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華德福的教育夢土
 
作者: 張純淑(採訪) 
系列: 學習與教育
書城編號: 25501211

原價: HK$150.00
現售: HK$142.5 節省: HK$7.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 2022/09/16
頁數: 312
重量: 308 grams
ISBN: 9786263053144

商品簡介


無論你目前仍在百花齊放的實驗教育理念中摸索前行,
還是致力於在體制內教育中,為孩子撐起心靈自由的一方淨土,
在嚴長壽總裁眼中為「探索教育未來牧羊人」、「華德福教母」的張純淑創辦人,
是你絕對不能不認識,為台灣教育改革突圍的苦行僧與拓荒者。

「慈心最早的教育觀是讓孩子自在成長;我們的自在,終極就是自由,讓人成為一個自由的個人。我現在回顧起來,這些理念都沒有變。」────台灣華德福教育先行者 張純淑

1990年,作者參訪全球最早的華德福幼兒園,
從此開啟與華德福教育相知相遇的旅程。
在參訪行程中多個感動的場景,至今仍令她難以忘懷!

——看到幼兒園的老師蹲下來抱著孩子,跟孩子道早安,然後邀請他們進教室。
——孩子在吃過午餐後,老師輕輕地唱著歌,孩子則自己去拿睡墊、棉被,然後安靜地躺下來睡覺。老師並沒有下指令說:「我們現在要睡覺了。」
——在孩子安靜睡著之後,老師開始準備烤麵包。麵團輕輕地揉、輕輕地捏。四十分鐘之後,麵包烤好了,孩子在剛出爐的麵包香氣中醒來。
——孩子吃完點心,自己收碗盤、自己清洗…。

「以後如果我可以當這樣的老師多好!不用大聲說話,還可以這樣子跟孩子講故事,讓孩子這麼自在。回到台灣,我一定要辦一所這樣的學校!」

★慈心華德福幼兒園與高中附設中小學創辦人張純淑,首次闡述辦學旅程
★精華收錄華德福教育核心概念及慈心華德福學校生命史

張純淑於1976年創辦慈心托兒所,其後扣住時代的脈動,轉型為華德福教育,呼應慈心從環境中取材、從情意中出發的初心,不僅實踐當代的教育藝術,並為實驗教育拓荒,在2015年,成為台灣第一所由幼兒園做為起點,完整開展出來的十二年一貫公辦民營實驗學校,多年以來,持續朝著理想的教育圖像前進。

*從張純淑的記憶深處,看見台灣華德福的起源
嚴厲的母親、偏心的老師促使她小學畢業之際,
滿腹委屈的立下兩個志願:我立志要當老師,而且一定要當媽媽!

*深刻轉化華德福教育創始人史代納博士的教育初心並實際落實
七年發展論/優律思美/人的四體/十二感官理論/歌德觀察法

*持續推動「兒童個案研究」
兒研是由父母、老師,以及周邊的人一起來參與,
我們會問:我們如何認清楚孩子的真實需要?
怎麼去幫助孩子排除阻礙在他眼前的困擾?

***
從1919年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建立到現在(2022年),華德福教育歷經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建立了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到高中的完整體系,有自己獨立的師資培訓系統,在國外也有延伸到大學階段的華德福學院。到2021年,已有一千多所華德福學校、近兩千家幼兒園、三百多所治療教育中心、六十多個師資培育機構分布在全球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當中,對當代醫療、農業、音樂、藝術、建築、哲學、靈性科學等領域都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謝小芩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教授
薛曉華 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副教授、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理事長
鄭同僚 政大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張正傑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大提琴家
馮朝霖 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財團法人海聲華德福教育基金會董事
陳佩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
陳雅慧 《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
周志宏 銓敘部部長
成虹飛 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主任
林憲銘 緯創資通董事長
石計生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石恩亞 體育媒體《10N觀點》、華德福學子
方新舟 誠致教育基金會、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

(按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

張純淑

慈心華德福幼兒園與高中附設中小學創辦人、慈心華德福實驗教育計畫主持人、東吳大學社會學碩士、全球華德福組織認可的學校領導人、財團法人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執行董事,多年來致力於台灣教育運動、環境教育與健康社群的營造。

以華德福教育辦學並視此為教改實踐場域,以華德福教育理念與在地文化相遇相融,融入穿出之間,形塑了教改實踐的組織文化與健康的教師團隊。

採訪撰述
許芳菊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新聞研究所碩士

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康健雜誌總編輯、 親子天下總主筆。長年在財經、健康、教育的領域裡報導探索,目前為自由作家、譯者。

目錄

自序 旅程的開始

第1部 為孩子打造一塊教育的夢土

1-1馬賽小女孩的冒險
1-2蠶寶寶與品格教育
1-3遇見華德福教育
1-4剝殼之痛
1-5五個孩子,七位老師
1-6拋玉引玉,公辦民營之路
1-7吾校吾土,脫胎換土

第2部 實踐當代教育的藝術

2-1那些年調皮搗蛋、沒禮貌的孩子
2-2心魂相通,與大自然連結
2-3女巫與黑板畫
2-4記憶與遺忘,回想與重複
2-5「關係」改變了溫度
2-6營造健康社群,活出每個人的力量
2-7 自助、人助、天助

第3部 走在人智學修行的道路上

3-1磨合的眼淚
3-2共創一座美麗的花園
3-3 磨墨奉茶,深入於無形的領導
3-4 帶著覺知的禮物回到原點
3-5生命的禮物—慈心的貴人們

附錄一 慈心華德福學校生命史
附錄二 華德福教育相關網站連結

序/導讀

【推薦序】
探索教育未來的牧羊人
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回憶起十幾年前,為了接手佛光山星雲大師二○o八年創立,位於偏鄉台東的均一中小學,我做了很多的田野調查。實地參訪許多不同教育理念的學校後,我找到了宜蘭的慈心華德福學校,並認識了慈心的創辦人張純淑女士。當時,我看到華德福教育非常重視美學藝術的全人教育,深深體悟這種方針不僅十分適合偏鄉的原住民孩子,在科技幾乎取代人類的當下,也非常適合一般青年學子培養在科技資訊廣泛駕馭人類思想與運用之前必須具備的學習素養。

因此從二○一三年起,均一的老師們花了整整兩年到慈心的師培中心參與研習,並同步邀請張純淑創辦人到台東協力辦學,在均一國小部撒下華德福教育的種子。同年,為了強化社會對華德福教育的認同,我接任了人智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在兩任六年的時間內,盡力讓更多高等教育單位與家長們看見實驗教育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我自己也得以從中學習華德福教育的堂奧之妙。

純淑老師在引進華德福教育的前面幾年可以說是備嘗辛苦,不僅要承受外人對於創新教育理念的質疑與冷嘲熱諷,還要獨自扛起巨大的財務壓力。她不惜代價,前後賣掉三棟房子,就是為了全力支持慈心的老師們有機會到國外接受華德福教育的培訓,企盼他們學成歸國後能將所學滋育孩子們,也能成為眾多台灣基層教師的老師,孕育更多的華德福教師種子。台灣教育改革引路的苦行僧,純淑老師應該當之而無愧!

而我參與華德福教育,可說也在尋覓一個新的模式,嘗試創造現今教育體制改革的希望。比方說,華德福學校的老師會安排不同年齡的孩子們,改編莎士比亞戲劇或西城故事等音樂劇,讓孩子沉浸在劇情的時空、演練對話,深刻了解戲劇的隱喻;有時候挑戰全英語的演出,也讓英語學習變得更有趣。更重要的是,一切都靠孩子們自己動手做,無論是布景、道具、服裝、化妝、燈光、音樂……,全班的孩子都可以經由排練戲劇過程,找到自己的天賦。不是只有演出主要角色才能讓自己變成第一名,而是讓讓每一個角色都學習為自己負責,因而獲得成就感。這種不強調競爭的學習環境與文化,才能讓孩子用自己的節奏與步伐勇敢嘗試各種學習,並且發展自己的興趣。孩子也能在童年階段培養對生命的熱愛與正向態度,並學習彼此之間的關懷與合作。在與華德福學校的交流研習中,均一的中學教育也獲得了許多啟發。

衷心期盼這本書能成為探索教育未來的牧羊人,攸關當下青年教育的歷程,能讓更多人學習與借鏡。


教育未來的引水人:純淑奶奶的華德福行腳札記
陳佩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

慈心華德福,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實驗學校,誕生於宜蘭的土地上,可說是Mission Impossible 的大願成型。本書作者純淑老師,以第一人稱書寫個人志工史,描述她和夥伴茹苦含辛將學校從無到有拉拔長大的歷程,也見證了臺灣教育翻土之後對於教育未來想像的新風貌。

慈心從一般正規學校轉向人智學華德福教育,是大破大立的覺悟,若非有大願向宇宙借力,召喚著有志之士,恐難成其事。純淑老師因著對斯土斯人濃郁的情感,便帶著赤誠之心,和華德福師生、家長一起構築以人為本的教育未來。

純淑團隊剛開始對教育翻土鬆土時,適逢台灣邁向自由民主之路,在眾聲喧嘩、價值相爭時期,純淑選擇重新重視環境與人的生命聯繫,深思教育的成人之美和可能的實踐途徑。

如同愛因斯坦所言:「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的相同思維來解決問題」,慈心華德福若要跳脫臺灣解嚴前的體系文化與集體心智,需要向未來學習,進行一場跳脫框架的想像行動。而這也是U型理論提出來的覺知型社會變革。

慈心華德福其實就是一場覺知型的社會變革運動,啟發新生態誕生的可能。《U型理論精要》(The Essentials of Theory U : Cor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一書的作者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在其書中提到:

領導力的根本是要對我們的盲點(這些內在條件或源頭)變得覺知,然後針對所面對處境的要求來轉變我們在操作時所依據的內心狀態。這代表身為領導者和變革推手,我們的職責就是耕耘社會領域的土壤。社會場域是有個人、群體和系統間的關係所構成,會交織出思考、交談和組織的型態,進而產生實際結果。(U 型理論精要,頁29)

所謂的「領導力」是引發社會變革的推力,慈心作為行動集體,耕耘教育場域的土壤,對臺灣教育整體產生影響,可稱為「覺知型的社會變革」。在這慈心場域的個體、群體和系統所蘊生的新型教育生態,是透過慈心夥伴們的觀察、對話、思考、想像、行動、反思等經年累月的疊代生成集體智慧,一方面護持慈心華德福教育的發展,一方面透過與社會的對話,持續揉耘臺灣的教育土壤,漸漸形塑華德福的社會生態系統,呼籲臺灣教育系統返回根本,並反思教育的目的與價值。

我認識純淑是在四一○教育改革之時,當時台灣的天空漸漸開闊起來,艷陽下總是有著對未來憧憬的年輕人,為台灣的民主而呼喊,也為下一代的天賦自由採取社會行動。純淑就在那時候遇見了人智學教育,雨後天青散發著清新氣息,揉合了土地孕育萬物生機盎然的春意,讓人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與嚮往,想一探教育的美好。慈心華德福學校的誕生看似偶然,其實是台灣社會內藴的智慧珍寶,找到進入世界的形式。以人為核心、環境為社會場域,在深層的實踐對話中,開啟了教育價值和美感互通互融,主體互生的教育創生之道路。
慈心華德福孩子喜歡親暱地喊純淑「奶奶」,學校早期篳路藍縷、老師們遇到難題,意見不合時,「大姊」純淑亦扮演了化解衝突的橋樑。這些暱稱恰恰好映襯出慈心是一個相互扶持的大家庭,在純淑的引領與陪伴下,學校循序生成與土地相互適應後展現的盎然生命力,以集體共學與共創,參透人智學的教育哲理,並具體化為三元社會的實踐架構。教育不再受限於學校裡,而是擴及社會場域,涵攝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個人與學校的生命史。若無持續的反思與翻轉,學校化的社會有時反而限制了社會的創生或失去追求人類福祉的真誠旨趣。人智學中的教育、醫療和農業環境,讓學校跳脫過去制度與結構的牽絆,反而可以在選擇回到根本的同時,向未來學習。
純淑作為教育未來的引水人,和每位夥伴的相遇,皆可化為智慧種子,將個體的思維、行為、心態置於學校真實的實踐情境之中,甚至在面對主流體系和社會價值的衝擊下,仍可轉化為學習與成長的機會,進行內觀和外塑。每一個互為主體的相遇,不僅打開覺知空間,也讓每個個體在與自己的真實遇見當中,啟動自我發現和自我形塑的旅程。
這本書映襯一群人對教育未來的渴望,記錄著在成形中的個人成長軌跡,並於眾相的現實中體悟到從本我到「慈心」大我的實踐存在感與意義。


不平凡的教育拓荒者——張純淑創辦人
方新舟 誠致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嚴長壽先生在 二○一二年底,邀請我及幾位夥伴去參觀慈心華德福高中。在那次參訪中,我第一次知道華德福教育,也認識慈心華德福高中的推手——張純淑創辦人。二○一三 年,嚴總裁接受純淑創辦人的邀請,接任慈心華德福基金會董事長,我也跟著他當了兩屆董事,前後服務六年。我很榮幸能在純淑創辦人出版新書時,分享這六年來的學習心得。

純淑創辦人生長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從小就要做很多家事,承擔很多責任,卻無法得到應有的升學機會。在 一九五○年的時空環境,家境清寒的女孩很可能就從此放棄學習,提早就業然後結婚生子。但純淑不同,她聰慧過人,熱愛讀書,總能找到時間做功課,從小一到小六一直都是模範生。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嚴厲的家教反而促成純淑比同年齡的孩子早熟,更打下堅毅的品格,讓她即使在五十歲創辦慈心華德福時一再受到打擊,始終不放棄為孩子的初心,溫暖堅定不斷突破,才有今天慈心華德福師生的榮耀。純淑給我上了一個很重要的人生課程:童年逆境經驗不完全是負面的。這對我後來在偏鄉辦學時,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我當慈心董事時,每年要去慈心好幾次。每次去,看到人與人的互動,無論是老師跟學生、學生間、老師間、或老師跟家長間,都非常溫馨動人。這種溫度跟廣度是我在參觀其他學校時很少感受到的。純淑在書中分享了很多例子,來說明環境跟關係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其背後教育哲學(即施泰納博士的人智學)的影響。在疫情肆虐、烏俄戰爭、美中對抗、台海危機的動盪不安大環境下,華德福提供更溫暖的人本教育環境及方法,可以給公立學校很多寶貴參考。

我從純淑及慈心團隊學到最重要、影響誠致基金會最大的事,就是「公辦民營」。純淑在創立慈心華德福的過程中,為了讓弱勢家庭孩子也能享有華德福教育,參考許多國外資料,發現先進國家已經推動公辦民營制度,讓民間基金會來主導公立學校的經營。純淑本來是內向低調的人,但是為了孩子,她便主動積極去認識很多學者專家和民選首長。在一場又一場的相遇碰撞,她感動了當時的宜蘭縣長劉守成,以

誠致基金會在二○一二年推出均一教育平台後,為協助老師及學生使用數位學習,走訪了很多偏鄉學校,看到偏鄉小校的困境,也感受到偏鄉學生無法靠教育翻轉生命的無奈及茫然。我們一方面持續積極推動均一平台,另一方面也體會到,弱勢學生無法單單靠知識力翻身,需要其他的養分跟力量。我們很努力的找答案。因為我個人家庭教育關係,我一向認為品格教育是學生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石。在因緣際會下,辜懷箴女士及嚴先生介紹我認識美國最大公辦民營學校集團 KIPP 的共同創辦人麥克.芬柏格,他們的教育理念就是品格優先,並以「努力學習,友善待人」為校訓。《委託私人辦理條例》通過後,我們就參考 KIPP 的教育理念,積極籌辦公辦民營學校,在二○一七年申請到三所偏鄉國小。現在總共有三所國小及三所國中,其中有兩所是原住民學校。

目前全台灣有十五所公辦民營學校。每一所學校的申請跟經營都有很多挑戰,(請參看《與孩子一同編織未來》(天下文化),這本書紀錄誠致基金會的公辦民營經驗),但比起慈心團隊的經歷根本不足為道。萬事起頭難,慈心當公辦民營領頭羊,不意外的遇到很多疑難雜症,本書便分享他們如何用愛心及智慧妥善處理這些問題。比較意外的是,慈心辦學成效太好,每年都有數百位學生等著進慈心,校地不夠使用,多次求救於縣府及中央,不但無法改善,還惹了多方議論,一直到今天還得寄人籬下。在少子化、很多學校面臨被廢掉的危機時,經營良好的公辦民營學校竟然找不到校地,這實在是很大的矛盾。我很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讓教育官員及立法委員看到制度上的缺少,儘早立法改善公辦民營學校的經營環境。

證嚴法師說:「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純淑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她像一位拓荒者,從鄉村出發,爬過一座又一座的教育大山,跟世界連結,屢次做出眾人驚訝歡喜的成果。她跟我同年,都到了要學習「不逾矩」的年紀。衷心祝福純淑及慈心夥伴們健康平安,感恩您們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心快樂學習的環境。希望慈心華德福能影響台灣,幫助每一個孩子「成為身心靈均衡健全發展的個體,成為一位真正自由的人」!


十二歲的立志,六十年不間斷的行動
陳雅慧 親子天下總編輯

讀完書稿近一個星期遲遲無法下筆,心裡有著同時站在局裡局外親近又疏遠的迷惑。
我先是一個局外的報導者,然後成為局內的家長。

十年前(二○一二2012年),親子天下雜誌封面故事〈華德福教育 享受學習安心做自己〉,那篇報導我是主要負責的記者之一;隔年我們舉家搬到宜蘭,兩個孩子在華德福教育裡慢慢的熟成,一個從小學生到大學生、一個從幼兒到國中生。他們都有一群相交十年,好像兄弟姊妹一樣親近信任的好朋友,記得彼此童年的樣子,離開學校,還是能互相依靠。他們知道學校裡的學習是為生命和自己準備,不是為分數和升學,手繪的課本,記錄每一年樸拙的改變,是生命痕跡、是捨不得資源回收的勳章。他們從少年開始,有留白空間去面對迷惘,思考我是誰?國中和高中畢業都必須做自己的專題,什麼都可以、什麼都可能,也什麼都不會。他們知道專題是一段旅程,而作品是旅程的一個停頓。

這算是華德福教育的「效果」和「指標」嗎?對我而言是的,但對你呢?

從局內家長,再退回到教育新聞的報導和觀察媒體角色,慈心華德福教育在台灣的意義是什麼?純淑老師(學生口中的純淑奶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十二歲立志當老師,六十年來用行動辦學。沒有老師、自己辦師培;沒有法規、不間斷的跟政府議會學者溝通;沒有校舍、想辦法募款⋯⋯。議員質詢時曾問她:「妳是女巫嗎?沒有課本,是要教什麼?」曾經的「女巫」想法:「沒有課本的自主學習」,現在卻是新課綱下公立學校也正在學習的創新。

六十年後,純淑還是一個現場老師,她重回慈心幼兒園,和新一代的祖父母和父母們,在變化多端的世界裡陪伴孩子。純淑熱切要做的事情,還是有點像女巫一樣讓人有點聽不大懂。聽不懂,她就去做給大家看,用行動找路。每次看到純淑奶奶溫暖的眼光跟隨著小小孩飛舞,那雙眼睛就像是圓規永遠不動的尖角,支撐著轉啊轉的另外一隻腳。也因為有著不變的支撐,純淑老師在找路的過程中不會迷路——「我的動力從哪裡來?從孩子來。」


作者序
旅程的開始

民國四十年,我出生在宜蘭很質樸的鄉下。我的父親是個木匠,母親在我的記憶中,則帶著幾分嚴厲的形象。我七歲就要做所有的家事,家裡有多少人要吃飯,我就得去菜園子裡摘菜,而且份量要剛剛好,不能多也不能少。所以從七歲開始,我就覺得我比同年齡的孩子早熟,感覺好像大了他們一輪。
我的母親期望我早點嫁個好丈夫,她並不希望我讀書,所以我只好趁著大人睡著之後,把電燈泡拉到棉被裡面,躲在裡頭偷偷看書。這支電燈泡是當時全家唯一的電燈泡,上面牽著電線,哪邊需要電燈就拉到哪邊。我躲在棉被裡偷偷看了很多書,一直到了小四,把學校圖書館的書都看完了,我就跑去跟校長說:「學校都沒有書了。」校長卻跟我說:「有啊,很多。」我說:「沒有,真的都沒有了!」 所以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我就自己去找武俠小說來看了。

*立志*
我從小就要種菜、抓蟲、施肥、澆水、洗米煮飯…,有做不完的家事,而且家事沒做完不可以寫功課,但是我還是可以把功課寫得很工整漂亮,整本作業簿一點折痕都沒有。從小一到小六,我一直都是模範生。當時上國中要經過聯考,但學校有保送國中的名額,本來我有機會爭取到這個名額,可是媽媽跟老師說我不用讀書,老師便把這名額給了另一位同學。被保送的那位同學,他的爸爸是醫生,媽媽過年過節都會送禮物給老師,有時送西裝布,有時送蝦仁。面對我失去保送升學的機會,我很氣、很氣!氣我媽媽不讓我讀書,也氣老師偏心!有一天,我從學校一路走到羅東鎮的南門港,把自己全身泡在水裡面。當時的南門港是好幾條溪流的匯集處,經過的大人看到我泡在水裡很擔心,後來便有人把我從水裡抱了起來。滿腹委屈的我,當下立了兩個志願。我立志要當老師,而且一定要當媽媽。我討厭那個偏心的老師,所以我一定要當老師,當一個公平的老師。我立志要當媽媽,但我不要像我媽媽那樣,我要當我想當的那種媽媽。
後來幾經轉折,我終於進到了台北師專特教科就讀。畢業之後,也如願地當上老師,並在當老師的期間去修了幼教的課程。但我在進到小學工作之後,卻遇到很多的困難,心裡有很多的掙扎。
我在小學教書的經驗是,同事之間可以成為很好的朋友,我們可以一起看電影、聊文學、一起讀書、跳土風舞,可是到了學生段考、期考的時候,因為班級之間的競爭,我們彼此是不說話的。學校不只幫孩子排名次,也幫班級排名次,所以考試前最好不要走過這些好同事、好朋友的班級,不然就會被認為是去偷看他們在複習些什麼,朋友同事之間忽然有了一種諜對諜的敵意。
因為這種種心裡的掙扎,加上為兒子尋找幼兒園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種種衝擊(尋訪幼兒園的過程請見*頁),我離開了小學的工作,創辦了慈心托兒所(也就是現在的慈心華德福幼兒園)。

*轉化*
1977年慈心托兒所開辦的時候,當時其他幼兒園的班級人數經常高達五、六十人,我的第一個轉化工作,就是把一個班級的人數減少到三十人。我們學校的戶外環境也很吸引人,有一千五百坪的幼兒專屬空間。我們還蓋了一個泰山屋,有六個面向,可以用來攀爬、探索,有很多有趣的玩法。也許是因為這些原因,慈心在沒有特別刻意招生的情況下,廣受家長的歡迎,人數最多的時候有將近四百個孩子。我還記得有位媽媽,她每天騎著一台摩托車,載著三個小孩到校門口,一個個放下來。還有家長們開著兩部車,把整個家族的小孩都送來這裡就讀。
慈心幼兒園創辦第二年就得了內政部的獎。後來陳定南當宜蘭縣長,也大力推薦我們學校。俞國華當行政院長的時候,要找空飄大陸的樣板,也來我們幼兒園參觀過。這個鄉下幼兒園第一次來了這麼多大官,可說引起了地方上的一陣轟動。
創辦幼兒園之後,我很認真在想的都是透過什麼教材教法,可以讓學生快樂、老師的專業被尊重、父母可以放心。慈心幼兒園曾經經歷了很多種教材教法,從改變傳統讀寫算的教學,到以戶外自然教學為主的生態教學都有。在台灣的角落教學還沒有流行之前,我們已經在戶外進行了各種角落教學,而且我們還真正地走到村落裡面去探查。記得有一次,我們帶孩子去拜訪利澤簡的媽祖廟,孩子在參訪的時候,問了廟公好多問題,有個孩子甚至發現一個有趣的地方,他好奇地問廟公:「為什麼媽祖廟的門神是男的?」這讓我對孩子的觀察力感到很驚訝。那時候台灣已經有一些去國外學習幼教回來的教授,他們開始在談「開放教育」。有些教授到我們幼兒園參觀的時候,他們會說:「你這個就是開放教育啊!」

*遇見*
在辦幼兒園的過程中,雖然經歷過各種教材教法的實驗轉換,但我慢慢體悟到,要從孩子的需要去看老師的教材教法,要從情意出發,從環境中取材。我也感覺到要找到一個札實的理論基礎來發展我們的幼兒教育,但那時還沒有找到,直到後來,我遇見了華德福教育。
1990年,距離我創辦慈心幼兒園的時間已經將近十三年了,我的心思那時還是放在尋找更好的教材教法。我跟著光幼出版社舉辦的活動出國考察,很幸運地,第一個參訪行程,就是在德

學習與教育

專題探究教學力:跨科共備X 提問思考 X 批判閱讀,啟動高層次思考

慈心華德福的教育夢土

怡辰老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課

學習的革命 2.0

統合心智

你的賦權,是最好的成全

練心

專題式學習,從小就能開始!

小學生高效學習原子習慣(附贈小學生考試學習自學手冊)

跟著課本去旅行【新課綱增訂版】

學以自用

提問力

挺身而教

線上教學力

教出科學探究力

用電影和孩子談生命中重要的事

雙語教育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十萬冊融冰紀念版,內附精美薩提爾練習專用練習本《冰山練習曲》)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十萬冊融冰紀念版,內附精美薩提爾練習專用練習本 冰山練習曲 ):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

老蘇老師的同理心身教

... [顯示此系列所有商品]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