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一般教科書按法條之順序編排內容,本書共計十二章之編排,則採取前九章為一般之債,尤其是契約關係為論述重點,後三章始為特別之債。全書內容包括第一章概論、第二章債之發生、第三章債之標的、第四章債之對內效力、第五章債之對外效力、第六章契約效力、第七章多數債權人與債務人、第八章債之移轉、第九章債之消滅、第十章無因管理、第十一章不當得利及第十二章侵權行為。
為使讀者能有效建立清晰且完整的民法債編總論體系,本書於各章節均附有圖表,並於各章節之末增加相關例題及簡析;對於有爭議的問題,本書均以使讀者能夠瞭解之通說及實務見解為主,並以重點方式擇要介紹其他之不同見解,相關的中外附註皆以盡量精簡為要,並適度表達作者個人之意見。
作者
鄭冠宇
現職:
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
主要學經歷:
德國哥廷根(Gottingen)大學法學博士
美國傅爾布萊特(Fulbright)訪問學者
強制執行法修正委員
民法物權編修正委員
文化部法規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國防部國家賠償委員會委員
新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委員
澳門立法及司法見解評論學術顧問
相關著作:
民法總則
民法物權
民法概要
目錄
五版序
序
第一章 概論 1
第一節 債、債權、請求權 2
第二節 債務與責任 19
第三節 請求權基礎 25
第二章 債之發生 33
第一節 契約 35
第二節 代理權之授與 81
第三章 債之標的 107
第一節 意義 108
第二節 法定之種類 113
第四章 債之對內效力 155
第一節 意義 156
第二節 債務履行 158
第三節 債務不履行之一般要件 171
第四節 給付不能 181
第五節 給付遲延 193
第六節 受領遲延 205
第七節 不完全給付 214
第八節 給付拒絕 223
第五章 債之對外效力 227
第一節 意義 228
第二節 代位權 229
第三節 撤銷權 235
第六章 契約之效力 251
第一節 意義 252
第二節 一般之效力 253
第三節 特殊之效力 296
第七章 多數債權人與債務人 331
第一節 意義 332
第二節 可分之債 335
第三節 連帶之債 338
第四節 不可分之債 357
第五節 準共有之債及共有之債務 362
第八章 債之移轉 371
第一節 意義 372
第二節 債權讓與 375
第三節 債務承擔 394
第九章 債之消滅 407
第一節 概說 408
第二節 清償 412
第三節 提存 435
第四節 抵銷 441
第五節 免除 451
第六節 混同 453
第十章 無因管理 455
第一節 概說 456
第二節 準無因管理 469
第十一章 不當得利 475
第一節 概說 476
第二節 構成要件 479
第三節 特殊之不當得利 493
第四節 不當得利之效力 499
第十二章 侵權行為 527
第一節 概說 528
第二節 一般侵權行為 531
第三節 特殊侵權行為 591
序/導讀
五版序
民法債編之規定,於2000年曾經大幅修正,然卻忽視了2002年德國債法之修法動態,以致於與德國民法之現行規定,尤其在消滅時效與債務不履行部分有顯著之差異,近年來遂不斷有債編修正之倡議。法務部為順應時勢,乃提出債編修正之計畫,委由專家學者研討。然由於過程被列為機密,鮮少人知其動向與內容,此種立法態度,雖係出於嚴謹考量,然而閉門造車,實非良策。民法攸關人民切身利益,本應廣納各方意見,若已有定論,再求民意,難免有虛應故事之疑慮,且若屆時修正內容赫然出爐,各方措手不及,倉卒成案,反生突襲之譏。
本書再版之際,傳來筆者債總啟蒙恩師孫森焱前大法官不幸逝世的消息,感傷之餘,近日腦海中仍不時回想起過往與恩師互動的點點滴滴,恩師無論在做人處事、知識學習各方面,均令筆者終身獲益良多。其民法債編總論現已成絕響,40餘年師生之情,望來生再續,祝福恩師一路平安。
本次改版,在文字用語部分,有將不合時宜者加以更新、有除去贅字、錯字、不當措辭者,亦有就語意重新加以改述與詮釋,使其表達更為明確與貼切,並適切補充或變更個人過去不成熟之見解。至於參考資料部分,亦適切添加若干法院實務之最新見解,儘可能就主要德文參考資料,如教科書(Lehrbucher)及法律註釋書(Kommentare)等加以更新。此外,對於過去最高法院判例,其中雖有加以廢棄或停止適用者,但考慮判例仍有其參考價值,遂仍列於本書註解,但均於其前加「原」字,以為提醒。在惡意不當得利人所負之返還義務,以及侵權行為人之不當得利返還責任部分新增之內容,尤其感謝甫自文化大學退休的林信和老師提供意見,他的長期關注與意見交流,給了我許多新的思維與視野,使我在這條路上不曾孤獨。在此期間,亦須感謝諸多讀者來信關懷與指正,使我有重新檢視及編輯本書之機會,各方對本書之支持與鼓勵,筆者感念在心,唯有更加努力,以為回饋。然而個人能力畢竟有限,謬誤亦所難免,祈望讀者及授課同道們在未來仍能夠本於包容的心態,繼續給予本書關心與勉勵。
鄭冠宇
2022年7月21日
序於台北東吳大學崇基樓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