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新冠疫情,人類的奇幻之旅,終結與再出發
 
作者: 何美鄉 
書城編號: 25512629

原價: HK$167.00
現售: HK$158.65 節省: HK$8.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商周
出版日期: 2022/10
頁數: 336
ISBN: 9786263184084

商品簡介


新興感染症的紀元已經降臨。
任何傳染病,都是從一個未知的疾病開始……
跟人性一樣善變的病毒,疫苗覆蓋率趕不上變異株大浪來襲,
混亂中人類起而行動,集體知識累積讓世界免於滅頂,
儘管災難的傷口沉痛,卻能為未來的美好指路。

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全面解析疫情、疫苗、防疫與健康風險
揭開疫情報導不會告訴你的事、免疫抗疫還沒說完的事
隔離封城鎖國,阻擋不了知識與科學的全球串連,
面對未知疾病的挑戰,人類從不放棄、不躺平!
----------------------------------------------------------------

回到二○一九年末,身在台灣的我們,恐怕很難想像,日子即將全然改變。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子,都將被口罩蓋上、被酒精浸潤。
新冠疫情是一齣歹戲拖棚的病毒變異大競賽。原本預期疫苗上市、接種疫苗、疫情結束,一切回歸正常。但新的變異株一次又一次出現,我們只能不斷調整目標和行動。
本書是一個台灣的流行病學專家,用台灣這片土地的語言所寫。集合疫情期間,全球科學界對病毒、疫苗、免疫反應、防疫成效的研究成果,加上傳染病學、流行病學、公衛專業的解讀,層層為大眾的防疫知識打釘固樁:

․Omicron將成為在地化的季節性呼吸道感染症!
․重複感染提供在地化疫情的平衡與穩定!
․綜合免疫為你做好準備,對付下一個變異株!
․疫苗刺激免疫反應,怎麼做讓疫苗反應更好?
․打哪種疫苗比較好?打幾劑才夠?
․生活習慣不健康,無敵星星也會變流星!
․益生菌和維生素D是對抗病毒的神奇療方!

科技,還未找到更好的方法,杜絕再一次全球大流行;但人類歷經災難的知識成長,可以是防疫最有效的武器。隨著新冠疫情結束,我們是否可以用更前瞻性、永續性的思維,重建已經被我們破壞的一切?

 

作者

何美鄉


台灣流行疾病學專家、內科傳染病科醫師。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曾任中研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主委召集人、生物安全委員會召集人、生醫所研究員(2015年退休)。
台灣首位參與美國疫情調查服務隊的流行疾病學專家,曾於SARS期間率先進入和平醫院,協助控制疫情。
高中畢業後赴美國就讀大學、攻取醫學博士。因立志到第三世界行醫,進一步至哈佛大學鑽研公共衛生,曾任美國疾病管制局疫情調查員,多次擔任世界衛生組織短期顧問。
協助國光生技成功開發H1N1新型流感疫苗,使國內疫情及死亡率得以有效控制,獲頒行政院2011年傑出科技貢獻獎。
現任台灣疫苗發展協會理事長、台灣素食營養協會常務理事、台灣健康服務協會志工兼榮譽理事長、其他環保團體志工。

 

目錄

前奏曲:那個沒有名字的病
序幕:被忽略的開場

第一部  攪亂一切的冠狀病毒
1.21世紀人類公敵:冠狀病毒
2.新型冠狀病毒,哪裡來的?
3.變異株:病毒演化的過去與未來
4.改變遊戲規則的Omicron
5.病毒與你:病毒嗜好你的哪個細胞
6.剪不斷,理還亂的長新冠

第二部  抵禦新冠病毒的曙光
7.與生俱來的免疫反應
8.疫苗,假冒的入侵者
9.提升疫苗反應的秘訣
10.新冠mRNA疫苗的美麗與哀愁

第三部  守好這一局,開啟防衛行動
11.四道防線,守住健康
12.非得接受的綜合免疫,焉知非福
13.重複感染與疫情在地化
14.評估防疫成效:死亡率、超額死亡、死亡位移

第四部  新防疫未來式
15.飲食與運動,關乎新冠重症機率!
16.人類的朋友:益生菌與益生元
17.缺乏維生素D?現在就補上!
18.重新審視人類正在經歷的另一個大流行:肥胖
19.新冠疫情揪出人類長期的隱型殺手:空氣污染
20.正面交鋒新冠高風險因子:年齡

終曲:疫後新世界

試閱

作者序
我們是醫生,面對一個沒有名字的病


2003年4月初,晚上11點鐘,在廣州市某一間不是很吵鬧的酒吧,這是我們唯一的共同空檔。酒吧也是唯一還開著的公共場所。
昏暗的燈光下,依稀可以分辨出那是一張很年輕的臉――一個剛得過SARS的醫學院學生。他以超乎他年齡的平穩沉著,述說他親身的經歷。
當時那是一個源於中國,正在對外擴散的新興病毒。教科書裡沒有這個疾病的資訊。一直到2010年,我才為一本傳染病的教科書,寫了SARS病毒的篇章。但在那個時候,醫生們必須在沒有資訊或很少資訊的情況下,做出相關決定。如果可以的話,他們也會盡量從各方面收集資料,比如說造訪廣州這個疫情的發源地,就是很多流行病學家都會想要做的事,況且我還是受委託前往考察的。原本是還有一位臨床醫師及一位病毒學家的三人組訪視團,但在臨上飛機之際,才發現其他兩位都因家中有事不能同行。
那位學生以低沉的聲音開始說話,比較像是在對他自己說話。大部分的時間,他微微低著頭,應該是在沉思,或專注於重回他那非比尋常的經歷。
……發燒數天後,我決定去找我的老師:「我想我得了那個病。」
但他好像一點都不驚訝,說:「那我們就來治療你。」
那個病!
那個沒有名字的疾病!多麼似曾相識的場景。
瞬間,我回到了洛杉磯,穿梭在郡立醫院的走廊。貧窮、老邁,還有那些處於社會邊緣需要幫助的形形色色人種,是郡立醫院病患的常態。但有一段時間,醫院裡頻繁出現一些超乎常態的病人,他們看起來年輕、衣冠時尚,除了發燒之外,他們算是健康、五官端正,甚至有些還稱得上英俊。他們的出現與我們醫院的常態一點都不相容。他們被轉診到感染症的專責病房,因為他們在發燒,卻找不到明顯的診斷。從頭到腳,我們把可能導致發燒的病原體都找過一回,但什麼都沒找到。
一個又一個,我們以「不明原因發燒」為入院病因。那是1981年,當時愛滋病毒還未被發現,我們看到的是早期且初次被感染的愛滋病人,病毒在剛剛進入的血液細胞裡繁殖,還只有發燒症狀,算是免疫系統對病毒入侵的抗議。他們的免疫力還未被破壞。最後,在他們出院的診斷書上,我們還是寫下「不明原因發燒」。
我們對他們的健康一點幫助都沒有。
1981年6月,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剛在流病週報(MMWR)發布一則洛杉磯的六個人群集感染,都是20、30歲的年輕男性,感染原是一種屬於伺機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的肺炎案例,這種病原在環境中處處皆是,對一般健康人沒有影響,但對免疫力不健全的人,就會造成所謂伺機性的感染,通常死亡率相當高,主要反應的是病人本身的免疫力已經受損嚴重。我們在晨會(每天早上醫師們聚集討論病人的診斷與治療)討論時,有人提議,我們所收治的發燒病人與那些伺機性感染的病人,應該是相關的。但因為兩組病人的臨床病徵有所差異,我們於理無法將他們歸為一類。但冥冥中,我們都認為他們是相關的。
當時,我剛踏入臨床醫學的訓練,感染症深深吸引著我,每一個病人,至少都有兩端的訊息要呼應思考:一端是病原,另一端是病人本身。感染科的病人不唱獨角戲。而感染症可以涉及全身的任何系統、器官或組織,常常需要給一個全面的故事,處處充滿挑戰。最重要的是,大部分的病人,我們都可以將他們醫治痊癒,只要他們不要等到最後一分鐘,讓那些病原在他們體內占了上風。這叫做當醫生的成就感,也可以是即時的成就感。當然,偶爾也會有像那些不明原因的發燒病人出現,而那種挫敗,我們也會默默承受。

☆☆
說到成就感,最終我離開臨床醫學,走向公共衛生。我告訴我自己,「若是可以從源頭探討,瞭解問題的成因,從根本來預防疾病,不就事半功倍?」這樣可以幫助的人應該會更多。
不過我仍不改對傳染病的偏好,理所當然,我就成為傳染病的臨床流行病學家。
那時,我還未意識到,新興感染症的紀元已經降臨了。在後來的30、40多年,新興感染症成為我們傳染病醫師專業生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的傳染病知識與歷練,隨著一個又一個新興感染症的出現而增長。當新興感染症出現時,不管是發生在哪裡,傳染病醫生/學者,都會在第一時間開始收集資料,彷彿明天病人就會出現在眼前一般。因為在20世紀,任何一個傳染病,不管發生在多遙遠,都可以在瞬間變成咫尺之近。
研究是控制新興傳染病很重要的一環,收集資料是要為不時之需做準備。但撇開服務層面,新興感染症與人類的交集,所蘊含的是那些我們永遠割捨不下的人類故事,生死的交集最能激發深層的人性。此外,還有病毒的神祕面紗背後,自然界生物的奧祕,又是多麼誘人。病毒的分子如何作用在人類細胞的另一個分子?跨宿主傳播的病毒需要做些什麼適應?一個個因感染而喪命的人,又是透過哪一種致命的致病機轉?現有醫療藥物可有介入的機會?疫情上揚之際,回答以上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可能變成控制疫情的工具。科學界在與病毒賽跑。
「每一個生物現象,都可以縮減成分子機制。」偶爾有機會對高中生講課,我一定以這句話當開場。因為就是這個分子生物機制的剖析,深深吸引了我,讓我在高中時從文科轉讀理科。講課,就是要把最動我心的那一塊,傳遞出去。
你看到沒?我試著告訴你,不管是行醫或公共衛生,服務本身的背後,是那充滿引人入勝且奧祕無比、無遠弗屆的知識領域。當新興感染症出現之際,這些知識是蒙上一層面紗,科學家竭盡所能、有時也會出生入死,為的就是要揭開這層面紗,這些科學人內心的驅動力,雖然有服務的務實面,但也是可以獨自存在,無關乎周遭的環境。
新冠疫情出現,從病毒與流行病學的屬性,一再顯示這個病毒不會消失(2020年2月我就提出警訊),我們要研發疫苗與藥物,進入長期抗疫的狀態。但我沒能預測到的是,變異株會不斷出現。原本計畫疫苗上市、接種疫苗、疫情結束,一切回歸過往的常態。但一次又一次,我們調整了防疫目標,因為新的變異種出現。病毒進入新宿主之後會持續變異,原本這只是教科書裡的理論,現在我們目睹新冠病毒真的徹徹底底將這套理論付諸實踐,而且還鍥而不捨地突變與適應,科學界還不能確定,這個適應過程穩定了沒?

2022年10月中文新書 同類商品


大熊校長(三版)

和平樹:一則來自非洲的真實故事(三版)

小雪球的夢想(二版)

倒立看 金剛經

如何安慰傷心的朋友

你當然可以心情不好

奧數預備班1(加強版)

看圖秒懂!社會人必修應用統計學

夢的標點

法國烘焙師的頂尖可頌

跟著大師學塔羅逆位牌

HJ科幻模型精選集09: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特輯

安心國小6:這樣用錢可以嗎?

神奇酷地理4:威力驚人的風暴(2022新版)

神奇酷地理8:驚奇險峻的高山(2022新版)

科學實驗王第二部3:加密貨幣與區塊鏈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016

名廚西餐

日本麵包師的經典配方

法式甜點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