慈悲心
7覺得身體不適,感到疼痛的時候--身體掃描
【特別收錄】美國精神科推薦「五天休息計劃」
讓大腦獲得真正的休息。
影音介紹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陳德中 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齊立文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誠摯推薦】
丁郁芙 臨床心理師
溫宗堃 臺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長
楊天立 臺灣正念發展協會常務監事
謝伯讓 認知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好評推薦
佳評如潮!
■在繁忙的工作中,即使晚上回到家,往往腦子裡裡還是轉著公事的我,常常沒辦法得到完全式的休息。故對於面臨生產力、壓力及疲勞等煩惱的人來說,這可說是一本必讀之書。自己實際實行了一週左右,很快就親身感受到效果。此書的內容豐富,建議苦於壓力與疲勞的人務必一讀,並養成習慣。(30~40歲,女性)
■在至今讀過的各種自我啟發類書籍中,這是最能讓我直接感受到自身變化的一本。一開始就整理出正念的要點,接著再以小說形式反饋,清楚說明了「在什麼樣的情境」、「於何時」、「該怎麼做」等,確實是一本絕佳好書。我本身就是個服務業的主管,這故事很能激起我的共鳴。以往的我,毫無疑問是自我本位的,但現在的我已能真心希望他人幸福,這點絕不誇張。能夠遇見這本書,我真的非常感恩。(30~40歲,男性)
■很特別的一本書。作者利用微小說的方式,讓一般讀者慢慢了解「正念」如何能幫助工作繁忙的我。快要倒閉的店、遇到問題且陷入僵局的主角、從博學多聞的怪老師那裡獲得正念知識,最後不只是主角自己,更讓整個團隊也都一起成功變化、成長。故事的起承轉合也非常易讀好理解,真的很棒。(30~40歲,男性)
■這本書以結合了冥想×大腦科學的「正念」,來說明腦部疲勞與壓力的產生機制,以及使之緩和的方法,並試圖讓商業人士人得到充分的休息。內容敘述採取的是最近常見的與教授對話之形式,並試著讓讀者了解正念休息運用在營運、人際關係等方面的效果,並將科學醫療文獻套用在故事當中,真的是一本好書。(20~30歲,男性)
■自從透過這本書開始實行10分鐘的正念之後,開始能意識到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了,也漸漸能在百忙的工作中,找到壓力與休息之間的平衡。(20~30歲,女性)
專文推薦
【專文推薦】(依筆劃多寡排列)
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很開心看到這位在美國執業的日本醫師,把正念(Mindfulness)與腦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彙整的這麼清楚易懂。透過故事與對話的型態,生動地讓讀者們瞭解如何應用正念技術,讓大腦休息、充電與轉化,重新找回活力充沛的精神狀態。
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不要害怕停下來。
人生「不進則退」的思維,從小深植在我們的腦海裡,甚至還有「維持現狀就等於退步」的說法。於是我們總是把注意力放在我得做點什麼、學會什麼、成就什麼,不是在追悔過去沒做到、沒做好的事,就是期待或焦慮未來能夠有所改變。這本結合了小說和方法的書,希望你從「此時刻起」,每天抽出一點時間,把心力專注在「此時此刻」。
你一定知道累了就要休息,但是你也一定困惑,為什麼愈休息愈累;你肯定對「活在當下」這個詞不陌生,不過我猜你從來沒有學會、也沒有做到過這件事。如果你以為什麼事都不做、放大假、出國旅遊、長時間睡眠就是休息,你可以透過書中結合科學與實例的內容,學習什麼叫做「真正的休息」,找回身心與工作的和諧狀態。
作者
久賀谷亮Akira Kugaya, M.D. / Ph.D.
同時擁有日本與美國的醫師執照,醫學博士。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畢業、美國神經精神醫學學會認證醫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會員。
在日本致力於臨床及精神藥理的研究後,到美國耶魯大學從事尖端腦科學研究,並以臨床醫師的身分,於該大學、亦即美國數一數二的精神醫療領域行醫長達八年之久。此外,還曾擔任長灘精神醫療診所的專任醫師、港灣UCLA的兼任醫師等。
2010年,在洛杉磯開設「TransHope Medical(久賀谷 心的診所)」,並擔任院長,結合最先進的正念認知療法及TMS磁刺激治療等方法來進行診療。在日本及美國,擁有總計超過25年的臨床醫師職歷。
在大腦科學及藥物療法的研究領域連續兩年獲得「Lustman Award」(與耶魯大學精神醫學有關的學術獎)、「NARSAD Young Investigator Grant」(以神經生物學的傑出青年研究人員為對象的獎)。包括合著在內,共有50篇以上的論文作品,另有許多學術會議發表。興趣是鐵人三項。
■TransHope Medical(久賀谷 心的診所)
www.thmedical.org/
遠距醫療服務、TMS磁刺激治療諮詢請洽:
moment@thmedical.org
譯者簡介
陳亦苓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畢,輔修日文,曾留學並於日本工作近 4 年。目前為自由譯者,擅長資訊類英翻中、日翻中。
目錄
前言--具科學正確性的「大腦休息法」
►人們正在摸索「科學化的大腦療癒法」
►就算你「什麼都不做」,腦袋還是會累
►全世界的菁英們都是這樣讓腦袋休息的
►真正的休息並非「單純的充電」
正念時刻--「最佳休息法」的故事
Prologue 紐哈芬的隱士
Lecture0 尖端腦科學所關注的「大腦休息法」
以最先進的大腦科學來保養心靈
「創建大腦的時代」來了
注意力渙散、憤怒、沒精神……「腦部疲勞」的二三事
世界頂尖企業所引進的「最佳休息法」
Lecture1 如何以科學的方式創建出「不會累的心」?
--在腦科學與冥想之間
全世界都在引頸期盼的「大腦療癒技術」
累的不是「身體」,而是「大腦」!!
冥想的「科學理論支持」正有所進展
人腦無論如何就是會累--名為DMN的浪費者
不會累的大腦結構要「由自己創造」
提升專注力,擁有自制力
Lecture2 「容易疲勞的人」的大腦習慣
--聚焦「當下」,別把目光移開
練習「什麼都不做」--休息的基本姿勢
找出「大腦疲勞的原因」--注意呼吸
腦部的疲勞來自「過去與未來」--心靈的伸展
要改變大腦,「習慣」最重要
可在午飯時間進行的大腦休息法--餐食冥想
Lecture3 「自動駕駛」會使大腦精疲力竭
--提升專注力的方法
雜念會悄悄潛入「自動駕駛中的心靈」
多工會降低大腦的專注力
在「專注模式」的大腦中發生了什麼事?
脫離自動駕駛的方法--貼標籤與步行冥想
Lecture4 淨化腦部的「睡眠」×「冥想」
--溫柔的慈悲心
日本人早就知道「最佳休息法」了!
藥物無法治癒「腦部的疲勞」
一邊睡覺一邊用「清潔劑」洗去大腦的疲勞物質
培養正面情緒的慈悲心3步驟
Lecture5 別壓抑杏仁核!
--不累積疲勞的「焦慮消除法」
「額葉」與「杏仁核」的失衡會造成壓力
用「呼吸空間」來舒緩緊張
「腦部結構」改變,對「壓力的感知方式」也會改變
疲勞是一種叫「疲勞感」的腦部現象
防止腦部疲勞的飲食
能讓大腦恢復的5個習慣
Lecture6 永別了,心猿意馬
--這樣就能夠消除雜念
每個月要專心「發懶」一次
雜念會帶來疲勞--消除心猿意馬的方法
正念是「第三代」的認知行為療法
為什麼總是會想著「同樣的事情」?
使大腦疲勞的「道德評斷」到底是指什麼?
Lecture7 「憤怒與疲勞」之間出人意料的關聯性
--「緊急模式」的大腦科學
別讓腦袋「被杏仁核挾持」了!!
來自腦部的「衝動」,就用RAIN來對付
越是目標導向的人就越要注意「憤怒」的問題
Lecture8 復原力的大腦科學
--冥想會創造出「不屈不撓的心靈」冥想能建立出最強團隊
真能創造出「有恢復力的腦」嗎?--復原力
「復原力×腦科學」的結論是正念!?
在困境中依舊保持心靈的平靜--平等心
Lecture9從大腦來治療身體
--副交感神經訓練
「競爭」是最令大腦疲勞的事
為什麼要和「疏遠的人」聯絡?
冥想是對「疼痛」有效的腦科學程序
能讓身體恢復活力的「身體掃描」方法
Lecture10 腦袋有腦袋的休息方法
--人與組織所需要的「善意」
只靠放鬆無法「讓大腦休息」的理由
幸福有48%是遺傳。所以「感恩」很重要
腦神經行銷學與「友善的貝果」
「最佳休息法」也能療癒組織及社會
Epilogue 憐憫的慈悲心
結語--從Doing到Being
[特別附錄]
美國精神科醫師所推薦──5日簡單休息法
基本觀念
前一天的準備:讓大腦進入休息模式
第一天:讓身體休息的發懶日
第二天:去看看附近沒去過的地方
第三天:確認與他人之間的連結
第四天:解放慾望的狂野日
第五天:為了讓「下次的休息」能更好
參考文獻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