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儒,字心畬,號西山逸士,堂號為寒玉堂等。清恭親王後裔,亦即清舊王孫。清光緒廿二年(一八九六年)出生,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年)卒於臺北。自小聰穎好學,從四書五經開始,醉心於十三經以及中國文學、碑帖之學習。清河大學畢業,又於德國柏林研究獲得天文、生物雙博士學位,是位中、西學術飽學之士。對於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影響甚鉅且被稱為「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更是藝壇無以倫比的傑出宗師。
溥儒先生的道德、學問與美學的表現,至今仍然影響臺灣水墨畫藝壇,對於中國繪畫精神的掌握,或為技法的高雅入情中,鉅細靡遺地在繪畫美學的本質上力求「意象」、「心象」的綜合,並以筆法為用的表現方法,進階式地再往深暨寬的時空前進。
文人藝術實施的學理或表現,正如張大千先生也說:「畫有三到,理也、氣也、趣也」(清.盛大士)的原則,是文人也是士人亦即是知識分子的畫。溥先生就是此條件涵蓋的文人畫家,也是作為文化論述的文人。他以東方藝術精神中的中國文化的精華,展開他在藝術美學的成就,成為文人畫的表徵人物。
作者黃光男為溥心畬的後學者與仰慕者,對於溥心畬藝術創作的賞析精闢且深入,他認為欣賞者應以「讀」的方式進行品記,因溥心畬選擇創作題材時,心境是隨著知覺進行的,尤其「覺」是在「知」以後的感動或行動,也是具備創作的驅動力。
因此在本書中,溥心畬在書法上的分類與表現當有助於單項中的獨特性融合在他整體藝術學的詮釋。茲為法書、山水、花卉、人物及扇面等,若其中有鬼神之畫或酬禮之作,亦適時提及。雖然「部分的總和不等於整體」,但作者仍以虔誠態度、深厚的學養理解並詮釋溥儒先生之所以是「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乃因其文學上的哲思與涵養,繪畫書法或題款(詩)上的成就,是藝壇無以倫比的傑出宗師。賞析他的作品,如進入浩瀚的文化大海中,必須從宏觀中知其氣勢,從微觀知其細膩。
本書特色
黃光男教授結合畢生研究心得,從溥心畬的學養、畫論等文人精神的內涵詳加論述,乃至法書、山水、花卉、人物、扇面與其他畫作的賞析,精闢而深入地探討溥心畬的藝術創作。
作者
黃光男
1944年出生於高雄縣
學歷:
國立臺灣藝專美術科、臺灣師範大學美研所碩士、高雄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經歷:
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各院校教師、教授和名譽教授。
畢生舉辦多回畫展,其中包含二十餘次個展,並參與聯展五十餘次,專長水墨畫創作,擅花鳥畫、寫意畫與現代繪畫。
長年來致力於藝術與文化的拓展與臺灣博物館的專業發展,專精於美術史、美術理論及美學等。曾榮獲教育部文化教育獎、中山文藝創作獎、第95年度金爵獎「美術教育」獎、中國文藝協會獎章國畫類、行政院新聞局國際傳播獎等;獲頒法國國家特殊貢獻一等勳章、法國文化部文藝一等勳章、外交部敦誼外交獎章、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
著作:
《實證美學》、《與人偶語》、《美術館行政》、《博物館新視覺》、《博物館企業》、《畫境與化境—繪畫美學與創作》、《流動的美感》、《藝術行動—黃光男藝術評論文集》、《氣韻生動—文化創意產業20講》、《美術家傳記叢書—鄉情.美學.藍蔭鼎》等近五十本各類書冊,並出版畫冊二十餘冊。
目錄
丹青不老,藝術長春─溥心畬書畫藝術………06
一、前言………06
二、文化與文人藝術………08
三、畫論與實踐………10
四、創作特色與分類………13
五、結語………14
其一、法書………17
其二、山水畫………61
其三、花卉禽獸等具有世俗之題材………112
其四、人物畫………154
其五、扇面與其他………171
序/導讀
序
丹青不老,藝術長春─溥心畬書畫藝術
黃光男
一、前言
在美術發展過程中,半世紀前幾位中國繪畫名家,對於臺灣中國繪畫藝術的貢獻,具有歷史意義、時代意義,進而達到藝術學理的實踐者,除了黃君璧、張大千、傅狷夫外,溥儒教授是位令人敬仰並稱許的一代宗師。對於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影響鉅大被稱為「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甚且在中國繪畫歷史的衍流上,亦得其藝術論,以及作為中國繪畫精神的承繼者與啟後者。雖然新世紀中已少有人再提到文人畫的特質在於「思想、知識、才華與品德」(陳師曾語)的融會,但中國繪畫(或稱之為水墨畫)的美學精神卻仍然朝向表現時代、社會性、以及作者學養的層次,來決定繪畫作品的內容或美感的關係。
誠是言,溥儒先生的道德、學問與美學的表現,至今仍然影響臺灣水墨畫藝壇,其中被認其傳承大要者,如江家弟子、或再傳學人,對於中國繪畫精神的掌握,或為技法的高雅入情中,鉅細靡遺在繪畫美學的本質上力求「意象」、「心象」的綜合,並以筆法為用的表現方法,進階式地再往深暨寬的時空前進。
即如《古畫品錄》中的「六法」或《筆法記》的「六要」,仍是當下可資依循的法理。尚有更多學理談論中國繪畫藝術的內涵,溥心畬教授是位縱橫歷史與社會發展情境相契的大畫家,或稱之為大藝術家。
因為中國繪畫或藝術並非單項的藝術表現,而是文化綜合性的整體,所以我們從繪畫史的源流看,不論是秦漢的藝術史跡,早有書畫結合的圖象,或為書法、文學與篆印相融的圖象。而後唐、宋以後的中國藝術,雖然也有不同類項的專長,卻都在「詩、書、畫同源」、「書畫本一體」的形質中,表達創作者的心性與美學表現。
基於此,藝術家的才能或才情,並不是單一的技法或類項的陳述,應該說:「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劉彥和)的心緒,也是「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司空圖)的整體。溥儒先生的藝術美學與表現,全然是他先天的才能與後天的學養。
簡述上述的看法,再看看這位被稱為文人畫家的溥心畬,在這一範疇上,究竟涵養了多深的文化體,以及在中國藝術美學的表現層次。首先我們從他在成長環境與被教養的過程中,是道道地地的中國文化的承繼者,也是傳承者。一方面是晚清作為王孫的他在嚴格禮法與倫理的教養下,從文史子集開端的入門,到成長為學後的現代教育,確實是令人感佩的(後文再錄),換言之溥先生的從文深度在藝壇上是無出其右者;另一方面,也因為作為王孫一員,對於清宮所收藏的歷代名畫名品閱覽無數,自然在耳濡目染下,方知書畫藝術之微妙。以及往來無白丁的宮廷裡,或交際人情的熱度,儘管新時代的來臨,對於文化精華必然深知其要。
再者是時代的洗禮,對於具備智慧與才華的人,一如溥先生的睿知,必然能順應時勢、審度自身的能力,作為個人修習的目標。當然從他在世的七十年(西元1896至1963年)之間,一方是傳統文化的影響、或作為中華文化的傳習者,其投入的心力,是從日後文件上可以看到的曠世之力;再說除了朝代的巨變之外、新世紀新視覺新知識的傳播與觀念,正開啟了新時代的社會文明與社會價值。尤其是科技時代所引發的種種思潮,正衝擊了人類的生活形式與生命的意義。
溥先生很少針對時局的批判,卻明白社會意識與歷史演變的事實,雖是身為王孫之後,仍然以知識分子自為,並以士人之智參悟黃老之道、老莊自然哲思的生活型態,醉心於文藝學習與創作之事業、或說寄情藝術美學的深思與創作的行列。
與之當時代的高官名爵、或學者專家更有一份觸人心弦的偉大作品,並且在作品看到他對傳統文化的執著與維護,甚至作為承先啟後的時代宗師。他在畫藝名號為「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或稱之為中國藝術史上屬於院體畫最成功的承繼者。作為他的後學者與仰慕者,無不在他的藝術作品中看到他精心的創作力,與時代刻痕中的進階變化,即時埋首研習再三。
溥儒,字為心畬,號西山逸士,堂號為寒玉堂等。清恭親王後裔,亦即清舊王孫。清光緒廿二年(一八九六年)出生,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年)卒於臺北。自小聰穎好學,從四書五經開始,醉心於十三經以及中國文學、碑帖之學習。清河大學畢業,又於德國柏林研究獲得天文、生物雙博士學位,是位中、西學術飽學之士。然以藝術成就名列二十世紀最為偉大的藝術家。
溥儒學術著作甚多,唯在遷徙之中散失未得,著書如《秦瓦當文字考》、《陶文釋義》、《吉金考文》、《漢碑集解》,《鼎彝瓦當》等等學理,以及西學中的數學、科技等實證新論的學者,若不是身份特殊,如此才華與能力、聰穎與勤學,豈只是藝術宗師之名銜者!雖被推舉為中國文人畫之最後一筆,但文人畫又是如何定義?如何參贊文化的內涵?實有進一步探求的動機。