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學的人最後一個被淘汰:擺脫慣性思維,重塑新常態學習策略,做個持續進化的破局者
 
作者: 金龍燮(, , , , ,  
書城編號: 25669336

原價: HK$117.00
現售: HK$111.15 節省: HK$5.8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寶鼎
出版日期: 2022/11
頁數: 304
ISBN: 9786267164655

商品簡介


在大學紛紛倒閉、工作機會漸少的時代,
想生存下來必須學些什麼?
在察覺到未來變化不斷襲來的瞬間,
就該拋棄過往學習慣性,重整競爭力!


「在進入『疫情隧道』前是25歲,一年後走出隧道時,可能會發現世界已經變成自己30歲時才應該出現的模樣。」

無數公司倒閉、經濟結構改變,企業加速投入在機器人、自動化、人工智慧或無人機等領域的研發,並實際應用於業務上取代單一化、重複性高的工作。隱藏在疫情背後的數位革新,將原本需要歷時五年的數位化,壓縮在短短一年之內實現。

世界的進步速度快了五年,巨大的破壞性創新時代已然來臨,那你呢?
還期待著疫情結束,天真地認為國境解封、脫下口罩,就能回到過去的生活嗎?

本書作者金龍燮直白地告訴你:我們回不去了!

作為韓國第一趨勢分析師,透過本書,金龍燮不僅分享對後疫情時代的趨勢洞察,更犀利指出在熟悉事物不斷被推翻的新常態(New Normal)下,過往「名牌大學文憑等於就業保證」、「終身職場」等慣性思維該被淘汰, 能在未來生存下來的,是隨時隨地學習、不斷充實新知以應對變化的人。因此,他提出「職業學生」的概念,鼓勵想在未來確保一席之地的創新者們,調整教育方針,重新思考能適應未來的學習方向及戰略。

對懂學、會學、知道需要學些什麼的人來說……

•    大學是什麼?
隨著知識半衰期縮短,能在4~11週內提供學生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微型大學(Micro College)將成為主流。「先用短時間學習基本知識-進入職場-針對職務需求或補強不足之處短期進修」是應對產業、職場變化的最佳學習節奏。利用MOOC或Glow with Google等網路公開資源學習新技術,也是低成本高便利性的聰明選擇。

•    職業和職場是什麼?
拋棄終身職場的觀念,公司和同事只是你完成階段性目標的隊友。根據自身能力和需要的資源,換公司、換領域、換職務都沒關係,善於遷移者才能在未來生存。就公司立場而言,除了保有人才彈性流動,也應鼓勵現有員工定期進修、提升技能,藉以提升工作效益。

•    真正的學習是什麼?
「忘記所學」,不讓過去經驗或知識成為尋找新解答的阻礙。在尋找新解答的路上,邀請同伴一起共學,不理解的領域就虛心求教,擅長的領域則持續深化,直到能透過文字或口語傳達給他人,將專業知識內化成屬於自己的原創內容,創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對想當個懂學的人來說,你可以先學習五項未來生存必修課:

•    科技:當科技成為常識,每個人都該學會程式編碼,目的不是要你擅長寫程式,而是透過編碼學習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    金錢:嚴格來說是「金融與經濟」,學習金錢不是為了致富,而是要避免因為錢而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未來的世界,金融文盲將難以生存。

•    趨勢:對趨勢和未來的學習不該停止,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敏感度是必備條件,敏銳的人知道在什麼時機做出正確的選擇。

•    藝術:生活的價值不是只有工作和金錢,藝術能夠幫助我們找回自己生活的重心。

•    生存力:這是最現實的課題,在職缺減少、競爭激烈的時代,唯有累積對抗和戰勝危機的經驗,才能提升生存力。

記住,對現況的天真其實是你的無能!這本書能為你帶來新的刺激和啟發,不論是擔憂自己或是孩子的未來,是時候認清不停變化的現實,裝備上扭轉危機為轉機的武器,在未來生存下去!

本書特色

1.    作者特別為繁體版撰寫專序,提供2022年最新疫後洞察。
2.    作者論述清晰,內容以提供思考方向為主,並非直接提供答案,培養讀者未來須具備的思辨能力。
3.    本書每小節皆由現實事例帶入討論,例如近年大學倒閉現況、導入機器人的企業比例漸增等,並援引大量專家觀點、主要媒體報導和文章等,每個討論主題都有背景和數據依據,幫助讀者更立體地思考,並進一步架構自己的思維地圖。

專業推薦

Taco老師/思辨推手
蘇盈如(Sandy Su)/《2023轉職地圖》作者、國際職涯規劃師
(依姓氏筆劃排序)

 

影音介紹

作者

金龍燮(김용섭)

研究Trend Insight & Business Creativity的「敏銳想像力研究所」所長,身兼趨勢分析家、經營戰略顧問及商業創意研究員。曾於三星電子、現代汽車、LG、樂天等大企業以及財政部、交通部、外交部等政府機關,進行超過2千次的演講和商務研討會,並完成150多件諮詢專案。連載專欄散見於《韓民族日報》、《世界日報》、《國際新聞》、《商務韓國》等多數韓國媒體。也在韓國各大廣播節目,例如KBS1廣播《週六早晨直播》、KBS World Radio《韓國直擊》、CBS廣播《早晨新聞》、SBS CNBC《經濟的好與壞》等節目中,擔任趨勢潮流分析的固定嘉賓。此外,亦透過韓國知識服務商SERICEO的趨勢簡報《潮流Hitch Hiking》、Hunet CEO的《潮流Insight》,為大韓民國的CEO們解讀最新趨勢,進行企業諮詢及多樣化專案。

著有《Uncontact》、《企鵝Pengsoo的時代》、《生活趨勢2020》、《最近的孩子、最近的大人們》、《生活趨勢2019》、《生活趨勢2018》、《生活趨勢2017》、《生活趨勢2016》、《生活趨勢2015》、《生活趨勢2014》、《完美的單身》、《生活趨勢2013》、《破壞孩子未來的媽媽》、《潮流Hitch Hiking》、《Paper Power》、《敏銳的想像力》、《大韓民國數位趨勢》等書。合著有《鍥而不捨的想像》、《設計力》、《消費者進化》等書。

譯者簡介

張召儀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畢業,偶然跌進一張由韓文織成的網。後赴首爾進修,鍛鍊體力也激盪腦力,於韓國成均館大學成均語學院結業。
 
曾於出版社擔任編輯,享受融解文字的樂趣;現為韓文譯者,細細敲打一格格寂靜。
 
jaynechang1110@gmail.com

 

目錄

致臺灣讀者
序 追求「學習」的本能

Part 1. 真正危機的開始!有實力者方能生存
你相信疫情終結=危機結束?
世界變化的速度加快了五年!
未來提前到來是好事嗎?
對未來的人而言,2020/2021年將會留下不同的歷史
誰才是真正有實力的人?
只有職業學生才能活下來

Part 2. 對職業學生來說,大學是什麼?
「大學」是曾經的正解,如今卻不然
大學會依照櫻花綻放的順序倒閉?
為什麼人們忽視了艾文.托佛勒的論點?
備戰未來,學生們應該學習什麼?
缺乏討論過程,就算不上是教育
透過MOOC參與世界名校的線上課堂
挑戰超速學習法
升學考試的內容,一輩子能用到多少?
一定要上大學嗎?
選什麼科系才有競爭力?
取代四年制大學的微型大學

Part 3. 對職業學生來說,職業&職場是什麼?
你現在的工作是什麼?
RPA正對你造成威脅嗎?
自動化與遠距外包已成為了趨勢
我們是隊友,不是家人
無論是兼差或斜槓,有能力就一定要做!
你是大象,還是跳蚤?
善於遷移者才能生存
Reskilling,upskilling
職業學生,企業界的人才新寵
可以工作到什麼時候?
我的子女未來要從事什麼工作?
你的競爭對手不是機器人,而是「缺乏原創,只能承襲」
成為職業學生,創業吧!

Part 4. 對職業學生而言,真正的學習是什麼?
對現在的你而言,最需要的是「忘記所學」
未來,只有領袖養成教育會留下
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或課外輔導更重要
學習團體:是否有共學互助的對象?
當奇點臨近,學習也會產生變化嗎?
科技:當技術成為常識!
金錢:若不了解金錢,所有的學習都是白費!
趨勢:趨勢敏感度高,只是基本而已
藝術:生活的價值並非只由金錢衡量!
生存力:無論處於何種環境,都必須存活下來!

結語    在權衡利弊的同時,也要學會包容
參考文獻

序/導讀



致臺灣讀者

各位臺灣的讀者們大家好!

雖然新冠疫情的流行逐漸趨緩,社會開始適應與病毒共存,但這絕對不代表危機結束,實際上情況反而變得更加嚴重。烏俄戰爭導致全球危機加劇,史無前例的通貨膨脹和經濟蕭條籠罩著全世界,不僅對我們的工作崗位形成威脅,也揭開了新一輪人才戰爭的序幕。此外,自2020年至2022年疫情大流行的這段期間,機器人和自動化加速擴張,職缺結構已開始產生本質上的改變。在大型科技企業裡,原本就傾向以相對少的員工來取得豐碩的成果,如今製造業也持續減少生產人力,自動化的無人工廠即將成為現實。技術進化和機器人替代人工的現象,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無論是服務業或專業職,都無可避免地遭遇相同的危機。我在寫這本書時預見的趨勢,並不會因疫情緩解就變得不同,反而在進入2022年之後,變化的速度更加急遽,危機也顯得更加殘酷。

隨著氣候變遷嚴重惡化,為了達成全球協議的淨零排放(Net-Zero)目標,勢必投入巨額的資金──一言以蔽之,這將會左右未來的產業和商機。地球暖化無疑是個危機,但應對氣候變遷的潔淨能源科技(Clean Tech)則可從中尋得轉機,目前這項科技由美國主導。地球暖化的危機最終需要藉由科技來克服,這對美國而言是個機會。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中占最大比重的就是氣候變遷之應對,於再生能源、電動車、潔淨能源科技等方面,創造出有利美國企業的環境。這樣的發展趨勢,對韓國和臺灣而言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

千萬別想得過於簡單。疫情結束後,一切就會好起來嗎?你也知道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吧?危機才正要展開,絲毫沒有回歸正常的跡象。而且,到底什麼才是所謂的「正常」?是回到2019年嗎?不是的。如今,我們要迎接的是符合現下趨勢的「新常態」。2020~2022年這段期間,世界大幅改變,產業結構、職位的組成,甚至是國際政治趨勢等,全都面臨了震盪。在全球化時代,本國中心主義進一步強化,企業和個人也更加強調成果主義、實力主義。若想在這種環境裡生存下來,最終能仰賴的只有「實力」。我們迎來了競爭加倍激烈的社會,無論在韓國、臺灣、美國或歐洲都一樣。不,應該說全世界無一例外。因此,我們更有理由成為不斷學習的「職業學生」。

臺灣和韓國都對學習抱有高度熱忱,升學率也相當高,因為大家都很清楚必須透過學業來培養實力並扭轉未來。韓國的三星電子、臺灣的臺積電皆打造出世界級的頂尖企業,我們都是小而強大的國家,其中教育的力量就是成長的原動力之一。危機和轉機將會在未來的日子裡相伴而至,如今,韓國和臺灣都需要新的教育力量。我們所有人都將成為職業學生,未來只有持續成長和進化的人才能得以生存,這點無庸置疑。不斷培養個人實力者總能取得先機,而職業學生就是日後的生存戰略。不僅僅是累積知識,職業學生的真正目標在於實力養成。個人、企業或國家都要在未來求生存,而競爭力最終就來自於實力的培養。

在此為即將成為「職業學生」的臺灣讀者們加油!


2022年9月
趨勢分析家 金龍燮


前言

追求「學習」的本能

「職業學生」(Professional Student)原本是帶有負面意味的詞,雖然「職業」(Professional,指專業、專業人士或專家等)與「學生」(Student,指大學生、學生或聽講者等)這兩個單字本身皆未帶有任何否定的含義,但當兩者結合在一起,意思就會變得有所不同。職業學生,過去指的是沒有特定工作,只是一昧累積學位的大學生。他們並不是因為喜歡念書才持續深造,而是基於就業不順、害怕踏入社會生活、想逃避身為成年人的責任等,才繼續維持大學生的身分。因此,「職業學生」這個詞多少含有一點輕蔑的意思,立場也略帶遺憾。類似的情況在韓國也不例外:反覆休學、拖延畢業時間,或者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決定考研究所等,這些都是屢見不鮮的現實情況。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詞彙的含義也產生了變化。在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人人都可以透過網路盡情聽取名校課程的時代、產業與技術急速發展的時代,「職業學生」代表的不再是逗留於大學,逃避社會生活與成人職責的溫室花朵,而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裡,為了迅速應對變化而隨時隨地學習、持續成長與進步的姿態。

如今的時代,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就讀大學,甚至修習世界任何一所大學的課程,職業學生已然成為能夠適應各種變化、在危機中生存下來的強者。既是專業人士(Professional Worker),同時又身為職業學生(Professional Student),這樣的人才得以在未來不被淘汰。若要跑得長遠(Long run),就必須懂得終身學習(Long Learn),這句話並非毫無道理──態度決定了你的將來。面對變化與未來時,觀點的不同會帶來天差地遠的結果。

這本書談的不是企業與產業,或者社會與政府的立場,而是提前揭露從個人角度得以察覺的變化,以及當中的應變之道。無論經濟如何成長、科技如何發達,世界變得更好了又怎樣?重點是個人的生活也應該要趨於美好,不是只要國家競爭力強、國民所得高,人民的個人生活就能一併獲得改善。因此,我們必須懂得自我守護。尋求未來的應對之策,便是積極守護自己的行為。

你覺得新冠疫情結束後,危機就會跟著解除嗎?你相信世界會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萬事太平嗎?這種想法未免太過天真。事實恰好與此相反,在新冠疫情結束後,才會引爆更大、更嚴重的危機。也許很多人認為,新冠病毒大流行本身就是危機,但疫情招致的急遽變化、引發的經濟危機等,那些在解封後仍會持續的現象,才是所謂真正的危機。新冠疫情成為了機器人與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及自動化等加速發展的契機,對你的工作崗位和子女未來的工作機會造成影響。

在全球疫情爆發的期間,各國政府擴大財政、提高負債予以應對,明明知道這種選擇相當危險,但還是不得不靠類似的方法堅持下去,因為新冠疫情是緊急狀態,也是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災難。在疫情期間所累積的財政、經濟危機,短時間內難以獲得解決,而為了克服這些問題,「苦難期」在疫情結束後才正要展開。不僅僅是企業,個人的生存力與競爭力都將面臨考驗。因此,成為所謂的職業學生,不再是你的選擇,而是無可避免的道路。

身為趨勢分析家,我經常以社會與產業、科技、商務等未來趨勢預測為題進行企業演講,在演講結束後的問答時間,最常出現的問題有以下兩種:

 


首先是「應該給我們的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呢?是不是只要讓他們學習程式設計就可以了?未來還需要送他們去念大學嗎?」之類的提問。我前往演講的場所多是大型企業、中堅企業或國營企業,聽眾們比起詢問個人的工作或商業領域,更好奇的是子女即將面臨的未來以及他們的必備技能,這種現象非常值得關注。甚至在到高等公務員或負責特殊任務的政府單位演講時,很多人也會提到子女的前途與教育問題,像是「我家孩子即將上大學,選擇什麼樣的科系比較好呢?」

我的演講明明著重在如何於最新的潮流中尋找商機,或是變化的社會趨勢將對我們的工作造成何種影響。對於邀請我擔任講者的企業而言,支出昂貴的講師費用,其目的在於提升員工的商業遠見、理解最新的社會趨勢,但職員們比起業務相關內容,更關心的是個人問題。韓國對子女的教育熱情高居全球第一,因此這種現象並不令人驚訝。尤其是在經歷新冠疫情後,危機進一步擴大,變化也急遽加速,愈來愈多的父母對子女的未來和教育陷入擔憂。

每次接到提問時,我都會簡單地予以答覆,而如今有必要將答案整理清楚──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為什麼大學接二連三地倒閉?一定要送孩子上大學嗎?還要讓你的孩子複習入學考到什麼時候?據說人類即將迎來所謂的科技奇點,孩子們應該要學習些什麼?如果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教養子女的過程就會十分不安。

此外,另一個最常出現的問題,是「如果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繼續取代工作崗位,我們將如何生存?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呢?而為了累積專業性,又該學習哪些科目?在終生職場消失的時代,公務員也不等於鐵飯碗,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此處的話題依舊是學習,前一項提問談到的學習和教育是為了子女,而這個問題則又回到了身為上班族和大人的自己。

我認為應該整理一下對此回答過的內容,因為類似的問題幾乎存在於所有上班族和大人的心中,就連我也從很久之前就不斷問自己一樣的問題。我是販售知識情報的研究者兼一人企業,亦即我一個人工作,無論是危機或轉機,我都得獨自承擔,今後也將維持相同模式。倘若沒有不可替代的獨家內容,以及應對變化的生存能力,這份工作就難以堅持下去。追根究柢,若想消除對未來的不安,實際上就只有一個方法──努力不懈地學習,因應時勢的變化。

我所從事的趨勢分析也一樣,持續不斷地學習就是這份工作的特性。有什麼新的話題、該話題在趨勢上具有何種意義、如何與其他的趨勢連結在一起等,這些都需要反覆地分析和學習,不可能一直拿過去的研究資料出來使用。學習的腳步無法停歇,但也正因如此,讓我在面對各種改變時都不會感到害怕,只要冷靜地分析變化的本質,並且加以吸收、應對即可,也就是本書裡所提到的身為專業工作者的同時,也過著職業學生的生活。

神奇的是,當人們接觸到最新的趨勢變化,與未來的真實面貌愈來愈靠近時,就會對「學習」和「教育」興起更多的關心。在察覺到變化的瞬間、感知到未來的那一刻,我們會本能地追求學習和教育,這是因為我們發現至今為止自己所學的,或是為子女安排的教育,都已經成為過去式,在變化的洪流當中很可能變成無用之物。人類之所以能進化到現在,都是歸功於學習。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分享並深化各自擁有的經驗與知識,讓全體人類不斷進化。

「學習」在辭典上的釋義,為習得且熟悉某項學問或技術。然而,學習不只是為了考取大學,也不是未成年學生的專利。在日常生活裡,我們處處離不開「學習」二字,這便是所謂的人生,於現今時代更是如此。

「新常態」(New Normal)一詞,最能簡單明瞭地形容如今的時代:過去熟悉的事物消失了,昨日的正解今天成了誤答,新科技、新產業和新文化改變了我們的日常。這樣的形容語句不只適用於現在,今後我們將迎接的未來也會是相同的趨勢。若想適應並在新常態時代生活下去,就必須持續學習新知。

在日新月異的世界裡,我們需要不停地學習以應對各種變化。一旦遇到危機,我們就會本能地追求學習。正所謂有備無患,倘若事先有萬全之策,那麼不僅可以戰勝危機,還可以將其當作飛躍的跳板。因此,危機時代對於真正的實力者而言,反倒是一個成長的好機會。從這個觀點來看,職業學生是現今最重要的趨勢話題,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本書的開頭引用了五位未來學者的名言,這樣的編排具有特別的原因。橫跨了時代,從過去到現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未來學家們,異口同聲地對教育和職業做出了預測,這對我們來說富有重要的意義。在人的一生中,教育和職業所占的比重最大,財富和名譽最終也與此相繫。且不僅止於個人領域,在社會和經濟方面,教育和職業亦是舉足輕重的核心。

長期以來,除了先前提及的五名未來學者,我還接觸了其他許多專家的主張與研究,透過這些論點和分析,我在預測趨勢與未來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對職業和教育的前景產生高度關注。因此,我想透過這本書反映韓國社會的情況,從更具體、更現實的層面,揭露並解析各種有關教育和職業的議題。從很久以前開始,我就不斷進行相關的研究,在即將面對疫情過後的新常態之前,我決定將本書付梓。

或許閱讀這本書的讀者,大多是上班族或者有在學子女的父母。為了自己也好,為了子女也罷,我們都必須成為職業學生──誰有能力在未來的世界裡生存,可以說完全取決於這點。此外,我建議這本書盡量能由父母和子女共讀,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互相討論。把書中內容化為個人知識的最佳途徑,就是透過適當地閱讀與討論,然後把提及的情境套用在自己身上。如果是上班族,比起閉門造車,我更推薦組成讀書會一起學習。

2021應該是要積極採取行動的一年。而在付諸行動之前,我們必須懂得掌握方向和速度,果敢地面對變化。在瞬息萬變的新常態時代,大人們也應該開始「真正地學習」。「不要(假)讀書,而要(真)學習!」在閱讀本書的過程裡,將會令人再三咀嚼這句話的真諦。

2021年 春
趨勢分析家
金龍燮

試閱

Part 1. 真正的危機開始!有實力者方能生存

對未來的人而言,2020/2021年將會留下不同的歷史
對你來說,2020和2021年的記憶或許只剩下新冠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大流行,以及外出必須戴上口罩。但是,對10年後的未來人類而言,比起新冠疫情,他們記得的也許是這兩年機器人正式進入了人類社會。以2020年為開端,機器人、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汽車等領域迅速成長,這些事物原本只存在模糊不清的未來裡,如今,與它們共存的生活開始成為現實。這不是科技或產業的問題,而是攸關到你的生存。不僅是未來的你和子女們會經歷的就業問題,也關係到他們在提升競爭力時,應該要學習些什麼,或者累積什麼樣的技能。在全力對抗病毒的同時,也得小心別忽略了更重要的議題。
三星電子、LG電子及現代汽車,這三間公司是代表韓國的跨國企業,他們全將機器人事業視為未來的產業,並且皆以2020年為起點擴大投資。
從2017年起正式展開機器人事業的LG電子,生產製造了多功能的服務型機器人,並且在2021年於美國公開販售可以執行防疫工作的智慧「LG CLOi殺菌機器人」。此外,LG亦從2021年開始,將機器人業務中心轉移至擁有B2B(企業間交易)全球營業網的BSBusiness Solution本部,期盼透過正式銷售取得商業成果。原本機器人事業只是未來藍圖,如今卻成了現實中的主角。
三星電子早在2001年就推出了家用機器人(iCOMAR),隔年還試圖開發類人型機器人(Humanoid robot)。而正式跳脫研究層面,投入發展機器人事業則是從2018年開始。在2019年的消費電子展(CES)上,三星的AI機器人「Samsung Bot」和「可穿戴步行輔助機器人GEMS(Gait Enhancing & Motivating System)」公開亮相;2020年的CES,三星則展示了能夠在家中各處滾動、管理家電產品,肩負起管家角色的球形AI機器人「Ballie」;到2021年,更進一步公布了三星機器人的新版本。以2020年為起點,三星電子增加了對機器人的投資,並預計從2021年開始正式上市。
現代汽車於2020年收購享譽全球的機器人設計公司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並且從2018年開始新設機器人開發小組,負責製作產業用的穿戴式機器人(H-VEX)、無椅外骨骼以及醫療輔助用的機器人,更進一步將機器人技術活用在自動駕駛上。
這三間企業大幅增加對機器人的投資,改變組織體制的時間恰巧都是在2020年,這點並非出於偶然。因為對企業來說,2020不只是疫情大流行的一年,也是機器人產業成長的轉捩點。
據全球著名的科技消費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SA)透露,2019年規模達310億美金的機器人市場,至2020年時增長到了444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為止,年平均將增長32%,達到1772億美元的規模。此處最值得關注的地方在於,疫情大流行前的近5年間,年平均約增長了13%左右,而在疫情爆發後的5年間,年平均的增長預計將達到32%。也就是說,以疫情做為起點,增長的趨勢提高了2.5倍左右。機器人市場的急速成長,意味著機器人正式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並且將進一步取代人力。
此外,2020年也成為自動駕駛汽車的重要契機。據全球會計諮詢企業KPMG在2020年7月發表的《2020 KPMG AVRI(自動駕駛之引進準備指數,Autonomous Vehicles Readiness Index)》,在2019年統計的25個國家中,有17個國家今年的AVRI分數上升,顯示出多數國家大幅提升了引進自動駕駛的準備。特斯拉(Tesla)也在2020年發表完全自動駕駛的測試版本,全球各地的汽車公司在自動駕駛方面亦競爭激烈。
亞馬遜(Amazon)於2020年6月收購的自動駕駛新創公司「Zoox」,在同年12公開了自動駕駛計程車,從方向盤、油門踏板到剎車,完全沒有需要人力直接控制的裝置。此外,車內也沒有駕駛座與副駕駛座之分,而是像火車車廂一樣採面對面的座椅形式,最多可搭載四人。目前正在美國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加州的舊金山和福斯特城等三個城市進行試營運,以完成技術及安全性測試,並且在舊金山和拉斯維加斯開始透過APP提供車輛共享服務。假如自動駕駛邁入商業化,除了人類可搭乘之外,還有很大的空間被運用於配送物品。亞馬遜在收購自駕送貨機器人的新創公司「Dispatch」後,研發出「Scout」宅配外送機器人,並開啟了商用服務。
在自動駕駛方面,亞馬遜向Aurora Innovation和Rivian公司,分別投資了5億3000萬美元和7億美元,並且以約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Zoox,同時也和中國的自駕新創公司WeRide合作機器人計程車的試行。為了開發自動駕駛汽車與互聯汽車(Connected car),亞馬遜亦和豐田(Toyota)協議建構自駕情報平臺,並與福斯汽車(Volkswagen)、輝達(NVIDIA)、優步(Uber)、自駕專門企業APTIV等建立合作關係。
不僅僅是汽車製造商,包括亞馬遜、Google、蘋果等在內的IT企業或流通業者等,皆紛紛投入自動駕駛的領域,因為自駕在產業的活用度高,市場也相當大。計程車駕駛和快遞司機減少,或是物流配送的卡車司機失去工作崗位等,這些都是與自動駕駛密切相關的未來。
在中國,許多企業亦展開了自駕送貨機器人的試營運,而韓國甚至將自動駕駛的技術運用於郵件配送。2020年10月,自動駕駛的「迷你移動郵局」、郵件配送機器人和郵差追蹤機器人於世宗市正式亮相,並且在2021年投入試營運。世宗市被指定為自駕規範特區、試營區與室外機器人特區,各種技術測試預計都將在當地進行。全球各地對自動駕駛汽車、自駕送貨機器人的投資、測試和試營運,在2020年皆大幅增加,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因此,我們在現實中得以享受這些服務的時機,將會比過去預期的更早,也會見證到更多在2021年加速革新的事例。
有趣的是,2020年也可以說是人工智慧和聊天機器人、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金融科技(FinTech)、教育科技(EdTech)等產業成長的轉捩點。除了相關產業迎來快速成長的機會,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與職場等,也都跟著受到影響。因此,我們記憶中的2020/2021年,不該只有新冠疫情大流行,更應該是新時代的起點,全球IT企業甚至被稱為「量子躍遷」,新冠疫情創造出企業們飛躍性突破與成長的契機。而在疫情結束後,IT企業也將更理所當然地掌握產業主導權、社會、文化與經濟。10年後,回想看看你在2020和2021年做了哪些準備、接觸了哪些機會,又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你會承認這兩年的確是人生的重要起點。

2022年11月中文新書 同類商品


惡念的燃點

勸誘之邦

詩綿絮語:日記手帳

小玩笑小水獺繪本 美好的一日

人性枷鎖(套書)(精裝版)

紅眼睛的山姆

永遠都要保留你心中最明亮的那塊地方

漫畫阿Q正傳【百年紀念版】

大福的守護

沈從文自傳(附《邊城》)【120周年誕辰紀念】限量精裝版

夜空穿透傷

黑土地上的兒女

繼承遊戲2:繼承之戰

威爾斯科幻經典四部曲(加贈限量經典帆布袋)

後宮之烏3:水面之下(隨書收藏【單集烏妃宮裝卡】)

失物請洽圖書室

心機

古龍真品絕版復刻(13)飄香劍雨(下)

世界名著作品集第2部(全套共17本)【25K經典新版】

古龍真品絕版復刻(11)飄香劍雨(上)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